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相识四十春

2016-12-05 10:14张延
公关世界 2016年19期

与君相识四十春

张 延

张延先生原任石家庄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系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

学养深厚,文学功底、文论修养、学术水平,令人称赏。每部书,每篇作品,都充溢着严谨不苟的学者精神,独具慧眼,富于创见,令读者折服。

出版专著、散文集、小说集和文集多部,集教育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入选大中型辞书多部。1995年退休。

阳春三月的一天,突然接到艺术家王俭廷的问候电话,并相约拜访《公关世界》执行总编辑路世鹏先生。期间,在鸿瑞艺术馆现场创作书画各一幅相赠。是夜,明月当空,意象朦胧,在心湖上开出了一朵追梦之花:

与君相识四十春,

数次相逢有缘分。

诗书画坛功名就,

尊师独特冠古今。

(一)

我与王俭廷相识于1978年春天,那年三月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创建,并从1977年冬季的高考学生中录取师范类学生280名。4月25日新生入校报道,我分工负责办理组织关系,并在迎新会上代表全体教工致辞。这期间认识了王俭廷,一脸的才华,满腹的诗歌,引起了我的注意,后来我成了他们的班主任,安排他当了学习委员。其后,他的写作才华逐渐显现,诗歌、小说不断见诸报刊,特别是诗歌创作崭露头角。

俭廷的诗歌创作始于十年动乱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一代青年的心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当代新诗崛起,诗歌从政治的附庸和代言的身份独立出来,表现手法以象征为主,诗意朦胧,是一种带有伤痕的抒情。新诗以现代主义创作方法为主流,打破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单一的审美模式,诗歌开始多元化。正在师专中文系学习的王俭廷创作了抒情长诗《我之歌》,在“河北文艺”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被诗评家誉为“诗人的血肉化身”、在当时的中国诗坛发出了“金鸡报晓之声”。与当时朦胧诗的旗帜性人物北岛等人齐名,是燕赵大地上新生诗歌的领军人物。王俭廷说过:我带着心灵的伤痕走向诗坛,不无狂妄地写了一句自以为是的名言,“天生我才必有用,别人不用自己用”(井陉新诗作品大展专号序)。由此可见对自己拼搏奋斗的自信,更是对诗歌力量的自信。

王俭廷读大学时,是公认的才华横溢的学生,他爱人是一位晋剧演员,公认的“美若仙女”。在同学聚会中以此恭维,只是一笑,算是谢了,如果论其诗作更胜仙女,则会笑得更为灿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易经》语),他身上具有这种奋发图强、刚毅坚卓的品格。

(二)

王俭廷不仅有创作才华,而且勤奋实干,这种品格,成就了后来的事业,师专毕业后回到井陉县,先在中学任教,教学之余笔耕不辍,后调入文化馆从事专业创作。他认为写诗重在立意,要做到“一言立骨,峭拔昂扬,纵横驰骋。”他的努力和勤奋,很快结出硕果,诗集《金蔷薇》出版,河北省作家协会于1989年11月9日,为其召开了学术研讨会。省、市作协领导,师专领导以及诗人、作家、教授,尧山壁、刘小放、朱茂韫、刘素、常庚西、刘绍本、李庆臣、刘彩如等三十多人参加了研讨。

参会专家认为,王俭廷新诗创作之初,正值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是我国开一代新风的时代。作品反映了建立一个正直世界和人性天空的呼唤,反思历史、探索现实、寻找生命的“金蔷薇”。诗作激情澎湃,汪洋肆意,表现青春之所以为青春的激荡,反映人性复归和重新确立人性价值的感悟。读后似被闸封多年的情感突然破堤长流,一泻千里。艺术上以清醒思辨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具有概括力的警句、哲语的创造和运用,产生了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我之歌》、《太阳》等篇,当年都发出了金鸡报晓之声,“淹没了特定年代累积的文化秽物,挟裹了疯狂时期的怪异秩序”。

研讨会由作协副主席刘小放主持,在其致辞中曾提及王俭廷的学习经历和相关情况:王俭廷先生石家庄师专中文系毕业,参会的张延先生曾是其老师和班主任,这句话竟引起全场一片掌声,学生的出色业绩为学校争了光,为老师增了荣,甚感欣慰。在会上,我有一个发言,题目是《情诗的艺术表现——从“给妻”谈起》,经修改发表在当地一个文学刊物上,题目改为《诗歌给妻赏析》,后又收录到《玉壶文集》。

(三)

王俭廷的创作实践经验丰富,成果丰硕,理论修养也造诣深厚,静水流深,我们合作出版了美学专著《蒙娜丽莎的微笑——美学漫笔》,引起了较大反响。河北省文论研究室于1993年10月26日召开了学术研讨会,有三十多位美学家、评论家、作家、教授和教育家参加了研讨,文研室主任龚富忠先生主持会议。

矿粉由水渣急冷后经过粉磨制备,所以合格的矿粉里面杂质较少,主要呈现出图3中透明的玻璃体形貌,故其在二次水化反应下具有较好的后期活性;而对于图4,掺杂了其他材料的矿粉,并未呈现出较多的透明玻璃体形貌,同时还可发现掺入了少量粉煤灰和煤渣,其后期强度和耐久性均不及合规的矿粉。

会议认为,审美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塑造完美的人格,该书问世意义重大。十年浩劫给我们的民族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给青少年造成难以补救的心灵危害,这比由于摧残知识而造成的智力缺陷要严重得多。治疗心灵缺陷的最好办法是审美教育,《美学漫笔》是“文革”后较早问世的著述,适应时代要求。会议认为,该书是一部浅释美学基本原理的通俗读物,把古老而深奥的美学问题谈得深入浅出,寓理于事,在平凡素朴中见真谛,难得可贵。学术性、理论性、启迪性、趣味性为一体,把美学从学院走向平民的大胆尝试,是美学走向生活、走向大众的基础之作,具有开拓意义。会议还认为,当前图书音像市场的一些作品,品味不高,格调低下,一些人都趋之若鹜,不知什么是美,甚至以丑为美。该书出版非常及时,对引导人们认识假恶丑,追求真善美,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现实意义,对提高人们自身的审美修养、激发内在的审美追求具有积极的普遍意义。

《文论报》对研讨会情况作了详细报导,《太行学刊》对该书进行了深入评价。

(四)

春天,在每棵杨柳枝头赋了一首诗,春天,给每个桃杏园林都绘了一幅画。三月十七日上午,与王俭廷共同拜访了《公关世界》执行总编辑路世鹏先生,受到良好接待。感受了路总编的人格魅力和王俭廷的艺术感染力。

拜访期间,在鸿瑞艺术馆创作室,俭建现场创作书画作品各一幅赠我。书法赠品题字为“相期以茶”,这是引用国学大师冯友兰的诗句“何止于米,相期以茶”。“米”是88岁的别称;“茶”是108岁的别称,寓意受赠者福寿绵长。书风端妍秀美,潇洒俊逸,笔落纸上如龙蛇游走,跌宕起伏、气韵飞动、极尽刚柔相济之美。厚重处,泼墨如水,有一种肆意渲泄、任意挥洒的美感;淡雅处,枯笔飞白、苍古豪放,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张扬气势。结构优雅,又得章法之妙,形成了既有古人笔法意趣,又具强烈的时代气息,给人以力量。绘画赠品是劲竹图,题材为“大节虚心”,以竹的形象寄寓人品。竹,虽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竹那种襟怀若谷的特性,高风亮洁的品格,却历来为世人所称颂。我很欣赏这幅墨竹图,瘦劲孤高、气格挺拔、笔墨潇洒、栩栩如生。画作立意深远,风骨毕现,颇为传神,是墨竹中的精品。

观他创作时,意象火花在闪烁,朦胧的诗意在涌动,一首诗脱口而出:

睿智的头微低,而神聚气凝,

伟岸的身挺拔追思“书为心声”。

挥毫,奏出和谐的旋律,任意逍遥,

泼墨,情思云飞,交心游龙。

借来板桥三分灵感,

深得草圣几许豪情。

瞬间,劲竹一丝喻君子之德,

转眼,“相期以茶”,唱出最美祝福声。

荣得桂冠多不胜数。

书坛画界领引众雄。

(五)

早在1987年《金蔷薇》诗歌研讨会上,我参观了王俭廷的书画作品展,分别时我提出了一个疑虑和他交流:诗作取得成果时,又向书画发展,是否影响诗歌创作了?他的回答十分肯定:诗书画同流,只要掌握分寸,会互相促进的。事实证明,俭廷的见解是对的,诗书画均取得辉煌业绩。

他的书法源于传统,遍览先贤墨宝,古意盎然,有大家气象。深得“二王”之精魂,兼有“赵米”之书风,在含蓄中充盈着张扬的律动,但师古而不泥,在汲取各大名家的基础上,突破创新,追求“书为心声”的艺术之美,贴进生活,充满朝气,给人以向上的力量。他的书作或用于展览或用于匾额,整体风貌豪放恣意,注重整体美感。字体结构、承转照应均有精心之处,可以感受到创作时的情感起伏和追求完美的心里背景,他从事书艺的数十年间,几乎把字迹写满井陉大地,其书法被书评家誉为以“神”为质,以“力”取势,以“美”概整体的风格。

中年后倾注心血最多的当是绘画,他出版的十多部书籍中,绘画居多。其画作意境开阔,寓意深远,以凝烁而准确的形象,融汇着古今绘画艺术的深厚造诣。后主攻水墨画,他循着“法由我变,艺为人生”的创作理念,继承和发展传统,为水墨画开拓了新的风貌,别具一格,自成一家。其特点之一是用笔力度美,画中的线条力透纸背,富有激情和生命,直接对应人的心灵和自然奥秘。特点之二是墨色层次美,用墨的浓、淡、焦、泼三发等层次分明,这是水墨画的灵魂,是极富智慧的创造。特点之三是构图的动态美,画幅所传递的讯息,即浓缩了国画特有的意韵和气质,又与当代的审美意识恰到好处的“链接”,立足于现实的生存空间。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以独特的绘画语言结构表达画家的精神理念。

王俭廷博学多览,学养深厚,数十年的探索进取,诗歌、书法和绘画均取得成就,举世瞩目。在燕赵文化艺术高地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有“诗书画三绝”之誉。他的成功,在于他的勤奋,更在于他的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