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蔡显良由文而艺——蔡显良书法评述

2016-12-12 21:25洪权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论书汉碑兰亭

洪权

蔡显良,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各类展览并被相关机构收藏。在各级专业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曾获中国书协第二届兰亭奖提名奖、第三届兰亭奖二等奖、第四届兰亭奖二等奖、第六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二等奖、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广东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等。著有《宋代论书诗研究》《康有为》等。主持教育部科研项目《元明清论书诗整理与研究》。

古代书家皆注重由文而艺,不管其书艺如何高妙,皆置于其治学成果之末端,而以学术诗文为标榜,这是由于中国艺术本身属性和书法艺术内涵的隐性规律所规制的。诚然,艺术从来就是艺术家思想、审美、情趣的形态呈现样式,更何况带有强烈文化内涵的书法艺术。

近三十年来,在传统文化复苏、学书者所能获取的资源远超古代帝王将相的时代里,书法技艺迎来了中兴。然而,这样的“中兴”却更多地倾向于技法层面的模仿与解析,对思想、审美与内涵的挖掘却显得贫乏,这是时代使然乎?非也,个体意识的自觉并非由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决定,即便如魏晋、晚明、清末那样的乱世,仍会涌现出一批文化使命者,并在文化史上留下璀璨的一笔。

蔡显良先生在历史学本科的学习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史基础,后拜黄惇先生门下,攻读硕士博士,毕业后任教于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并受教于曹宝麟先生。蔡显良先生学术成果斐然,多次荣获中国书协兰亭奖,特别是其《宋代论书诗研究》在文化的视野下研究“论书诗”中的现象和其文化价值,统摄并融汇了诗词文化与书法艺术两大学科门类,弥补了“论书诗”只从书法艺术维度上进行研究的不足。为此,蔡显良先生还将论书诗研究推及元明清各个时代,并主持教育部科研项目《元明清论书诗整理与研究》。

蔡显良先生在学术文化上的成就为其书法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一贯主张书法艺术创作是积淀出来的,是学术思想在实践中慢慢渗透滋养出来的,由此以观蔡显良先生的书艺就更能理解其价值。近年来,蔡显良先生在创作上关注篆隶比较多,其篆书以吴昌硕为切入点,上溯金文大篆,剔除大篆外在的非自然元素,同时将文人书写性揉入其中。近年来摄取汉简的书家不少,但大部分是偏于注重当代审美的趣味性,而忽略了小字放大书写的线性质量,蔡显良先生的隶书则在汉碑的基础上融入汉简的趣味元素,将汉碑的“金石味”融入到文人的率性书写之中,这是汉碑与汉简两种不同载体书体的嫁接。

近些年来,有些学者认为宋以后法书不可学,即所谓的书法需“取法乎上”,这是达尔文进化论与“尚古派”观念下的论断,其实学界早已做出反思和矫正,倘若顾颉刚尚在不知会作何感想?文化艺术的发展并非如科技、经济那样螺旋式的上升或者下降,每个时代都会创造出独特的不可代替的文化价值。正因为这样,几千年的文化艺术才能如此绚丽多姿和令人向往。

蔡显良先生的行草书则主要取法元明以来的书家,特别是对祝枝山和晚明诸家的临习。他在篆隶书线性锤炼的基础上,将线条、结体的技法表现纳入“书势”的奔放之中,从而达到情感的自由抒发。观蔡显良先生的行草书,其跌宕多姿的架构和“大珠小珠落玉盘”、峰回路转的高超技法,皆拿捏于锋毫之中,而其逼人的才情更让人抚掌称快,也最为人激赏。才情是需要学术和技法支撑的,蔡显良先生正是因为有学术上卓然的成就和在专业院校中所受的系统性的技法训练,才能在书法艺术上达到如此的高度。

蔡显良先生这种“由文而艺”道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启示:书法艺术是艺术家思想文化高度的呈现,技艺只是创作过程的手段而已,切莫买椟还珠。

猜你喜欢
论书汉碑兰亭
论书精选《清·王文治论书绝句》
巴蜀汉碑书法艺术探究
《黄山谷论书》
汉碑的个性特征及其审美趋向
浅析汉碑的形制及其演化
论书绝句·评谭延闿(1880 —1930)
On Tess’s Tragic Fat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兰亭烧烤记
Bondage and Feminist Consciousness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