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6-12-08 16:14何伟�オ�
山东青年 2016年9期
关键词:培养创新发展

何伟�オ�

摘要:

提高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工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全面贯彻新时期国家高等教育方针的需要,同样也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社会发展的趋势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民族素质的提高,其灵魂在于创新,其关键在于实践。没有创新,就没有民族的进步,就没有国家的飞速发展。

关键词:创新;培养;发展

引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提出了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因此通过突出创新驱动,从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使中国进入制造强国之列。由此可见,为制造业输出大量工程技术人员的高等理工类院校应当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更多的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

1、创新教育目标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创新人才?简而言之就是开拓型、求知型、竞争型人才。具体来说,就是具有进取心、开拓精神;求知欲、探索欲望;竞争力、创新能力;独立的个性品质;充沛的高尚情感的工程技术人才。为了达到创新人才的这些要求,我们就必须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人格结构三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就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知识结构上使学生知识面要宽,基础知识要掌握扎实,在此基础上实现多领域的交叉和多学科的融合。在能力结构上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提倡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人文修养。同时在人格结构上要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而且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健康向上的心态。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三环合一,培养出合格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2、创新指导工作

在教学环节上,重视提升“创新设计及实践”课程的教学水平。运用正确的认知策略、合理的互动策略、科学的反馈策略,促进学生创新设计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增长。

在实践环节上,探索切实有效的实践能力训练教学方法。通过释疑解惑模式来营造质疑的氛围,提供质疑的时机,教授质疑的方法;采用合作交流模式来组建学习兴趣小组,鼓励协同作战的精神,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运用诱导发现模式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体验,改善学生的认知和领悟。

在培养大学生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的能力上,使学生具备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基础、敏锐的眼光、创新的灵感和准确的把握所选择的目标;通过广泛的查阅、细心的筛选、深刻的理解、及时的查新,从而正确地借用前人的经验;经过灵活类比他人的成熟案例,巧妙借鉴成功经验,细致考查相近目标,深入校验相似方法,务实评价前人的得失,从而形成合理的设计方案:以实验验证为主,仿真分析为辅,主辅相互支持,夯实研究基础;最后经过目标的检验,指标的核实,功能的测试,经验的总结,成绩的提炼和前景的展望形成合理的归纳总结。

3、创新教育经验

在课程改革方面,建立理论、实验、实践三环合一,动脑、动手、创新多项并举,全面提升理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改革理念。与教师的在研课题紧密结合,分成各类实践小组,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构建问题引发探索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参与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活动中大力提倡释疑解惑模式,大力推广合作交流模式,鼓励小组同伴协同作战,共同努力,大力宣传诱导发现模式,使学生在探究中了解和弄清实际问题的各种关系。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与专业发展、学科建设、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以“每课一设想、每日一观察、每周一交流、每月一创新”为实施方法和考核要求,以学习小组、探索小组、设计小组为主线来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综合设计能力。

4、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两个主要因素

激发大学生创新潜能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期待、社会资源、社会的承认和奖励等几个方面。 社会期待对于大学生创新潜能的激发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一个社会给予他的成员在创新方面更多的期待,很可能就会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创造发明和技术创新之中; 社会资源对于创新潜能的发挥很重要,有机会接触成功的创造者、并能得到必要的知识资源对于一个创造性构想的完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先进的社会文化形态应无差别地让所有人自由使用知识资源和文化手段,积极支持和鼓励所有大学生参与到社会改良和创造发明之中; 社会为众多的创造者提供的成功机会越多,社会成员投身于创造发明活动的热情也就越高。如果其在某些领域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而社会在这些领域或方面提供的表现机会却很有限,这自然会削弱大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热情。

高校在校内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是其内在因素。人才是高校的产品,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和长远发展,也会影响高校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但与物质产品不同,人才是有生命的,其培养过程是教学相长、互动的过程,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反映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让成才的选择权回归到学生手中,培养创新素质和能力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内容。要满足学生成才的选择需要,需要着力解决以下两方面关键问题: 首先,需构建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给学生发展提供多次选择机会。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学生通常只是服从、执行,很少有选择的机会,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创新实践能力不足,适应性及发展后劲不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必须时刻紧盯社会变化,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将高等教育的目标从培养“专业人才”转变为培养“全面型人才”。其次,要切实加强教学建设,为学生的创新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高校要切实加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内容;还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必须的条件;加强图书资料和校园网络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重组的资源和快捷便利的渠道。

结束语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社会的现实需求就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而为了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就使得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金华,宋之帅.基于“挑战杯”平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

[2] 毕庆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教育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4).

[3] 林秀华,等.创新能力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 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

猜你喜欢
培养创新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