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龙
加强国防动员实战化建设的思考
刘万龙
内容提要:当前,我军演训活动多在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的组织下实施,对国防动员实战化建设的成效检验现实而直接、带来的启示深刻而复杂。国防动员系统作为我军联合作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贯彻能打胜仗的强军之要,坚持实战化牵引,推进实战化转型,不断提升实战化建设水平。
国防动员 实战化建设 对策
作者:刘万龙,甘肃省军区司令员、省国防动员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少将
军委习近平主席强调,要不断推进军事训练实战化有效落实。这一重要指示为全军部队实战化训练指明了方向。国防动员系统作为我军联合作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贯彻能打胜仗的强军之要,坚持实战化牵引,推进实战化转型,不断提升实战化建设水平。
近年来,各级围绕抓好国防动员准备,进行了大胆探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通过演训实践检验,特别是用能打胜仗标准衡量,国防动员实战化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动员机制不够完善。国防动员法规制度还不健全,体制不够顺畅,政府抓落实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动员综合部门组织结构不合理,统合能力弱,与政府、军队相互对接不到位,专业办公室机构设置缺乏刚性规定,有的机构虚挂,人员虚配,上下难以贯通,国防动员工作整体效能不高。重大演训中军地联合动员指挥机构的开设不规范,存在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制度不健全和运行不规范等问题,难以有效形成合力。
二是动员力量整体不强。国防动员需求提报落实不到位,对支援保障作战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动员水平停留在较低层次。动员力量建设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装备器材不配套、训练层次低、军地联训不经常,存在建有脱节、训用不一等问题,尤其缺少建在身边、抓在手中、用在关键的拳头力量。动员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落后于作战部队和地方,与军不匹配、与民难融合。动员指挥能力建设水平较低,人员大多未经受过相关训练和近似实战的演练,遂行任务能力弱。
三是动员准备不够扎实。部队和国防动员单位之间动员供需对接不够,动员部门对战时哪些部队需要、什么时间需要、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和动员什么、动员多少、在哪里动员等基本问题还比较模糊,需求不明、供给盲目的问题比较突出,动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想定作业”的层次和状态。国防潜力调查落实不够到位、数据保鲜不够,动员方案计划性、针对性、实用性不强。
四是动员建设融合度不高。军民融合范围窄、内容少、层次低,军事需求落实不到位,动员建设规划纳入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内容不多、衔接不紧。军地信息化建设缺乏有效的协调整合,军民信息网络自成系统,军地信息资源不兼容、不匹配、难共享。社会资源通常按照满足社会需求和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原则进行配置,分布比较分散,地方产品不注重预留军用接口,难以迅速转化为战斗力。军队装备器材存在多头研发、多头生产的现象,品种型号繁杂,自身不够统一,难以实现与地方快速对接。
五是实战化建设意识较弱。受长期和平环境影响,“后备后用、后备无用”思想还有一定市场,特别是一些地方的少数领导对国防动员准备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后备力量组织难建立、人员难集中、活动难开展、保障难落实的“四难”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民兵预备役人员动态管理、物资装备器材储备征用补偿、军地平时联训联演、军地联合执行任务指挥协调等方面法规制度滞后,影响了国防动员实战化建设进程。
当前,我军演训活动多在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的组织下实施,对国防动员实战化建设的成效检验现实而直接、带来的启示深刻而复杂。
一是引导动员组织实施者确立联合思维模式刻不容缓。没有真正的联合动员保障,就没有真正的一体化联合作战。未来联合作战动员保障,是一个由多层次、多体系、多环节动员构成的彼此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呈现需求多元化、内容多样化、环境复杂化、手段智能化、范围全域化特征,层层动员、逐级前送、多环节中转的“流水线式”传统动员保障方式将不复存在,这就要求动员组织指挥者必须具有强烈的联合意识,从联合的高度筹划和组织实施动员行动,确保联合作战中各种力量、各个方面、各个战场、各个节点动员保障有机衔接、相互连贯,最大限度地形成和发挥动员保障的整体效能。当前最紧迫的是转变传统思想观念,通过强化军地双向培训、交叉任职、训演锻炼和重大任务保障等方法,先入为主地引导动员组织实施者确立联合思维,树牢联合观念,切实在联合的大局下有效地动员保障联合作战需要。
二是瞄准多维多向多元全时动员保障需求抓建设刻不容缓。国防动员兼具应战应急功能,担负着维护国家综合安全重任。适应国家战略利益不断拓展和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并存的形势任务,加强国防动员实战化建设非常迫切,应突出四点。在保障对象上,应着眼军队职能使命的新拓展加强转型建设,实现由保障战争军事行动向保障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并重转变,由侧重保障陆、海、空战场向保障陆、海、空、天、电多维战场转变,由重视人、财、物动员向重视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在内的全要素动员转变。在保障地域上,应加强全域动员保障能力建设,确保既能支援保障所在战区作战需要,也能完成其他战略方向支援保障任务,既能在省内跨区异地保障,也能伴随部队完成随行保障。在保障程度上,应针对多种安全威胁可能同时出现,也可能交替并存,突出同时实施多类多波动员行动加强重点建设,使国防动员在“同一时间”,能有效保障多方向多类型军事行动。在保障时效上,应着眼“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强化常态化动员保障能力,坚持在建中用、用中建,边建边用,建用结合,实现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步共赢。
三是实质性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基础工作刻不容缓。当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军滞后于民、军民相互分割倾向进一步加大。国防动员建设具有军民一体的双重属性,加强国防动员实战化建设,必须主动向地方经济社会靠上去做好“纳入”工作。在规划制定上,应把国防动员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使国防动员建设项目的立项、设计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发展目标的一致性、规划布局的协调性、建设进程的同步性和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在信息化建设上,应把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纳入地方科技创新体系,依托国防动员指挥网及地方各级政务信息网,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物流信息网等社会信息资源,逐步建立起集动员潜力、动员方案、辅助决策于一体的指挥管理体系,为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持。在人才培养上,应把国防动员专业队伍纳入地方人才培养体系,在充分借助地方科技信息人才优势编实专业队伍的基础上,把军民通用人才的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走出一条“开放式培养、合作式开发”育才路子,切实形成军地人才培养兼容机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目前地方正处在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多、范围广的大发展时期,应抓住机遇搞好融合,把国防动员基础设施纳入地方基本建设体系,在公路、铁路、机场、重要交通枢纽、广电通信系统,以及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中扎实贯彻国防需求,提高经济社会平战转换能力,实现“务军”与“为民”协调发展。
四是调整充实国防动员应战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刻不容缓。体制机制始终是国防动员建设成败和工作落实与否的关键所在。在近年来多次遂行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抗击泥石流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中,都有大量的动员活动,但大多为部分领域内的动员,未全面启动国防动员体制,致使经济动员专项保障、公共交通管制、人防警报预警、专业力量成建制运用等国防动员整体效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与此同时,一些重要演训中因军地指挥权限不明、职能分工不清,国防动员的组织实施难以同频共振,动员潜力难以充分挖掘。究其原因,主要是军地应战应急管理体制的平行化,相互缺乏兼容。对此,一方面应整合应急管理和国防动员领导机构。针对国防动员委员会和应急管理委员会均有应对安全威胁的职能和任务,且同属政府主体,有相通的工作范畴和资源保障,可整合机构、合并职能,将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赋予一定国防动员组织协调职能,与国防动员综合机构定期合署办公,增强军地统合力度。另一方面应拓展省军区系统的职能。省军区系统作为地方同级党委军事部兼政府兵役机关,应担负起政府赋予的组织领导国防动员职能,行使国防动员建设行政执法权,从而使省军区职能由以民兵预备役工作为中心,向以国防动员建设为中心转移,力求在推进国防动员建设中有更大作为。
加强国防动员实战化建设,平时,应着眼支援保障作战需要,以行业为依托、以人才为先导、以装备为基础、以科技为核心,统一领导、突出重点、平战一体、融合发展,扎实做好动员准备;战时,依据国家动员令,在战区统一指挥下,紧贴作战进程,统筹运用资源,整体动员、定向动员、精确动员紧密结合,快速反应,重点保障,积极防护,持续实施,为完成作战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一要精准掌握动员任务底数。突出“需要动员什么”,以我军联合指挥体制建立为推动,在战区主导下配合做好动员需求提报、供需对接,准确掌握联合作战全局对本级的动员需求;加强任务研究,科学研判反恐维稳形势、防空和信息作战强度、保交护路和边境管控需要,翔实掌握辖区交通干线枢纽站、大型桥梁、重要隧道及重点防护目标的数量和分布,精确测算人、装、物等方面的动员需求。围绕“能够动员什么”,以动员潜力调查的法治化建设为突破,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完善动员数据库,更新保鲜数据,科学规划首批动员、中期动员、持续动员的分步落实。注重搞好军地协调,逐级完善动员预案及分支计划,形成军地衔接配套、操作性强的预案体系。战时,依案明确动员对象种类、数量质量、功效性能、使用方向和时限等方面的需求。
二要科学构建动员指挥机制。在军地联合指挥机构之下,以各级国动委专业办公室为基础,编设动员指挥部门,形成集中统一、上下对接的动员指挥系统。平时,以政府为主体、军队为辅助,确定指挥编组,加强指挥演练,逐步规范动员指挥机制。战时,快速实施平战转换,调整充实军地人员合署作业,开通军地枢纽联络专线。以军事通信网为骨干、以地方政务通信网为基础、以各种民用通信网为补充、以各级指挥机构为节点,建立军地兼容的动员指挥网络。向作战地域和支援保障部队派出联络员,与科研和生产单位建立联络网,吸收辖区各类专家组成顾问机构,形成多渠道的动员协同机制,有效实施扁平化的指挥协调。
三要分类加强动员力量建设。针对支援保障作战任务对力量动员的不同需求,分类筹划后备力量建设,根据作战需求实施精确动员。优先抓好专业兵员的快速征召。按照优中选优原则,进行兵员预征登记,定期组织复训,强化动态管理,在交通干线大中城市设立快速征集站和临战训练点,战时分片集中,边征边训边送,确保“快出兵、出精兵”。对口抓好支前力量动员。依托地方交通、信息、医疗、教育等行业系统,对口编组精干的交通运输、装备抢修、卫生勤务、信息技术专家、民族语言等支前力量,有计划开展岗位练兵和军事接口训练。战时采取分类抽组、模块编组、随机组合等方式,前出支援保障部队作战。聚合构建区域作战力量体系。集聚整合辖区军警民力量,编建保交护路、反恐维稳、要地防空、边境管控、信息作战、重要目标防护等队伍,加强针对性应用性训练和联合训练、联合演练,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能力。
四要定向做好物资动员准备。立足动员物资形态多样、权属各异、社会化程度高的现状,由各级动员指挥机构牵头,以特种车辆、网络设施、食品药品、医疗器械、油料供应、应急设备等为重点,定向制定战时征(租)用计划,择优做好预征预租预订登记。着眼快速动员保障,在交通干线枢纽地区建立支前物资综合储备库,在重点地域建立专业储备库,临战前加大物资储备。战时,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和现代物流体系,计划征租和随机征租相结合,大宗物资统一征集前送,小批物资分片征集前送,特殊物资专门征集前送,随时保障作战需要。同时,积极贯彻军民融合要求,把动员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做好建设项目落实国防需求的工作,提升各类装备、物资、设施的军民共用水平。
五要系统制定行业平战转换措施。以装备制造、交通运输、信息、食品、医疗、金融等行业系统为重点,军地联合制定行业战时管理规定,明确战时政府相关部门和生产、运营单位的分工与责任,严密筹划行业的战时管理。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兼顾相关企业和产品,周密拟制整体转产、单元转产、组合转产和应急生产等战时生产保障计划。遵循急用先转、系统配套、规模适度的原则,按需实施个别企业转、重点行业转、局地整体转、社会全域转的平战转换方式,分步转入战时体制,增强国防动员的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
六要有序推进动员法规建设。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吸收动员工作实践成果,深化动员原则、机制、方法、程序、运行和建设等问题的研究,加快动员法规建设步伐。可考虑由省级国动委牵头,针对不同规模和强度的支援保障作战需求,划分动员工作等级,制定动员政策措施,细化不同等级动员的规模、范围、方法、程序和职责分工,并指导市、县级国动委制定配套法规,形成省域性动员的法规体系。战时,针对不同作战任务,确定适当动员等级,依法展开适度动员准备;尔后依据作战进程,依规组织动员等级转换,搞好持续动员,推动国防动员工作走上法治化规范化轨道。
(责任编辑:孙永钰)
E25
A
ISSN1002-4484(2016)11-0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