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中增进学习者社会性存在的策略研究

2016-12-12 01:58姚勇娜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发帖类目社会性

姚勇娜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

网络课程中增进学习者社会性存在的策略研究

姚勇娜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

社会性存在能够有效提高网络教学效果,提高学习者课程满意度,促进师生之间交互的发生,笔者作为某网络课程的论坛辅导教师,发现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亟待提高。根据已有研究,笔者在网络课程中引入课程QQ群,通过行动研究,逐步提高课程论坛和课程QQ群中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从而达到提高网络课程中学习者社会性存在的目的。通过研究,笔者得到以下启示:充分发挥不同媒介的优势,共同增进网络课程中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贴近实际的主题讨论能够促进学习者的积极参与;课程资源为学习者提供强大的学习支持;不同媒介中教师的交互手段都至关重要;网络课程中学习者需要教师的持续关心等。最后通过归纳总结,得出提高学习者社会性存在的相关策略。

社会性存在;网络课程;课程论坛;课程QQ群

一、引言

社会性存在的相关研究表明,提高课程中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能提高课程满意度,促进学习者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能维持师生以及生生之间高数量的交互,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更深层次的交互发生。相反,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较低,会对教学效果、课程满意度、批判性思维发展、交互情况等有消极影响。笔者于2014年作为某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的网络课程辅导教师,负责某门课程的论坛管理工作,该网络课程中除了课程论坛,没有其它学习性交流平台,网络课程中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主要通过课程论坛体现。笔者发现,课程论坛中学习者交互性较差,交互数量和质量均不理想,学习者不愿在课程论坛中表达个人的真实情况和想法,网络课程中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较低。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试图通过以下研究增进网络课程中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

二、社会性存在理论

社会性存在理论最早是由Short、Williams和Christie于1976年提出的,笔者参考Garrison等人的社会性存在定义,并在Garrison等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开展此次研究。Garrison、Anderson和Archer从认知性存在、教学性存在和社会性存在三个维度探讨怎样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并构建了探究社区模型,该模型在社会性存在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Garrison等人认为,社会性存在是参与者在探究社区中,通过利用通信媒体在社交方面和情感方面表现“真实”自己的能力,并提出了探究社区的编码模板,将社会性存在分为情感表达,开放式沟通和群里凝聚力三个维度。[1]在此研究基础之上,Rourke、Anderson、Garrison和Archer提出了测量社会性存在指标(SPI),将社会性存在情况从情感类目、交互类目和凝聚力类目三个维度来分析。[2]

Biocca等人将社会性存在分为三类,共存、

心理参与和行为参与。[3]Biocca等人认为共存、心理参与、行为参与这三类社会性存在的层次是不同的,是从低到高的层次。同时Biocca等人认为共存层次的社会性存在强调成员之间能够感知到彼此的存在;心理参与层面则是参与者在感知彼此、熟悉彼此之后进行情感和观点的交流;行为参与层次的社会性存在则强调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关系和相互依赖。根据Biocca等人的观点,当学习者情感类目和凝聚力类目的发帖较少,交互类目发帖远远高于前面二者时,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处于较低层次;当情感类目和凝聚力类目发帖逐渐增多,与交互类目发帖差距较小时,说明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处于提高状态。

随着社会性软件的发展,研究者发现其在提高社会性存在方面有积极作用,将是未来社会性存在研究的趋势。Kristopher M.Joyce和Abbie Brown指出提高在线学习中社会性存在的方法是要应用社会性软件。[4]Patrick R.Lowenthal(2010)指出未来社会性存在的研究趋势为,模糊课堂和网络课程之间结合的通讯工具,以及网络课程之外的社会性软件的研究(如Facebook、Twitter)。[5]

国内有关社会性存在的研究,较少涉及网络课程之外的社会性软件,课程论坛是体现学习者社会性存在情况的唯一平台,虽有部分研究涉及到了微博和QQ,但是并未将课程论坛和社会性软件二者分开,也没有讨论在不同媒介中应该分别采取哪些措施可以实现提高网络课程中学习者社会性存在的目的。

三、研究设计

(一)行动研究设计

根据已有研究,并与网络课程工作者和学习者沟通后,笔者试图在网络课程中引入课程QQ群。同时课程论坛在网络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学习者参与课程论坛的情况是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提高课程论坛中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笔者试图通过行动研究,提高课程论坛和课程QQ群中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进而提高网络课程中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

本研究以2014年秋某网络课程的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笔者首先分析2014年9月课程论坛中学习者社会性存在的现状,随后在网络课程中引入课程QQ群,通过行动研究,逐步提高课程论坛和课程QQ群中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从而增进该网络课程中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行动研究的具体过程如下,10月开展第一轮行动研究,11月开展第二轮行动研究,12月至学期末开展第三轮行动研究。最后通过归纳总结,得出增进网络课程中学习者社会性存在的策略。

(二)内容分析目录设计

结合作为课程论坛辅导教师的经历,笔者发现,课程论坛中无效帖较多,无法体现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情况,且对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起消极作用,因此笔者只针对有效帖进行内容分析,并要在行动研究中逐步降低无效帖的比例。本研究中论坛无效帖的界定包括:空白内容或内容仅是符号、字母、拼音、签到的帖子;凡是帖子正文或题目中含有不健康信息、人身攻击言辞的;广告贴等。在参考Garrison等人[6][7]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作为课程论坛辅导教师的经验,笔者通过适当的修改和添加,最终形成以下内容分析类目。

表1 内容分析目录

研究过程中课程论坛和QQ群使用相同的内容分析目录。根据Biocca等人的观点,媒介中情感类目和凝聚力类目发帖增多,与学习交流类目发帖差距较小时,说明媒介中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有所提高,且由于篇幅原因,本研究只对一级类目进行具体分析说明,二级目录作为内容分析时的编码依据,这里不再具体分析说明。

四、课程论坛中学习者社会性存在现状

笔者从辅导教师的责任出发,根据已有的经验,9月在课程论坛中采取的措施包括:及时回复信息;注意鼓励、赞扬以及幽默语言的使用;及时将咨询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提供学习方法建议;通过自我介绍等方式拉近与学习者距离;将重要信息置顶等。本研究中将学习者论坛发帖分为两种,一种是学习者对教师置顶帖的回复,称为回复置顶帖,其余发贴统称为自主常规发帖。

(一)论坛发帖现状

学习者在9月共发布有效帖569个,整体发帖率为54.21%,其中学习者自主常规发帖的有效率仅为32.89%,学习者在课程论坛中较少主动与其他学习者互动。回复置顶帖的有效率虽然高达93.72%,但是多是简单的对教师发帖的感谢。具体情况见图1。

图1 9月论坛发帖有效率情况

对学习者发帖进行内容分析,笔者发现学习交流类目发帖居多,情感类目和凝聚力类目发帖较少,学习性问题多集中于平台操作的问题。自主常规发帖中,学习者多为简单回复 “是的”,更有甚者直接粘贴复制主题帖,学习者相互之间的主动联系不多。回复置顶帖中凝聚力类目发帖略低于学习交流类目发帖,归因于教师置顶帖中自我介绍帖的引导,除此之外多是“好的”和“谢谢老师”,并没有深层次的交流。具体情况见图2。

图2 9月论坛发帖内容分析

(二)论坛发帖现状分析

9月的学习者论坛发帖情况具有以下两个特点:发帖有效率较低;情感类目、凝聚力类目和学习交流类目发帖量相差悬殊。整体而言,学习者在课程论坛中对集体较为陌生,较少表露个人真实的状态,根据Biocca等人的观点,课程论坛中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处于较低层次。

较低的发帖有效率对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具有消极影响,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笔者试图在提高发帖有效率的基础之上,采取相关措施,提高课程论坛中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同时在网络课程中引入课程QQ群,二者相互结合,共同促进网络课程中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

五、行动研究过程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

1.计划

通过对9月课程论坛中学习者社会性存在

现状的分析,结合相关辅导教师经验,笔者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课程QQ群方面,通过鼓励、寒暄、赞扬以及表情符号等方式提供学习者情感支持;采用问题解答和资源推荐的方式提供学习者学习支持;充分利用公告板功能提供课程和教务动态。课程论坛方面,重申发帖规则或重点提醒单个学习者发帖规则,提高发帖有效率;对正确观点及时表示赞同,提供情感支持,引起发帖热情。同时,需注意课程论坛和课程QQ群的相互结合,以防学习者错过相关信息。

2.行动

笔者根据第一轮行动研究计划,在课程QQ群和课程论坛中采取相关措施,举例如下:

图3 QQ群中课程资源的提供

图4 课程论坛中赞同学习者观点

3.观察

QQ群中学习交流类目信息居多,情感类目信息较少,团体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具体来说,学习交流类目信息主要集中在论坛平台的使用,凝聚力类目信息多为学习者进入课程之初的打招呼,并未向其他成员呈现个人的真实状态。具体情况见图5。

图5 第一轮行动研究QQ信息内容分析

课程论坛中学习者发帖有效率降低,其中回复置顶帖的有效率降低明显,主要体现在置顶帖中主题讨论帖部分,究其原因,主题讨论帖的设置较为宏观。例如,“你对本门课程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何看法?”学习者在课程之初无法对这些主题讨论帖有较为深刻的想法,导致学习者回复置顶帖有效率严重降低。具体情况见图6。

图6 第一轮行动研究论坛发帖有效率分析

整体而言,课程论坛中学习交流类目发帖依然居多,情感类目和凝聚力类目发帖与9月相比均有所降低。在后续研究,笔者尝试网络语言的使用,构建一个学习者熟悉的网络交流平台,促进情感类目和凝聚力类目发帖。其中回复置顶帖部分,发帖有效率降低的同时,情感类目和凝聚力类目发帖百分比大幅度降低,从而可知,设置适当主题讨论帖的重要性。具体情况见图7。

图7 第一轮行动研究论坛发帖内容分析

4.反思

课程QQ群中学习者互动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学习交流类目信息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非学术性问题方面(如课程论坛的操作等),而

课程论坛中学习交流类目发帖的内容则是学习性问题的咨询。后续研究中笔者要根据不同媒介中学习者互动的特点,保持对学习者的关注,及时解答学习者问题,积极参与互动,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及时提供相关指导。其次,课程QQ群中,学习者较少对课程资源发表看法,仅表达感激之意。后续研究中,笔者除提供资源之外,还需要引导学习者积极思考,将资源与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最后,学习者参与互动高峰期刷屏的出现,使学习者无法精确找到教师的解答,后续研究中考虑使用@定位功能,解决这一问题。

课程论坛中学习者互动的特点如下。首先,课程论坛中发帖有效率降低,情感类目和凝聚力类目发帖百分比下降,通过分析可知,主要原因在于置顶帖中主题讨论帖设置欠妥当,后续研究中,笔者使用风趣的语言设置贴近生活实际的主题讨论帖引导学习者学以致用。除此之外,使用“悄悄话”功能在保护学习者自尊的基础之上提醒学习者发帖规则,帮助解决发帖率降低的问题,使用网络语言构建学习者熟悉的网络交流平台,帮助解决情感类目和凝聚力类目发帖降低的问题。其次,课程论坛中教师回复较难有针对性,教师对学习者的回复贴无法自动处于置顶,削弱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导致学习者对同一问题的反复提问,后续研究中考虑引用回复。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

1.计划

根据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笔者在课程QQ群中采取的措施包括:给予学习者持续关注;引导学习者对资源发表看法;使用@功能减小刷屏带来的影响。课程论坛中采取的措施包括:给予学习者持续关注;设置贴近生活实际的主题讨论帖;通过引用回复使教师回复有针对性;充分利用网络语言提高话题感,促进学习者参与;利用“悄悄话”功能在保留学习者自尊的基础之上,促进发帖有效率的提高。

2.行动

笔者根据第二轮行动研究计划,在课程QQ群和课程论坛中采取相关措施,举例如下:

图8 QQ群中@功能使用

图9 课程论坛中“悄悄话”功能使用

3.观察

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第二轮行动研究中凝聚力发帖所占百分比下降较多,而情感类目发帖百分比有较明显的提升。第一轮行动研究中,学习者初入QQ群,打招呼、寒暄等使得凝聚力类目信息居多,将此因素考虑在内,第二轮行动研究中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有所提高。具体情况见图10。

图10 第二轮行动研究QQ信息内容分析

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第二轮行动研究中回复置顶帖有效率有所提高,可见,笔者设置的主题讨论帖起效,后续研究应注重主题讨论帖的设置。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自主常规发帖有效率有所降低,通过分析,学期中期学习者对平台学习方法已经熟悉,且学习者又较少自主发起有意义的学习讨论帖,因此后续研究中,笔者一方面保持对学习者的持续关注,提供及时的问题解决和方法指导之外,还要积

极鼓励学习者,将有代表性的学习者发帖设置为精华帖,起到榜样的作用。具体情况见图11。

图11 第二轮行动研究论坛发帖有效率分析

第二轮行动研究中,整体而言,凝聚力类目发帖提高明显,情感类目发帖略有下降的同时,学习交流类目也呈下降趋势,可见课程论坛中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稳步提高。需要重视的是,第二轮行动研究中,虽然学习交流类目发帖居多,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不再是简单的问题提出和回应了,学习者之间开始能够分享信息。 具体情况见图12。

图12 第二轮行动研究论坛发帖内容分析

4.反思

第二轮行动研究中,学习者在QQ群中乐于帮助有问题的学习者解决问题,并能够对教师提供的资源表达简短的看法,情感类目信息所占百分比有所提高,可见笔者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后续第三轮行动研究中,笔者要保持对学习者的持续关注,给予期末考试的学习指导和相关信息的提醒。与此同时,课程论坛中整体凝聚力发帖百分比有所提高,学习者积极参与主题讨论,但是自主常规发帖的有效率有所下降。针对这一现状,第三轮行动研究中,笔者采取设置精华帖的方式,试图通过榜样的力量提高自主常规发帖的有效率。课程论坛中同样要保持对学习者的持续关注,为进一步引导学习者参与主题讨论,笔者在后续的研究中提供章节知识导图。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

1.计划

根据第二轮行动研究反思,第三轮行动研究中,笔者在QQ群中考虑提供更多学习方面的支持,解决期末考试期间学习者所遇到的难题。课程论坛中同样需要给予学习者持续关注,提供考试的相关支持,另外,利用精华帖刺激自主常规发帖有效率,并提供章节知识导图,让学习者在回顾章节学习内容的基础之上更好的参与主题讨论。

2.行动

笔者根据第三轮行动研究计划,在课程QQ群和课程论坛中采取相关措施,举例如下:

图13 QQ群中期末考试学习支持

图14 课程论坛中章节知识导图

3.观察

课程QQ群中,学习者能够自主发起讨论,并积极与其他学习者分享资源,同时,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文字,开始使用语言交流。整体而言,第三轮行动研究中,情感类目和凝聚力类目信息百分比均有大幅度提升。具体情况见图15。

图15 第三轮行动研究QQ信息内容分析

课程论坛中,学习者的自主常规发帖能够得到回应,笔者设置章节知识导图之后,主题讨论帖的参与情况较为理想。整体而言,自主常规发帖和回复置顶帖的发帖有效率提高。具体情况见图16。

图16 第三轮行动研究论坛发帖有效率分析

内容分析方面,不管是自主常规发帖还是回复置顶帖中,情感类目和凝聚力类目发帖均有所提高,学习交流类目发帖下降。具体情况见图17。

图17 第三轮行动研究论坛发帖内容分析

(四)三轮行动研究对比

课程QQ群开设之初,学习者多向群成员打招呼,使得凝聚力类目信息居多,但从第二轮行动研究到第三轮行动研究中,凝聚力类目信息逐渐上升。与此同时,情感类目呈上升趋势,学习交流类目信息呈下降趋势,第三轮行动研究中,各个类目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可见课程QQ群中,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逐渐提高。具体情况见图18。

图18 三轮行动研究QQ信息内容分析

三轮行动研究中,自主常规发帖和回复置顶帖的有效率均呈上升趋势,且自主常规发帖和回复置顶帖中情感类目和凝聚力类目发帖所占百分比逐渐提升,学习交流类目所占百分比稳步降低,三种目录发帖逐渐趋于平衡,说明笔者采取措施的有效性,课程论坛中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逐渐提高。具体情况见图19至图21。

图19 三轮行动研究学习者发帖有效率分析

图20 三轮行动研究自主常规发帖内容分析

图21 三轮行动研究回复置顶帖内容分析

六、策略总结

笔者得到以下启示:充分发挥不同媒介的优势,互补互助共同增进网络课程中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贴近生活和学习实际的主题讨论能够促进学习者的积极参与;课程资源提供给学习者强大的学习支持;不同媒介中教师的交互手段都至关重要;网络课程中学习者需要教师的持续关心等。

当网络课程中以课程论坛和课程QQ群为学习交流平台时,辅导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通过提高课程论坛和课程QQ群中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达到增进网络课程中学习者社会性存在的目的。

表2 课程论坛中增进学习者社会性存在的策略

表3 课程QQ群中增进学习者社会性存在的策略

七、研究展望

通过行动研究,课程论坛和课程QQ群中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均有所提高,目前网络课程中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与之前相比,处于较高水平。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课程论坛中自主常规发帖的有效率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且情感类目发帖远低于凝聚力类目和学习交流类目发帖,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在笔者继续研究的范畴之内。同时,微信以及YY语音等新兴社会性软件逐渐拥有广泛的使用群体,后续研究中将尝试将其引入到实际课程中。

[1][6]D.Randy Garrison,Terry Anderson,Walter Archer.Critical Inquiry in A Text-Based Environment:Computer Conferencing in Higher Education[J].The Internet and High Education,2000(2-3):87-105.

[2][7]Liam Rourke, Terry Anderson, D.Randy Garrison, Walter Archer.Assessing Social Presence in Asynchronous Text-based Computer Conferencings[J].JournalOf Distance Education,2001(2): 51-70.

[3]Frank Biocca, Chad Harms, Judee K.Brugoon.Towards A More Robust Theory and MeasureOf Social Presence : Review and Suggested Criteria [J].Presence: Teleperators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 , 2003 (5) : 456-480.

[4] Kristop M.Joyce,Abbie Brown.Enhancing Social Preaence inOnline Learning:Mediation Strategies Applied to Social Networking Tools[EB/OL].http://www.westga.edu/~distance/ojdla/winter124/joyce124.html.

[5]Patrick R.Lowenthal.The Evolution and InfluenceOf Social Presence TheoryOnOnline Learning[J].Online Education and Adult Learning:New Frontiers for Teaching Practices, 2009: 124 -139.

G434

A

1672-0385(2016)05-0027-09

2016-10-09

姚勇娜,女,研究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

猜你喜欢
发帖类目社会性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本期练习题类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英议会掏钱让议员学如何发帖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社会性软件在网上交互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
《中图法》第5版交替类目研究综述
黄三角、长三角、珠三角明、清及民国通志一级类目比较*
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DDC22与CLC5化学类目映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