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学高被引期刊文献知识图谱研究*

2016-12-12 01:58陈瑜林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教育学度数图谱

陈瑜林

(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广东 梅州 514015)

我国教育学高被引期刊文献知识图谱研究*

陈瑜林

(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广东 梅州 514015)

本研究对教育学期刊中的前94篇高被引文献开展知识图谱绘制与分析,以可视化图谱的形式展示了我国教育学高被引期刊文献的情况。研究显示,我国教育学前94篇高被引文献可划分成26个文献群,反映出研究主题比较广泛,独立性比较强的特点;“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研究”等4个研究是热门研究且研究已非常成熟;高被引文献共被引网络的连通性、聚集度一般,各文献群的学术联系呈现内部紧密,外部松散的特征;“何克抗,1997a”和“何克抗,1997b”这两篇文献的度数中心度最高,在共被引网络中居于中心位置,说明它们的学术联系最广泛,在共被引网络中具有最强的影响力。

教育学;教育研究;知识图谱;社会网络分析;共被引

文献的被引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献的学术价值,是衡量期刊载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一个学科的高被引期刊文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学科的主要学术状况和价值,对把握学科的热点研究、前沿研究和整体研究有重要作用。对于教育学领域的期刊高被引文献,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如高耀明、范围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中国知网“高等教育专题”中的4253篇高被引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1];熊丽克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2001-2011年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高被引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以探明应用型本科教育高质量研究的特点[2];兰国帅等人采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统计分析了《教育技术与社会》英文杂志2003至2012年十年间发表的高被引论文,从而了解了国外教育技术研究新趋势及所呈现的新动态[3]。可见,对期刊高被引文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知识图谱是显示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系列不同的图形,能够形象地展示学科的核心结构、发展历史、前沿领域以及整体知识结构,可以揭示学科领域的动态发展规律[4]。运用知识图谱方法对教育领域研究开展分析,可以从可视化的角度了解学科研究的状况。目前我国对教育学领域的知识图谱研究,主要集中在关键词热点图谱研究[5][6]、学术群体图谱研究[7][8]、合著群体图谱研究[9]等方面,对整个教育学的高被引文献的知识图谱研究还很少。针对这种不足,本研究拟采用知识图谱方法,对中国知网中的教育学高被引文献开展研究和分析,以从可视化图谱的角度形象地把握我国教育学的热点研究、经典文献等状况。

一、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

本研究依托CNKI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在文献目录分类中选择“社会科学Ⅱ缉”中的“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

人与特殊教育”7个子分类的所有期刊文献作为原始数据,按被引频次从高到低进行文献排序。把检索结果收集后,将其中同一作者同一题名并且在同一期刊发表的,分(1)、(2)、(3)或(上)、(中)、(下)等几篇的文献,均认定为1篇文献,将其被引频次叠加。然后按被引频次筛选出前100篇高被引期刊文献,同时为了方便分析和记录,对这100篇文献以“第一作者+年份(同年份多篇文献则再添加英文小写字母序号)编号,如表1所示:

表1 被引总频次前100位的高被引文献(部分)

接着在中国知网检索界面中选择“参考文献”作为检索项,对100篇文献题名进行两两精确检索,得出每两篇文献的共被引频次,记录在100×100高被引文献表格中,从而形成100篇高被引文献的原始共被引矩阵,如表2所示。其中“何克抗,2002”、“厉以宁,1999”、“杨叔子,2001”、“郑金洲,2000”、“乔宝云,2005”、“顾佩华,2008”这6篇文献与其他高被引文献均没有共被引关系,说明这6篇文献的研究与其他高被引文献的学术联系很少,它们的研究主题和内容相对比较独立。这6篇文献分别是关于e-Learning、教育产品、人文教育、校本教育、财政分权与小学义务教育关系、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6个方面的研究。因为这6篇文献在矩阵的数据均为0,不能开展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因而需要删除这6篇文献数据,把矩阵由100×100形式更改为94×94形式。

用SPSS把94×94原始共被引矩阵转换成相似矩阵和相异矩阵,分别开展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形成聚类分析图,划分出高被引文献群以及生成高被引分析知识图谱。然后再把原始共被引矩阵导入Ucinet软件中开展社会网络分析,分析高被引文献共被引网络的整体属性和个体属性,就可以实现我国教育学高被引文献的知识图谱绘制与分析。

表2 高被引文献原始矩阵(部分)

二、高被引文献的多元统计分析

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主要是通过其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对高被引文献的相关矩阵进行文献群划分,通过多维尺度分析方法对高被引文献的相异矩阵开展分析,形成文献知识图谱。通过聚类分析,94篇高被引文献依据共被引亲疏关系形成的文献群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高被引文献群划分图

由图1可知,94篇高被引文献可划分成26个文献群, 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个教育学的热门研究领域。这26个文献群的文献数目最多的有12篇,最少的仅有1篇。

文献群1是文献数量最多的,包括“余胜泉,2000”、“高文,1999”、“张建伟,1999”、“陈琦,1998b”、“赵建华,2000”、“刘儒德,2002”、“高文,2001”、“顾曰国,2007”、“陈琦,1998a”、“温彭年,2002”、“张建伟,1996”和“李克东,2004”共12篇文献,它们均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或跟建构主义有密切关系的情境学习、多媒体学习、协作学习和混合学习等方面的学习研究,所以该文献群可称为“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研究”文献群。这个文献群数量最多,说明这方面的研究不仅是热点,并且取得的权威研究成果最多,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和成熟。

文献群2由“马广惠,1997”和“刘电芝,2002”两篇文献构成,它们均是有关学习策略研究的文献,因而文献群2是“学习策略研究”文献群。

文献群3也是有两篇文献组成,分别是“李克东,2001”和“何克抗,2004”,它们是研究数字化学习和混合学习的,可称为“数字化学习与混合学习研究”文献群。

文献群4有3篇文献:“林君芬,2001”、“张红玲,2000”和“吴一安,2005”,它们是关于网络课程、现代外语教学、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因而可称为“外语教学与网络课程研究”文献群。

文献群5由“张屹,2002”、“马宁,2002”、“何克抗,2005”和“祝智庭,2001”这4篇文献构成,均是关于教育信息化、课程整合方面的研究,可称为“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整合研究”文献群。

文献群6由“庞维国,1999”、“程晓堂,1999”和“董奇,1994”组成,都是关于自主学习方面的研究,所以可称为“自主学习研究”文献群。

文献群7仅由“潘懋元,2000”一篇文献构成,该文献是关于高等教育方面的研究,可称为“高等教育研究”文献群。

文献群8由“何克抗,1997a”和“何克抗,1997b”两篇文献组成,均是我国教育领域最早关于建构主义研究的文献,因而可称为“建构主义研究”文献群。

文献群9由“吴刚平,2001b”和“郭元

祥,2003”两篇构成,是关于课程资源、课程意识方面的研究文献,所以可称为“课程意识与课程资源研究”文献群。

文献群10是由“张璐,2000”、“崔允,2001”两篇文献组成,都是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文献,因而可称为“有效教学研究”文献群。

文献群11由“叶子,2001”、“林崇德,1999”、“霍力岩,2000”和“朱永新,1999”这4篇文献构成,是关于创新教育、创造性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研究文献,因而可称为“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研究”文献群。

文献群12由“张肇丰,2000”、“张华,2001”和“霍益萍,2000”组成,均是有关研究性学习的文献,所以可称为“研究性学习研究”文献群。

文献群13由“王坦,2002b”、“曾琦,2000”和“王坦,2002a”构成,均是关于合作学习方面的研究文献,因而可称为“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群。

文献群14有6篇文献,由“姜大源,2006”、“徐涵,2007”、“姜大源,2009”、“贺平,2006”、“蒋庆斌,2005”和“张家军,2004”组成,它们是有关职业教育研究以及在职业教育中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的研究,因而文献13可称为“职业教育研究”文献群。

文献群15由“吴刚平,2001a”、“范蔚,2002”、“徐继存,2002”这3篇文献组成,它们均是关于课程资源开发的文献,因而可称为“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文献群。

文献群16有6篇文献,由“叶澜,2002b”、“王策三,2004”、“刘庆昌,2001”、“叶澜,2002a”、“鲁洁,2001”和“钟启泉,2001b”组成,这6篇文献主要是关于课堂教学和对话教学方面的研究,所以该文献群可称为“课堂教学与对话教学研究”文献群。

文献群17文献数量排第二,共有“肖丽萍,2002”、“李•S•舒尔曼,1999”、“王长纯,2001”、“张建伟,1997”、“林崇德,1996”、“辛涛,1999”、“陈向明,2003”、“张立昌,2001”、“钟启泉,2001a”和“叶澜,1998”等10篇文献,这10篇文章均是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素质和教师教学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因而该文献群可称为“教师发展研究”文献群。

文献群18由“凌文辁,1999”、“郑晓明,2002”和“李实,2003”构成,它们是关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以及就业方面的研究文献,因而该文献群可称为“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研究”文献群。

文献群19由“赵玉芳,2003”、“俞国良,2001”、“杨秀玉,2002”和“俞国良,1995”组成,它们主要是关于教师职业倦怠、教师心理健康与教师教学效能感方面的研究文献,所以可称为“教师心理研究”文献群。

文献群20有6篇文献,由“黄希庭,2000”、“刘华山,2001”、“黄希庭,1998”、“张林,2005”、“张雯,2004”和“钱铭怡,1998”组成,它们主要是关于学生心理健康、自我价值以及主管幸福感等方面的研究,因而文献群20可称为“学生心理研究”文献群。

文献群21由“杨东平,2000”、“赖德胜,2001”和“潘懋元,2003”组成,它们是关于教育公平、高校定位与发展研究的研究文献,因而可称为“教育公平与发展研究”文献群。

文献群22由“高申春,2000”、“王振宏,2000”、“庞维国,2001”和“周勇,1994”这4篇文献组成,它们主要是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自我监控等方面的研究文献,因而可称为“学习心理研究”文献群。

文献群23由“陈云英,1994”和“冯伯麟,1996”两篇文献组成,它们均是关于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的文献,因而可称为“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文献群。

文献群24仅有“陈解放,2007”一篇文献构成,是关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文献,因而可称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研究”文献群。

文献群25由“李庆丰,2002”和“吴霓,2004”两篇文献构成,均是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文献,因而可称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文献群。

文献群26仅由“叶澜,1997”一篇构成,是有关中小学教学改革深化的研究文献,因而可称为“中小学教学改革研究”文献群。

对相异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得出的高被引文献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每个点代表一篇高被引文献,它们之间各自的距离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献之间的学术联系紧密程度。

图2 高被引文献知识图谱

三、高被引文献的社会网络分析

高被引文献的社会网络分析主要从整体属性分析和个体的中心性分析来研究。

(一)整体属性分析

社会网络的整体属性通常包括网络密度、网络聚集度、小世界效应等方面,研究主要通过这 3 个方面来分析我国教育学高被引文献共被引网络的整体属性。通过运用 UCINET 软件对共被引网络进行计算,得出:(1)共被引网络的密度为1.1332,标准差是7.8153,整个网络的连通性一般,不同区域的密度差异较大,说明高被引文献之间的学术联系尚可,但不是非常紧密,不同研究主题和研究领域文献间的学术联系较少;而相似研究主题、领域的文献间学术联系则比较紧密。(2)共被引网络各结点的平均距离是 2.224,即在该网络中,每两篇高被引文献通过 2.224篇其他文献作为中介即可相互建立学术联系;而所有成员之间的“平均距离数值不超过 6 的网络就可以说具有小世界效应”[10],因而这个共被引网络具有小世界效应。(3)共被引网络的网络聚集度是 0.511,说明共被引网络的网络聚集度是一般,总体上高被引文献之间的学术联系不是很紧密,反映了我国教育学高被引文献研究比较成熟,但独立性比较强,各研究主题、领域之间的文献呈现出内部联系紧密、成熟,外部联系则较松散的特征。

(二)中心性分析

中心性是“关于行动者在社会网络中的中心性位置的测量概念,描述的是个人或组织在其所处的社会网络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11]。中心性包括度数中心性、中间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三种类型。本研究中的个体属性分析主要是指高被引文献的度数中心性分析。

度数中心性又叫结点中心性,指结点在与之直接相邻的点中的中心程度;在高被引文献共被引网络中,度数中心度表示某个高被引文献与其它高被引文献是否存在共被引关系,“度数中心度越高,则反映其在网络中的地位越高,越有可能是主题研究中的热点”[12],即某个高被引文献的度数中心度越高,表明它的共被引频次越高,因而它经常出现在学术论文的参考文献中,是得到广泛关注的高被引文献,其研究一定程度上是热点研究的代表。

通过软件可以计算出所有高被引文献的度数中心度,前10位高被引文献的度数中心度如表3所示。其中“何克抗,1997a”和“何克抗,1997b”这两篇高被引文献的度数中心度最高,远远高于其他高被引文献,说明这两篇文献在94篇高被引文献中,地位和影响比较大;并且“张建伟,1996”、“ 陈琦,1998a”、“高文,1999”、“余胜泉,2000”和“陈琦,1998b”也跟这两篇文献有比较紧密的关系,均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方面的研究,可见“建构主义学习”是教育学热门研究主题,与其他领域均有广泛的学术联系。此外,“叶澜,1997”所代表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何克抗,2004”所代表的“混合学习研究”,“吴刚平,2001b”所代表的“课程资源研究”均是有较广泛学术联系的热门研究主题。

表3 前10位高被引文献的度数中心性

用Net Draw软件生成的94篇高被引文献的度数中心度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每个点代表一篇高被引文献,点的大小与度数中心度的高低成正比,并且度数中心度越高的文献,越居中间,越低的越处于边缘。由图可知,94篇高被引文献,通过两两之间的共被引关系,组成了一个互相联通的网络;不过,不同文献间的共被引关系强弱差异很大,结合聚类分析的情况,可以知道我国教育学高被引期刊文献在研究主题上,呈现较强的独立性:各研究主题内部联系强,研究成熟;外部联系较弱,横向联系较少。

图3 度数中心性知识图谱

四、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和分析,可以知道,多元统计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可以用来绘制和分析我国教育学的高被引期刊文献知识图谱的,知识图谱可以从可视化的视角有效研究教育学的期刊文献关系及其研究主题、内容关系。研究表明:

第一,教育学的前 94篇高被引期刊文献可划分成26个文献群,数目比较多,反映出总体上高被引文献的研究主题比较广泛,独立性比较强;

第二,在所有文献群中,“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研究”、 “职业教育研究”、 “教师发展研究”和 “学生心理研究”这4个文献群的文献数目比较多,说明这4个方面的研究不仅是教育学的热点研究,并且它们的研究最成熟;

第三,94篇高被引文献组成的共被引网络是一个完整的连通网络,不过连通性一般,各文献群的学术联系呈现内部紧密,外部松散的特征,各研究主题总体上的横向联系不是很紧密,反映出我国教育学的研究主题百花齐放且独立性强的特点;

第四,由中心性分析可知,“何克抗,1997a”和“何克抗,1997b”这两篇文献的度数中心度最高,在共被引网络中居于中心位置,学术联系最广泛;“建构主义学习”、“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混合学习”和“课程资源”均是有较广泛学术联系的热门研究主题。

可见,用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分析教育学的高被引期刊文献,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新的有效的方法。不过,研究也存在文献数量不够大,解释性还不够好等问题和不足,需后续研究加以解决。

[1]高耀明,范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1979-2008——基于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新)“高等教育专题”高被引论文的内容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0(3):18-25.

[2]熊丽克.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高被引论文的统计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2(10):43-45.

[3]兰国帅,张一春,王岚.境外教育技术研究趋势管窥与反思——基于ET&S(SSCI)(2003-2012)中高被引论文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3):12-18.

[4]秦长江.知识图谱构建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知识出版社,2010:15.

[5]潘黎,王素.近十年来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基于八种教育学期刊2000-2009年刊载文献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计量分析[J].教育研究,2011(2):47-53.

[6]黄维,陈勇.中国教育经济学发展轨迹的知识图谱研究——基于《教育与经济》所载论文的关键词共词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0(3):68-70.

[7]陈瑜林,闫志明.我国教育技术学术群体可视化知识图谱构建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1-7.

[8]陈瑜林.我国教育学术群体知识图谱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45-54.

[9]陈瑜林.我国教育技术学者合著网络知识图谱构建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6):11-17.

[10]张玥,朱庆华.Web 2.0 环境下学术交流的社会网络分析——以博客为例[J].理论与探索,2009(8):28-32.

[11]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 软件使用指南[M].上海:上海出版社, 2009: 97-118.

[12]魏瑞斌,王三珊.基于共词分析的国内Web2.0研究现状[J].情报探索, 2011(1):1-5.

G40-055

A

1672-0385(2016)05-0021-06

教育部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学科信息可视化——我国教育学知识图谱体系构建与分析研究”(项目编号:13YJC88006)。

2016-10-17

陈瑜林,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教育技术。

猜你喜欢
教育学度数图谱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眼镜的度数是如何得出的
绘一张成长图谱
图形中角的度数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隐形眼镜度数换算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