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谋杀犯

2016-12-07 03:05巴尼多伊尔编译李一南
现代世界警察 2016年9期
关键词:史蒂文受害人纪录片

文/【美】巴尼·多伊尔 编译/李一南

制造谋杀犯

文/【美】巴尼·多伊尔 编译/李一南

1985年,22岁的史蒂文·艾弗瑞因强奸罪成立入狱

史蒂文20多岁的时候曾因入室抢劫、火烧小猫等各种犯罪被逮捕过

2005年的万圣节前夕,美国威斯康星州发生一起25岁的女摄影记者被杀焚尸案。两年后,两名男性以“一级谋杀罪”被判终身监禁。2015年底,由两名女导演跟踪拍摄的十集系列纪录片《制造谋杀犯》播出。该片围绕主要案犯的人生轨迹对案情进行了详细披露,强烈暗示主角无辜,质疑警方办案程序与搜取证据的合法性。该剧播出两个月后,引起了全美关注,甚至诱发了多起报复警局的案件。

纪录片引出的“冤案”

《制造谋杀犯(Making a Murderer)》是美国“网飞(Netflix)”电视台(系全球十大网络电视台中唯一收费的电视台)在2015年12月18日开始陆续推出的一部系列纪录片,由劳拉·罗西亚蒂和莫伊拉·迪莫斯两位女性共同执导,讲述了美国威斯康星州马尼拓沃克县(以下简称“马县”)史蒂文·艾弗瑞身上发生的两起案件。1985年7月的一个早上,当地人潘妮·比恩森正在湖畔慢跑,突然被一个男子拖拽进了树丛中性侵、殴打,随后史蒂文·艾弗瑞被指控“性侵”和“谋杀”而入狱。1995年,美国将DNA技术引入司法实践,并对历年判决案件所保存的物证进行DNA分析。2003年,分析人员发现,在受害人潘妮的毛发和皮屑中发现了另一名服刑犯的DNA,史蒂文·艾弗瑞被平反昭雪。

2005年,也就是史蒂文·艾弗瑞获释两年后,还在打着巨额司法赔偿官司的他又因涉嫌谋杀特蕾莎·哈芭琦(本地摄影记者)而被捕。2007年,他和自己的外甥布伦丹·达西被州法院判决终身监禁。从他第二次涉嫌谋杀被捕的那一年开始,纪录片摄制组成立,此后从纽约到威州,历经十年奔波,对这两起案件进行跟踪拍摄。为给此片造势,“网飞”电视台专门在YouTube和自己的网站上发布了未经剪辑的第一集。

《制造谋杀犯》剧组以精良的制作将杀人焚尸案侦办过程中的诸多漏洞呈现在观众面前,不断引导观众去提问、思考,因此该片播出后迅速蹿红,评论呈现“炸锅”之势,各界热议不断,各大媒体也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态度。之前他们完全无视艾弗瑞家人的奔走求助,现在《华盛顿邮报》、NBC电视网及ABC电视网等美国主流媒体都对该案进行了持续跟踪报道。还有全球最大黑客组织“匿名者”宣布介入,声称已找到了“构陷史蒂文的证据”;社交新闻网站Reddit积极响应,在自己网站上登出了案件所有的庭审记录供讨论;全美成功脱罪记录最好的冤案律师凯瑟琳·泽纳已成为史蒂文的新律师……据有关方面统计,截至2016年3月,已有13万人到白宫官方网站签名为史蒂文伸冤,美国总统奥巴马对此也进行了回应,称该案为威州管辖,不属联邦法律管辖范畴,赦免权也归威州州长所有。州长却明确表态,拒绝行使特赦权。但这些都不影响该剧的声名鹊起,目前该剧已与HBO电视台的《厄运当头(The Jinx)》系列剧齐名,成为揭露美国司法黑暗的著名纪录片。

史蒂文·艾弗瑞被判决时其母亲的表情——她大半辈子都在帮儿子伸冤

辩护律师迪恩

曾与史蒂文·艾弗瑞有“过节”的两位警员

扑朔迷离的案情

2005年10月,一名陌生男性给杂志社打电话称有人要卖车。他约了会面时间并特别强调要摄影记者特蕾莎·哈芭琦来拍照,他没有说明自己是谁,留下的联系方式是史蒂文·艾弗瑞妹妹的电话。

受害人:特蕾莎·哈芭琦,殁年25岁,当地汽车销售杂志摄影记者。哈芭琦之前告诉同事们,案发前的10月10日,她曾经见过史蒂文·艾弗瑞一面,也是给车拍广告。当时史蒂文·艾弗瑞只在身上围了一条浴巾就出门见她,她表示这人“令她很不舒服”。

主要案犯:史蒂文·艾弗瑞,时年41岁,在家族开设的车辆拆解厂(占地数亩)居住。这次约见是史蒂文·艾弗瑞本人打的电话,留下的联络方式则是他妹妹的。

2005年10月31日下午,史蒂文·艾弗瑞两次给哈芭琦去电询问她到了没有,但哈芭琦显然不知道对方是谁,因为史蒂文·艾弗瑞使用了*67即“隐藏去电号码(美国)”功能。哈芭琦没有产生怀疑,她开着自己墨绿色的丰田SUV到了艾弗瑞一家经营的废旧车辆拆解厂,准备给预售的汽车拍照。当时,史蒂文·艾弗瑞住在一台拖车上,其他家庭成员住在自己的房子里。之后,史蒂文·艾弗瑞又给哈芭琦打了第三个电话,并且留言说:“嗨,你说来咋还不来啊?你在哪儿啊?”最后这次他没有隐藏自己的手机号码,而这个时候,受害人已经死了。

此后,再没有人见过特蕾莎·哈芭琦。

特蕾莎·哈芭琦的家人组织了志愿搜救队进行查找。几天后,其表姐在艾弗瑞家族的废旧车辆拆解厂内发现了表妹的车辆,随即报警。鉴于当时史蒂文·艾弗瑞正和马县打着那场白白关了18年冤案的国家赔偿官司,威州司法部门指定相邻的卡柳梅县(以下简称“卡县”)侦办此案。

卡县警方封锁了史蒂文·艾弗瑞的住处和整个拆解厂。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特蕾莎·哈芭琦已经遇害。

夹杂质疑的证据

受害人的车辆在拆解厂被发现后,警方第一次进行了长达八天的勘查,四个月后又进行了第二次彻底勘查。

【骸骨】案发当晚,好几位证人看到史蒂文·艾弗瑞拖车外的院子里有人点了一把火。警方在这堆灰烬中发现了一些被烧过的和轮胎等粘连在一起的人骨,通过一块仅存的肌肉纤维和牙齿的DNA,证实骸骨来自特蕾莎。其他的残骸——明显也是受害人的骨头在拆解厂其他两处垃圾场中被发现。

【车辆】受害人的车辆墨绿色丰田RAV4在拆解厂被发现。有多个证人作证说看到了哈芭琦那台车。但在看到了哈芭琦的车停在拆解厂后,没有证人称看到过哈芭琦本人。哈芭琦的汽车被发现与其他废弃的汽车停在一起,就在艾弗瑞家族的拆解厂里。

【手机】哈芭琦的手机及其他个人物品在史蒂文·艾弗瑞拖车外一个烧过的油桶里被找到。

【钥匙】一把属于哈芭琦的车钥匙在史蒂文·艾弗瑞的卧室里被找到。这把钥匙是第七次复勘现场时,被主动参与案侦工作的马县警察发现的。纪录片指出,钥匙上只有史蒂文的DNA,没有发现受害人的DNA,这一点让大量观众认为警方存在取证作假的行为。

【血迹】哈芭琦的车中发现多处属于史蒂文·艾弗瑞的血迹。纪录片暗示,血液有可能是警察利用职权“导演”的,因为物证室里有一支装了史蒂文血液的试管破了。

【DNA】在哈芭琦车辆引擎盖的罩锁上发现属于史蒂文·艾弗瑞的汗液DNA。纪录片未对此进行质疑,似乎也忽略了这一证据。但警方认为这一证据对证明史蒂文谋杀是确凿无疑而且无法“栽赃”的。

剧集开始时展现的史蒂文·艾弗瑞洗清冤屈的开心画面 

两位辩护律师每次的辩护都是《制造杀人犯》的精彩之处

【子弹】在史蒂文·艾弗瑞的车库里发现一个沾有哈芭琦DNA的弹头残片。经检验,系史蒂文·艾弗瑞拖车内放置的一把.22步枪所击发。该弹头是第八次复勘现场时,被主动参与案侦工作的马县警察发现的。纪录片指出,这次复勘距离上一次四个月,在史蒂文的车库里发现了一个用过的子弹壳和一些没使用过的弹壳。蹊跷的是,子弹一直都没被发现,而马县警官出现的第二天子弹就被发现了。而该残片上沾染了检验人员的DNA,证明建材至少是被污染了,且检验方还使用了会消耗掉所有样本的检验方法,明显不妥。这样的做法不能排除“检验人员在将受害人的DNA栽赃到样本中时,不小心也把自己身上的DNA混入了样本中”。

【嫌疑人供述】史蒂文·艾弗瑞一直否认自己杀害了哈芭琦,他16岁的外甥布伦丹·达西则承认自己帮助舅舅强奸、杀害哈芭琦并销毁了尸体。达西有明显的学习障碍,IQ也低于正常水平,他前后多次修改自己的证词,一会儿承认自己参与谋杀,一会儿否认。在纪录片中,达西的部分口供与案件中的证据有多处不吻合之处。如在最初的证词中,他说自己性侵了那个记者,然后在舅舅的指使下杀死了受害人;又如他在讯问中称“哈芭琦的喉咙是在艾弗瑞的床上被割开的”,但警方在侦查工作已明确地予以了否定,因为房间内没有找到受害人以及达西的DNA。纪录片根据警方的审讯录像,质疑有人在操控达西的口供,然后被用来进一步佐证史蒂文谋杀的证据,并且指责达西的公派律师诱导他认罪。

对此案的审讯也是一波三折。在陪审团开始讨论时,12人中的七人认为史蒂文是无辜的,三人认为有罪,两人不确定。在陪审团看了全部证据、经过了漫长的讨论后的2007年,陪审团一致最终判定史蒂文·艾弗瑞和达西“有罪”。这一次,威州的“洗冤工程”没有介入。

此外,还有对现场的不同看法。

【第一现场】既然子弹的弹头残片在车库被发现,此处应为第一现场。受害人在此应该留有大量血迹。但是纪录片显示,警方对车库地板进行了仔细检查,甚至翘起一部分水泥地板以检查缝隙,虽然有漂白剂的痕迹,但没有发现任何血迹或DNA痕迹。检方对此的解释是“史蒂文·艾弗瑞用漂白粉进行了彻底的清洁”,然而,正如纪录片中的专业人士所说的那样,要对凶杀现场进行彻底的清洁需要相当多的专业知识,对没有什么文化的史蒂文来说,这是“不太可能做得出来的”。

【第二现场】根据证人陈述和受害人骸骨发现的灰烬,史蒂文·艾弗瑞的院子应该是焚尸现场。纪录片呈现了法庭质证,辩方律师怀疑警方的取证能力与诚信,因为警方的检查专家表示“被烧残骸没有被搬动后形成的裂痕”,以此证明尸体就是在史蒂文院子里被焚烧的。但律师指出,当时搜集证据的时候“警察直接拿铲子猛铲骨头碎片”居然“没有产生裂痕”。根据现场勘查,当时焚烧的温度应该有1500~2000度高温,而且嫌疑人是冷却后再去敲击的,这与现场附近和灰烬中五条轮胎、一个座椅提供的助燃相互印证。

“问题小子”的故事

史蒂文·艾弗瑞,马县当地人。他和他的家人经营着一家汽车拆解厂。艾弗瑞家族几乎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也不太愿意和县里的人来往。久而久之,当地人都觉得他们一家古怪、孤僻。20多岁的时候,史蒂文·艾弗瑞曾经入室抢劫、火烧小猫、拿着没有装弹的枪和表妹争执……他因此成了警局的常客,多次被捕,是个“问题小子”。而这些综合在一起,史蒂文·艾弗瑞就顺理成章地被县里公认为一个高度危险的人物。

《制造谋杀犯》展示了1985年案件侦办时的一些情节:一是接手案件的警官正好是史蒂文的邻居,也是史蒂文表妹的好朋友,他很不喜欢史蒂文。二是当受害人潘妮在描述嫌疑人的时候,警官暗示性地说了一句“这描述听起来像是史蒂文·艾弗瑞嘛”。好了,潘妮在指认时就选定了史蒂文是加害人。但事实上,潘妮描述的嫌疑人的眼睛颜色、身高、体重、发色等都和史蒂文不符,且史蒂文有足够的不在场证据。但因为受害人指认,史蒂文还是被关了进去。

1985年被控强奸、谋杀的案子让史蒂文·艾弗瑞在23岁时就被判入狱32年,要不是威州的民间组织“洗冤工程”出面鉴定,他还要无辜地在监狱里再住14年。不但丧失了一个人最美好的青春岁月,也丧失了陪伴五个孩子长大的黄金时光。他把马县推上了被告席,要求赔偿3600万美元,而当时的律师曾开玩笑地告诫他:“你要小心哦。”

史蒂文·艾弗瑞是个“耿直人”,他对于在此之前的每一起暴力行为都供认不讳,但是对于性侵潘妮和谋杀女记者的事情他一直否认。从医学上讲,他的智商较低,用美国人的话来说是个“会说话的棒球”。1985年的案子被平反,证明了史蒂文·艾弗瑞的确没有撒谎,也暴露了马县警局当事人对已犯错误不纠正、对明显“可能抓错人”的情况置之不理的态度,而这些人又参与了第二起涉艾弗瑞的案件侦办。

那么,第二起案件是否证明了艾弗瑞仍然是无辜的呢?《制造谋杀犯》质疑,如此低智商的人不可能设计出如此狡猾多端的杀人过程。例如,纪录片称“只有傻瓜才会在拆解厂留下受害人的车、才会在他的院子里留下烧毁的人体残骸”。但警方认为,其实史蒂文·艾弗瑞约受害人到汽车拆解厂的行为就证明了他智商不高、设局不“高超”,以至于留下了大量起诉所需的证据。警方认为,只有一个“会说话的棒球”才会在谋杀案现场留下这么多证据,尤其是面对即将到来的谋杀调查而不得不匆匆打扫现场。尸体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烧毁的,一台撞毁的车不会撞一下就变成灰了,把受害人的车压扁也不能彻底消除干净所有证据。

舆情重压下的警局

作为立案和参与案侦工作的威州马县,《制造谋杀者》刚刚播出,就遭到了来自各方的巨大舆论压力。该县司法部门对剧组的所作所为表示了极大的失望和愤慨。警方称:“剧组做了一件伤害威州执法部门的事情,他们应该为此感到羞耻。”马县治安官罗伯特·赫尔曼说,该剧是对史蒂文·艾弗瑞作案事实的“谎言”“谣传”和“曲解”,是将执法部门尤其是马县警局钉在耻辱柱上让公众鞭挞,让涉案警官承受威胁和侮辱。警局称,该剧的播出给马县警察局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现在他的工作单位已经在全球臭名远扬,并且“个别人受到的影响甚于其他人”。

失踪的特蕾莎·哈芭琦以及与她一起消失的汽车

《制造杀人犯》导演

1980年开始,赫尔曼就在马县警局工作,历任副警长、治安官,他全程经历了对史蒂文·艾弗瑞和达西的侦办、起诉与判决全过程,对于2007年法院判决艾弗瑞杀害并焚烧尸体罪名成立一案,他敦促观众要从全案角度、立足全部证据视角来审视。因为2005年艾弗瑞因特蕾莎·哈芭琦被谋杀案被逮捕时,正在为第一次冤狱昭雪而在和马县打官司。在那次案件中,他被错误地当做性侵、谋杀潘妮·比恩森的嫌疑人而蒙受了18年的牢狱之苦,直至DNA鉴定查出真凶,还他以清白。出狱后,他便向县里索赔3600万美元的赔偿。对全美缩减预算背景下的一个小县来说,这笔索赔无异于天价。而《制造谋杀者》剧组则暗示,正是这一巨额索赔案成为构陷艾弗瑞杀害哈芭琦的主因。纪录片播出后,赫尔曼与同事们承受着被公众指责为构陷艾弗瑞与达西的元凶,骚扰奔着警察局铺天盖地而来。“电子邮件和电话接踵而至,指责我们是一个腐败的机构。”赫尔曼说,“你知道的,说我们烂死在地狱里得了。”

但在认真收看了该系列剧后,他的观感是,与其说是马县警察局陷害艾弗瑞,不如说是剧组陷害了警察局。首先是刻意漏掉一些证据,这样是为了让艾弗瑞显得“罪轻”。特别是案中有一个反转点,“法庭质证”中治安官举证——艾弗瑞的汗液DNA,这一证据对当时的12名陪审团成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是剧集中却引导观众相信DNA证据来自于艾弗瑞的血液——暗示血液可能是由警察栽赃洒到现场的。“DNA并非源自血液,是在受害人特蕾莎·哈芭琦车辆的引擎盖上被发现提取。而那个DNA与史蒂文·艾弗瑞相符。”赫尔曼辩称,其他物证,例如钥匙、子弹等——从那把钥匙上提取的DNA,每件东西——不是血液证据,一直到从艾弗瑞步枪里击发的子弹以及子弹上的DNA都与受害人的DNA相符。他们(剧组)的理论站不住脚。剧集会让观众相信,原来是警方与艾弗瑞家族有恩怨啊。赫尔曼补充说,几天前,有一个人非法侵入了艾弗瑞的家(犯罪现场),猜猜他们(媒体和公众)怎么说的?他们说,那个人肯定是马县的治安官。

STZ 诱导的小鼠糖尿病模型在早期阶段会产生氧自由基,如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O2-)、过氧化氢(H2O2)、羟自由基(• OH)等会引起小鼠体内促氧化剂和抗氧化剂失衡导致氧化应激,并与 NO 途径相互作用导致 β 细胞破坏,引起糖代谢紊乱[7]。

接踵而至的恐吓

在众多的骚扰和恶毒攻击后,终于迎来一个付诸实践的重磅恐吓。

2016年2月,马县治安官办公室接到一通匿名来电,对方称“要炸了马县的治安官办公室”。很明显,这是奔着“为史蒂文争取正义”而来。而这一切,都源于《制造谋杀者》系列剧的热播,将马县执法部门置于舆论的漩涡中心。这是一个周四,早上6时40分,一名男子匿名给马县治安官办公室打电话,威胁在该办公室里放置炸弹,并在停车场里放置了“成捆的爆炸物”。

宣布罪名成立时史蒂文·艾弗瑞的表情

这个匿名电话着实把警方吓得不轻。围绕马县治安官办公室的搜索一直忙到当天21时,为了确保安全,还同时对法庭进行了安保检查,结果证明是虚惊一场,没发现可疑物品。可20分钟后,第二个“非常类似”的威胁又来了。于是,马县警方派出人员接管了治安官办公室雇员的工作,警方代为行使治安官办公室的职能,对后者的平民雇员则进行了疏散。在安检中仍旧没有发现可疑的活动或物品。马县警察局和威州刑事警察局已经组成专案组,对匿名电话的来源与该男子的身份进行查证。

发人深省的问题

2007年,案件事实被呈送给陪审团,检察官列举了艾弗瑞有罪的证据。辩方则紧紧抓住矛盾指控警方虚构证据,以此混淆和误导陪审团,促使陪审团跳开该案,去寻找案件背后的疑问。经过长达两年的审理,威斯康星州陪审团检视了全案证据,排除了合理怀疑后认定史蒂文·艾弗瑞有罪。

警方和检方认为,对一名持理性思维的人,看到史蒂文·艾弗瑞上述犯罪的证据清单后,几乎不可能还对其犯罪持怀疑态度,受害人是他约出来的,人最后消失在他家,骸骨在他家院里,车在他家拆解厂,车内外有他的DNA,铁证如山啊!但《制造谋杀者》系列纪录片的两位导演却使用精良的制作手法,进行逻辑严密的演绎,并在支撑观点方面对其中的证据进行了有意识的选择、对300小时的庭审进行了剪辑,使得一部10小时的纪录片吸引了公众的眼球,并引发众多的“神探”去挖掘案情。

因证据问题推翻起诉,最出名的当属号称“世纪审判”的1994年前美式橄榄球运动员辛普森(O.J.Simpson)杀妻案。此案审理一波三折,在辛普森用刀杀害前妻及餐馆的侍应生郎·高曼两项一级谋杀罪的指控中,由于警方的几个重大失误导致有力证据的缺失得以无罪获释,仅被民事判定为对二人的死亡负有责任,从而使该案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疑罪从无案件。从艾弗瑞案中,类似于“辛普森案”的问题可以找到不少,我们可以搜集到一些美国警方因违反办案程序导致证据方面出现诸多问题的案例。可以说,该案就目前来说明显无法成为“铁案”、令人信服。纪录片一经播出,几十万人签名要求对史蒂文·艾弗瑞给予特赦,警方和检方饱受诟病也就不足为奇了。

违反“回避”规定是硬伤。作为主办案件单位的马县警察局在侦办案件中“回避”了,但该局与嫌疑人史蒂文之前案件侦办有直接关联的两名警察没有回避,导致专案组搜集的证据被质疑。谋杀案发生后,威斯康星州司法部门鉴于主要嫌疑人艾弗瑞与马县正在打一场国家赔偿的官司,按照司法回避规定,将该案指定邻县(卡县)管辖。但是在案侦工作开始后,马县的几名警察主动提出帮助工作,加入到专案组并帮助专案组在随后的复勘现场过程中找到了关键的物证——死者车钥匙与一颗沾染受害人DNA的弹头残片。更关键的是,参加专案的马县警察竟然是1985年错案的两名直接责任人,他们当时正在因经办了那起错案而接受调查。这两名警察积极参加专案,参与了进屋取证,然后找到了受害人的钥匙。这一结果固然增加了艾弗瑞谋杀的关键证据,但是也正因为他们的“热心”,导致证据来源被广泛质疑,舆论甚至认为是警方出于对1985年错案导致司法赔偿和追究责任的恐惧而“自保”,以至于当事警察“导演”了整个起获物证的过程。

马县警察局是有这个认识的——参与侦查会给外界带来什么样的感受,然而他们还是参与了。这一行为导致全美国大多数地方都怀疑“证据就是这些参与案侦工作的马县警察放置的”,这让他们百口莫辩。他们没法预知,这些行为会在今天的媒体时代产生多大影响。尤其是在《制造谋杀者》成功播出后,山寨盗版者又大肆地转录传播,造成的后果就更加可怕。

是的,也正因为好心办坏事,直接导致马县警察局沦为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的境地。

史蒂文·艾弗瑞与马县和解后得到了40万美元的赔偿,然后聘请了两名律师迪恩和杰瑞。两名律师竭尽所能为艾弗瑞做无罪辩护。他们口才一流、亲和力颇强,在庭审中表现非常抢眼,受到观众的热捧。艾弗瑞的律师紧紧咬住“钥匙”证据、血液证据的来源问题,发起了凌厉的辩护攻势。鉴于这些证据均是在第六次、第七次复勘现场才被发现,且是1995年经办“艾弗瑞性侵、伤害潘妮案”的主办警察主动加入专案组后接着发现的,艾弗瑞的两名律师迪恩和杰瑞就此提出了强烈质疑,暗示这些关键证据为马县警察栽赃。艾弗瑞的辩护团队认为,马县警察局一直在陷害艾弗瑞,因为艾弗瑞之前的官司有可能追究他们的执法过错而将他们清除出警队。这样的逻辑关系也被两名女导演所参透。剧组充分利用律师庭上“出彩”这一有利于被告的情节,在纪录片中浓墨重彩地进行了解说。观众观看后,很多人就认为是警察陷害艾弗瑞,以至于受害人哈芭琦的前男友和其他人开始对艾弗瑞是否为凶手产生了怀疑。相反,一些关键证据没有在庭审中发挥压倒性的作用,则源于本案检察官克拉兹表现平平。警方称:“他在荧屏上一露面,就能把人气死”,连不少警察都质疑“公诉机关就是这么支持案侦的?”“没哪个陪审员会享受与克拉兹站在一起”,如此一来,让公众心中的天平产生了倾斜。

诚然,马县警局面临着任务重、人手少的窘境,但这是违反刑事执法程序的理由吗?为了“破案”就可以置法律规定于不顾?不仅如此,该案提取物证和保管证据方面也暴露出个别美国同行幼稚的一面,最终授人以柄,导致警方极其被动。深刻分析该案中存在的程序和取证问题,警示我们要在当前执法困难的形势下,提高程序意识,坚持规范办案,才是应有之义。

喧嚣尚未散去,影响已经铸成。正如有网友说,《制造谋杀犯》是一部“值得获诺奖”的纪录片,可能不仅会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更可能是整个美国司法。一部纪录片引发如此大的舆论,其实道理很简单:对于刑事执法,无论在哪个国家,无论标榜多么“法治”,每一起案件都必须严格按照程序和实体操作。这就是该案给我们的警示。

(注:本文在美国警察巴尼·多伊尔专栏文章、Netflix公司纪录片《Making a Murderer》及“维基词典”的“Making a Murderer”词条翻译基础上,借鉴影评作者“哒哒”“Ericye”“小白赵宁”等部分评论观点编辑而成。在编译过程中得到成都市温江区公安分局胡小军的大力帮助,在此一并致谢——译者)

猜你喜欢
史蒂文受害人纪录片
探寻自然的法则:史蒂文·温伯格逝世
史蒂文·霍尔:用光重新定义建筑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挺身而出(上)
家庭暴力案件中,刑事附带民事判决没有对受害人进行赔偿的部分,受害人能否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问责乏力冤案变悬案?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受害人特殊体质对侵权责任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