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素质教育探索与课程的实践

2016-12-12 21:06刘小辰
亚太教育 2016年31期
关键词:课程实践多元文化素质教育

刘小辰

作者简介:刘小辰(1989-),女,江苏苏州人,学士,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摘要:多元文化素质教育是当今高职院校在教育模式发展上的新趋势。本文在阐述多元文化素质教育特点及目的的基础上,结合美国高等教育与文化公选课课程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就其通识教育课程、学生课业学习、学生生活管理等方面具体实例,说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差异,同时简要总结了课程实践过程中的比较教学手段以及对课程教学目的的认识。

关键词:多元文化;素质教育;美国高等教育与文化;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102-03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多元文化素质教育,是适应当今高职在教育模式发展上的新趋势,也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通识教育的开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此人们也做了许多的尝试和研讨[1-2],关于多元文化的素质教育是其中一个部分,在当今科技发展的背后,始终有着人文的因素的支撑,并且显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学生通过开设的公共课程,尤其是跨专业通识课程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涉猎范围,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从而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多元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与目标

(一)多元文化的素质教育

多元文化是指本原文化的多样性。即指多种多样不同形态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不同文化彼此之间是相互平等和互相联系的关系,并且共同发展。是以尊重不同文化为出发点,在平等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实施的一种教育,其目的就是促进不同文化群体间的相互认知与理解,提高他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培养适应不同社会生活的态度与技能。[3]多元文化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末英国法尔默出版社出版的英国桑德兰综合工艺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詹姆斯·林奇教授的《全球社会的多元文化教育》一书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二)多元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

在国际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多元文化素质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目标中的地位日渐重要。作为深受关注的教育潮流发展到今天,多元文化素质教育实际上是指在面对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高校通过持续不断的课程改革和其他教育改革途径,教育和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其他国家文化,了解和学习各国不同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人们的相互了解、相互宽容并进而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

在我们的多元文化素质教育中主要目的有两点,一是引导学生树立开放的文化视野,使学生形成客观、平行的文化观,尊重每一种文化价值,强调文化的主体性、差异性和互补性,认识、选择与吸收一切对人类可持续性发展与改善有积极作用的文化财富,每一种文化的成长都与各文化间的发展息息相关。[4]其次,帮助学生获得未来跨文化社会中所需的民族价值观、信念、知识和技能,培养具备跨越文化边界、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沟通与理解的能力以及在多元文化场景中的适应力。

二、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多元文化素质教育

(一)多元文化在通识教育中的体现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成为有责任感的现代社会中有用的人才。美国大学和学院实施的通识教育课程基本都涵盖了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个传统的知识领域。因为这三类知识是人类知识总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5]。通识教育对学生必须修习的学科领域以及在各领域内至少应修习的课程门数(或学分数)作出规定。统计显示通识教育的分量大约占本科学习总量的1/4左右。在美国各个学校虽然通识教育的内容限定和划分名称各不相同,但总体看来,跨学科性的内容分量较大,非常重视加强有关道德、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在每个必修的领域内,课程内容可以不尽相同,允许学生在某一领域内选学有关的课程,只要能提供各领域相应的主要方法和能力训练即可。这样可以保证通识教育所追求的知识广度,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课程计划的弹性。

比如,在美国TROY大学的Accounting专业,每个学生必须在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和艺术、道德思考、社会科学、定量推论、自然科学7个领域的通识核心课程中,每个领域选修1门以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字书写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逻辑和批判思维能力、数理统计和分析能力以及综合推论能力等;如要求学生在课程组合中的音乐、艺术、绘画中选修两门,在生物、物理、化学中选修两门。无论外国留学生或者当地的美国大学生,都需要在大一入学时接受同样的写作测试,通过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Composition1课程的学习,没有通过的则需要先进行Preparation Writing的学习。整个文字书写的课程分为准备作文、作文I、作文II和演讲四个层次,没有通过前一个层次的课程即不允许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这当中要求学生在阅读大量的书籍和查阅相关的文献的前提下,对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其实就是某个领域自我学习的过程,这当中并没有标准答案。另外,由于美国人特别的重视版权,因此如果在写作课程中被发现有抄袭现象,教师会针对学生的诚信问题给予挂科的惩罚。也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过程化的考核贯穿其中,更注重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如何建立自己的学业诚信和对课程的深度理解。

(二)学生学业进程中自律与自治的培养

美国教育给学生最大的挑战就是自律与自治的培养。对于习惯了严格的外部指导和教育的大多数中国学生而言,适应美国式的自我发展教育俨然非常严峻。一切事情在中国都被规范的很清楚,而且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有学校和老师的严格管束。可是,在美国的校园中大家也不太清楚到底需要做什么和怎么一步一步地达到学习目标,那里的老师总是一句话送给你:你自己决定吧。这与中国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让人感受深刻。在中国,学校会给学生安排好课程和时间,甚至教材,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给的课表去上课就能完成学业;而在美国你需要自己安排时间,安排科目,选择老师,订购教材,但必须要注意很多高级课程、各必修和选修领域课程的修业学分必须有计划地完成。这就要求学生要把几年的学习都做一个合理的安排,必须学会为征订和完成一个切实可行的自我目标统筹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作息,要学会规划学业并严格执行,更加强调学生的自律意识。

此外,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每名学生每学期的修课多少、难易程度、课程进展全在于自己自律和要求。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是美国校园生存的关键,一切都要求学生自己面对,计算机运用、上网注册、学习电脑课件制作和文献引用课;教师课件与教程通过网上可以进一步学习;作业均通过网上提交;学校的各类通知发文告示等都通过邮件进行,是否看到和执行与否你自己决定,也就是把你当成一个成人,自己的事情由你自己决定。除了春季和秋季的两个学期外,在暑期有40天左右的暑假课程,供学生加快课程修分,但要求一点也不低。在美国,基本每个月每门科目都会进行一次考试,还不计平时课堂小测验,成绩由出勤、作业、小组讨论、PPT展示、演讲和考试进行评估。作业有些是小论文,需要查许多的资料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中间对参考文献的标注尤为重要,体现你的诚信和工作量。几乎每门课都有几个大作业要完成,这些作业都要求小组学生协同完成。由于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是来自不同的国家,在文化背景上相差甚远,交流上会有一定的障碍,要想和其他组员配合好,成功的完成作业,就要努力去适应,主动协调与其他组员的合作。有些高级课程在结束时需要进行演讲,演讲是比较正式的,要穿着正装陈述,需要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演讲内容,并且回答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而正是这一点,能够看到与其前期的多元文化教育很贴切。

(三)学生自身素质与行为规范的培养

在学生生活管理方面,美国大学提倡由学生来管理学生,尽可能的减少其他辅助人员。美国大学的勤工助学岗位很多,如教务助理、校内治安管理、社团工作等。比如,留学生宿舍内的每一楼层都设有Room Assistant(宿舍管理员),都是由学生及老师的推荐,并经选拔的优秀学生兼职的。这些宿舍管理员主要完成宿舍卫生、安全检查、日常管理等工作,并且严格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来执行,奖罚分明。他们在工作中都相当的尽职尽责。当然,宿舍管理员们在服务大家的同时也能够享受免费住宿的优厚报酬。留学生们虽然很难申请到象宿舍管理员这样要求比较高的勤工俭学的兼职岗位,但是也还有很多别的选择。比如,可以申请成为学校的餐厅服务员、教务助理、图书管理员、学生事务中心、写作咨询工作等获得一些报酬。

有些学校宿舍只提供新生居住,以后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条件考虑在校外租房,一般房租比在宿舍住相对便宜,但是需要自己去开通水电和网,每个月交房租、水电和网费以及日常维修等与物业管理打交道,这样才深知生活的压力。除了平时的学习,学生还要学会做饭,照顾自己的生活,衣食住行,样样都得自己来。有些学校设在镇上,商业不发达,每周才能去超市一次将一周的生活用品配齐,这种生活是国内大学生无法想象的,但还是培养了学生们做事必须有计划、有条理的行为规范,否则就是自己给自己找许多的麻烦。

总之,观察中美两国的教育体系时有一个流行的比喻。学生在中国学习好象行走于陆地,而在美国却像翱翔于天空。学生一旦进入美国的教育系统会感到更多自由,就像翱翔天空比在陆地行走拥有更多的自由[6]。但是,另一方面学业自治和自由却给学生的心理上带来了持久的不安全感和巨大的压力。因为大家都知道,在陆地的摔倒和在天空的下坠是完全不同的。

三、对课程实践的认识与探索

近年本院开设了《美国高等教育与文化》公选课,以美国高校国际化本科教育为主线,通过生动和详实的实例,帮助学生了解美国高等本科教育模式、文化、社会、经济、宗教、生活习俗、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课程采用图片、视频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课堂交流等形式,开拓学生多元文化视野。

公共课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有自由灵活的特点,也是教学改革的良好载体。任课教师要对课程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考试方式等课程教学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试验以求达到更好的成效。为了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感性认识,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必须多利用课件、影像资料等不同教学手段,带给学生视觉冲击力和震撼感。教学过程中为体现多元文化的差别与特点,可以采用多种比较的方法,如横向比较,是对空间上同时并存的事物的既定形态进行比较。具体在教学中可以包括中美文化背景的比较、同校学生来源比较、不同专业比较等;纵向比较,即时间上的比较,就是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在教学中具体可以细分为学生在不同学业阶段中的学习、生活、思想变化等的比较;求同比较,是寻求不同事物的共同点以寻求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通过找寻中美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相同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事物之间的许多共性、相通点、发展规律;求异比较,相关事务或现象进行差异性的比较,以发现事物发生发展的特殊性。比如,美国大学的学生管理、学期安排、语言表达方式等。让学生真实感受他国学生课业学习与生活的现状,通过比较来了解作为成人应有的担当和责任,尤其是为对自己目标实现过程中应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做准备。

其实在授课及与学生的交流的过程中,作为教师也是个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在阐述美国教育中注重实践,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体验锻炼,形成正确的观念、行为准则,获取社会生存能力,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在管理文化上,体现出科学化、精细化、制度化;诚信文化成为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石;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大学社会文明和校园文明相互渗透,熏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修养等方面都可以通过实例来表述,并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

四、结语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多元文化素质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目标中的地位

日显重要。在提高科学素质的同时,我们应认真和踏实地学习与了解多种文化背景下教育的方式、责任和担当,提高和调整自身观念与行为的跨文化适应力。更重要的是希望如何使学生的人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并体现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中,以符合时代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人才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慧洁,孙中涛.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81-89.

[2]李楠,周建华.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比较与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7:147-149.

[3]田娟.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探索,2014.8:110-114.

[4]周山.促进国际合作教育交流 加强多元文化素质教育[J].华商,2008.10:152-153.

[5]张凤娟.美国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模式、特点与发展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11.3:76-80.

[6]阎琨.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状况探析:跨文化适应和挑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101-109.

猜你喜欢
课程实践多元文化素质教育
Practice and Evaluation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Cultivation Based on a Ladder Type System
项目进阶驱动的JaVaEE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改革与研究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