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袁头币的发行及其历史影响

2016-12-08 17:36周梦
山东青年 2016年9期

周梦

摘要:袁头币是民国初期币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民国初期袁头币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清朝货币体制极度混乱的局面。它的积极作用在于促成了国家的币制统一,并促进了当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当时及以后的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民国初期;袁头币;发行;历史影响

袁头币是指正面镌有袁世凯侧面像、背面铸有嘉禾图样的银币。袁头币问世于1914年。当时,民国政府鉴于铸币、纸币流程十分复杂、当时流通的中外货币规格不一、流通混乱等问题,设计并确定了袁头币作为民国法定货币在商场上流通。作为我国铸造量最多、流通时间较长的货币,袁头币在中国货币史上有着特殊的政治意义和历史影响。

一、袁头币发行时的社会背景

(一)国家政权更迭

1912年清朝覆灭,中华民国建立。当时中央财政几乎有出无入,财政危机十分严重。随着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江南造币厂收归财政部管理,铸币权集中于中央政府,临时政府开始着手定币制,统一全国货币。但不久,袁世凯在中外反动势力扶植下,迫使孙中山让位,故币制问题未及时整顿,这就造成了当时国家金融体系的极端混乱,给当时社会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二)国家金融体系混乱

清朝末年,朝廷对外不能抵御外国列强的侵略,外国货币在中国流通,中国失去了货币自主权。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因急于用款,不仅加工赶铸银元,还滥铸铜圆,滥发钞票,这就导致币制更加混乱。然而,此时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权日益削弱,各省地方长官为增强各自的财力及扩充军事力量,纷纷制造和发行货币,而中央政府又无力抵制外国货币的经济入侵,导致国家货币金融体系十分紊乱。

(三)市场流通货币种类繁多

民国初期,中国货币制度非常复杂,货币流通种类繁多,大量的银两、银元、纸币混用。其中就银元来说既有中国自己制造的如龙洋、宣统元宝等,又有外国的如鹰洋、本洋、日本龙洋等。就中国本国铸造的货币而言,既有中央政府的,又有各省自铸的,其体系十分庞杂。各种货币中,银元虽流通较广,但由于种类繁多而且成色不一,因此市价有高有低,钱商往往趁机操纵,获取暴利,不仅民众深受其害,政府财政也深受影响,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早在清末新政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及有头脑的政府官员就倡导对币制进行改革。币制改革呼声不绝于耳,可惜清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一直未能将其付诸实际。

二、袁头币的发行过程

货币混乱的状况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和政府财政收入。北京政府成立后,以积极的姿态着手币制改革。随着袁世凯镇压国民党人的“二次革命”,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稳定了国内政治局势,政府开始把币制改革纳入议事日程。袁世凯还特别授意国务院、财政部全权负责币制改革事宜。[1](P.64)

(一)币制改革方案的讨论

1912年,北京政府设立了币制委员会,专门研究和拟定了币制改革方案。之后又拟定了币制委员会章程并调整了组成人员。从1912年10月8日币制委员会成立起,至同年12月17日止,币制委员会共召开会议38次,除了讨论银行则例外,共讨论币制问题23次之多。经过热烈争论,1914年1月17日,国务院与财政委员会经过周密的调查和论证,最后讨论决定实行银本位制。正如熊希龄在《国币条例及实施细则理由书》中对采用银本位制的原因进行了说明:“以今日世界大势论,银本位固非可持久无弊,虽然恶本位犹胜于无本位。今日中国所大患者,无本位也。与其梦想最良之本位,而力未能逮,徒致迁延,何如因势利导,采一较易行之本位以整齐之,而为之过渡。”[2](P.59)

(二)《国币条例》的“出炉”

1914年2月7日,北京政府公布了《国币条例》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从法律上确立了实行银本位的货币制度,使中国货币本位制的争论暂告一段落。其特点是:国币铸发权专属于中央政府。旧有各官局所铸发之壹圆银币,政府以国币兑换改铸之,但于一定期限内,认为与国币壹圆有同一之价格。《国币条例》对国币的种类、重量、成色、型式等都给予明确的规定,这就为币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从此,币制改革进入到实践阶段,也这为日后袁头币的铸造流通奠定了法律基础。国币以壹圆银币为主币,重量为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以银九、铜一(后改为银八九,铜十一)铸造后总重量为七钱二分。国币壹圆银币的形式,以教令颁定。后定为正面镌袁世凯侧面头像及发行年号,背面铸嘉禾纹饰与币值。国币种类,有银币四种:壹圆、半圆、贰角、壹角;镍币一种:五分;铜币五种: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国币计算均以十进,每圆十分之一称角,百分之一称分,千分之一称厘。自《国币条例》公布后,国民政府先在天津造币厂铸造袁头币壹圆银币,后在南京、广东、武昌等造币厂陆续铸造。因袁头币壹圆银币币型划一,花样全新,重量、成色准确,易于识别,很快被民众接受,流通各地。[3](P.102)

(三)袁头币流通的过程

在袁头币流通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商民损害银元图利情事,财政部密咨各省巡按使、京兆尹“遇有奸商匪徒妨害币制,务予按照现行新刑律,严行究办,以儆效尤。”[4](P.22)虽然大多数省份都按照政府命令积极推行币制改革,但也有个别地方进行抵触,比如广东就是一例。从财政部编制的《十九省重要城市流通货币的概况》来看,“广东省广州市,袁头币和龙洋市上不甚通用,流通最多的是本省所铸双毫,是为主币”。[5](P.43)

袁头币银币铸造流通后,外国人对之也十分关注,除了从学理上争论,认为中国应实行金本位外,也有对其进行破坏和诋毁的,如日本奸商偷运和销毁中国银元事件。[5](P.43)但是这些都不能影响袁头币在社会上的流通。有关袁头币流通效果,比较权威的有1924年财政部的调查。当年财政部对全国十九个省及重要城市流通货币的概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其调查结果显示袁头币银币的流通效果与社会反响非常之好。

三、袁头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袁头币的铸造、流通,是民国初期币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币制的统一,加快了国内商品自由流通,克服了银两和旧银元换算的繁琐和弊端,促进了民国初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当时及以后的社会产生了重大作用。

(一) 袁头币的发行,对抵制外国银元起了一些作用。袁头币发行后,广大民众愿用国币,不要“洋钱”。如在1919年“五四运动”反帝高潮中,上海钱业公会宣布使用袁大头,这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钱币,加快了本国货币的流通速度。

(二)袁头币的发行,改变了以往币制的紊乱局面,促成了国家的币制统一。因当时颁布的《国币条例》明确规定:“国币铸发权专属于政府。旧有各官局所铸发之壹圆银币,政府以国币兑换改铸之。凡公款出入一律用国币。”后在1917年官方规定以袁大头为税收本位币,更加巩固了袁大头的第一主币地位。这在客观上使各地乱制各式银圆的现象有所收敛。

(三)袁头币的发行,改变了清代实质上长期实行不完全的银、铜平行本位制的紊乱局面。银、铜平行本位制是把银和铜都作为货币的材料,分别铸造成货币,但铜制币规格不很统一,纹银的铸造成色、重量的计算单位各地更是各搞一套,这必然形成流通中的币种繁多、比价不一、换算复杂的局面。袁大头发行后,规格、成色统一,并以此为本位,使币制在一段时间内有所统一,紊乱状况稍有改善。

(四)袁头币对各省军阀经济分割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袁世凯称帝后,中华民国形式上的大体统一即刻瓦解,军阀混战、各据一方、各自为政,在经济及财政上也都相互控制和争夺。此时袁头币尚能在全中国大部分地方通行,这对全国大部分地区间的物资交流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客观上对军阀间分割经济的状况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

(五)袁头币的发行对融通货币资金,恢复与发展生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袁头币壹圆银币铸造量颇多,据南京造币厂统计,在民国四年(1915年)二月至民国五年(1916年)的近两年时间内,该厂铸造袁头币379819210元。全国各厂铸造数虽未见综合资料,但从南京造币厂铸造数可见袁头币是我国银圆史上铸量最多的一种,基本上满足了当时市场流通的需要。

虽然袁头币铸造和流通的时期是中国国内军阀混战时期,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货币紊乱的状况也没有因为袁头币的铸造和流通得到根本性改变,但是毕竟袁头币货币的发行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当时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动力。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一点还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参考文献]

[1]萧清.中国近代货币金融史简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2]张家骧.中华币制史[M].民国大学出版社,1925.

[3]孙健.中国经济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5]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F].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