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思考

2016-12-12 14:49张成龙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合肥经验创新

张成龙

摘 要: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皖江示范区建设在“十二五”时期如火如荼地开展,成效显著。作为皖江示范区的核心城市,安徽省会合肥发挥了龙头作用,其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探索给其他地区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对于推动皖江地区健康、跨越式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典范。

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合肥;创新;经验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4-0048-03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皖江示范区也进入到纵深发展的新阶段,安徽省皖江办提出推进新一轮皖江示范区建设工作,“确保完成示范区年度建设各项任务,为引领带动全省转型发展、建成长江经济带新支撑、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于2010年启动,“十二五”时期稳步推进,成效显著。

一、承接产业转移成果展示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安徽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安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战略机遇,有利于皖江地区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区域主导产业,加速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安徽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皖江人民积极抓住这黄金发展机遇,结合地域实情,探索出一条科学承接、创新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子,示范区经济实力得到明显增强,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数据显示,“示范区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拉动全省经济年增长近10个百分点,使安徽增速跃居中部第一位。”[2]“2015年,皖江示范区生产总值达到14 639.3亿元,增长9.6%;引进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到位资金5 891.5亿元,增长14.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5.3亿美元,增长12.3%,大大超过2010年皖江城市带获批时确立的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6 825.4亿元,占整个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76.5%。”[3]

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省会合肥发挥了龙头作用,在五年大发展期间,率先启动,科学承接、创新承接、绿色承接,成绩斐然,经济水平飞速提升,成为皖江示范区最具活力增长极的城市,在拉动示范区经济增长中作用举足轻重,据2016年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十二五”期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三个千亿台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是“十一五”末的2.5倍。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合肥的家电、装备制造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加速转型升级,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崭露头角,光伏、新能源、机器人技术初露锋芒。巢湖市划归合肥后,第五大淡水湖巢湖变成合肥“内湖”,使合肥总面积超过武汉、南京,2015年末,合肥常住人口接近800万,未来有望成为千万人口级别特大城市。合肥城镇化率大幅提高,核心城市功能突出,作为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的建设速度加快,4E级枢纽干线新桥国际机场通航,高铁特等站合肥南站正式运营,城市轨道交通雏形初现,地铁1号、2号、3号线开工建设,未来地铁线路将会覆盖全城。

二、合肥承接产业转移的意义

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发挥地方比较优势,引导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推动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合肥引领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再加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规划、政策双重发力,叠加效应明显,赶上合肥“十二五”建设,发展机遇对合肥难能可贵。合肥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处于龙头地位,其承接经验对其他地区起到示范、支撑作用,若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区域带头作用,将直接推动示范区整体、有效地承接产业转移,实现皖江地区健康、跨越式发展。

“十二五”期间,合肥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立足自身优势,大胆创新机制,合理布局,坚持科学承接与自主创新发展并重,优势产业、新兴产业齐头并进。科学评定,努力找准承接点,提升承接能力,完善产业链条,打造配套产业,培育产业集群,构建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区域。合肥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经验值得研究总结,帮助我们更进一步探索创新承接模式。

三、合肥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经验思考

1.提前布局、承接优势明显,战略部署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皖江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布局较早。20世纪90年代,浦东开放,安徽省委、省政府顺势提出了“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战略决策,皖江地区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为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省委、省政府于2005年提出“东向战略”,积极参与长三角经济合作。皖江地区大胆创新,攻坚克难,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平台初步成形。

合肥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先头兵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合肥是安徽政治、经济中心,产业基础良好、承接空间大,距离长三角交通便捷。2010年3月,合肥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会员,与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新格局打开,诸多明显优势使合肥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合肥科研基础雄厚,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是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都是在合肥诞生。为更好地运用政策,合肥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积极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促成合肥核的形成,打造合肥经济圈。合肥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为重点,重点打造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家用电器产业,以建立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4]2012年合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落户新站区,这个“区中园”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促进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夯实承接平台、增强承载力。在皖江示范区发展政策指导下,高铁线路布局优先合肥,为畅通承接产业转移中资源、人员的流动渠道,合肥加大公路、水运、港口、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主动与长三角“大交通走廊”无缝对接。为扩大对外开放,开展交流合作,对重点项目、外来技术给予资金补助;为夯实承接平台,对获批的各类产业基地、创新园区给予专项建设基金。合肥市政府规定:“对市外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来合肥市落户、投资的,给予其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额10%、最高500万元的奖励。来合肥市落户的企业将研发总部迁入合肥市,研发总部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 000万元的部分,给予投资额20%、最高1 000万元的资助,专项用于研发总部建设。”[5]

承接产业转移要有成效就得有好项目落户。合肥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第一要务要靠招商引资第一要事来保证”,全力打造“政策洼地”与“服务高地”,努力使合肥成为“投资宝地”。对核心项目,从洽谈引进到开工建设、投产达效等各环节强化服务保障机制,营造高品质的服务环境。在重点项目引进中,资金往往是难题,合肥创新投融资方法解决困难。比如,对京东方六代线项目,采取模拟产业基金的方式,带动社会投资参与[6]。为推进项目尽快落地投产,帮助代建厂房,给予补贴,在审批环节给予“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2014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创新性做出省市共建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战略部署,省市共建公共资源交易综合平台在全国尚属首次,“合肥模式”引发关注。合肥投资环境升级,承接能力增强,区域性市场初显。

3.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增强产业配套支撑、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合肥找准自身定位,结合自身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把优势产业做强做大。随着承接产业转移,合肥家电、装备制造业飞速发展,其中家电销量全国领先,合肥被美誉为“家电之都”。同时,合肥积极引导企业壮大特色产业,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产业配套支撑,促进产业集中布局。在京东方TFT-LCD六代线项目的引进上,合肥政府充分考虑了项目自身的成熟稳定性,以及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地区传统优势。京东方入驻后,吸引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企业前来,开启了合肥承接产业转移的序幕,随后一大批电子巨头、光伏“大佬”接连落户合肥,形成产业的集聚效应,成为合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承接产业转移如果只集中低端产业链的承接,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与成熟的创新体系,那么是不利于地区长远发展的。合肥承接产业转移重点是高端产业,定位是高起点承接,合肥正快马加鞭,大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突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以“创新、转型、升级”为战略思路,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合肥的新能源、太阳能光伏、机器人、智能语音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4.承接与创新并重,壮大科研力量,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合肥市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努力把“制造”转变为“创造”,不断激励创新,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激励自主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机结合起来,持续壮大科研力量,促使产学研相结合,推动企业和高校人才双向流动,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提高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决策话语权,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研发占比,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承接产业转移就是人才聚集、资本聚集、技术聚集的过程,需要积极引资引技引智,合肥现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211高校,拥有中科院物质研究院、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同时,合肥未来将继续推进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努力筹建国际水平的综合型国家科学中心。

为适应示范区产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提高示范区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合肥市接连出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以及《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中职教育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创新举措,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加快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全方位深层次校企合作。

四、合肥承接产业转移未来展望

2016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有8个城市被纳入规划中,合肥被定位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之一。

随着合肥成为“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合肥战略地位被进一步提升,发展势头强劲,“合肥速度”全国瞩目。展望未来,多项重点政策覆盖,有利于合肥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实现全方位、宽领域对内对外开放,有利于合肥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合肥积极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城市名片,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入“十三五”建设时期,合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推进体制、机制等全方面创新,锁定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创新承接、高端承接,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发展能级,促进区域协调联动,在凸显自身特色基础上进一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皖江办.关于印发2016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Z].2016-07-15.

[2] 丁海中,周禹,王开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报告(2014年)[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 尹永光.皖江城市带成安徽发展新引擎探因[N].长江商报,2016-03-21.

[4] 合肥市人民政府.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修订)[Z].2012-12-04.

[5] 合肥市人民政府.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试行)的通知[Z].2013-08-01.

[6] 夏毓平,夏元荣.中心城市经济转型发展路径选择[N].安徽日报,2011-09-18.

[责任编辑 刘娇娇]

猜你喜欢
合肥经验创新
合肥的春节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小小书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