老刘的“人生三宝”

2016-12-05 07:35郑永波许超
现代世界警察 2016年1期
关键词:樟木毒蛇老刘

文/郑永波 许超

老刘的“人生三宝”

文/郑永波 许超

老刘在口岸为边民检查身体

老刘其实不老,37岁。只是在高原上待久了,显老。

老刘叫刘正,是西藏公安边防总队聂拉木边防检查站卫生队队长。从兰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他凭着一腔热血入伍从警,希望操着手术刀,成为战友生命的守护神。但梦想与现实总有差距,当时号称西藏“小香港”的樟木口岸,医疗条件堪称极差,整个口岸的医疗机构只有聂拉木边检站这一个对外诊所,且只能看一些感冒、发烧的小病。

老刘选择了坚持。转眼,13年过去,他收获了“人生三宝”——诊所、守护和专利。

诊所

老刘的诊所就是边检站对外的那个小诊所。2004年,老刘来到这里时,诊所已经开了五年多,科班出身的他自然而然地接手了诊所。说是诊所,其实就是樟木镇上一个不足十平方米的石头房子,除了常用药品、一罐氧气和一个医疗急救包,几乎再也找不出其他专业设备。每天,老刘一丝不苟地给患者输液、打针、开感冒药,看上去,与“手术刀”的梦想渐行渐远。不久,发生了一件小事,使老刘心甘情愿调整了梦想之舵……

樟木口岸迪斯岗村的边民洛桑在砍柴时不慎从山上跌落,腿脚两处脱臼,手掌被割了一道九厘米长的口子,头也被摔破了。当血肉模糊的洛桑被抬到诊所时,老刘吓了一跳。经过一番细致的检查,老刘断定洛桑只是皮外伤。清创、缝合、打破伤风、固定关节,老刘很快给他做了处理。之后,老刘就每天步行到洛桑家为其进行康复训练。一天两次,从未间断。很快,洛桑康复了,为了表示感谢,每天早晨,他都会到诊所给老刘送上一壶刚挤的新鲜牛奶。这份纯朴让老刘彻悟:只要能为边境军民的健康做点儿事,无论用什么方式,都是有意义的。

翻开诊所的出诊记录,不难看出,樟木镇迪斯岗村73岁的孤寡老人央金卓玛算是老刘服务年限最长的患者之一。八年前,老刘在“爱民固边”大走访活动中走进央金卓玛家时,发现她得摸索着倒水喝,似乎看不到眼前的东西,一问详情才得知老人已患白内障两年多,但她本人却一直以为上了年岁,看不清东西是正常的,加之靠低保生活,就一直未就医。从此,老刘成了央金卓玛家中的常客,帮忙收拾屋子、为老人检查身体、陪着聊天……不久,在一次与站长蒲方爱的交谈中,老刘将央金卓玛的情况作了汇报:“央金卓玛的病情只要做一个晶状体置换术,视力就可以恢复正常。手术费用和手术难度并不高,我之前联系过自治区人民医院,他们愿意帮助央金卓玛。”很快,经过站党委的研究,边检站决定派老刘带着央金卓玛老人去做手术。

十天后,当央金卓玛老人眼上蒙着的纱布被一层层揭开时,一缕光亮再次出现在老人的眼前。那一刻,她握着老刘的手、端详着他的脸,足足五分钟之久:“刘医生,让我看看,仔细地看看你!是你让我重见光明的,你是我们最好的‘曼巴’(藏语“医生”之意)!”

随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镇上也建起了樟木镇人民医院,2005年,老刘的诊所根据总队的要求关闭了。但老刘对驻地困难老人的巡诊却没有停止。如今,他依然每周抽出两天时间去探望几个身体不好的老人,瞧瞧他们的病情控制情况,问问他们的吃药反应,再陪他们聊聊天……

老刘在查看储存在冰箱中的破伤风抗毒素和抗蛇毒血清保质期

老刘经常在口岸和边境一线为中尼边民义诊

老刘为驻地孤寡老人检查身体

守护

作为部队医生,老刘守护最多的当然还是官兵们。

“刚到部队,带着校园里那些医学基础知识,就要担负起几百个官兵的卫生保障工作,其实那时,我心里挺虚的,甚至连打吊瓶都担心自己扎不进去针。”老刘道出了初入部队时的真实感受。

毕竟是科班出身,老刘很快调整状态融入了新角色。什么叫临床,就是在长期看病过程中积累的经验。除了温故知新,老刘那时最喜欢干的事就是看药品说明书。他把卫生队和诊所全部的药品说明书整理后订成了一本小册子,随身携带,一有空就拿出来看看。几周之后,单位贮备了哪些药、主要用于什么疾病、具体使用方法、常见副作用等,老刘已谙熟于心。

有一次,单位机动队的一名战友在站岗时突然摔倒在地并出现了抽搐症状。卫生员在送病号的途中,又是掐人中又是提供氧气,同时也拨通了老刘的电话。病人刚被抬进卫生队,大家就傻眼了:刚刚还在抽搐的病人怎么就突然不动了呢?不但不动了,连呼吸都没了!老刘二话没说,对着病人的胸口果断“捶”了一拳,紧接着又做了人工心肺复苏的抢救工作。“卫生员,快!给病人做肾上腺的皮下注射!”老刘的脸憋得通红。一分钟后,病人恢复了呼吸与心跳。后来,在送到地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时,主治医生说:“这样的病号,前期处理稍有不慎,恐怕等不到转院就没了……”

此事过后,老刘认为,作为一名高原部队的医生,高原病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自己不能只满足于给官兵看病,还得摸索如何让官兵少生病、不生病的预防方式。从第二个月起,老刘开设了每月两讲的“卫生讲堂”,主要针对高原、部队常见疾病的预防和前期救助。同时,老刘还办起了口袋书——《卫生月报》,内容是根据当月气候易发常见病的预防措施和保健心得。现在,这可是官兵执勤训练间隙最喜欢的小读本。

2008年,作为全区边防部队第二前进指挥所的聂拉木边检站组建起了医疗队,负责聂拉木方向近千名参战官兵的医疗保障,老刘任队长。

巡诊在高原地区绝对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比如,从单位到位于山顶边境一线、毗邻尼泊尔的执勤点,因为全是山路,车辆上不去,只能步行,每次来回要花五小时左右。老刘当仁不让地冲到了前面。巡诊间隙,他还编印了《基层部队急救手册》分送到每一个基层连队和执勤点。

随着网络的普及,《卫生月报》也被老刘升级为“官兵健康教育微信平台”,发布的官兵健康教育内容图文并茂、知识全面,趣味性强,是官兵们关注度最高的健康平台。

专利

老刘(右二)在给官兵讲解睡眠常识

谈起专利,老刘一脸自豪。他的专利有两个,一是自行研发的“基层部队卫生信息管理系统”——这个有国家版权专利局颁发的专利证书;二是他自己对防御樟木毒蛇毒虫的研究成果。

在开诊所的几年中,“病种单一、资料缺乏、没有系统的临床实践”让老刘曾产生过“本领恐慌”。他常想,万一驻地群众有点儿什么疑难杂症怎么办?万一来的是危重病人,自己处理不了怎么办?万一出现医疗事故怎么办?

勤能补拙。这是老刘给自己的答案。

他拿起书本,温故而知新,还和在大医院工作的同学当起了笔友,书信交流临床经验。凭着这份努力,老刘以高分通过了全国执业医师、主治医师和药剂师的考试,并在国家医学核心期刊发表了《高原地区高尿酸血症、痛风病防治》等多篇论文。

能力提升了,想法也就多了,老刘意识到,基层单位卫生系统的管理混乱,能不能研发一个可以对基层卫生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的系统?

对使用电脑仅限于上网和处理文档的老刘来说,要开发一个软件,谈何容易。于是,他借来软件汇编等计算机书籍,根据自己的想法一边看一边摸索,三个多月后,他自行开发的“基层部队卫生信息管理系统”正式出台,主要包括了门诊处方、药品管理、官兵健康档案、帮扶孤寡老人健康档案、基层卫生装备管理五个系统。这受到了总队卫生部门的高度认可,迅速在边境一线的基层卫生队推广开来。同时,总队卫生部门还向国家版权专利局申请了专利,并获得了批准。

再说说老刘的第二个专利——对防御樟木毒蛇毒虫的研究。樟木镇地处西藏高原,但其海拔并不高,大约在2300米左右,处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半山坡上。这里是亚热带气候,又有原始森林,每年有半年的时间天天下雨,因此,毒蛇毒虫特别多。

2005年,毒蛇咬伤边民的事件引起了老刘的关注。由于口岸乃至日喀则地区没有储备抗蛇毒血清,被咬伤的边民生命垂危,幸好及时送往成都,才捡回了性命。参与救治的老刘,对当时处理过程中的束手无策刻骨铭心。之后,为了建立防控体系,让驻地群众真正远离危险,他对毒蛇毒虫相关知识进行了研读和学习,并深入丛林开始对毒蛇毒虫情况进行实地排查和统计。经过一年的调查研究,一份有关樟木镇毒蛇毒虫分布情况、应对方法的报告摆在了上级卫生部门的案头上。很快,回复下来,几种针对樟木存在的毒蛇毒虫的抗蛇毒血清和抗毒虫药物作为标配每年下发部队。

“去年,一个夏尔巴族老乡被蛇咬了,注射了蛇毒血清后送往拉萨做康复治疗,一点儿事也没有。”说起此事,老刘憨厚地笑了。在他心中,官兵和驻地群众的健康是头等大事,为此所做的任何工作比获得了专利证书更有意义。

“我们打算在为驻地65岁以上老年人定期巡诊的基础上,免费为其建立健康档案,针对他们的身体状况制订保健计划,真正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新的一年,老刘在如何拓展为群众服务方面又设定了下一个目标。

猜你喜欢
樟木毒蛇老刘
毒蛇自毙的启示
拼图
会奏乐的毒蛇——响尾蛇
毒蛇自毙的启示
樟木桥抒怀
重器千秋——稀有香樟
老刘和老秦
老刘
这回累不着
毒蛇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