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圆融——一道高考模拟题引发的思考

2016-12-07 10:38王为民
课外语文·下 2016年10期
关键词:圆融诗歌结构

王为民

【摘要】诗歌教学一直是高中教学中的重点之一,同时又是考试的难点,得分率一直居低不上。如何区别诗歌类型,如何抓住诗歌内在的逻辑,成为教学和考试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一道模拟题为例,着重探讨诗歌“起、承、转、合”结构性要素,希望在教学和答题中起到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诗歌   结构   圆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考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奉使行高邮①道中(之一)

党怀英②(金)

野云来无际,风樯岸转迷。

潮吞淮泽小,云抱楚天低。

蹚跲③船鸣浪,联翩路牵泥。

林鸟亦惊起,夜半傍人啼。

注:①高邮:今属江苏,南宋时为淮南东路高邮军治所,隔楚州与金朝的山东东路、山东西路相望。②党怀英:金代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承旨。③蹚跲:拟声词,船行进过程中发出的声音。

21.据《归潜志》卷八记载,党怀英曾向赵秉文传授诗法说:“律诗最难工,须要工巧周圆。”首联与尾联 ,两词遥相呼应,形成首尾圆合的严谨格局,体现了作者在结构上的匠心独运。(2分)

22.略(5分)

此题的参考答案是“转迷”与“夜半”,学生在此题的作答上失分很多,即使是一线的教师对于这个答案也无法自圆其说,而参考答案除了提供以上两个词外,再无更进一步的说明。笔者对于这个问题久久不能释怀,多方请教,始终无果。

但是从作者党怀英“律诗最难工,须要工巧周圆”以及拟题者“形成首尾圆合的严谨格局,体现了作者在结构上的匠心独运”这两句话中,我们不难发现,此题的目的是在考古诗的结构,而中国古诗在结构上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它的完整性了。南朝萧齐诗人谢朓一句“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便是对完整性的最好注解了。而这种完整性,便是佛家口中常说之“圆融”。

圆融一词,最早为天台宗所常用,禅宗、真言、净土等诸宗著述中,也常见到圆融之说。“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为圆融。曰烦恼即菩提,曰生死即涅槃,曰众生即本觉,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圆融之理趣也。”也就是说,圆融是将对立的因素置于某一个统一体中,在协调二者的关系前提下,使其始终保持周而复始的运行特点。这又让我想到了儒家的“中庸”精神,亦即中华民族几千年一直不断追寻和实践的“和”之精神。孔子有言:“礼之用,和为贵”,“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是孔子心中最高的道德境界。

由此可见,无论是佛家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伦理,还是儒家践行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道德伦理,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万物的和谐。浸润在儒释道氛围中的古代艺术家们,在进行他们的艺术创作时,又怎么逃得过“圆融”“和合”的“束缚”呢!

再回到考题中的诗歌,既然拟题者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歌结构的把握,亦即了解这首诗歌“圆融”之特点,那么“转迷”与“夜半”又是怎么体现的呢?

党怀英由水路南下,傍晚时分,狂风忽起,乌云(野云)四合,所乘船只顿失航向,这是诗歌的“起”;“承”开头而来,中间两联描写风大雨急、江浪滔天之景,似乎蕴含着当时作为一个金人,踏上南宋国土时的骄傲与凌人盛气,第六句明显可以读出作者已经弃船上岸,遭遇道路泥泞的情景,这是诗歌“转”之所在;尾联写道“林鸟亦惊起,夜半傍人啼”,正是作者一干人等的上岸,才惊起林中之鸟,半夜啼鸣。尾联的“合”,在于它将诗人从“黄昏遇雨、船失航道”到“寻津登岸、夜半惊鸟”这一夜的经历完整地为读者呈现出来了。可以这么说,“转迷”与“夜半”实际上体现出这首诗歌在时间上的完整与圆融,这样的圆美使得诗歌结构上呈现出工巧周圆的特点,作者匠心可见一斑。

其实,中国古代诗人,用时间的圆融性完成诗歌严谨布局的并不少见,比如《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重章复沓,是诗经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但诗歌并不呆滞,在反复吟咏、整齐划一的结构中又极具变化。首章“白露为霜”意为露水凝结成霜,在秋季(蒹葭苍苍),这样的现象应该出现在深夜;第二章中“白露未晞”,说明霜开始融化,并开始蒸发,时间当在凌晨;末章“白露未已”,意思是白露没有完全蒸发,说明已经是晨曦渐明的早晨了。由此,诗歌的时序由深夜而至早晨,形成了完满的“一夜”,抒情主人公的怅惘情绪也在时间的推移中被极致化了。

又如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从明月初升,到月到中天,直至月落夜尽,整首诗在“月升——月落”的变化中完成了诗歌的流转圆融,诗人情感的抒发因为时间的有序而变得更加的流畅。

自此,我们不难发现,本文开头所引模拟题的参考答案,看似让学生与老师摸不着头脑,无法自圆其说,考查的要点实为古典诗歌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在其周圆的时间结构中,一方面抒发了作者作为一个金人的傲气,同时也兼有经历了一夜风雨,安全上岸的庆幸。客观上讲,题目是好题目,不过作为诗歌鉴赏的第一小题,笔者认为难度偏大,较之第二题的表现手法和情感的鉴赏,失分在所难免,从批改的实际情况看,区分度也不大。

当然,在探究该题的过程中,除了发现古典诗歌在“时间”上的“圆美流转如弹丸”外,其实诗歌本身的结构回环,诗歌情、景、理内在的高度融合,都是诗歌结构圆融性的完美体现。古典诗歌之所以有这样的艺术创作实践,从根源上讲,还是与华夏民族自古以来追求天人合一、社会政治安定密不可分的。所以,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艺术创作的特点,根本上还是取决于民族心理的深层追求。

(编辑:李艳松)

猜你喜欢
圆融诗歌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无尽圆融
诗歌岛·八面来风
圆融中心
稚拙率真 圆融大气
论《日出》的结构
圆融和美,上善若水——邹惟山十四行诗管窥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