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归因分析

2016-12-05 07:55宣婴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9期
关键词:归因心理障碍体育

宣婴

摘 要:在体育学习中,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问题,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带来了不利影响。本文从外部客观因素、体育教学因素、学生自身因素三个层面入手,对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归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期望对消除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 心理障碍 归因

一、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归因

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是指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受自身条件或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难以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从而在心理层面表现出来的紧张、焦虑、沮丧等消极状态。造成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

1.外部客观因素

一是客观环境因素,如学校运动场地设施、体育器材配套建设不完善,学生担心在运动中出现损伤,严重削弱了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二是运动氛围欠缺,在校园内缺少良好的体育文化,使得大部分学生认为只有体育专业的学生才能参加体育活动,久而久之丧失了运动的自信心;三是身体素质因素,部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在与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一起进行体育运动时,经常会处于弱势,进而导致这部分学生出现体育心理障碍。[2]

2.体育教学因素

通过对国内一些高校的体育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部分高校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上,也相对比较单调,创新性有所不足,各种重复性的动作较多,运动强度波动变化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并使部分大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了心理障碍。由于教师并未按照学生的特长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而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接受体育知识,一些学生因为先天条件的不足或是其它原因无法达到教师的要求,此时教师便会对学生进行批评,在批评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用到一些不恰当的言语,这样便会使一些内心较为脆弱和敏感的学生受到伤害,久而久之对体育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反感,体育心理障碍也随之形成。[3]

3.学生自身因素

造成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的自身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学生存在胆怯心理,缺乏冒险精神,在遇到具有一定挑战性、危险性的项目时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使得学生无法掌握运动技能;二是学生意志力薄弱,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遇到学习困难时没有决心战胜困难,甚至产生逃避、放弃的心理;三是团结合作意识不强,体育运动项目多为团体项目,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配合,但是部分学生排斥与其他学生一起运动,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难以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四是学习动机不正确,学生对学习的体育项目没有兴趣,表现出厌学或抵触情绪,不愿意接受教师指导。

二、应对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的教学策略

1.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在对大学生进行体育课教学时,教师应当按照锻炼项目的不同特点,并结合相关的心理知识,帮助学生解决体育心理障碍,这样不但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格品质,而且还能提升其社会适应及与人交往的能力。高校可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加大相关体育设施的投入力度,对现有的设施、器材、场地等进行完善。同时,学校应积极开展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在运动的过程中感受体育活动的快乐。此外,学校在进行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作为立足点,多开设一些内容新颖、普及率高的体育选修课,通过选修课使学生逐步养成体育生活化的良好习惯,借此来帮助学生克服体育心理障碍。

2.组织丰富的体育竞赛和活动

体育竞赛与活动具有健身、修心的重要作用,其能够帮助大学生克服自身的体育心理障碍。为此,高校应当积极组织各类内容丰富、样式新颖、参与面广的体育竞赛与活动,借此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享受体育运动过程带来的乐趣。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竞赛,除了能够进一步增强自身体质之外,还能增进同学间的友谊,比赛的过程中,场上与场下一起互动,整体的凝聚力随之得到了充分体现。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野营、爬山等休闲类的体育活动,在锻炼身体之余,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使学生逐渐形成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4]

3.创建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够使大学生找到自己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有助于克服体育心理障碍。为此,学校应当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首先,学校可以开办一些适宜学生长期进行的体育运动,如晨跑等。其次,可在休息日开办短距离徒步。再次,可开办各类校级联赛,如足球、篮球等。通过上述体育活动的开办,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健康的体育运动环境,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克服自身的体育心理障碍。

4.改进教学方法

想要使大学生克服自身的体育心理障碍,教师就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应当采用一些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并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学习当中。其次,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选择的体育活动要难易程度适中,器材的选择和场地的布局要以安全为主,这样不但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消除运动负荷过量引起的体育心理障碍问题。再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因材施教的方法,对不同体质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运动量,尽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适应。同时,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消除体育心理障碍。

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对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能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为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体育心理障碍成因的研究,而后从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组织体育竞赛活动、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创建体育文化氛围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消除体育心理障碍,积极参与到教师安排的教学活动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晓.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互动模式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7):55-57.

[2]李景伦.高校体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8):99-101.

[3]曹海燕.试论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心理分析及教学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3(12):120-121.

[4]金颖.高等院校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分析——以苏州地区为例[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5(8):53-54.

猜你喜欢
归因心理障碍体育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