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建筑初步》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16-12-12 09:24徐会李祎
考试周刊 2016年93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

徐会+李祎

摘 要: 本文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结合本校建筑初步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建筑初步》 教学改革

《建筑初步》是建筑学专业本科一年级的基础课程之一,承担了对建筑学专业学习的启蒙教育,其讲授的内容和进行的各方面基本训练直接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提供预备知识和技能。该课程作为建筑设计基本素质和基本方法培养与学习的主干课程,其重要性已获得一致公认,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定位和特点对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相关的探索与改革,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笔者所在的盐城工学院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为适应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于2012年提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提升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建筑学专业是盐工于2007年创办的,与其他传统建筑院校相比,由于办学时间不长,教学资历尚浅,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尚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由于师资、生源、资源等方面的差异,盲木照搬其他名牌高校建筑学办学经验与教学显然是不现实的。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探索建立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筑初步课程教学体系,走出一条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适应盐工实际的发展道路。

1.建筑初步课程教学现状

1.1学生美学素养不足,基础薄弱。

盐城工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入学时没有加试美术,与名牌高校建筑学专业学生相比,最明显的区别是大部分学生没有美术功底,美术基础相对薄弱,对基本的表现形式几乎是零基础,导致他们美学素养不足。以我校2015级建筑学专业学生为例,他们大部分是理科生,少数学生为文科生,而艺术类考生为零。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报考时并不了解建筑学专业,就谈不上因为兴趣而选择了建筑学专业。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较强,感性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空间想象力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图式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设计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如果在低年级不注意引导,学生就很容易产生挫败感,进而影响他们进入建筑学专业学习的状态。

1.2教学课程内容繁杂,系统性差。

建筑初步课程是学生入学后最先接触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丰富,且较为分散,包括建筑概述、钢笔徒手画训练、工程字体训练、水墨、水彩渲染训练、建筑模型制作、建筑形态构成、传达室测绘、建筑先例分析及小型建筑设计等内容。教学内容的衔接和整合还不够完善,各个单元的课程内容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循序渐进的教学体系,不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与运用,导致建筑初步课程与后续的设计课脱节。

1.3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建筑初步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课堂讲授和示范的基础上,学生自身训练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学生练习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个人指导和集体讲解,最后统一讲评作业。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学生练习为主,教与学的互动不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学生的主动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开发与训练。教学中安排了大量重复性的基础技能的训练,平时的作业训练多以临摹为主,设计思维能力训练相对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感到枯燥乏味,部分学生感到作业量繁重,甚至错误地认为建筑学的学习就是机械而重复的画图工作,失去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对建筑初步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2.1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基础技能训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次接触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培养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使其能尽早认识建筑,了解专业的学习内容是本门课程的首要任务。在具体的教学中,对专业上表现优秀的学生,要给予鼓励督促其继续进步;对于表现一般或不够积极的学生,则以鼓励为主,以小组讨论、案例参观、模型制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课程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参观,比如带领学生参观校园,鼓励学生学会观察与体验建筑,引导学生用建筑师的眼光认知建筑,使学生尽早理解建筑功能、空间尺度等抽象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加强学生建筑观的培养。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基本技能训练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情况,在教学中与美术课教学密切配合,加强对学生基础技能的训练,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在进行基本线条练习和仿宋字练习时要循序渐进,可在学期之间组织成果评比,要求学生采用字、画结合的表现方式自己排版布局展示字画训练的成果,不仅达到技法训练的目的,而且激发学生创作设计的热情。对于徒手钢笔画的训练,在学生有一定的临摹基础后,可与参观调研相结合,鼓励学生手绘校园的建筑,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手绘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观察自己的手绘建筑,总结建筑特色、设计手法等,并用仿宋字撰写出来。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及感兴趣的问题切入,训练学生的基础技能,寓教于乐。

2.2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基于盐城工学院的学生实际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原有的课程结构进行重新梳理与建构,按照从易到难、由表及里的方式形成递进式的课程训练过程,实行模块化教学。具体将课程内容整合为5个模块,即建筑认知、建筑表现、建筑构成、建筑感知、建筑设计。五个模块之间前后连贯、承上启下,且每个模块并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包含多样化的训练内容,循序渐进地培养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建筑观及建筑理性思维方法。

其中建筑认知教学主要以讲授和实地调研的方式展开,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初步认识建筑,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一定基础。

建筑表现模块中,我们对传统的基础技能训练进行精简和压缩,改变传统的建筑表现的教学内容繁杂、占用课时过多、形式枯燥的弊端。将徒手钢笔画练习与仿宋字练习部分作为一项必须要完成的课外作业,贯穿整个学年。我们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完成2张钢笔画和一张仿宋字练习,教师定期检查、评分和集中点评,并定期开展交流活动。保留水墨渲染,删除水彩渲染,将其归为与之联系更紧密的美术课教学,提高授课效率。将单纯临摹性的建筑抄绘改成半设计性的课题,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先测绘自己的住宅并用平面图表达出来,并与抄绘的别墅图纸作对比,这样学生会更好地熟悉空间尺度,为别墅建筑抄绘作铺垫。

建筑构成模块的教学内容包括平面构成和空间构成,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培养,强调平面构成和空间构成的联系性。鼓励学生从某个主题出发,引申出相应的构成要素,灵活运用构成法则,完成从平面到空间的过渡,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化,逐步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让学生在绘制图纸和制作模型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建筑语言及要素,循序渐进地培养基本设计能力。

建筑感知模块包括建筑测绘和建筑先例分析两部分。建筑测绘通过对校园传达室的实测,培养学生识图和绘图的能力,以及对基本的建筑构造知识的认识和表达,并进一步认识建筑空间和人体尺度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建筑先例分析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和把握建筑大师的建筑思想和他们的作品,从整体层面、理性的理解和评价经典的建筑作品,建立一个基本的建筑观。通过分析图解和制作模型多方面地感受和体验经典的建筑空间,为下一步小型建筑设计提供思路。

建筑设计模块教学内容是小型建筑方案设计,是建筑初步课程学习的总结。设计题目上选择了功能简单但空间形态丰富的咖啡店,因限制条件少、课题新颖,学生的设计思维较为活跃。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建筑设计知识和建筑表现技法进行设计,了解建筑设计的过程和方法,建立建筑设计的概念和意识,掌握小型建筑设计的基本思路,与后续的设计课程成果对接。

2.3改变教学模式,综合运用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互评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与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的形式相互讨论、发表意见并修改方案,有共同的问题教师集中答疑。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当学生完成阶段性成果时,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通过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并给自己的设计作品评分;然后由其他同学对其作讨论和评价,促进学生设计思维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最终的点评,由学生自我评价转为教师评价。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尝试邀请设计院的校外专家点评学生的作业,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师评图的主观影响,强化教学与实践的联系。这种评价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发展设计思维能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逐渐体会到设计的乐趣。考虑到学生有部分作业需课后练习完成,我们建立了班级微信群,采取网上在线答疑的形式,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根据教学需要分享一些建筑相关的文章,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根据学生的问题准备一些上课需要补充讲解的内容;这样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分享知识,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的疑惑,加强师生的交流互动。

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从过去注重基础技能训练转向设计思维能力训练与基础技能训练并重,将基础技能训练融入以设计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中,有目的地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在基本技能训练过程中,传授表现技法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加强学生的设计思维训练,为后期的方案设计学习做铺垫。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设计潜能,通过建筑表达、实地参观、构成训练、图解思考等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思维训练,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促使他们的设计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教师可因材施教,例如在建筑形态构成、建筑先例分析等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设计选题;针对建筑尺度的理解,基于学生往往对自己人体尺度及其经常活动的教室空间比较感兴趣。我们要求学生先测量与自身相关的身体尺度,再让学生感知理解教室的大小与形状、窗户的形状与高宽比、楼梯踏步的宽度与高度、走道空间的大小等,以及其与人体尺度的关联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室空间进行改造。这样的课程安排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3.结语

鉴于盐城工学院的实际情况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展开了对建筑初步课程教学的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设计思维和能力,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努力,不断探索,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顾大庆,单踊主编.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一年级设计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施瑛,吴桂宁,潘莹.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发展与探索[J].华中建筑,2008(12):271-272.

[3]刘源.建筑启蒙教育与学生主体能力培养:对“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思考[J].科教文汇,2012(7) :38-40.

[4]吴军其,刘萌.任务驱动法在高校翻转课堂中的应用研究:以网络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5(9):58-64.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
岗位、证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