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分析

2016-12-05 19:22任春梅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9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挑战大学生

任春梅

摘 要: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其教育环境面临着更多的网络虚拟环境威胁,强调教育目标应根据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进行调整,对教育主导提出了更新更高的媒介素养要求,需要教育对象具有甄别网络信息的能力素养,在教育内容上要增加网络信息安全的知识传授,而教育方法应移动教育时代发展的变化,并采用移动互联增加教育反馈效果。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大学生 生命安全教育 挑战

2016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安全是一件头等要紧的大事,安全没有,教育无从谈起,成长成才也无从谈起。[1]安全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之在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态度等方面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活动过程。[2]生命教育是一种通过增加与生命相关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以促进学生的生命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3]生命安全教育则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受教育者的生命安全作为教育目标,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内容,采取科学的教育措施,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关于生命安全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的教育活动。

绝对的生命安全是不存在的。认识的提升、环境的变化、技术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等因素的变动,既会对影响人们对于生命安全的理解,也会使得生命安全教育面临一些新的挑战。生命安全教育体系由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主导、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反馈构成。当前,伴随着4G技术的发展,网络虚拟环境进入移动时代,而由此导致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面临着各种冲击与挑战。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对于做好生命安全教育意义重大。

一、教育环境:面临来自更多的虚拟环境威胁

高校相较于中小学较为宽松的教育环境,在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同时,其实也潜藏着较多的生命安全隐患。不少大学生由于空闲时间较多、自制能力不够,面对外界信息、事物的应变处理能力不强,较为容易造成自身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特别是在大学生智能手机普及率几乎达到100%的今天,由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构筑的移动虚拟网络环境,在给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大学生面临着一个相较于现实世界更为隐蔽、更为复杂的虚拟环境威胁。

按照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20亿,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0.1%,以职业结构划分,学生群体网民占25.2%;以学历结构划分,大专学历网民占19.6%。故此,从整体上看,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生命安全教育的角度来看,移动互联网导致的生命安全教育环境改变,其对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形成的威胁有:首先,多元化的信息会导致学生对生命安全产生认知偏差,比如一些美化自杀等错误的生命观信息,借助于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群体传播;其次,移动互联网强化了大学生虚拟交往的强度与密度,进而会导致大学生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有学者指出,现实交往的弱化,极易引起大学生系列心理问题,使他们感到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网络犯罪和网上交往不道德行为的增多,也会是大学生觉得交往安全感下降,产生多疑、恐惧、防范等心理。[4]最后,移动互联网加剧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从生理上分析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

二、教育目标:应该根据移动互联网发展调整

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应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特别是在传统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生命安全的影响开始变得异常重要的情况下,基于网络信息安全建构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体系显得十分必要。

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根据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调整,首先应该体现在生命安全教育的整体理念上,要确立大安全的观念。以往的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往往将教育目标定位在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安全事故防范方面,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传输技术发展,由信息传输方式的改变而导致的信息安全问题,以及因信息安全问题而产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问题,开始日益增多,并且其导致的安全事故严重程度加大。所以,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网络信息安全,并且由于大学生网络信息依赖程度的日益增加,可以逐渐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在教育中的比重,逐渐构建以网络信息安全为基础的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目标,以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变化与需求。

其次在生命安全教育的分目标确定上,由于信息技术与其他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具有较高的契合度,更由于大学生潜在的生命安全隐患在当前信息时代已经与移动互联网开始融合,每一个影响到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在教育目标上都应该考虑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从而占领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技术制高点,进而在整体上实现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移动互联网化,通过互联网+使得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更有保障。

三、教育主导:要求具备更新更高的媒介素养

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传统的生命安全教育中高校辅导员以及保卫干事等是实施教育的主要力量。由于此部分教师工作在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第一线,相应了具备了较高的从事生命安全教育的经验,高校也多采用辅导员、保卫干事开展安全教育座谈会、讲座等形式,通过周边的以及典型的生命安全教育案例,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端正了大学生生命安全态度,增强了大学生防患、应对生命安全威胁的技能。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影响大学生生命安全的潜在隐患开始重叠、融合时,高校辅导员、保卫干事作为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主导者,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还并没有具备更新更高的应对能力。为此,有必要基于移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新形势,着手分析高校生命安全教育主导者所应该提升的媒介素养。

所谓的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能力。也可以简化为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媒介信息的能力。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影响大学生生命安全的信息,只能由教师引导学生加以甄别,才能避免生命安全隐患。而要做到这一点,提升教师对移动互联网安全信息的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高校应该鼓励辅导员、保卫干事通过相应的培训、学习甚至研究提升移动互联网安全信息素养。

四、教育对象:具有甄别网络信息的能力素养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主体依然是学生,因此,学生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积极增强影响自身安全的网络信息甄别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按照前文关于媒介素养的描述,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网络信息媒介素养,应该包括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等。

虽然从相关调查研究的分析来看,当代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方面的媒介素养能力上,识别理解能力认同度较高,具备一定的信息判断质疑能力。但是,从因移动互联网引发的大学生生命安全事故来看,在少数高校大学生当中,由于相关的能力素养较为欠缺,极易对自身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而高校整体的生命安全教育不是以大多数学生的合格为目标的,而是应该基于尊重并珍惜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安全的角度,致力于提升所有学生的生命安全感。

从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信息的选择能力分析,大学生应该通过自身的学习以及教师的引导,注意选择合法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作为平时的日常信息交流、使用的媒介,从而尽量避免不良平台推送的包含生命安全隐患的信息;从理解能力上分析,大学生对于任何移动互联网平台上信息的理解,都应该首先基于自身的生命安全角度,在不影响自我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运用信息。对于通过伪装的会对学生生命安全造成不良后果的移动互联网信息,大学生应该通过与辅导员、保卫干事等教师的沟通交流,强化自我的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应变能力。

五、教育内容:增加网络信息安全的知识传授

受传统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理念的影响,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多数集中于传统安全领域,较少关注因网络信息已发的安全教育问题。其实,由于网络、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大学生生命安全隐患已经十分常见。有调查显示,88.8%的大学生自认为有网络依赖症,其中“较为依赖”及“严重依赖”者占45.2%。面对网络上传播的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42.2%的大学生表示“完全绝缘,很抵制”,51.7%认为不道德,“但也会偶尔浏览”,6.1%坦承“很正常,经常浏览”。而根据媒体报道情况来看,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大学生生命安全问题,不仅由于信息过量超载,还由于信息不良等因素,极为容易造成大学生网络上瘾症,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且少数大学生还会受到移动互联网不良信息的诱惑,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从移动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受害者转变为加害人。

将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纳入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体系已经刻不容缓。从内容层面分析,根据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网络信息内容知识应该涵盖网络法律法规、网络伦理道德、网络防范技术三个方面。在网络法律法规层面,主要包括《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国家法规、部门法规。而网络伦理道德是指人们在使用网络进行社会交往、信息交流等网络行为时表现出来的伦理道德关系。由于部分大学生网络法规、道德意识薄弱,引发的侵犯他人网络隐私、随意信谣传谣等损害网络传播安全触犯法律等行为,必须采用适当的内容,通过合理的方式加以教育引导。网络防范技术是指应该引导大学生采取适当的网络措施保障自身在使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资源时的财产安全。

六、教育方法:适应移动教育时代发展的变化

传统的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方法主要以课堂讲授法为主,辅助以案例教学法或者游戏活动教学法。以4G技术为代表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设备的使用,完全改变之前教育的时空限制,使得教育引入移动时代,而这一时代的教育具有移动性、灵活性、个性化、普及性等特征,并且更为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从学习发生的心理机制分析,可以认为交互是学习者在心理行为上与学习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使命安全教育的交互,首先要注意时空上的开放性。当前,大学生生命安全问题已经不局限于时空上的校园内学习时间,学生校外实习、旅游等时间、空间内产生的生命安全问题,都应该通过适当的移动互联网平台技术,得到辅导员或者其他老师的指导和教育,进而使得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做到没有时间、空间上的“死角”。其次要注意内容上的多样性。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对于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已经有了某种抵制情绪,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内容,适当的采用移动互联网多媒体信息传播形式,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多样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生命安全教育的生动性与有效性。最后注意过程上的非线性。传统的课堂生命安全教育模式,多数是按照教师的事先安排如直线箭头一样控制进行,而在当前学生生命安全问题呈现出非线性的特点,即出现生命安全问题具有不可控性,学生生命安全情况的复杂性,要求在生命安全教育过程中注意采用非线性的指导模式,及时尽快地解决学生生命安全困惑,将生命安全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七、教育反馈:采用移动互联增加反馈的效果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既会对生命安全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同时也能够为生命安全教育带来新的便利。这即是网络技术的双面性。以辅导员、保卫干事为主导的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增加教学反馈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具体而言,就是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搭建如微信群、QQ群等师生之间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交流沟通平台。在移动互联网生命安全教育交流平台上,教师既可以通过上传、发布有关生命安全风险的提示、最新生命安全教育资料、最近生命安全教师警示案例等内容,同时,也可以及时通过学生在交流平台上的反馈,获知学生对于生命安全教育的认知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师生之间还可以在平台上就身边存在的生命安全教育问题开展交流讨论,比如寝室是否应该用大功率电器设备,通过学生之间的自发讨论与教师的指引,进一步消除学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的错误认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关于生命安全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参考文献:

[1]樊未晨,胡彦然.教育部长:没有安全,教育改革发展无从谈起[N].中国青年报,2016-04-09(1).

[2]孙胜.现代安全教育的机理与优化方法及其实践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21.

[3]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19.

[4]王学俭,刘强.新媒体巧髙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5.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网挑战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键智能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第52Q 迈向新挑战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