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措施

2016-12-07 12:37赵晓丹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问题意识培养方法

赵晓丹

【摘 要】本文主张问题意识的培养应重点抓好“自主先学”“摘要留疑”“思维探究”“练习提升”四大关键环节,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生成新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问题意识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73-02

审视我国目前的教育,课堂提问的“话语权”往往由教师掌握,学生在长期“填鸭式”灌输教育下,早已没有了问题意识,缺少怀疑精神,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笔者尝试以“问题”为主线统领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学、疑、思、练”四步教学环节中不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生成新问题”,通过“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内驱力。

一、自主先学——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智慧的有效工具。学生只有了解了书本必要的基础知识,才能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生成问题。学生自主先学,首先要从认真研读政治教材开始。

高中思想政治以生活逻辑为线索,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排版上体现了形式的多样化,增加了如“想一想”“议一议”“名言”“专家点评”“相关链接”等辅助阅读的小栏目,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发现问题的兴奋点,学生要学会利用教材的“小栏目”,点亮思维的火花。同时,学生还要学会把握教材的“矛盾冲突”,如教材前后知识之间,教材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政治教材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教材理论与现实生活之间……教材的矛盾之处,也是学生容易产生困惑的地方,抓住这些地方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能形成学生认知上的不协调,促使他们去探究、去深思,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高二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一框题内容中,仅在辅助文中“想一想、议一议”的探究活动就有四个,此外教材还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荀子、孟子、贝克莱、王夫之、朱熹、恩格斯、列宁、笛卡尔……这些哲学家的重要言论,对教材原理做了很好的拓展性说明,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其中,有的学生针对教材中前后出现的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提出这样的质疑:“王夫之认为‘气者,理之依也 ,而朱熹却说‘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两人都在探讨‘理与‘气的关系,该如何理解他们的观点呢?”学生通过认真研读教材,明确哪些内容是自己已经掌握的,哪些问题依然还有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为新课学习奠定坚实的学习基础。

二、摘要留疑——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为了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学生在导学案“摘要留疑”一栏中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记录下的可以是课前预习中遇到的未知知识,听课过程中的不解之处,与老师同学的分歧意见,或者是自己在课后完成作业时遇到的棘手难题等,只要是学生有质疑的,都可以提出来。学案中的“摘要留疑”小栏目,为学生的提问拓展了时间和空间。

为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教师还要教授学生提问的技巧和方法,指导学生判断问题的有效性。在自主学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一框题时,学生就以下内容提出质疑:① 什么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②唯物主义有几个发展阶段?③王夫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朱熹却说“理在气先;未有此气,已有此理”,该如何理解他们的观点?④凡是唯物主义都是对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吗?⑤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什么?⑥为什么说唯心史观是近代唯物主义的局限性?⑦什么是形而上学?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之间什么关系?⑨什么是半截子唯物主义……那么多的问题都要一一作答吗?通过引导学生比对和分析,舍弃那些为了完成任务而“问”的虚假性问题,自行解决那些通过自身努力或借助工具书就能轻易完成的简单问题,抛开重复性问题,筛选出真正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进行探究,才能带领学生进入深刻的、有效的思维活动中。

三、思维探究——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探究”是把学生思维引向纵深,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它强调以学生的自学自探为基础,借助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梳理、深化学习的成果,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针对课前预习提出的问题,学生首先要学会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独立的思维探究,可以通过查阅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方式获取相关的文字与音像资源,借助参观、调查、访谈等方式获取相关的实践活动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收集网上的信息化资源……学生在搜集、阅读、思考、实践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面对学生自学探究后依然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同位探讨、小组讨论或全班辩论,鼓励学生彼此设疑、相互释疑,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使不同的观点得以暴露并能够彼此交流,不断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当然,“生本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又都隐含着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交流。教师要有意识地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以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解决疑问。

如,“什么是形而上学?”“ 凡是唯物主义都是对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吗?”这两个问题对刚开始接触哲学的学生来说理论性较强,不好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探讨这两个问题。第一组的学生通过翻阅《现代汉语词典》,查询到“形而上学”的两层含义。在生本对话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回顾“刻舟求剑”的故事,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静止看问题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感悟。针对第二个问题,第二小组的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他们从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的局限性和进步性出发,通过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争辩促进了问题的解决。

四、练习提升—— 培养学生生成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最终结果不是用传授知识去完全消灭问题,而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问题,从而推动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发展。“练习提升”环节就是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反思、开放式训练,巩固迁移所学知识,发现新问题的过程。

课堂结束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收获与感悟”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这节课我学到了哪些知识,认识上有了哪些变化?课堂上我提出了哪些问题,掌握了哪些思维方法和技巧?我帮助同学解决了哪些问题,我是通过什么途径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上我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决?我以后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反思与总结,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历程有了清楚的认识,为更好地改进思维状况提供借鉴。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开放式、个性化作业,让每个学生都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推动学生去直接观察、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开放式作业可以实现“问题—— 知识—— 新问题” 的良性循环,有效地把课堂内外连接起来,用课内知识指导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实践,又用课外的实践巩固和补充了课内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综上所述,以“问题”为主线统领整个学习过程,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每一步教学环节中,从未知走向已知,又从已知走向新的未知,通过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课后实践延伸生成新问题,学生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爱苾.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丁念金.问题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坤.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题[J].学科教育,1998(7)

[4]张安义.谈新课程互动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6)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课问题意识培养方法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