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传统音乐从“拿来主义”到中国特色音乐的发展
——以马思聪的《思乡曲》为例

2016-12-06 03:15崔琬琳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曲式音乐创作小提琴

崔琬琳

(西南大学 重庆 400000)

简述中国传统音乐从“拿来主义”到中国特色音乐的发展
——以马思聪的《思乡曲》为例

崔琬琳

(西南大学 重庆 400000)

本文立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眼于20世纪初叶,中国乐坛上一批出国考察或留学的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在外的交流学习,使得他们成为中国乐坛上第一批通晓古今、学贯中西的现代新型音乐家。他们以巨大的爱国热枕担负起以音乐艺术的方式来开启民智、唤醒大众、改造国民性的历史重任,在中国乐坛掀起了声势恢宏的新音乐运动,并且通过他们的努力使得中国音乐从开始的模仿、借鉴、到后来的创新,突破和达到质的飞跃,实现了中国音乐创作总体实力由弱变强的跨越。在这一时期,有以马思聪为代表的中国作曲家开始将自己的创作与祖国和人民的遭遇相联系,立足于本国音乐的民族特色,并且又吸收传统西洋器乐创作的精髓,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开辟了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民族化道路。

小提琴;艺术;发展;中国风格;马思聪;《思乡曲》

1 对中国特色小提琴音乐创作的探索

1.1 小提琴音乐创作的初步探索

1919年,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巴黎创作了《行路难》小提琴独奏乐曲,在这期间,中国音乐上第一代作曲家萧友梅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创作了《D大调弦乐四重奏》。此乐曲为典型的四乐章的曲式结构构成,其中第一乐章《小夜曲》不是一首完整的奏鸣曲,《浪漫》为第二乐章,其也是由一个典型的复三部曲式构成。《小步舞曲》为第三乐章曲式结构也是为传统的复三部曲式,第四乐章《回旋曲》的音乐由第一乐章的音乐主题材料发展而来,这首作品为传统的西方作曲技法和学习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的重要特征,模仿西方作曲技法的布局结构,这首作品在小提琴艺术发展上和对早期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 对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探索和发展

1920年至1937年间伴随着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我国摆脱了封建统治的历史,人们开始主张新文化、新思想的涌入,随着社会各界的不断进步和探新的影响下,使得我国的音乐教育也在前进发展,并真正的开始了对小提琴艺术音乐创作的探索。而在这段时期也是我国小提琴音乐创作中国特色形成的重要时期,其中的主要代表人有马思聪、冼星海等人,他们取材于具有浓烈中国特色的民歌题材,并吸收西方音乐创作和作曲技法的精髓,使自己所学深化沉淀,创作出一些优秀的作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马思聪《c小调弦乐四重奏》、《绥远组曲》、《第一回旋曲》,冼星海《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萨拉班德》、《杜鹃》并且开拓出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民族化道路。在1937年后的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并没有受客观环境因素的制约而是在上一时期的推动下大胆突破传统作曲技法的局限,鉴现代作曲技法,创作数量、质量、规模上都取得重大的进展,使得这一时期的小提琴音乐呈现出了百花齐放,个性突出的特点。但是在这些早期作品中,由于作曲家在国外所学习的西方的作曲技法,和声织体和曲式等在音乐创作思维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所以在一些早起作品中,即便以中国民歌为题材的乐曲,却西洋味道略占上风,使得作品的独特风格还没有形式,但是正是因有了这些作品的引领与铺垫,才为后来的民族风格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正是这一时期的推动,中国作曲家开始执着追求中国特色的小提琴音乐,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要将自己的创造和祖国的命运,人民的生活作为一个整体,立足于在中华民族的肥沃土壤。自那时以后,就出现了一批富有的中国风格,民族性格,中国人的思想和感情的小提琴作品。

2 马思聪音乐创作中的中国特色在《思乡曲》的体现

《思乡曲》为马思聪创作的《绥远组曲》当中的第二首,作品的音乐题材是取自于民歌之中,因为民歌是最能直接体现出我们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表达的形式,并且也最能为普遍大众所接受,所以在形成中国特色小提琴音乐创作中马思聪采用了大量的民歌为创作源头。其内容主要是选取于内蒙民歌《墙头上跑马》的曲调来进行发展的,而这首民歌的基本音乐基调就是表现在外漂泊的人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有家不能回的,悲凉思乡之曲,而之所以选这首民歌最为音乐创作的题材也正是因为这首民歌的主题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和马思聪的当时个人的个人经历,和他对思乡之情的深切感怀深深相连。

就结构分析来看,《思乡曲》是一首典型的复三曲式结构,运用了中国民歌最突出的音乐创作手法变奏的形式。整首乐曲的曲式结构是传统西方音乐的曲式结构,其基础为传统的三部曲式,其本身就是一个多种音乐形式组合而成的而马思聪的民族音乐创作思维也正是受中国音乐创作思维的影响,使作品的整体结构是中国和西方的音乐形式结合而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首作品以民歌的发展为主题,作者使用了蒙古族民间音乐为主题,然后根据音乐的内涵及其发展,最后再现的主题,这种形式和布局也正与中国传统音乐的情感过程的特点相符合。

3 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风格的形成

马思聪通过对民歌主题旋律的自由伸缩和加花等手法发展,并且运用转调、变速等写作手法,使得民歌主题的旋律得到了新的发展。在和声安排上主要以中国的五声调式为主,并在乐曲中大胆使用偏音和同宫系统调式的转变来丰富整首乐曲的和声,使得整首乐曲的民族风格特色更为浓郁,在作曲的曲式结构方面,主要以西方的曲式结构为主,并以此为基础使得民族曲式继续传承和发展,使得整首作品的中西思维贯穿全曲。并且使用的民歌主题充分体现了思乡的情结,使音乐形象得到更具体的塑造和深化。并且马思聪在他的小提琴曲的创作中,积极运用民族民间音乐中的诸多因素,探索出了一条西洋小提琴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的成功之路,使得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1] 陈聆群《马思聪之前的中国小提琴音乐述略》《音乐艺术》1995年第2期.

[2] 马思聪《创作的经验》《马思聪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

[3] 马思聪《居高声自远》第21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4] 汪毓和《马思聪在中国近现代新音乐文化发展中的地位》《论马思聪》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

[5] 杨儒怀.马思聪小提琴作品的创作研究(I)[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3):32-29.

[6] 张积良.马思聪小提琴独奏曲曲式结构的边缘性[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3):17-21.

[7] 苏夏.马思聪的音乐风格与内涵[J].音乐研究,1989,(1):3-10.

J617.6

A

1672-5832(2016)04-0203-01

猜你喜欢
曲式音乐创作小提琴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吕其明音乐创作及其启示
Hey Diddle, Diddle
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路径探析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2020内蒙古音乐创作与发展研讨会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Pear Concert
“共性写作”时期的非典型曲式中的典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