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绿道资源与服务业态共生发展模式研究*

2016-12-10 01:31郭栩东郑永琳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6年5期
关键词:绿道共生服务业

郭栩东,郑永琳

(广东肇庆学院 旅游管理系,广东 肇庆 526061)



[旅游资源研究]

休闲绿道资源与服务业态共生发展模式研究*

郭栩东,郑永琳

(广东肇庆学院 旅游管理系,广东 肇庆 526061)

绿道资源以其不同地方环境的形态和不可复制性,成为社会消费者越来越喜欢的户外游憩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对绿道进行有效的管理,受到了地方政府以及相关投资者的关注。绿道休闲开发是绿道休闲产品经营实体和部门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注入营销的理念和活动过程,它要求产品的定价、促销、分销在满足个人和组织的消费目标的同时,满足自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的需求。认为绿道休闲不仅包括休闲规划与休闲活动的生态化,也应包括休闲服务的生态化,为绿道休闲提供生态服务业,绿道休闲产品消费应该有利于资源绿色质量维持与保护的消费行为,是一种健康的消费方式,目的在于保持绿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消费力度控制在绿道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绿道与服务业态在城市这个共同环境下存在一定的互动与联系。就休闲绿道资源与服务业态正反向关系进行分析可发现两者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共生关系,根据共生程度的不同,它又可划分成4种共生发展模式。通过建立绿网、深挖资源、智慧绿道3个方向营造共生环境,激发共生界面活力,构建共生发展机制。这种共生模式对共生双方乃至整个绿道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提出的共生模式只是绿道休闲开发的第一步。对如何为绿道休闲提供一整套实施的方法和工具,如何评价绿道休闲中的绩效等还需进一步进行探讨和研究。

休闲绿道资源;服务业态;共生;发展模式

绿道是城市快速发展下人们对绿色空间需求日益剧增作用下的成果。在不同时期不同学科的中外学者都曾基于各自的立场围绕绿道这一主题开展过多方面的研究探讨,涵盖绿道的概念定义[1-3]、本质[4]、功能[5]、作用意义[6-9]、规划[10-12]、开发建设[13-14]以及管理[15]等方面,但对绿道与周边产业互动方面研究[16]、空间结构研究相对缺乏。与此同时,业态概念在旅游层面上的研究在近十多年间开始得到学界的重视[17],涉及有关旅游公共服务业态的思考[18]。广东省政府在指导2013-2020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实施工作意见中指出,要加大力度开发绿道休闲精品旅游产品以满足各群体的需求,以进一步加强广东省旅游休闲条件[19]。绿道具有休闲游憩的功能,休闲绿道以网络的形式整合区域中自然生态、历史人文资源,将地理空间上分布零散的城市公园、湿地林地、湖泊水系、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遗址和居民聚集片区等联结起来,充分体现其生态、经济、综合的特性。因此,休闲绿道资源是为开展各项休闲活动所开发,对进行休闲活动的群体具有吸引力,可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综合效益的所有绿道因素。服务业态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指交通、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方面。因此,在绿道区域内的服务业态(以商业为主)可以理解成为消费者提供各种能满足其不同消费需求的实体产品或无形服务的具体表现形式,可简单理解为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务方式或经营形态。这些能满足绿道使用者消费需求的服务主要可划分为以下几类(见表1),它们通常以商业网点的形式出现。

同为旅游休闲条件的绿道资源和服务业态,有着相吸相斥的矛盾关系,绿道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禀赋能吸引各种商业服务形态的进驻布局。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密集的商业服务业态布局却暗藏着摧毁原本所经营起来绿道生态资源的可能。基于此文章引入自然界中共生理论探讨绿道资源的利用与周边商业发展的关系,建立空间共生发展模式将试图给绿道建设管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休闲绿道资源不是以单独的形态而立,而是成为一个关联系统出现,它与服务业态相辅相成,谋求一个和谐的平衡空间模式。

表1 绿道周边服务业态类别

一、休闲绿道资源与服务业态空间演变过程及发展模式

(一)休闲绿道资源与服务业态空间发展的演化

绿道是综合考虑自然人文交通等要素进行规划建设,途经的发展节点特色各异,沿线绿道主题特点也各有精彩,因而不同区域的绿道周边的服务业态布局形态各有不同,也就是说各地休闲绿道资源与服务业态空间关系处在不同的阶段(见图1)。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自绘。

1.相对分离

一定区域内绿色空间开阔,沿途景点不多却拥有美丽的滨海、江河或湖泊风景线,一边是水域一边是草坪、山地,这些主要是依山、畔林、临水的生态休闲景色,占地面积比较大,一般不靠近城市核心商业区,周边服务业态相对稀缺或是离相应服务设施距离较远、价格虚高,主要由绿道驿站提供基本配给服务。人们通常会依据自己喜爱的休闲活动方式在出游绿道前预先做好相应的准备,参与周边餐饮、购物、租赁等服务消费,带有随机性。

2.显露交集

绿道线路贯穿城市街道,环绕城中大小景区景点,城市社区原有的各类生活服务网点正好能满足绿道出游者游憩休闲中生活所需,承担了绿道驿站的服务职能。人们的日常活动使绿道与周边服务业态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这种无意间形成的绿道与服务业态的互动联系,一定程度上引导双方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3.促进交融

随着绿道的概念深入人心,绿道游更为日常化,绿道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出行方式,作为一条纽带带动了一些近郊的农庄、果园火了起来。同时,绿道沿线一些同性质或功能上互补的服务业态聚集,一片片新兴的创意文化集群或是慢生活自然生态村逐步展现在繁忙的都市群体眼前。它们彰显了该区域绿道的特色,定义了这段休闲绿道资源的主题,资源与业态相辅相成,得到交融发展。

4.协同共生

绿道网构建后期,绿道贯穿城乡的大街小巷,城市空间与绿道交错共融,休闲绿道资源是城市资源,服务业态也是构成城市框架的支柱,两者浑然一体。当都市圈逐步膨胀,服务业态自带的商业气息浓厚,休闲绿道资源的嵌入犹如一股清风,为宜居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刺激点。

(二)休闲绿道资源与服务业态空间共生发展模式

在理想条件下,休闲绿道资源与服务业态空间发展的4种形态分别对应了共生发展的4种模式,在绿道规划建设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资源条件、区位因素参考相应的共生模式进行开发管理。

1.偏利条件下的点共生模式

在这里相对分离阶段对应的是休闲绿道资源偏利条件下的点共生模式。休闲绿道上很大一部分发展节点拥有开阔的绿色空间,例如森林公园、滨水公园等自然保护区,为使保护区能更为完好地呈现原始生态面貌,通常这部分区域服务业态网点偏少,规模偏小,驿站建设与所处自然环境相协调,也偶有周边居民有意识地将一些简单的吃娱购服务提供给绿道游者。服务业态在这种少数、随机、对休闲绿道资源影响几乎可以忽略的一次次点共生关系中谋求生存空间。这种模式下的服务业态丰富度差,但休闲绿道资源偏利,适合局部休闲绿道发展节点区域。

东莞大岭山森林公园段绿道从属绿道2号线,其中主线长24.468km,支线总长9.791km,已有绿道驿站4个,分别是厚街入口、大溪、大板、长安入口驿站。作为郊野型绿道,沿线服务业态相对单一,除了驿站,便利店就是绿道所途经的一个公园餐饮服务点。

2.偏利条件下的间歇共生模式

间歇共生模式下休闲绿道资源与服务业态之间关系往前迈进,共生关系不属于完全随机,尽管他们的关系是不连续的,绿道的使用者倾向于选择绿道沿线上较为熟知的商圈或公共便民点进行就近消费,对服务业态消费具指向性,在这种条件下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城市商圈与绿道产生了互动关系。

深圳盐田海滨栈道段城市绿道顺着海岸线发展,沿途经中英街、盐田港、大小梅沙,总长19.5km的绿道上分布驿站5个,除此以外,盐田海鲜食街、大梅沙奥特莱斯购物街、月亮广场、太阳广场等都能成为出游绿道补给点或休憩点。

3.互利条件下的连续共生模式

绿道与城市联系密切,休闲绿道有着亲民为民的特殊性,它们深入社区街道、城乡村落,与原有的服务业态共同服务这个区域界面的人群。同时承载着休闲资源的绿道布局带动游憩人群的流动,调整着原本的服务业态结构,使服务业态呈现多样化,以满足不断增多的进行休闲活动的人流,逐步完善的服务使得休闲绿道资源更具吸引力。值得一提的是绿道的建设与运营引入了社会资本参与,一些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对绿道进行项目投资并把休闲绿道引入自家开发的物业之中。这种双向获利的共生模式较前一种更具竞争力与恒定性。

广州南沙区东涌绿道由陆上和水上绿道组成,全长26km。绿道上总共有5个围绕着农耕和渔家文化的主题驿站,分别是湿地公园、沙鼻梁涌、骝岗画廊、三稳涌和文化广场驿站。沿线上还设置“一村一品”农产品销售点,在水乡茅寮能选购到现做的传统疍家糕,不仅有怡乐家、团圆等农家菜馆,更有御鹿苑美食生态园综合度假地。东涌大稳村绿道的完好乡村景观资源与不断发展丰富的服务业态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在两种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大稳村乃至东涌镇的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4.对称性互利条件下的一体化共生模式

连续共生模式逐步成熟向对称性互利的一体化共生模式转变,在稳定的共生环境下休闲绿道资源与服务业态两者获得最大的利益平衡,这是一体化共生模式最显著的特点。休闲绿道资源与周边服务业态相辅相成,休闲绿道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服务业态多元且良性,共同创造出新的价值,维持着一种较为理想的关系。

在绿道建设与管理的各环节中,均应以休闲绿道资源具体现状为基础,选取更为合适的模式,营造区域绿道的共生界面,谋求绿道经济的效益,并合理引导两者共生关系走向更为成熟的一体化共生。

二、休闲绿道资源与服务业态的关系

(一)影响两者关系的因素

1.人为因素

人们休闲活动往往更倾向于选择离自己日常生活接近的休闲活动相对集中的片区进行,这些越接近的地方、越熟悉的场所更容易成为人们开展休憩活动时的习惯选择。珠三角绿道根据各种不同区位及资源定位而划分,它们主要位于乡村、城郊或是城市建成区内,承担着各有侧重的绿道功能,但相同的是把大自然元素、历史人文资源有机串联组合,营造出开放的绿色空间,方便人们进入户外休闲活动场所,按绿道开发原则,市民出行进入绿道大致花费5~10分钟。一般来说,人们进入绿道游玩的相对距离越大,相对应的人数则趋向更少,符合距离衰减规律。

与此同时,服务业态通常根据人流量、交通状况这些区位要素进行布局,人们休闲活动的习惯和活动规律会不断影响服务业态的构成组合,简单来说它们都尽可能布局在人群的周边,使人们易于进入。在人们选择习惯的作用下,更受人们欢迎的休闲绿道资源与服务业态潜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两者均因受人们活动习惯偏爱选择的地方布局,从地理空间范围上会出现重合。

2.客观因素

绿道资源的禀赋决定了绿道对游客的吸引力,良好的区位优势能直接影响人们进入绿道开展休闲活动意愿。随着进入绿道的游客数量增加,人们对绿道所提供的配套设施要求也日益递增,在绿道进行放松悠闲、漫步骑行的时候也希望绿道能提供更为完善的生活服务,在绿道游览的沿途能解决出游期间的基本需求。绿道根据其资源的分布与人流量设置驿站,规模与等级受绿道资源的影响,这些服务区按绿道具体使用需求等级层次布局,坚持相对集中原则和适当分散原则并行。资源禀赋越佳越容易成为绿道关键节点,更能成为人们的吸引物,自然而然需要更高一级的服务业态来承担相应的服务功能。因而,服务设施需要与休闲绿道资源的单体资源状况相适应,休闲绿道资源也影响着服务业态的层次级别。

(二)休闲绿道资源与服务业态辩证统一的分析

绿道所承载的生态、文化等资源因绿道兴而兴,而绿道并非孤立存在,其良性发展需要相关产业的配合与支持。休闲绿道资源与服务业态两者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包括互补促进和矛盾对立两个方面。

1.互补促进

休闲绿道资源是进行绿道游览中不可或缺的吸引物,其中服务设施是构成休闲绿道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态对休闲绿道资源的有利影响包括:第一,服务业态以满足绿道使用者各项基本需求的作用出现,承担了绿道驿站的服务功能,适度减少绿道服务区配备、维护的投入。第二,服务业态得到良好发展,与绿道毫无违和感的建筑一定程度上能成为绿道沿途上的风景线,其建筑风格、业态特色能与绿道共融,服务业态的繁荣无形中起到宣传周边休闲绿道资源的作用。第三,绿道的建设与后期管理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公众基础,让周边的服务业态参与绿道的建设管理,进一步促进绿道经济,扩大经营管理的群众根基,有效地协调各方利益,有益于绿道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休闲绿道资源对服务业态发展也起到促进的作用:休闲绿道资源是绿道布局走向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休闲绿道资源品质优异,良好的周边环境能吸引服务业态的进入,既能引导了城市服务业态的高效布局,也能带动周边服务业态的发展。

2.矛盾对立

绿道建设其中一个目的是缓解城市无序扩张引起的矛盾,服务业态与城市绿道本来就存在对各种绿道资源因素的保护与利用的矛盾。矛盾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服务业态的恶性竞争发展、不恰当的布局都会影响周边休闲绿道的形象;过度开发服务业态可能会争夺休闲绿道资源原有用地,破坏现有绿道资源;服务业态的社会形象同样会影响周边绿道整体形象。

(三)共生理论下休闲绿道资源与服务业态之间的关系

在共生理论下,休闲绿道资源与服务业态作为异质共生的两个共生单元存在于区域共生环境内,可把它们彼此间的作用关系做更进一步划分,即有共生关系和非共生关系。根据两者之间的共生程度可以谱出休闲绿道资源与服务业态空间共生结构图(见图2)。理想状态下,休闲绿道资源与周边服务业态之间没有冲突或者向良性趋势发展时会出现偏利共生或互利共生的模式,彼此无害的前提下能得到一方或双方受益;事实上在绿道建设过程中仍旧会出现很多具体的问题,无论是单利单害模式还是偏害模式都应受到重视。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1.共生关系(正向作用)

偏利共生模式:休闲绿道资源偏利,服务业态不受影响,不存在明显利害关系,记作(+,0);服务业态偏利,休闲绿道资源不受影响,不存在明显利害关系,记作(0,+)。

互利共生模式(+,+):对称互利共生,休闲绿道资源与服务业态相匹配;非对称互利共生,休闲绿道资源与服务业态某一方面发展相对突出。

2.非共生关系(反向作用)

单利单害模式:休闲绿道资源发展良好,服务业态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萎缩或生存现状堪忧(+,-);服务业态发展良好,休闲绿道资源遭破坏、荒废、管理滞后等(-,+)。

偏害模式:休闲绿道资源没被合理开发、遭破坏、管理滞后等,无服务业态布局(-,0);服务业态恶性发展,周围没有休闲绿道资源(0,-)。

互害模式(-,-):休闲绿道资源与服务业态之间恶性竞争,恶性循环。

为了更清晰地揭示共生关系,以下用坐标图来说明共生关系的演化规律(见图3)。坐标中第一象限为共生区域,从坐标轴上休闲绿道资源偏利到服务业态偏利两个状态点之间的任意范围都存在着互利共生的关系;第二、三、四象限为非共生区域,第二象限属于服务业态单利,第四象限属于休闲绿道资源单利,第三象限则显示两者之间存在互害关系。它们的演化轨迹将形成一个闭合的曲线,在一定条件下,两者间的关系可进行转化,从非共生走向共生。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三、构建休闲绿道资源与服务业态空间共生发展模式

(一)构建空间共生发展模式的重要性

1.城市发展的要求

城市发展伴随而来的城市空间重构问题被提上了议程,各项元素的有机组合遵循资源可循环、效用最大化原则,提倡能同时满足人们生活、工作、游憩等多样化需求的土地集约利用方式,建立高度紧密的城市综合体。城市的和谐共融发展要求城市空间内各项组成要素协同,城市生态效益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产业间的资源大循环、服务与使用功能的多维度混合都是其中的具体体现(见表2)。休闲绿道是建设拥有蓝天、青山、绿水的宜居新城市的重要举措,作为一种承载重要生态及人文资源的载体,绿道以一种有别以往的土地利用形态出现,在城市空间发展趋向理性的今天,联结周边服务业态在空间上得到有机重组、高效利用。绿道与周边服务业态共生发展一定程

表2 共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比较

度上是城市空间发展推动土地资源综合高效利用作用下的成果以及要求。空间上的共生表现出的不只是地理位置上的叠加,而且是系统上各组织单元全方位的协同。因此,培育两者间的共生关系,构建共生模式是顺应城市发展、空间重构的脚步。

2.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每一种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意味着有关联的利益相关者与之对应,而在休闲绿道资源与周边服务业态的关系中,其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休闲绿道资源本身、服务业态经营者、当地政府及居民(见表3)。

表3 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一般来说,从资源角度,所期待的是资源能得到开发与保护,绿道功能发挥最大效用;服务业态经营者希望区位优势尽显,客源稳定增长,经营获利;当地政府希望的是绿道建设促进城乡发展,改善民生,各行业繁荣,经济发展,税收增长;而居民在这里的身份相对多重,既可能扮演着绿道资源的使用者、服务的消费者,也可能是其中的从业者、内部顾客,抑或者是日常生活深受环境影响的周边居民,他们关注的内容更为多样,但毋庸置疑,利益焦点最终还是希望生活环境更优、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各方相关者都渴望自己的利益能走向最大化,但这些不同的关注点有相似性的同时也有对抗性,它们在矛盾与合作中互相博弈、相互影响,盘错交织成休闲绿道资源与服务业态的利益关系网。每个主体都是其中重要的参与者,这张复杂的网络需要兼顾各方利益,以维护彼此间的均衡协调发展,需要各方参与者在博弈中相互制衡,创造条件实现集体效益最佳,也就是实现共生,各参与者所关心的自身利益自然而然有了保障。

(二)实现共生发展模式的概念对策

1.绿网概念:立体绿网,重塑结构

充分结合当地资源特色建立路径体系,建设更为完善的绿道网,增强其配套设施的实用性,使承接重要城市资源的省级、市级、区级绿道实现无缝对接,让遍布城市的绿道网络将生态、文化资源串联,多种业态组合聚集刺激多元化效用空间呈现,系统梳理了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合理的服务业态整体规划,以绿色休闲商业建筑为支撑,使绿道沿线周边服务业态(包括服务区)整体风格与区域资源相协调,游憩休闲功能充分体现,充分考虑顾客的休闲消费偏好,切实增强服务业态可进入性,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立体绿网体系。

2.项目概念:深挖资源,活动造势

尊重地方资源,保护中开发,就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项目设计,创新休闲绿道资源表现形式,因地制宜地策划绿道体验项目,如水上绿道,丰富绿道沿线服务业态的同时给予绿道使用者更多样化的休闲选择,凭借绿道资源激活关联游憩项目,延长服务产业链,彰显辐射作用。同时依托休闲绿道资源背景,鼓励沿线服务业态联合,不定期以时节或创意主题举办节事活动,配合大主题各自推出小活动,带动沿线整个绿道经济。

3.在线概念:智慧绿道,数据管理

智慧绿道,借助网络通信新技术实现绿道的全方位管理、服务、展示和经营。在相关政府部门指导下成立绿道在线管理项目,各级亦可根据实际情况经营在线平台,从而由上至下、层层推进,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信息服务系统。管理者通过大数据分析获取有效信息对绿道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保护,公众通过自助服务随时随地搜索信息,通过网络世界增加对绿道对其周边服务业态的综合感知,更能实现与商家跨时空对话,促进相向沟通,提高绿道游的满意度。借助网络平台的互动性强、及时性高、覆盖面广的优势,亦能为该绿道树品牌做推广。智慧绿道,无论对资源管理抑或是促进周边服务业态发展都将成为一个不二的选择。

(三)共生景象:景业共荣

绿道是城市文明的标志之一,体现着一个城市的风貌,在城市绿道建设的进程中,以立体绿网构建、资源项目打造、智慧绿道同步的休闲绿道资源与服务业态共生发展模式相配合,相信各地绿道都能在最大程度上展现出各自独特的魅力,相似的绿道经济繁荣却焕发不一样的精彩,从而实现景业共荣的理想共生景象。

四、结论与展望

珠三角绿道建设迎来了升级阶段,促进管理及运营机制的长效运作成为重中之重,构建休闲绿道资源与服务业态共生发展格局或许正是其中一条可行的途径。休闲绿道资源与服务业态存在理想的共生模式。在绿道自身休闲资源特征、定位和发展阶段不同等条件作用下,与之适应的共生模式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可分为点共生模式、间歇共生模式、连续共生模式以及一体化共生模式。立体绿网、资源项目、智慧绿道的概念是构建休闲绿道资源与服务业态共生发展模式理论支撑点。概念对策目标是创造共生关系界面,培育共生重点环节,营造共生大环境,从而激发资源与业态空间上良性互动。

目前,绿道管理的相关研究处于不断向前推进的进程中,文章提出的共生模式只是绿道休闲开发的第一步。对如何为绿道休闲提供一整套实施的方法和工具,如何评价绿道休闲中的绩效等还需进一步进行探讨和研究。

[1] Little CE. Greenway for American[M].Baltimore,M.D. John Hopkins University,1990.

[2] Fabos JG. Greenway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Its origins and recent case studi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8:321-342.

[3] 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relop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Outline of Pearl River Delta greenway network master plan.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EB/OL]. [2011-8-26].http://www.gdgreenway.net/Columns/lddt/more.aspx?ColumnId=495.

[4] Ahern J,Zhou X.Greenway planning theory and methods[J].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1(5):104-107.[杰克·艾亨,周啸.论绿道规划原理与方法[J].风景园林,2011,(5):104-107.]

[5] Ahern R.Linked landscapes creating greenway corridors through conservation subdivision design strategies in the northeastern and central United Stat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8:241-269.

[6] Perdue RR,Long PT,Kang YS.Boomtown tourism and resident quality of life: The marketing of gaming to host community resident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9,44:165-177.

[7] Erickson DL.The relationship of historic city form and contemporary greenway implementation:A comparison of Milwaukee,Wisconsin(USA)and Ottawa,Ontario (Canada)[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8:199-221.

[8] Zhang W,Fan WJ.Greenway and its functions in urban areas[J].Urban Planning Overseas,2000(3):40-43.[张文,范闻捷.城市中的绿色通道及其功能[J].国际城市规划,2000(3):40-43.]

[9] Li TS,Wang P.Greenway and its ecological functions[J].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2001,20(6):59-61.[李团胜,王萍.绿道及其生态意义[J].生态学杂志,2001,20(6):59-61.]

[10] Meng YF.Greenway and its planning principles[J].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04(5):17-21.[孟亚凡.绿色通道及其规划原则[J].中国园林,2004(5):17-21.]

[11] Ma XM,Cheng HN.Building of greenway system in Guangdong Province: Conception and Innovation[J].City Planning Review,2013,37(2):38-44.[马向明,程红宁.广东绿道体系的构建:构思与创新[J].城市规划,2013,37(2):38-44.]

[12] Tian FJ,Sha R,Wang F,et al.The composite design of recreational greenways in City:Taking Shanghai as an example[J].Economic Geography,2009,29(8): 1385-1390.[田逢军,沙润,王芳,等.城市游憩绿道复合设计:以上海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9,29(8): 1385-1390.]

[13] Zhang XX.The route selection research of urban recreational greenways in metropolis regions of Shanghai[D].Shanghai:Tongji University,2008.[张笑笑.城市休憩型绿道的选线研究:以上海为例[D].上海:同济大学,2008.]

[14] Han XL.Practical landscape:Inspiration from Ljubljana pot[J].City Planning Review,2008(8):81-86.[韩西丽.实用景观:卢布尔雅那市环城绿道[J].城市规划,2008(8):81-86.]

[15] Guo XD. Research on consumer's particip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city leisure greenway[M].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 Press,2014:1-168.[郭栩东.基于消费者参与的城市游憩型绿道经营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168.]

[16] Wang ZL.Discuss upon urban greenway planning interacted with cities[D].Guangzhou: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4.[王招林.与城市互动的城市绿道规划[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17] Yang JS,Sun XQ.Snack Square should head of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centers, community shopping center[J].Shanghai Business,2001(9):45-47.[杨济诗,孙霞琴.小吃广场应走向体闲娱乐中心、社区购物中心[J].上海商业,2001(9):45-47.]

[18] Jiang S.Research on the public service typ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tropolitan tourism in Shanghai:The case study of Shanghai tourist center and industrial tourism developing center[D]Shanghai: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2010.[江珊.基于上海都市旅游发展的公共服务业态研究:以旅游集散中心和工业旅游促进中心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19] General Office of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Opinions of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People's Gorern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hational tourism and leisure program(2013-2020).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意见(粤府办〔2014〕56号)[EB/OL].[2014-12-08].http://www.gdta.gov.cn/xxgk/fggw/23161.html.

[责任编辑:陆宝福]

Research on Symbiosis Developing Mode of City Leisure Greenway Resources and Service Industry Format

GUO Xudong,ZHENG Yonglin

(TourismandHistoricalCultureCollege,ZhaoqingUniversity,Zhaoqing526061,China)

Greenway exists to meet people's growing demand of greenery, as city develops.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mainly focus on the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greenway construction design and government management. However, few attentions are paid to the service industry operation format around the greenway, and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service system. No independent theory system is established; same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enway resources usage and related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City leisure greenway is the rational option and linear combination of people's stay and consumption, is also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geographic economy phenomenon with typical spatial nature. The concept of co-development with resources and industry status gives new way of thinking to greenway management, basing on which,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stablish common development mode for spatial service industry,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blue print for greenwa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in other districts. This research also analyse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greenway resources and service industry status from the angle of symbiosis theory; the courses of their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ir theory and methods of spatial symbiosis mode; example research by factor analysis.

resources of leisure greenway; service formats; commensalism; development patter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消费者有限理性行为的城市游憩型绿道管理效能提升路径研究”(41440045);广东肇庆市社会科学项目“肇庆绿道资源与旅游服务业态空间共生模式研究”(14YB-04 )

2016-05-22

郭栩东(1973- ),女,广东佛山人,广东肇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服务运营与决策管理;郑永琳(1992- ),女,广东肇庆人,广东肇庆学院旅游管理系2012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

Guo XD,Zheng YL. Research on symbiosis developing mode of city leisure greenway resources and service industry format[J].Tourism Forum,2016,9(5):40-46.[郭栩东,郑永琳.休闲绿道资源与服务业态共生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论坛,2016,9(5):40-46.]

F590.63

A

1674-3784(2016)05-0040-07

猜你喜欢
绿道共生服务业
做好服务业 做强鱼文化
“三河一山”绿道成为新的“打卡地”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2019长三角服务业企业100强
绿道 享受城市“慢生活”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