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2016-12-06 18:11商成名王聪聪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7期
关键词:大学精神回归大学

商成名+王聪聪

摘 要:大学象征着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机构。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搭乘经济快车,物质基础有了蓬勃发展,但是我们也看到大学精神式微,大学和大学精神的讨论研究在变得越来越重要,正在考验着每一个学者和学生。试问,谁来守望精神的家园?如何找回失落的大学精神?大学依旧平庸,但是,我们依旧心存梦想,当大多数人加入进来,大学精神将会回归。

关键词:大学 大学精神 回归

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大学和大学精神?”或许我会列举国内 211、985之类的学校来解释大学;或许我只能用“学术自由”“学生自强”“学习自主”等一些官方化的耳熟能详的关键字来回答大学精神;又或许,这是一个值得讨论三天三夜的话题,需要“述往事,思来者”。以前,从来没有仔细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当自己用一种平和而又虔诚的心态看待这一问题时,才发现自己知之甚少。那么我又能做点什么呢?本文仅从中外学者对大学的研究、当今中国大学发展的几点心中不快来阐述一下自己的想法,以期能与君共勉罢了。若多得一些共识,实是幸事。

一、大学和大学精神

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man,1801-1890)在其著作《大学的理想》的序言中指出,大学在于传授普遍的知识。他说:“大学理应来者不拘 ,没有忧虑 ,没有偏见,没有妥协,只要他们是冲着真理而来。”大学理想是自由教育和追求真理。中国近代学者蔡元培认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百家之学府也”“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梅贻琦则提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认为大学应当奉行“通识教育、教授治校与学术自由”三大原则。竺可桢认为:“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 ”“大学犹之海上之灯塔,吾人不能降落道德标准也。”

所以,大学并不是一个确定的概念,它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以及制度的属性,它应该且必须是精神、物质、制度的统一体。中外先贤圣人、专家学者们在论述大学这一问题时也是带有各自独特观点的,并且有自己的倾向性在里面,这种倾向性,我且称之为“大学理想”,即是学者心中的大学和大学精神,也即他们所期许的理想中的大学应该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有关大学精神,我国大学发展史上形成了相当多的对大学精神的经典表述,它们多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各大学历任领导者的简明扼要的经典性论述,二是各大学所制定的校训、校歌等,三是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提出的口号与目标。例如: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倡导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清华大学“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校训与梅贻琦的“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办学理念;张伯苓为南开大学制定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竺可桢为浙江大学确定的“求是”精神,即内在道德修养与勤于躬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等等。这些都分别从不同角度简要地表述了当时的大学精神。

但是不论怎样,对于大学或者大学精神,我们都不能要求有一个确切而统一的回答,正如中华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校长、著名的教育家梅贻琦先生说 :“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故制度为一事,而精神又为一事。……”即是说我们的现代大学主要是学习西方文明的成果,但是大学精神却是本土化的;另外,我们历史上积淀的大学精神也并不能完全代表今天,时代会赋予其新的内涵。大学精神,愚认为是自由,是人文关怀,是道德自觉,是科学,是民主,诸如此类,大学是理想,甚至是梦,是真善美罢了。

二、今日大学之问题

从学者的眼中,我们不能找到有关”什么是大学和大学精神”的确切的答案。我们或许不必纠结这一问题,因为大学是理想,过多用语言表达会产生歧义。如此,我们可不必说,更不能说。但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大学爱得深沉。今日大学是有问题的。

比如我们熟知的大学合并、升本、改名现象。愚不认为有些大学“穿了马甲”人们就不认识它了,一个好的大学拥有的是好的名声和口碑,而不是好听的名字;是大师有没有,而不是校区有多少。尤其是从 20世纪 90年代至今,高等教育追求升格的学校不在少数,中国曾经的高等专科学校陆续升级改名叫学院,曾经的学院则升级改名叫大学,已经是大学的还要改一个更高大上、更响亮的名字。可是,学院不见得就不如大学,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法国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英国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都是世界上顶尖一流的大学。且看教育部公布的数据: 2015年高校设置考察合并院校 22所,各省市、各高校筹备的新建本科院校 194所。仅仅是 2015年一年的数据。看到这个我没有震撼,却很伤心:大学是好听的名字?是高楼大厦?如果真的是这样,大学是死了的。“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梅贻琦先生如是说。

目前的中国大学还有高校行政化的困局、教育质量和数量的困惑、高校德育的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不应该是大学应有的样子。由此,不难看出,这些都是与我们需要的大学和大学精神相反的。

三、大学在我心中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政治意义上的大学。“……是思想昀活跃、昀富有创造力的学术殿堂,是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发源地。”这是思想意义上的大学。大学是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机构,这是组织意义上的大学。等等。关于大学,不同的维度是有不同的理解的。我理解的大学是指培养人才、传授高深学问的教育机构。但是,这种机构应该且必须不同于其他机构,“他”应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年轻人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学无止境,气有浩然”“自尊、致知、正义、力行”等等。“他”应该是这些大学校训所追求的融合体。如果具体来说:首先大学是活的,而且是活着的,自身要有理想,没有理想的人犹如行尸走肉,况乎大学?其次,大学要有人文精神,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倘若你置身象牙塔感受不到一丝温暖,那么,大学这个机构就仅仅是个机构了。再次,大学须求是,造假只是让自己外表光鲜一时而已,若曝于日光下,则尽毁矣!岂不害了芸芸努力上进之大学人。

I have a dream .大学在心中,有太多的语言却无法形容它,但是我坚信它肯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徐春霞.大学的精神传统和文化内涵的追问与反思[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45.

[2]董云川.找回大学精神[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10.

[3]王冀生.现代大学文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大学精神回归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大学精神的培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大学精神培育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必要途径
女排夺冠与大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