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画笔解开“怒”绳的捆绑

2016-12-10 19:17郁晓洁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6年10期
关键词:易怒冲突疗法

郁晓洁

情绪是个体心理体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出台与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因为消极情绪不仅会影响到幼儿自身的生理、心理健康,还可能转换为外显的问题行为,通过这些问题表现进而引发人际交往等社会性问题。愤怒就是消极情绪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它是个体在极度不满下的情绪激动表现,对儿童身心危害极大。一般来讲,幼儿的愤怒情绪常常伴随有哭闹、破坏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有的孩子甚至会出现极端自虐行为,比如用拳头打自己,用头去撞墙,掐肉等。“易怒”幼儿愤怒情绪出现的频率更高。如果愤怒情绪处理不当,那么极有可能会严重损害幼儿的身心健康。

一、幼儿“易怒”的原因分析

对于学前阶段的“易怒”幼儿来说,引起愤怒的原因主要如下:

原因一:“规则”约束。

随着社会圈子的不断扩大,幼儿个体受到的集体规则约束就越多,有时违反集体规则时还要承受一定的后果。易怒幼儿就会因为行为受到集体规则的约束而不满,导致愤怒。

原因二:“权益”受损。

一般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较多,如因争抢玩具而引发冲突;因遭到同伴言语伤害而愤愤不平;因自己的东西被占用、损坏而不满……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引发愤怒情绪。

原因三:“身体”不适。

发烧、肚子疼等生病情况往往会使幼儿变得更加脆弱,对外部刺激的承受能力降低;困乏、睡不透、梦魇、起床气等情况往往会使幼儿充满负能量,只要稍有不适,就极有可能引发愤怒情绪。

原因四:“关注”缺失。

幼儿如果总是被忽略,得不到想要的物品或关爱,也会以愤怒的方式来唤起我们的注意。或者当被他人夺走关注(奖励、爱等)时产生嫉妒、厌恶,进而表现为愤怒。

所谓“绘画疗法”就是一种以“绘画”活动为媒介,通过绘画这一行为将绘画者潜意识内压抑的情感与冲突显现出来,并在绘画过程中获得抒发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效果的一种矫正策略。目前,绘画疗法已开始应用于聋哑儿童、自闭症儿童等领域。本文将基于绘画疗法的理论基础,探讨绘画疗法在幼儿“易怒”行为矫正中的应用。旨在通过“绘画疗法”提升幼儿对愤怒情绪的控制能力,帮助其在面对不满问题时以积极的方式处理问题,提升幼儿的同伴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可借鉴的“易怒”情绪干预经验,引导他们改善引导方法,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二、“绘画疗法”干预幼儿“易怒”行为的实践过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易怒”幼儿的形成也非一蹴而就,所以在设计干预策略的时候也是分阶段进行,这样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具体如下图:

◆第一阶段:

阶段性目标:引导幼儿选择合适的方式疏导“愤怒”情绪。

(一)问题呈现阶段——感知“愤怒”

学前阶段的幼儿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绘画表达能力,这就说明幼儿已经具备了接受绘画疗法的基本条件。虽然说这一阶段幼儿创作的绘画作品多半是幼稚的“象征图式”,但是这种千奇百怪、不拘一格的儿童画正是幼儿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通过这些儿童画,就能够有效地帮助研究者了解幼儿“愤怒”的诱因等情况。

1.在研究实践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创设“轻松”的环境:主要指开放的、可信任的和陪伴的环境。

(2)给予“充分”的尊重:主要指尊重个案在治疗过程中所创作绘画作品的独特性。

2.策略跟进。

(1)摸“底”法:充分了解“易怒”幼儿的背景资料,如该幼儿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愤怒时的表现等。

(2)创“安”法:“安”即安全的环境,要对幼儿表现出完全的理解和无条件的支持,为易怒幼儿进行绘画干预构建一个完全无伤害的外部“软环境”。

(3)自“画”法:自由画,不规定绘画主题和内容,认真观察“易怒”幼儿在幼儿绘画过程中的行为以及绘画作品,如对待绘画材料的态度、与他人的互动、绘画的独白性语言等。以此来判断该幼儿“易怒”行为的程度、心理发展水平和该幼儿当前的内心冲突,从而感知幼儿愤怒的基本情况。

(二)表达与领悟阶段——理解“愤怒”

幼儿的绘画作品正是幼儿内心冲突和情感体验的再现,因此通过对幼儿绘画作品分析、解读,倾听幼儿的解释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准确地感知幼儿“易怒”情绪发生的真实原因。可以说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分析幼儿“易怒”行为的重要依据。

1.品“析”法。

图画是一种相对隐晦的表达工具,也是一种影射工具。幼儿在绘画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的情绪影射到图画作品中,教师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发现幼儿被掩盖的愤怒意图。它能够较好地突破幼儿因言语发展水平而受到的局限。一般来说,可以通过幼儿的“用笔力度”“线条粗细”“配色选择”等角度来分析,易怒的幼儿在绘画作品中往往会出现大量敌意冲动的信息,如用笔力度很大,绘画作品中的线条粗重僵直、涂色比较随意和沉重等。

2.说“画”法。

引导幼儿对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描述,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提开放性问题的方式鼓励幼儿表露自己内心的想法。如,幼儿的绘画作品上画了一个女孩,在穿衣服,但是衣服上面又被打了许许多多的叉叉,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我问:“这件衣服很特别哦,它有什么故事吗?”以此来激发幼儿说出自己的“愤怒”及其“诱因”。

(三)探索与重构阶段——调节“愤怒”

1.“天性”攻略。

幼儿面对不满或者冲突而产生的不满情绪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发泄,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一般情绪控制能力较差的幼儿都会采取发怒甚至肢体冲撞行为。而绘画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游戏,充满情节性的绘画活动,趣味性的绘画场景等是比较受欢迎的。儿童热爱游戏的天性使得幼儿能够放松地参与其中。

2.“撒气”攻略。

幼儿出现愤怒行为或多或少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或自身受不良情绪的影响,而绘画活动正好能为幼儿提供一个内心情感的出口,它让幼儿有机会倾吐消极感受,释放不满情绪。原本想要大发脾气,甚至大展拳脚的幼儿通过绘画就会慢慢冷静下来,将这些“气”以绘画的形式“撒”出来,当幼儿的这些“愤怒因子”被消耗完之后,他便不会想发脾气了。绘画疗法这种安静、思考的游戏方式能够有效地帮助幼儿培养控制情绪的能力。

3.“移情”攻略。

当幼儿发生“愤怒”行为之后,要求该幼儿将自己愤怒这件事情描绘出来,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尝试想象和体验被愤怒情绪伤害时的痛苦、恐惧、不安等心理感受。从而在情感上使他们产生内疚感,唤起他们的同情心;在认知上使他们产生“用愤怒的行为去对待他人是不对的”这一观念。那么下次当不满事件或者冲突再次出现的时候,这种情感上“不爽”的情感体验和认知上“不对”的是非观念就会重现,从而双管齐下,直接抑制了幼儿愤怒行为的再次发生。

◆第二阶段:

阶段性目标:提高“易怒”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易怒”行为的出现同时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即这些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致使他们不能较好的处理同伴之间、亲子之间等矛盾或冲突。绘画活动正好为幼儿提供了探索解决问题可选择的途径以及应对冲突的方法。具体如下:

第一步:直面难题。

鼓励幼儿自发地表达情感和矛盾冲突,以便帮助幼儿发现现阶段自己所面对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第二步:“虚拟”解决。

引导幼儿通过绘画的形式尝试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幼儿最终的绘画作品即是幼儿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通过“绘画”这种虚拟的形式帮助幼儿体验“解决问题”过程的方法,最大的优势莫过于幼儿可以尝试多种不同的方法,而且不需要担心这些真实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幼儿在绘画疗法干预的过程中学习的比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将被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以此来帮助幼儿学习处理与同伴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成效与反思

根据哈特的观点,“在儿童期对成年后适应功能的最佳预测指标不是IQ,不是学习成绩,也不是在学校里的行为,而是儿童与其他儿童交往的能力。”通过“绘画疗法”干预幼儿“易怒”这一问题行为,在两个阶段不同的重点推进下,这些“易怒”幼儿愤怒的频率明显降低,而且愤怒的表现也没有原先那么激动和强烈,在遇到冲突或不满的时候,会逐渐尝试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且他们都对绘画活动十分感兴趣,绘画能力有一定提升。所以说“绘画疗法”在幼儿“易怒”行为的矫正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绘画疗法不受幼儿语言、认知能力及绘画技巧的限制;不受地点和环境的限制;可以灵活采取单独或小组治疗的方式。这使得绘画疗法跟传统的幼儿“易怒”行为干预手段相比拥有较大发展空间和实用价值。但是在实施绘画疗法的时候也要注意以下问题:

1.“主观臆断”要不得:儿童画不是专门用来评价幼儿的唯一准则,在分析儿童画时,教师应避免主观地解释儿童画传达的信息。

2.“家园联盟”齐用力:幼儿易怒行为的出现与家庭和亲子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想提高矫正质量,建立家园联盟是必经之路。因此,教师必须和家长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引导家长成为幼儿“易怒”行为矫正过程中的优秀“协助者”!

参考文献:

[1]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周丽.关于“绘画心理疗法”独特作用的综述.江苏社会科学.教育心理研究,2006.

[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国教育部网站,2012.

猜你喜欢
易怒冲突疗法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Talking About Sleep
早泄的房中术行为疗法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