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发展研究

2016-12-08 12:44孙东琴
新世纪图书馆 2016年2期
关键词:图书馆空间服务

孙东琴



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发展研究

孙东琴

摘要信息技术发展、高等教育环境变化及服务理念变革是高校图书馆空间转型的大背景。近年来图书馆空间朝着流动知识化服务中心、综合多功能服务中心、灵活智能化服务空间、前沿技术性应用空间方向发展,国外一些大学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及服务,对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转型有着良好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发展趋势

分类号G258.6

DOI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2.008

Study on New Trends and Practices of Academic Libraries’Space Services

Sun Dongqin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e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of service theory is the background of academic libraries’space innovation.In recent years, libraries’space are becoming knowledgeable, functional, flexible and high-technology applied academic center.For example, space services of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Library and UNCG Library give much inspiration for domestic libraries.

Key wordsAcademic libraries.Space Design.Trend.Hybrid Library.

2014年,美国非营利研究机构Ithaka S+R发布的图书馆调查报告指出,图书馆是高校学生取得学习和科研成功的关键场所。调查显示,近90%的学士、博硕士学位培训机构认为,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场所是优先事项,图书馆学术/学习空间职能的发挥有助于学生取得成功[1]。而在早前,澳大利亚学习与教学理事会(Australian Learning& Teaching Council)与昆士兰大学合作的Next Generation Learning Space (下一代学习空间)计划指出,将图书馆设计成为学术空间是高校新一轮发展中的重要机遇[2]。

新型的图书馆学术空间将具备以下特征。(1)知识流空间(Space of flows)形态。在信息通讯技术的作用下,图书馆不再是静止、封闭的空间,而是各种要素密集连接的流动、共享型空间,各种信息流、知识流在图书馆实体空间及虚拟空间范围内自由流通,相互影响、融合,形成激发学术创意的新空间形态[3]。(2)高新技术应用空间:为适应高校战略需求及教学模式变革,图书馆空间将越来越多地融入支持多模式教学和学习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为多元学术活动的开展提供技术保障及智力支持。(3)拥有较为完备辅助、支持服务的学术空间。如数字学术中心的科研项目规划、软件应用、元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和保存支持等配套化服务[1]。

1 高校图书馆空间职能演变背景

服务理念及职能的转变催生图书馆空间观念的改变,并带来新空间模式的产生。回溯过去,图书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奉行书本位的服务理念,馆员工作重心体现于如何提升馆藏质量,图书馆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亦被视为存储以藏书为载体的知识大容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多重挑战及竞争,使高校图书馆逐渐意识到书本位服务理念的局限性及狭隘性,必须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核心发展战略,密切与读者间的联系,关注读者的需求,提升读者服务体验、感知水平。同时,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及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压缩了读者存取信息的时间和空间,使信息检索方便快捷,大量纸质读本逐渐退至密集型书库,节约出更多空间,读者取而代之成为图书馆建筑空间的真实主体,多媒体流动空间开启了图书馆新的空间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未来几十年图书馆战略重构的有效手段之一,便是灵活运用图书馆的空间,融入校园的各个部分,关注学生事务和校园人群的生活,并发展出一些综合的方法来促进全体学生的成功[1-4]。

2 高校图书馆空间发展的新趋势

2.1共享、流动的知识化服务中心

高校是开放知识、分享意念、协作共进的人才培育基地,图书馆在其中越来越多地扮演着信息化社区的角色,通过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融合为读者营造出乐于分享、交流、协作的学术环境。该学术社区具有以下特点。(1)知识的流动性。包括读者、资源、活动在内的各类元素借助开放的实体空间及网络力量,在智力资本、新信息技术、知识创新活动之间建立复杂而深刻的联系,使其能够突破传统界限的阻隔而自由流通,相互启迪、激荡、融合,迸发出新的创意与灵感。(2)流动的双向性及互动性。互联网时代,每一位读者都是一个自媒体,其创造的微内容会组成有价值的信息,图书馆将这些有价值的信息集结起来,再传播给其他读者,即图书馆空间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服务模式,它突破了传统空间中的一对一服务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多对多的服务模式(读者与图书馆间的分享及读者之间的分享),这种双向、互动的流动模式大大提升了知识在利用及再利用过程中产生新价值的效率。(3)高度的共享性。充分流动的环境中,知识的活化利用及高度共享水到渠成,读者在图书馆开放、共享的空间内自由存取所需信息,吸收、利用不同资源,开展个体、协作化活动,整合形成个人知识体系及资源体系,发挥个体对学术社区的贡献及力量[5]。

2.2开放、综合的多功能服务中心

图书馆是大学校园的标识和象征,代表着高校和社会的文化前沿,也是学科交叉、学生交流的重要场所。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空间逐渐突破传统的单一化服务模式,演变为综合性、多功能的服务中心[6],从根本上分析是图书馆内外部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1)从外在环境来看:一方面,为适应高等教育环境的变迁、教学模式的变革,图书馆需响应高校战略及业务性需求,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及推动者,嵌入院校教学及科研活动的全过程,为教学改革提供与之相适应的配套设施及服务,为读者提供增值和组合的延伸服务;另一方面,读者需求的多元化进一步催生了图书馆开放、综合多功能服务中心的形成,读者希望能够实现图书馆空间与其工作、学习、生活层面需求的充分融合,发挥图书馆空间的信息中心、学习空间、科研协作化空间、社交空间、教学第二课堂等多重职能,通过综合的、全方位的方法帮助自身取得成功。(2)从内在环境来看:新技术时代背景下,空间重组与服务转型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转型中的图书馆应进一步发挥其作为场所的价值,突破传统服务空间束缚,积极探索空间功能的多种实现形式,打造集阅览、学习、体验、研讨、社交、休闲为一体的开放式、多功能图书馆空间体系。

2.3人性、灵活的智能化服务空间

服务理念的沿革要求图书馆空间是为读者而设计的空间,关注对于生命本身的体验与思考,具有人性化内容及文化内涵[4]。首先,图书馆空间必须温馨、舒适,使得身处其中的读者感觉轻松、愉悦,适于学习、便于交流合作活动的开展。其次,图书馆空间设计必须能够营造读者主人翁的意识感:(1)提供读者充分的自主权,通过自助服务,自我开辟阅读空间、学习空间,聚集起个人图书馆,形成归属感,让读者感受到自己才是图书馆空间真正的主人;(2)从图书馆空间使用场景角度出发,设身处地思考不同时段、不同学习模式下读者的实际需求,通过读者行为模式的具体分析规划实用性的空间布局;(3)鼓励读者参与空间设计,重视空间元素与读者的互动,读者需求是推动图书馆空间职能发展的原动力,常态化机制下读者对空间设计要素的参与及互动可让图书馆空间在变化中求得发展。

人性化服务空间催生的另一议题便是空间的灵活性及智能化,人性化势必要求图书馆空间满足读者多元需求,灵活运用有限的空间,使得同一空间能够适应不同时段、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成为解决读者多元需求的有效途径之一。另一方面,互联网发展的无限可能性能够帮助图书馆突破固定空间的局域限制,开辟了图书馆服务的第二空间,因此,数字化、智能化可将一部分服务分流至图书馆流动空间,在提升物理空间使用率的同时开启空间服务的新模式。

2.4前沿、创新的技术性应用空间

在高校图书馆悄然变脸的同时,我们发现,大量重修的图书馆及新添加设施越来越多地开始融入技术性元素,从数码体验中心到以3D打印机为利器的创客中心的出现,标志着高校图书馆正逐渐承担起前沿、创新技术应用中心的职责。一方面,教学大纲及教育模式的变革,要求图书馆为多模式的教学及科研提供技术保障及智力支持,如支持在线学术交流的网络研讨会设施及技术、支持公开教育资源远程的存取手段及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关设备技术等;另一方面,融入前沿、高新技术及设备体现了图书馆信息素养、科研素养、创新素养培育职能在新时代的新发展,在高科技、信息化设备瞬息万变的当代,学生掌握高科技应用工具、使用信息化设备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检索信息、组织信息、利用信息并开展知识创造、学术创新的效果及效率,为此,图书馆空间越来越多地向用户提供诸如音频、视频编辑软硬件,可视化工具,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及存储阵列,3D扫描、打印软硬件等高新设备,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用户的创新意识。

3 高校图书馆空间发展的实证分析

3.1综合性、无缝式对接的学术服务中心——华盛顿大学图书馆

促进跨学科对话与交流、打造院校科研支撑服务平台、为用户学术活动的开展提供无缝对接的配套设施及服务,是美国华盛顿大学图书馆空间设计的主旨及目标。在该目标体系指导下,华盛顿大学图书馆通过服务转型形成如下特色空间。(1)主馆的科研共享空间。①空间规划:设计有封闭式研修室、开放式研讨空间、可视化合作研讨区、附书写板研讨区、学者工作室等多类型空间,满足不同规模用户、不同学术场景的使用;②空间服务:提供教学、科研支撑一体化服务,具体包括Help Desk综合一站式服务(参考咨询、设备供给),科研项目规划、软件应用、论文写作、引文管理相关服务,以及学者工作室服务(科研人员展示研究成果、加强跨学科信息链接、开展社交学术讨论的前沿平台服务);③空间设备:提供包括电脑、配件、存储设备、书写板、等离子显示屏、网络研讨等多种协作可视化、多媒体设施及应用技术[7]。(2)Odegaard本科生图书馆的ALC(Active Learning Classroom)主动式课堂学习空间。这是一个极具现代化意义的教学空间,开启了图书馆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为师生提供活化课堂、支持创新教学模式的新篇章。ALC配备有Crestron中央控制系统、分组显示屏、电脑、视频会议设备、呼叫器、麦克风、可书写玻璃、圆桌、可移动桌椅等多类技术设施及家具,并辅之以图书馆通过对师生调研总结得出的活化课堂最优实践模型,支持“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的开展[8]。

3.2激发用户创意并将之付诸实践的创新空间——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图书馆

Hunt图书馆是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以下简称NUCG)新建馆舍之一,于2013年1月正式开放。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NUCG使用人物角色构建、服务路径旅程图、服务原型模式检测等方法对Hunt图书馆空间及服务进行全面设计部署[9],形成如下特色空间。(1)大规模可视化技术体验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可视化图形是最能说明概念本质也最易为学习者所理解的知识形式,Hunt图书馆通过应用各类大规模显示器,以视觉表征为手段展现教学、研究对象的不同尺寸、纵横比、构造及性能,推动院校健康、能源与环境、教育创新、安全、运输5大重点研究领域的知识可视化及知识传播、创新进程。(2)游戏实验室。游戏设计是推动人机交互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Hunt图书馆的数字游戏研究中心作为一个枢纽,集结了教育、工程、设计、管理、人文社会科学各学院的力量,为学生、教师及研究人员提供了探索新游戏环节、开发新交互式技术、开展协作化游戏设计的新空间。(3)教学及学术传播中心。配备前沿技术的活化教学、科研空间,教师及学生可依据其教学需求或项目研究需要,定制教学及学术传播中心的空间布局及服务配置。(4)创客空间。与Christie、Dell、Biamp、AMX、NVIDIA、VMware等公司、机构多方合作构建,规划有创意空间、制作工作室,配备3D扫描、打印等独一无二的高新技术及设备,为师生提供将其创意转化为现实的平台。(5)音视频工作室。参与式学习开展的实践重地,用于学生自媒体创作。(6)会议及多媒体交流中心。配备最新远程视频会议设备,拉近院校教师、学生、研究人员与全球学术合作伙伴的联系,交换思想、分享创意,进而形成开创性的教学、科研成果[10]。

4 高校图书馆空间发展新趋势带来的启示

4.1关注高等教育环境的变迁及教学模式的变革

信息化手段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极大改变着高等教育的面貌,教育界正悄悄发生着一场革命,随着翻转课堂、可视化教育、公开教育资源运动、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的相继出现,高校纷纷调整战略以适应未来发展,这对身处其中的图书馆亦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将不再只局限于馆内建设,更多是参与及投身高校建设,在空间职能的转型方面主要表现为:(1)通过空间改造及基础设施、技术设备建设为学生提供学术合作场所,关注图书馆空间及设施在帮助学生取得成功过程中作用的发挥,并以此为据设计空间内的服务;(2)整合空间及服务,通过学术社区建设、教学及科研支持服务提供形成集成的知识基础设施,推动学术交流、互动及合作,充分融入用户知识学习和创新过程,进而推动院校知识化进程。

4.2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拉动图书馆空间转型升级

信息技术发展是推动教学模式变革及图书馆职能转化的原动力,信息技术正如一把双刃剑,在对图书馆服务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其转型开辟了新的途径。首先,高科技信息技术与空间设计的结合有利于空间利用率的提升;其次,现代化教学模式及科研模式大多以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背景,图书馆空间及设施必须融入更多的科技元素,才能进一步发挥其对院校教学、科研进程的支撑作用;最后,图书馆空间融入更多技术元素也是为了培育学生对新技术、新工具的掌控、应用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利用多种工具丰富其内容创造活动,充分表达、实践其创意。当今图书馆空间设计所关注的前沿技术包括可视化教育技术,多媒体内容创造技术,3D扫描、打印技术,科研密集型数据管理技术等等,不同类型的高校图书馆应根据院校战略目标、用户具体需求的不同,在其空间设计中恰当融入技术性元素,提供无缝对接的教学、科研支持服务。

4.3在灵活满足读者需求基础上营造用户高度参与的空间

随着图书馆空间职能的纵深化发展,如何通过灵活的空间满足用户多种现实性及潜在性需求,显得尤为重要。这种灵活性可通过以下途径予以实现:(1)空间设施、家具的弹性化设计,使得用户可通过移动桌椅、调节家具、设置临时性隔离等方式自由设计、组建满足其当下需求的学术场所;(2)深入发展与校园内外其他机构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共享联系,同时积极拓展图书馆以外的合作场所,如一些高校图书馆的创客空间建设。在掌握灵活性规划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图书馆空间还应更为关注用户参与空间打造的热情,作为空间内最为活跃的元素和最为珍贵的资源,用户的主观能动性及创新创意的激发是图书馆新空间形态构建的重要标志。共享的信息流及共享的创意流将突破静止、固化的物理空间形态的限制,自由流淌、相互作用,融合形成流动的图书馆空间。学生的高度参与也将使其懂得如何在这个共享、流动的空间里穿行,找到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资源,整合为自身资源,进而开创新的知识体系。

5 结语

服务理念及职能的转变催生图书馆空间观念的改变,并带来新空间模式的产生。近年来图书馆空间发展朝着共享、流动的知识化服务中心,开放、综合的多功能服务中心,人性、灵活的智能化服务空间,前沿、创新的技术性应用空间方向发展,如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及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图书馆的空间规划及服务。今后,高校图书馆空间转型应在关注高等教育环境及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以用户需求为依据,以信息技术手段,营造用户高度参与的学术化空间。

参考文献:

[1]丁培,陈功.2015大学图书馆环境扫描报告:图书馆设施[EB/OL].(2015-04-23)[2015-04-29].http://blog.sina.com.cn/s/blog_c2cb001d0102vnmw.html.

[2]RADCLIFFE D, WILSON H, POWELL D.Learning Space in Higher Education:Positive Outcomes by Design Space[EB/OL].(2009-05-08)[2014-12-25].http://www.uq.edu.au.Home.Colloquium 2008.

[3]吴建中.从Agora到流空间[EB/OL].(2015-03-14)[2015-03-25].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86b810102 vhk5.html.

[4]郑学军.为阅读而设计:图书馆的建筑空间[EB/OL].(2010-06-19)[2015-04-03].http://blog.hit.edu.cn/xuejun/post/148.html.

[5]王左利.以未来视角设计图书馆空间:访浙江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黄晨[EB/OL].(2014-09-16)[2014-11-03].http://www.edu.cn/zxz_6542/20140916/t20140916_11 76091.shtml.

[6]黄东翔.复合型大学图书馆读者空间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2.

[7]盛艾.美国华盛顿大学科研共享空间评估项目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22):73-76.

[8]孙旭萍.基于“翻转课堂”的华盛顿大学Odegaard图书馆空间设计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5(3):55-58.

[9]徐越人.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图书馆空间和服务设计应用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4(5):114-120.

[10]NCSU Libraries.Explore Hunt Library Technology[EB/OL].(2013-01-01)[2015-05-03].http://www.lib.ncsu.edu/huntlibrary/technology.

孙东琴中国矿业大学图文信息中心馆员。江苏徐州,221008。

收稿日期:(2015-08-01编校:方玮)

猜你喜欢
图书馆空间服务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图书馆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去图书馆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QQ空间那点事
服务与咨询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