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常态 改革建设两不误

2016-12-05 07:35周京平重庆市涪陵区副区长公安局长
现代世界警察 2016年1期
关键词:涪陵区警务

文/周京平(重庆市涪陵区副区长、公安局长)

把握新常态 改革建设两不误

文/周京平(重庆市涪陵区副区长、公安局长)

近些年来,重庆涪陵公安不等不靠、大胆探索、主动作为,以创新为引领,以改革为动力,以队伍为保障,将公安改革创新贯穿于“基础信息化、警务实战化、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四项建设”,改革和建设两结合、两不误,较好地因应了社会治安新常态带来的新冲击。

一、立足区情实际,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的社会治安走势

涪陵区地处重庆中部、三峡库区腹地,位于长江和乌江交汇处,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辖区面积2942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117万人。涪陵区历史悠久、底蕴厚重,是闻名中外的“榨菜之乡”。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涪陵区工业经济的腾飞,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急剧增长,突发事件逐年递增,刑事案件高位运行,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管控难度大,公共安全形势稳中有忧。我们主动认识和把握新常态,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了全面评估,社会治安将会出现以下新走势。

——社会矛盾“燃点”走低。因利益诉求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将持续涌现,特别是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因劳资待遇、信访问题、征地拆迁、历史遗留问题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将不断增多,各类群体利益诉求更加突出,新老问题交织叠加,可能引发规模性、聚集事件的触点增多、燃点降低,敏感性、关联性、聚合性、对抗性激增。此外,安全隐患风险增大,境内页岩气输送管网等重点部位潜在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违法犯罪多发多样。刑事犯罪总量仍将居高不下,电信诈骗、侵犯知识产权、新型毒品、网络犯罪等新型违法犯罪不断滋生,犯罪动态化、智能化、暴力化、组织化特征更加突出。流动人口犯罪、流窜犯罪将增多,“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仍将不止。食品安全犯罪、环境污染犯罪依然是影响人民群众生存生活的顽症痼疾。

——社会管理难度加大。社会管理更趋向动态型、开放型转变,问题增多、难度加大。外来流动人口特别是一些高危人群管控压力不降反增。随着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流动人口违法犯罪、重点人漏管失控以及城中村、出租房屋等地方藏污纳垢、滋生犯罪等问题将日趋突出。

——虚拟社会日趋活跃。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广泛应用,网上互动性、关联性、诱发性进一步增强,“羊群效应”“雪崩效应”愈加明显。且信息传播隐蔽性强,对新时期网络管理提出了极大挑战。

二、优化防控建设,着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新环境下的治安管控效能

在新的动态环境下,公安机关不仅需要“打防并举”,更要立足于“防”。而“防”的根本,就在于防控体系建设的现代化。近几年来,我们坚持整合资源、大胆探索,着力优化新环境特别是动态环境下适用对路的现代防控体系建设,收到了明显成效。2011年以来,全区刑事案件、八类案件发案连续四年下降,现行命案破案率连续四年达到100%;2015年全区群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4.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37个百分点,群众安全感持续保持较高水平。

——突出信息化改革主线,推进“应指”工程建设。在全市率先启动“应指工程”高清视频建设,策动全区乡镇街道建成高清视频监控镜头1087个,指导社会单位安装视频监控1.5万余个,全区高清视频监控镜头总量达1922个,形成了区县交界、乡镇场口、主城周边、城区内环的四道安全防线及视频监控密集网。此外,还充分整合利用“应指工程”特别是乡镇高清视频等设施设备及信息资源,打造“交通卡口、测速、视频监控、警务监督”等七大公路交通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公路交通的精准管控。

——推行“禁毒办”实体化,破解全民禁毒“瓶颈”。在全市率先推行“禁毒办”实体化,从禁毒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建立健全了各类保障机制。紧紧围绕“打防管教”主线,破解全民禁毒“瓶颈”性问题。目前,全区社区戒毒康复执行率达90.7%,同比上升7.9个百分点。2014年,涪陵区荣获“全市全民禁毒宣传月主题活动”优秀组织奖和特别贡献奖,被国家禁毒委评为“全国毒品预防教育创新单位”。

——借力党政主导综治优势,创新精神病人管控机制。坚持党政主导,发挥综治工作优势,出台一系列管理规定,探索建立“触地摸排、精细管控、分类救助、源头防范”的精神病人服务管理四连环工作机制,全区精神病患管控率达100%,精神病人肇事肇祸案事件大幅下降。

——优化社会面警务运行机制,强化网格化管理效能。将全区划为30个网格,设立必巡线、必巡点,进一步规范接警流程,坚持巡处合一,科学部署警力,实现“人防、技防”的最优化。抽调特警、武警落实街面巡逻警力和流动平台车,配备警犬巡逻队,组建“三人快反”小组,坚持24小时勤务机制,实行屯警街面、武装巡逻、动中备勤、应急处置。探索单位内保警务网格化模式,建成全区“纵横交织、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内保单位网格化监督指导新模式,形成“联勤联动、一体运作”新模式。

三、突出创新引领,大力探索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下的打击犯罪模式

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强化公安改革创新、“互联网+”等新理念,纵深推进刑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自2011年以来,我们以破案方式转变、攻坚重点转变、队伍结构优化为牵引,大力探索和推行破案打击新模式,并取得了不俗战绩。四年来,累计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4618起,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5474人,抓获网逃1275人,缴获毒品205.8千克,打掉黑恶团伙17个,为群众挽回经济财产损失3.73亿元。

——依托破案方式转变,创新信息化警务发展模式。针对信息化、动态化条件下违法犯罪新特点,在强化传统侦查手段的基础上,有效整合打击手段、信息系统、内外资源,全力搭建刑侦、技侦等五位一体合成作战平台,与中科院、中星微集团等机构合作,率先使用视频浓缩、视频检索、模糊图像处理等智能视频处理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案侦工作效能。

——依托攻坚重点转变,构筑民生警务发展模式。在紧盯大要案件的同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扒窃、入室盗窃、盗窃摩托车等侵财类现行“小案”开展了专项打击,坚持打网络、打团伙、打流窜作案,三类案件现行发案破案率由2010年的4.1%、12.18%、15.84%稳步上升至2015年的19.29%、21.04%、21.49%。同时,强化追赃挽损工作,不断拓宽追赃渠道,并将追缴涉案财物纳入案件质量考核,与刑侦绩效挂钩,并作为单位和民警年度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使破案成果惠及群众最大化。

——依托案侦结构优化,开启内涵式发展模式。针对破案方式转变、攻坚重点变化和派出所刑侦队伍专业化需要,相继组建了信息支队、图侦支队、便衣侦查支队、电信诈骗案件侦查大队、反恐支队,整合组建了城区四个责任区刑警队,配备了49名专业力量。同时,还十分重视刑侦专业人才的选拔与培养,用选拔、学习、培养、考评、进出机制等规范固化人才。

四、围绕“六线”建设,全面夯实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下的队伍管理机制

——筑牢“制度线”保规范。始终坚持把建章立制、狠抓落实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紧扣实战需要制定、修改和完善了《队伍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和党委会、议事规则等70余项制度规范,加大对“四风”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紧扣“中心线”强素质。牢固树立“素质强警”理念,与广东省顺德区公安局签订素质强警交流合作协议,启动“素质强警交流合作”工程;先后与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重庆警察学院签订协议,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扎实推行轮值轮训、专业培训、随岗练兵、比武竞赛等多种培训活动。近年来,共组织开展各类集中培训活动70余次,受教育民警达4500余人次。

——打造“示范线”争先进。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强化争先意识。每月评选“社区警务之星”,及时表彰在各专项行动、业务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以此引导民警工作勇争一流。近年来,全局共有309人立功受奖,其中一等功四人、二等功13人,三等功292人。

——绷紧“警戒线”比廉洁。签订廉政建设责任书,坚持队伍建设周报、网上督察月通报和队伍月评析等制度。狠抓队伍日常管理,在公安网定期曝光队伍突出问题,做到预测走在预防前,谈心走在谈话前,督察走在投诉前,教育走在查处前。近几年来,受理群众投诉总数逐年大幅下降。

——构建“感情线”送真情。在深入落实公休、体检、慰问、抚恤等从优待警措施的基础上,先后开展了民警健康知识讲座、组织单身青年民警联谊、外籍民警亲属来涪参观等活动,相继为民警协调公租房25套,落实团购房1500余套,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安文体活动。

——强化“宣传线”树形象。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架设警民沟通桥梁,开通平安涪陵官方微博,与区级媒体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辟“警方视界”“一周战报”等宣传专栏,收到了良好的正面宣传效应。同时,还结合“社区六进”、民生警务平台等广泛开展宣传,充分展示涪陵公安良好形象。

猜你喜欢
涪陵区警务
新形势下警务战术指挥
涪陵区农学会召开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推广培训会
众志成城 迎着困难勇战疫情
——重庆市涪陵区中医院战疫窥斑
我校举办枫桥式警务创新发展研讨会暨2019年“平安浙江”论坛
环球警务专访
分析重庆市涪陵区旅游产业发展
浅谈港航公安网上警务公开的现状和问题
警务训练中腹痛的成因及预防
警务指挥与战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