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台湾基督教名人

2016-12-10 06:07曹圣洁口述罗伟虹撰稿
世纪 2016年6期
关键词:基督教牧师教会

曹圣洁/口述 罗伟虹/撰稿

我认识的台湾基督教名人

曹圣洁/口述 罗伟虹/撰稿

编者按:曹圣洁(1931—),浙江镇海人。著名宗教领袖,历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秘书、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等职。2009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由其口述、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罗伟虹撰稿的《曹圣洁口述历史》一书通过家世亲友、传道治学、社会活动和对外交往等方面的综合性回顾,阐述其如何从一个受保守神学思想影响很深,封闭、虔诚的女孩,经过社会运动的激荡,不断提高爱国主义觉悟,最终成为中国基督教领袖的过程。

作为中国基督教协会第一位女性会长,曹圣洁与海内外基督教及各界人士均有交往,因此口述内容丰富,视野开阔,不仅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基督教从民国到当代的变迁,也对各历史阶段的教会生活、中外各类基督教人物、教会重要事件等多有生动的刻画剖析,为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增添了更为丰富和生动的细节材料。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第一、二辑10本和第三辑中的3本已由上海书店出版社正式出版,《曹圣洁口述历史》一书已列入丛书第三辑,即将出版,敬请期待。

一、蒋介石、张学良的牧师周联华

周联华牧师是台湾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是台北蒋介石士林官邸凯歌堂的主任牧师,就是蒋介石宋美龄的牧师,蒋介石的葬礼、宋美龄的葬礼,都是他主持的。虽然大家都知道他是蒋介石的牧师,但他很随和、很低调。他从小在上海长大,毕业于沪江大学,在基督教青年会工作,1949年到美国读书,后来到了台湾。在台湾,他除了担任凯歌堂牧师,还创办了台北怀恩堂,据他说怀恩堂刚开始人很少,只有几十人,现在是台北非常大的教堂,有上千信徒。

他还是张学良的牧师,据说张学良开始时研究佛教,宋美龄知道后对他说,你又错了,你要研究宗教就应该研究基督教。宋美龄把张学良介绍给董显光,又辗转介绍给周联华。从1961年开始,周联华每周到张学良处上两小时课,还介绍他用Peter Zhang的名字报名读函授神学。张学良学习很用功,考了95分,得了证书,还用笔名翻译了基督教的书。张学良信基督教非常虔诚,他引《圣经》中保罗的话说:“我把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我曾听周联华评价他说:这个人从前什么事都敢做,现在信了基督,把万事看作粪土,都放下了。你可以做个对比,孙立人也反蒋介石,他是信佛教的,一直要求平反,张学良就没有这种要求。周联华还是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主婚人,后来又分别主持了他们两人去世后的追思会。

周联华对《圣经》和基督教神学有较深的钻研,著述等身。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编中文圣经注释,他任总编辑;香港圣经公会出版和合本《圣经》的修订本,修订工作也是由他负责;他还写了全套七本的《神学纲要》,基督教全国两会已经出版。

他是浸信会牧师,浸信会属于福音派,但他的神学思想比较开明,自称是普世性的福音派(ecumenical evangelical)。基督教教派很多,彼此之间有纷争,他一直坚持不去批评别人,不去批评别的教派,而是尽力促成和解。在蒋介石时期,因发生了镇压台湾人的“二二八事件”,台湾本地人和外省人有很深的矛盾,台湾的长老会是本地人的教会,与大陆去的教会对立严重。他在对立的教会之间做和解工作,1990年他组织了“平安礼拜”,请政府方面的人和“二二八”死难者的遗属都来参加,互相握手言和,社会反映很好,还上了报纸头条新闻。

大概从90年代初,他就经常来大陆,和我们基督教全国两会有比较多的交往。浙江邓福村牧师曾陪同他回故乡宁波绍兴,寻访儿时的记忆,吃茴香豆,很有故乡情。我印象比较深的是1991年,他到上海怀恩堂讲道,来全国两会拜访,他告诉我们,正在发起“台湾2000年福音运动”,希望信徒在十年间从40万增长到200万,到2000年时达到台湾人口的十分之一,教会发展到1000间。这个运动有14个教派,11个传教机构参加,还是登记的法人团体。不过,台湾信仰民间宗教和佛道教的人占大多数,现在2000年也过去了,他的目标没有达到。

周联华对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是认同的,1997年,他在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通讯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前瞻中国神学》,副题是“自思——为三自运动续貂”,他肯定三自爱国运动,说现在中国教会是真正的中国教会,但希望还要有自己的思想,就是要有中国自己的神学。针对海外一些人对三自的否定,他说,一、我们在外面的人不大了解国内的教会,最好不要随便批判别人,与其论断,不如为他们祷告。二、如果我在那时那地,是不是比他们做得更好呢,他们比我强,我没有他们的经历。三、外面进去的人,不要忘记他们是主人,我们是客人,要客随主便,不能喧宾夺主。四、外面的人有钱,但不要随便给,这对受者和周围的人都不好,假如外面的人到国内建一座很大的教堂,我想这是败笔。五、很多人想到国内去恢复宗派,千万不要再开倒车了,求求你千万不要去引诱那些人再恢复原来的宗派。他的这番话态度很明朗,对我们走三自道路是有力的支持。

周联华(右四)在南京承印《圣经》的爱德印刷公司,他曾担任该公司董事长

他生于1920年,身体一直很健康,七八十岁高龄还经常来大陆访问,他练书法,曾写过一幅篆字的《诗篇》23篇,送给全国两会。有一次在上海,他前列腺炎急性发作,我的丈夫徐明涵是全国三自办公室主任,半夜送他去急诊,后来他到香港去动了手术。他现在已90多岁(笔者注——周联华先生已于2016年8月6日去世),仍腰背挺直,声音嘹亮,虽然已经退休了,仍退而不休,全国两会还经常邀请他来做讲座,为培训班上课。

二、著名的传道人寇世远

寇世远是著名的传道人,据说给蒋介石也讲过道,他的讲道名气很大,他讲道的录音、视频、书籍广为流传,许多台湾、北美、大陆的华人基督徒,都听过、看过他的讲道集。

他生于1920年,福建福州人,原本不信基督教,抗战时担任武平县战时民教指导员,做过师范学校教师,后来在25集团军战时报道室,中央社等新闻单位工作,他的中文功底很好,很会写文章。

他于1952年信基督教,1957年起在台北灵粮堂做传道人,后来他脱离灵粮堂,成立独立教会,称为“基督之家”,自任监督。基督之家不但在台湾,还发展到美国,我嫡亲的大哥徐农,就在旧金山一个基督之家里做过牧师。

1992年寇世远72岁时,决定到大陆传福音,他的教会是福音派,是地方教会的立场,但是他表示非常尊重中国基督教的三自主张,说地方教会也是自立、自传、自养的。他去看丁光训,和丁主教谈话很投缘,后来我们就请他来大陆讲道。

1992年他到上海怀恩堂讲道,时间排得很满,上午讲道,晚上还要讲道,他讲道是非常有热情的,要耗费很大的精力,下午还有许多信徒要找他谈话,我们怕他太辛苦了,但是他毫无倦色。他到华东神学院讲道,那时华东神学院在五原路,礼堂在四楼,没有电梯,他年纪大了,又有心脏病,还是坚持自己走上四楼。他在上海时有人要他行洗礼,他没有答应,他说,你在这个地方,就应该找这个地方的牧师,说明他还是很尊重我们的。

他有深厚的国学根底,结合中国文化讲道,很有特点,比如他说,基督徒是以神的生命为经,人的生活为纬,这样交织起来就是天人合一。他讲道中还结合人们的具体生活,很重视人的处境,他也注重伦理,要求基督徒和人交往时要“欣赏对方的长处,包容对方的短处,记念对方的好处,担当对方的难处”,这些话类似处世格言。

他把每个星期的讲道都整理出来,集合出版,出了几十本研经集。在90年代,国内教会的讲章很少,丁主教觉得他的讲章对信徒有帮助,决定从他的研经集里选100篇文章出来,由基督教全国两会在内地出版,他表示同意并不接受版酬,我被派担任他讲道集的编辑。

左图:曹圣洁与徐亨;右图:曹圣洁在金门

我任编辑后,花了很多时间读他的研经集,还在全国两会发动了几个同工分头阅读,以便选出适合我们信徒使用的文章。他的讲道非常结合现实,但他身在台湾,不可能脱离那里的政治环境,比如有歌颂蒋委员长的讲章,当时台湾有架U2飞机飞到大陆被我们打下来,驾驶员是基督徒,他在讲章里表示追悼,这类讲章我们当然不可能用。除了这类以外,还是有很多质量较高的,可以为我所用。1993年他在美国去世,出书的事我就与他太太寇何荔璇联系。他太太文笔也很好,很支持这个事情,但她要求选中的文章不能删改,要完全照原来的面貌出版。为此我写了很多的信和她探讨,内容当然不好随便改,但是有的东西,比如像中华民国几年总要改成公元几年吧,这点她同意了。有些讲章很好,但是有几句牵涉政治,或明显不符合内地情况的观点,因不能删,只好割爱,我至今感到可惜。我们的工作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包括100篇讲章的《寇世远研经集选编》(上下册)于1996年出版,现在仍在发行。

曹圣洁访台时,台湾基督教的欢迎会,左一为周文玑

三、访台期间遇到的基督教人士

1996年4月10日至21日,我以个人身份到台湾访问,与台湾基督教界有一些接触,其中包括一些国民党高官。

邀请我访台的是一位名叫周文玑的女信徒,她已经83岁了,是工商界人士。她的父亲叫周光俊,原来在上海开中西大药房,后来搞明星花露水,办肥皂厂,是有名的企业家,老画家朱屺瞻是她的舅舅。周文玑读过法学,做过法官,后来到台湾继承父业,是有名的女企业家。她也参政,当过8年立法委员,是国民党中央党部高官,1999年周文玑去世时,辜严倬云是治丧委员会主任,还有“国旗党旗”盖棺。

她在台湾发起组织了“中华民国工商妇女企业管理协会”“世界中华工商妇女企管协会”等组织,曾获联合国“亚洲杰出妇女”称号。她在教会里也很热心,任台湾“福音联谊会”理事长10年,后来做名誉理事长。90年代她带领台湾工商界妇女来大陆访问,是妇联接待的,来后她提出要找教会的人联系。她的弟弟周文庠在上海,是个退休医生,恰好在怀恩堂做礼拜,她就通过她弟弟约我去见她。她想邀请大陆的传道人到台湾传福音讲道,希望我能去台湾,起初我不想去,因和她不熟,对台湾也不熟,推辞了一下,后来她又来请,我便跟上海三自商量,以个人名义去访问,并请沪西礼拜堂张家敏长老陪同我一起去。

邀请我的单位是中华福音联谊会,当时的会长叫项刘佩君,也是很热心的信徒,她的父亲刘永浩曾任黄埔海军官校校长,是一个将军。她们非常热情地接待我,除了周文玑数次招待外,项刘佩君和她的女儿全程陪同。她们请我去讲道,我在台湾一共讲了十来次,主要在台北周围的教堂和团契聚会,规模都比较小,最多百把人,信徒多是老年妇女,但是都很虔诚。我讲道,主要是讲《圣经》,也穿插改革开放后大陆教会的兴旺情况,信徒坚持信仰的见证,听众中有从大陆过去的,很有共鸣。礼拜完后,负责的牧师、长老请我一起吃饭,交谈的范围很广,也很自然。他们并不避讳对两岸关系的看法,如周文玑就说,这是兄弟吵架,总会和好的。有个牧师要我告诉大陆信徒,如果两岸开战,他们不会参加,因为都有家人在大陆。

我还会见了刚成立不久的台湾基督教协会的理事长郭哲,他是“总统府”的“国策顾问”,“国大”代表。我到台北第二天,郭哲理事长就主持会议欢迎我,他说两岸任何一方都是尊重宗教的,我们台湾有十二种宗教,在社会动荡时,宗教总是起稳定的作用,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希望两岸在经济合作、文化认同方面,都能取得共识。他传递的信息,就是希望两岸在宗教方面多交往,我当时虽然是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但是作为个人出访,也不便做什么表态,只能笼统地表示友好的意愿。

我作为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副会长,还去访问了台湾基督教女青年会,台湾女青年会理事长蒋徐乃锦,是蒋经国的媳妇。那天她们搞了一个演讲会,请我去介绍大陆女青年会的情况,蒋徐乃锦本来说有事情不一定来,结果还是来了,并且主持这个会议。当时会议主席台上放了两个很大的姓名标签,她是中华民国基督教女青年会理事长,我是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副会长,我看这两个名字并列放着,这不成了“两个中国”吗?我很为难,怎么办呢?我悄悄地对她们的总干事说,能不能把标签拿掉。蒋徐乃锦见标签被拿掉,不是很开心,我讲的时候,她就从台上下来,坐在台下听。尽管遇到这样的问题,她结束时还是说:虽然我们有很多不同,但我们都是民间团体,要加强联系,表达了友好的态度。

我还参加过荣光团契的一次活动,负责人赵锦,是退休的中将,成员都是大陆去的退休老兵和将军。他们经常组织基督教活动,这次请我去讲道,大家都很友好,说两岸交流,宗教为先,希望通过宗教交流,两岸和平相处,赵锦后来还组团来内地访问。

还有一位黄约翰,是《福音报》发起人,台北中华广播公司、美国中华电视公司董事长,据称是美国共和党主席顾问,曾陪我去高雄参观。他与福建省基督教两会有很多交往,资助造新礼拜堂。

最后我想提一下徐亨,是我这次去才认识的,他原是国民党海军少将,“总统府”的 “国策顾问”,他去世时讣告是马英九发的,主祭官是吴伯雄,都是国民党上层人物,足见他在台湾的地位很高。

这个人有点传奇色彩,他出生于1912年,对体育运动非常爱好,是杰出的运动员,还组织足球队,排球队,参加省里甚至全国、远东运动会,而且都得名次,在体育上很有成就。他曾任国际奥委会委员,我国加入后,台湾不能参加奥运会,他与国际奥委会谈判,用“中华台北”的名义,使台湾继续得以参加奥运会。他后来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终身委员,每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他都参加,96岁时还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回到台湾后,于2009年去世。

曹圣洁在台湾讲道,右为项刘佩君,坐者为同去访问的张家敏

他是海军官校毕业的,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他在香港,日本轰炸香港时,英国军方没法抵抗,游泳撤退,英军陈策将军负伤,他就背着陈策游泳,带了几十个人逃出来,英国人很感谢他,授予他勋章。他退役后开始搞旅游,在台北开富都大饭店,在洛杉矶开希尔顿机场饭店,他是虔诚的基督徒,对传道人很尊敬,他有个规定,凡是传道人到他的饭店都可以免费招待三天,我们去台北就住在他的饭店里,当然我住了不止三天。他自己也住在饭店里,每天早上来陪我吃早饭,非常谦和,没有一点架子。他曾经向我介绍台湾基甸会,希望让他们在内地活动。基甸会是个国际组织,专门免费派送《圣经》,除了在旅店里放《圣经》,还大量送到学校和军队里去。基督教全国两会曾经考虑过这件事,认为少量《圣经》送到教会里是可以的,但是送到学校和军队不符合我国国情,联系过很多次,未能达成协议。徐亨与张学良有一些联系,我们曾经希望通过他邀请张学良来访问,但是没有成功。他后来担任台湾红十字会会长,一直很热心大陆救灾等事宜。他到过南京,见过丁光训,他也赞成三自,和我国基督教领袖有些来往,罗冠宗当选三自主席,他还写信表示祝贺。

(口述者曾任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撰稿者为上海社科院宗教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 周峥嵘

猜你喜欢
基督教牧师教会
谁是真牧师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杨岳赴苏北调研农村基督教工作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教会读者什么
只住五星级酒店的女上司教会我的事
试析多神教学者眼中的“叛教者”皇帝拜占庭皇帝朱利安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浅谈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间的关联
What I've Learned So Far
阅读理解Ⅰ
牧师与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