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佚、考证与民族主义文艺研究*

2016-12-14 06:18周云鹏
关键词:民族主义月刊文艺

周云鹏

(长沙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4)



辑佚、考证与民族主义文艺研究*

周云鹏

(长沙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4)

从文献学视角切入民族主义文艺研究颇有意义。一是通过辑佚、考证,对于学界关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的发起者的判断进行梳理、辨析,认为所谓“中国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者”就是以傅彦长、朱应鹏、叶秋原、黄震遐等人为代表的组织和参与者。二是结合民族主义文艺研究的实际情况,以黄震遐的研究为例,说明辑佚、考证对于研究对象的生平了解和身份特征认识有重要的意义。

辑佚;考证;民族主义文艺;黄震遐;万国安

“民族主义文艺”特指20世纪30年代一批国民党作家、文人以“三民主义”为旗号,提倡“民族主义文艺”的文学创作、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尽管民族主义文艺在创作方面远不及同时期的左翼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但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始终是贯穿于1930年代的。对它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才有可能使我们描绘出19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真实的生态图景。在我看来,该领域的研究尽管已取得了很大成绩[1],但相关文献资料的缺失仍是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其中辑佚和考证的工作挑战最大。下面,笔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有关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发起者的辨析

1.问题的缘起。学术界普遍认为《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发表是“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发起的标志性事件。因为《宣言》的发表很高调,它在《申报本埠副刊》首发,接着《前锋周报》《中央日报》[2]《开展月刊》和《前锋月刊》都先后对它进行刊载。这种情形在当时非常罕见,也可足见《宣言》倡导者的重视。就是这样一篇《宣言》,直到今天,我觉得学术界在相关问题上一直未能澄清,就是它的具体起草者和《宣言》中“中国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者”的核心人物。

2.《宣言》发起者的文献学梳理和辨析。关于《宣言》的起草,茅盾曾指责它是一篇花了重赏的拼凑之作[3]96。而施蛰存的说法却似乎印证了茅盾的说法: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其实不是国民党中宣部倡导的。它的后台,可能是蓝衣社。与时上海有几个夸夸其谈的“文学家兼艺术家”,中心人物为张若谷,傅彦长,朱应鹏,他们在《申报》副刊上开始写文章,谈文艺,后来结集为一本《艺术三家言》,由良友公司出版。不知什么时候,他们结识了黄震遐。黄震遐是笕桥空军学校的教官,也算是一个文学青年。他很崇拜张、傅、朱三人,一见如故,他们就经常厮混在一起二有一个时候,每天下午,他们坐在北四川路虬江路口的新雅茶室,高谈阔论。黄震遐大约有政治背景,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可能是他最初奉命发动,而邀约张、傅、朱三人参加,凑成一个班子的。《拓荒者》被禁止发行,现代书局屈服于国民党上海市党部的威胁,答应为国民党出版一个刊物,就造成了黄震遐办《前锋月刊》的机会。

黄震遐等人抓到了这个机会,兴致勃勃地想凭借《前锋月刊》掀起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向法西斯政治献功。 于是感到需要发一个宣言,为他们这个运动定下纲领。几个人讨论了三、五天,消耗了许多茶点,还是没有人能执笔。你推我让,写不出来。这时我有一个朋友,名叶秋原,杭州人,原是我们兰社旧友,他刚从美国得了一个文学硕士学位回来。他父亲与史量才熟识,就把儿子托给史量才,史量才把叶秋原安置在申报馆资料室。工作很清闲,下午简直无事做,就跑出来坐茶室。因此关系,他不久就和“艺术三家”有了交情。刊物要限期发稿,而宣言还没有着落。正在无法的时候,有一天,秋原参加了他们的茶座,得知其事,就提供了一些意见。他们觉得高明,就索性请秋原拟稿,《前锋月刊》创刊号发表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至今还为新文学史研究者所引用,可没有人知道这篇宣言是一个局外人代笔的。这件事情,秋原绝口不谈。直到一九三八年,我和秋原在昆明碰到,有一天在圆通公园饮茶,他才讲到这个宣言的情况。[4]98

施蛰存的叙述应该说与事实存在一定的出入,如叶秋原是作为“局外人”起草了《宣言》。关于这一点,几年前我曾在相关论文中考证,叶秋原并非“局外人”,《宣言》的主要观点和材料来源于叶秋原、傅彦长和朱应鹏相关的著述[5]171-174。当然,关于《宣言》起草者的传闻,除了施蛰存的说法外,1930年代也还有类似的传言[6]90-91。但毕竟缺乏直接的文献证据。在笔者看来,依据文献考证的原理,叶秋原参与《宣言》的起草可以确定,但作为唯一的起草者身份还不能确定。

与此相关的是,学术界对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主要发起人名单说法不一。如王哲甫认为“民族主义文艺”的“中坚分子有范争波、朱应鹏、陈抱一、傅彦长、李赞华、张季平、施蛰存、吴颂皋、陈之佛、柯蓬洲、邵洵美、李猛、应成一、王道源、汪倜然、胡仲持、叶秋原等人”。[7]86据吴文褀的叙述,民族主义的“代表人物有范争波、朱应鹏、傅彦长、李赞华、施蛰存、邵洵美、汪倜然、叶秋原、王平陵、吴颂皋等”[8]71。李何林则说“民族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黄震遐、范争波、王平陵、叶秋原、傅彦长、李赞华、朱应鹏、邵洵美、汪倜然。[9]254王瑶在其《中国新文学史稿》中是这样表述的:“国民党直接指挥的王平陵、朱应鹏、黄震遐等一部分文人,发表了《中国民族文艺运动宣言》。”[10]229上述各种说法中的名单虽有交叉,但也足以说明学界对于具体发起人的名单仍是不甚清晰的[11]。

据笔者的考证,上述名单中,黄震遐、范争波、王平陵、叶秋原、朱应鹏、李赞华作为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代表人物还是有较为充分的依据的。笔者同时认为施蛰存先生上述文中有关黄震遐是《宣言》主要发起者的说法难以成立。因为《宣言》发表时,黄震遐还在“陇海线上”。黄震遐在《给申报艺术界编辑的一封信》上说,他“自从十九年五月决定了从军以后就匆匆忙忙地加入了中央军校教导团的行伍里。先后在南京、徐州、柳河、兰封、开封等地实现着我军人及战争的生活……”文中说,自己是1931年元月一日才回沪找妹妹的[12]17。而在1930年8月24日的申报“艺术界”上,叶秋原发表了《纪念诗人黄震遐》。根据上述两文,可以推断,从1930年5月至12月间,黄震遐是不在上海的,而《宣言》的首次发布在1930年的6月。上述名单中,傅彦长、朱应鹏既是《艺术三家言》的作者,也是《艺术界周刊》的核心。并且,朱应鹏作为《申报》的编辑,从1930年至1931年,《申报》多个副刊刊登了大量宣传“民族主义文艺”理论和创作的文章。叶秋原作为“艺术界”的撰稿人,又是《宣言》的起草者之一,还是《前锋周报》的核心人物之一;黄震遐早年就属于“艺术界”圈内人,在《艺术界周刊》和《申报》副刊发表了不少杂文和艺术随笔,后在《前锋月刊》上成为主要作者之一。至于李赞华,作为《现代文学评论》的编辑,其中刊登了大量宣传“民族主义文艺”的文章;而范争波,是《前锋周报》和《前锋月刊》的重要作者,其文艺观集中反映在《民国十九年中国文坛之回顾》一文,文中唱衰普罗文学,大力宣传“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现代文学评论(1),1931。。还有王平陵,不仅他主编的《中央日报》“大道”发表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而且同样是他主编的《文艺月刊》也表示支持民族主义文艺。这些都足以证明上述人员属于提倡“民族主义文艺”的重要人物。

比较而言,陈抱一、陈之佛、王道源*陈抱一(1893-1945),现代油画家,生于上海,原籍广东。陈之佛(1896-1962),中国著名画家,工笔画集大成者。王道源(1896-1960),湖南常德人,1923年任教于南京美专,1924年任教于上海东方艺专,1925年创办上海艺术大学,1930年创办上海艺专。抗战期间在上海、香港、澳门等地从事对日谍报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南文艺学院、中南美专教授。主要身份是艺术家(画家),都曾是上海艺术专科学校的教授;而邵洵美、汪倜然虽也属于傅彦长主持的《艺术界周刊》及《雅典月刊》的重要作者,汪倜然并且还是《前锋周报》和《前锋月刊》的重要参与者,不过汪倜然的身份是翻译家,笔者至今尚未发现二者从事民族主义文艺创作的依据。有意思的是施蛰存,现在仍有人怀疑他卷入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13]138,不过至今也尚未发现其直接从事“民族主义文艺”的证据。在1930年代,确实有他为《前锋月刊》服务的传言[14]。还有胡仲持、应成一*胡仲持(1900-1968),字学志,笔名宜闲。浙江上虞人。1928年进《申报》馆,被称为“申报四进士”之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中共党组织安排下,到桂林文艺作家协会任总务部部长。1949年后历任解放日报社编委、人民日报国际部资料室主任、中联部亚洲研究所研究员、外文出版社图书编辑部副主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曾出版《抗美援朝运动史话》、《世界大都市》等著译。应成一(1896-1983),原名业存。浙江杭州人。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学习经济学。民国10年留学美国,入威斯康辛大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长期任教于复旦大学。,前者为《申报》编辑,后者据考本为倡导“民族主义文艺”骨干朱应鹏的胞弟(朱过继给了应的姑妈)[15]418-419,主要身份为大学教授,与“民族主义文艺”的其他关系尚未发现。

通过对各种版本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主要代表人物的甄别和考证,“中国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者”核心人物中,比较有说服力的名单应该是傅彦长、朱应鹏、叶秋原、黄震遐、王平陵、范争波和李赞华。如果要在这个名单中进一步确认,谁是“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主要发起者,能够通过发表一篇《宣言》而在上海、南京和浙江的文坛兴起一股民族主义文艺的思潮?在笔者看来,傅彦长作为中国现代艺术领域中最早的民族主义艺术倡导者,其影响力是客观存在的,叶秋原受其影响起草《宣言》也在情理之中,《前锋周报》和《前锋月刊》的作者群也大多是早年以傅彦长为核心的艺术圈同人。综合起来,傅彦长作为主要的发起人是有充分条件的。此外,还有两个人物很重要,就是朱应鹏和王平陵。两者分别执掌《申报本埠增刊》和《中央日报·大道》,作为现代媒体资源的管理者及民族主义文艺的认同者双重身份,成为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发起者应在意料之中——当然,这些推断虽然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却缺乏第一手材料的佐证。

这里就引发了现代文学文献学辑佚和考证的一个问题。据笔者有限的认识水平,辑佚和考证的方法对于研究个案的现代作家作品而言并也许并不是什么太难的问题,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对于足够文献的占有,辑佚和考证的成果总是会显现出来的。但中国现代文学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而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成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组织性甚至是集团性(党派性),因此,对于像民族主义文艺这样集团性强的文学现象,辑佚和考证的方法固然也非常重要,但更需要综合性强的研究方法。比如说,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发起者仅仅是傅彦长、朱应鹏和王平陵这几个人还是他们背后所依傍的政党组织?这个问题还有待于学术界进一步考证和厘清*在1930年代初,左翼文坛由于处于特殊的受压制状态,对于右翼文坛的风吹草动很敏感应该是很正常的。但截至到现在,并没有发现“民族主义文艺”是由国民党官方策划组织的确证。事实表明,“民族主义文艺”的组织并不严密,“前锋社”很快就解散了。而民族主义文艺核心人物后来的命运也大多不济,除王平陵紧跟国民党政府外,傅彦长抗战期间附逆,朱应鹏一直待在大陆,李赞华离开上海到江西后下落不明,叶秋原长期在《申报》工作(1948年去世),黄震遐也与国民党核心政权保持距离。。

二、辑佚、考证与民族主义文艺作家的身份研究

相对于左翼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的研究比较充分,相关的文献建设处于比较透明的状态而言,民族主义文艺的文献资料“贮藏”状态还不够透明,加上国共两党长时间的对立状态,1950-1980年代,有关民族主义文艺的作家资料库建设基本上是空白。时间流逝,当年的亲历者和当事者已不复存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民族主义文艺,辑佚和考证确实是一项基础的工作。在此,笔者重点以黄震遐为例,谈谈辑佚和考证在研究过程中的意义。

先谈辑佚和考证对于了解作家生平的意义。据笔者多年的考察,民族主义文艺代表性的作家有黄震遐、万国安、李赞华、王平陵和李朴园等。其中,除了王平陵的信息比较透明外,其他四位作家的生平我们都知之甚少。这里,笔者仅谈谈在辑佚黄震遐、万国安的文献资料过程中,通过考证、分析得以了解二者生平的一些情况。

1.黄震遐的出生年代问题。尽管精确地了解一个作家的出生年月有时并不一定能带来明确的意义,但我们还是有必要把它视为我们研究者应有的严谨态度和职业意识。

目前关于黄震遐的出生年代的说法有两个版本。其中最为流行的,不管是大陆还是香港,关于黄震遐的“词条”,基本上都沿用了他出生于1907年*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词典》“黄震遐”词条,1990年版,第209页;《中国文学家辞典》编委会编撰的《中国文学家辞典 现代第四分册》“黄震遐”词条,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13-514页;还有李立明著的《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波文书局,1977年版,第414页等等,不一一而述。的说法。关于这种说法的来历,现在已很难考证。

另一版本则以黄震遐第三任夫人沙千梦*沙千梦(1919-1992),女,江苏宜兴人。1948年去港。后赴加拿大定居。著有小说《长巷》《复活》《人间·灵界·天堂》,散文集《有情世界》等。的叙述为代表。她在《黄人之血》一书的“序言”中说,黄震遐出生于1910年4月17日[16]1。持这种说的还有黄震遐生前的一些朋友,如刘令舆*刘令舆,台湾学者,生卒年不详。、李子弋(李维生)。

刘令舆[4]曾参加了台湾黄震遐的追思会,并写过一篇综述,其中有对黄震遐出生时间的强调:

……我在追悼会上的发言,首先声明震遐是民前二年三月初八日子时生,九岁丧父,在北平,十七岁丧母,在上海,震遐之母汤太夫人,学通中外,为民初四大名媛之一……[17]64

1991年,李子弋(李维生)*李维生(1925-),出生陕西西安。即李子弋,其父为台湾天帝教领袖李玉阶。曾任台湾淡江大学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教授。自1997年2月起,继任天帝教第二任首席使者。曾在《天帝教教讯》上发表了一篇纪念黄震遐的文章,其中对于黄震遐的生卒时间介绍得很详细:

黄震遐先生,生于民前二年三月初八日子时,逝于民国六十三年一月十六(笔者按,此处“十六”为笔误,应为“十八”)日 下午一时,正好是六十三年的阴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巡天节的午刻。

据日历推算,刘令舆、李子弋所说“民前二年三月初八日”与沙千梦说的“1910年4月17日”为同一时间。应该说,沙千梦的说法在台港学人圈还是有影响的。*据友人从台北互联网提供的香港“当代名家网”截图,原载于《信报》(2015年7月30日)署名“丁望”的文章《曾被鲁迅围攻 黄震遐获翻案(下)》,对黄震遐的生卒年介绍为(1910.4-1974.1)

根据辑佚和考证,笔者认为黄震遐出生于1910年的说法显得更为有依据一些。下面有两篇文章都涉及了黄震遐出生的具体年代,并且时间较早:(1)1930年8月,《申报》编辑叶秋原在《申报》“艺术界”曾发表《纪念诗人黄震遐 》一文,结尾有一段关于黄震遐身事和交际状况的文字:我们的诗人有难言的漂泊的身世、他遗下了一个妹妹、现由张若谷兄代为留养、身前与朱应鹏、傅彦长、卢梦殊、等最为友善、他是广东籍的上海人、存年二十有一……[18](2)1931年8月,《星期文艺》的记者林白也曾在《〈陇海线上〉作者诗人黄震遐先生之谈话》一文对于黄震遐进行了采访和介绍:黄震遐先生,广东南海人,前北京唐文瞻女士(唐女士与秋瑾、吕碧城、康同碧系北京四女杰也)之令郎也。生于北平,七龄至十四龄居国之南部,十四后居上海。现年二十有二……[19]

根据上述两文有关黄震遐年龄的叙述来推算,黄震遐应该出生在1909年或1910年。如果按照中国人喜欢说虚岁的习俗,说黄震遐出生于1910年还是说得过去的。

黄震遐的出生年代的说法之所以出现不一的情况,主要原因还是与黄震遐特殊的身世有关。根据沙千梦和1930年代《星期文艺》记者林白相关的记叙,黄震遐早年相继丧父和失去母亲,很早就带着妹妹独立生活,他的身世带有某些“谜样”(李维生语)是很正常的。

2.黄震遐、万国安的佚文搜集与其生平“行状”的发现。之所以把二者放在一起来说事,与笔者在辑佚二者的文献资料中的发现有关。可以说,黄、万二人的生平在大陆一直都鲜为人知,尤其是后者。黄震遐与万国安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是在“前锋月刊”时期,在第5期,黄震遐的《陇海线上》出现了一个叫万国安的上士;而当万国安小说《国门之战》在第6期发表时,黄震遐则为他的小说写序。接下来,两人的经历就颇具“缘分”了。在此,笔者对于万国安和黄震遐的创作情况列了以下三个表格:

表一:万国安创作一览表

表二:黄震遐作品发表情况一览表

19黄钟白桦林中剖腹自戕龙田师团全灭记———日俄未来大战的轮廓画193320申报月刊①抗日战争之回顾———为纪念二十万为国牺牲之战士而作②未来日俄战争形势的观察③从军事学上观察闽变1933-193421远东月报北满的悲哀1933-193422中国革命致战友们193423民族文艺月刊①战场上的英雄时代②爬上南天门———某下级干部的日记③国际军人座谈会(待续)193424人民周报①袖珍拿破仑之死②东方弱水民族的战线③二千年来的战备问题(中)193425空军①给未来的天使们②《廿三年来》③日耳曼赤色之武士(一)小引④日耳曼赤色之武士第一章⑤日耳曼赤色之武士第一章(续)⑥日耳曼赤色之武士第二章⑦日耳曼赤色之武士第二章(续)⑧日耳曼赤色之武士第三章⑨日耳曼赤色之武士第四章⑩日耳曼赤色之武士第四章(续) 日耳曼赤色之武士第五章 日耳曼赤色之武士第六章 日耳曼赤色之武士第六章(续) 日耳曼赤色之武士第七章 日耳曼赤色之武士第七章(续完) 关于弱国空军作战(《空军》 军事地理环境对于战争的影响 战史杂评 弱小民族与消耗战———军事问题断片之一1934-193726国本半月刊①国防与战略———关于农业国采用消耗战②阿比西尼亚的亡国战(上)———战略运用的关键③阿比西尼亚的亡国战(下)④苏俄抗十六国武装干涉战争———国内战争的史廊⑤苏俄抗十六国武装干涉战争(续)———四军事共产⑥苏俄抗十六国武装干涉战争(续)———总说⑦苏俄抗十六国武装干涉战争(续)———乙南方战线1936-193727航空杂志评杜黑主义193728军识选辑名将的形成193729航空生活三期学生毕业典礼素描193630四路军月刊名将的形成193731陆大月刊名将的形成193732黄埔月刊东北战役的回顾与批判193733号角日本侵华的损失1938

34中国的空军①全面抗战之速写与远摄②扫荡东线上空的×大队(署名“大风”)③全面抗战之速写与远摄(续)④“二·一八”武汉空战大胜记———××大队打破欧空战的记录⑤中国炸弹爆发在台北———××队和××队并翼远征(目录署名“大风”,正文署名黄震遐)⑥敌寇兵力配备现势图⑦空军战略问题⑧空军第二大队东海奋战记⑨忆我壮士阎海文⑩川原中尉战毙记(小说) 歼灭佐世保第十二航空队 “少壮日本”军事总崩溃之期将近———最近敌情与战局的概说35新中国军事杂志二千年来中国战史研究纲领194036中国天下新疆问题总分析194537文化导报中国文化黄金时代的到来194138新疆文化新疆漫谈194739现代月刊从史的立场观察新疆———关于重写新疆史的几点意见1948

表三:黄震遐编著、著作一览表

需要说明的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黄震遐和万国安分别代表《大晚报》和《时事新报》,作为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战地记者,实时报道了十九路军抗击日军的战况。二人的突出表现,一时成为淞沪战事中最耀眼的记者明星,张若谷不无得意地把自己和黄、万三人称之为新闻记者中的“三剑侠客再世”。[20]但是,黄震遐和万国安在“一·二八”事变中所撰写的战地报道和报告文学因诸多原因未能甄别、考证,相关的文章就没有体现在上述表中。个别文章如黄震遐的《蓝衣的兄弟们》最先以大晚报记者的名义发表在《大晚报》,后由于影响大被《南华文艺》刊载外,其他的文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甄别和考证。

通过表一和表二的对比,看得出来,黄震遐发表作品的空间较大,先后在不少于40种刊物上发表过作品,而万国安发表作品的刊物如《前锋月刊》《民族文艺》《矛盾月刊》《申报本埠增刊》《空军》都与黄震遐相同。并且,两者在《前锋月刊》《申报本埠增刊》及《空军》上发表的作品相对而言都比较集中。根据相关资料,黄震遐在辞去《大晚报》的职位后又入伍参军,1934年退伍进入浙江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深受蒋坚忍器重,[21]45从此和《空军》结下渊源[22],发表了《日耳曼赤色之武士》*《日耳曼赤色之武士》分15次在《空军》上连载,第101—115期,1934年11.11—1935.2.17。的军事历史小说和《关于弱国空军作战》*刊于《空军》第184期,1936-06-14。等军事评论。而万国安也于1934年参军*见题为“消灭赣匪 确有绝对把握 万国安之前方视察谈”的报道,《申报》,1934-07-15。,在江西参与了围剿红军,并在《申报》上发表了反共倾向明显的小说《刘得胜在江西》。而差不多同时,万国安在《空军》上也发表了“刘得胜系列”的小说《刘得胜》*刘得胜是万国安这一时期喜欢用的喜剧性人物,小说篇名虽相近,但内容并不相同。。大致可以判断,万国安受黄震遐的影响较大,一直到1940年代*黄震遐在抗战爆发后(1938年1月),曾主编《中国的空军》。后来,万国安的名字也曾出现在《中国的空军》的工作人员当中。。

1940年至1948年,黄震遐发表文章的刊物从表二看来出现明显减少的趋势,一方面可以说明黄震遐在西北地区活动的大致行迹:西安-兰州-新疆(《新中国军事杂志》《文化导报》都是西安的刊物,《新疆文化》《现代月刊》则都与新疆文化研究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说明黄震遐在西北地区的文化活动留下的资料大多已散佚。[23]

需要说明的是,单纯的佚文搜集和整理并不一定能使我们获得研究对象清晰的“行状”,还必须通过其他相关信息才能得以确认。比如说,如果笔者没有看到纪念黄震遐的文集《黄人之血》,也没有“发现”万国安1990年代刊登在《纵横》杂志上的历史回忆,是很难获得对于二者比较清晰的生平道路认识。尽管如此,对于像民族主义文艺作家这样特殊的研究对象,尽可能全面搜集他们的佚文是我们全面、客观认识他们的基础。

三、辑佚、考证与民族主义文艺作家的身份特色研究

作家的身份研究,其本质上就是从整体的视角来确定研究对象的身份特色。以黄震遐的研究为例,如像过去仅仅从左翼对他的《黄人之血》《陇海线上》《大上海的毁灭》的批判入手,是很难有突破的。

应该说,上述“表二”中罗列的相关数据,大多是辑佚的成果。以此为基础,我们可大致梳理出黄震遐的身份特色。根据笔者的考证,黄震遐发表的刊物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艺术、文化类的,如《申报本埠增刊》《艺术界周刊》《雅典月刊》《银星》《第八艺术》《申报月刊》《电影月刊》等;2.民族主义文艺刊物及其“同路人”刊物,如《前锋月刊》、《黄钟》、《民族文艺月刊》、《草野》、《矛盾》、《星期文艺》等;3.军事刊物,如《空军》《中国的空军》《陆大月刊》《四路军月刊》《航空生活》《航空杂志》《军识选辑》等;4.西北及新疆地区的刊物。

结合辑佚的成果,可以发现黄震遐的作家身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民族主义的思想特征。这一点几乎构成了黄震遐作品的一条主线。当然,黄震遐的民族主义内涵,在早期《申报本埠增刊》上发表的文字更多表现出对于欧洲艺术文化的接受和希企以此来改造中国现实的诉求。后来从《黄人之血》到《大上海的毁灭》,再到武汉时期倡导“空军文学”,都表现出黄震遐民族主义思想内涵变化的轨迹。2.浓郁的“军学”和历史情结。黄震遐是一个“军迷”,也酷爱历史,“表三”显示,他的著作和编著大多与军事、历史有关,他在《空军》《中国的空军》中发表的文字或者重在借鉴欧洲的军事历史,或者重在讴歌抗日的空军战士。3.具有浓郁的诗人气质。从“表二”可以发现,黄震遐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数量的诗歌,其中《黄人之血》可视为1930年代特色鲜明的诗作之一。4.特色鲜明的报告文学。从文体上来说,黄震遐是比较擅长写抒情体散文和报告文学的。淞沪战事时,他写的《蓝衣的兄弟们》可谓名诵一时,不仅被左翼作家阿英以“南强编辑部”的名义编入《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24],后来还被选入初中国文教材。[25]甚至被当代报告文学研究者视为经典作品。[26]类似的情况在黄震遐担任《中国的空军》主编时也有。其时,他和丁布夫提倡“空军文学”。武汉空战时,黄震遐积极报道中国空军英勇抗击日军的事迹,撰写了《 扫荡东线上空的×大队》《“二·一八”武汉空战大胜记——××大队打破欧空战的记录》《空军第二大队东海奋战记》《忆我壮士阎海文》等,极大地鼓舞了当时抗日的士气。

综合起来,黄震遐是一位有着浓郁诗人气质、记者经历和历史情结的民族主义者和军事评论家。过去我们只是单纯地针对黄震遐的“民族主义文学”作品进行批评,而忽略了他的总体身份特征在作品中呈现的合理性和复杂性,自然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总之,民族主义文艺研究中,类似黄震遐这样的情况并非个案,这是我们研究工作中需要好好总结的。

[1]倪伟.“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钱振纲.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研究[D].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2001.张大明.主潮的那一面——三民主义文艺与民族主义文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N].中央日报·大道,1930-07-04.

[3]石萌(茅盾).“民族主义文艺”的现形[M]//文学运动史料选(第三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4]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协会《出版史料》编辑组.出版史料(第四辑)[C].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5]周云鹏.“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兴起的历史文化语境探析[J].社会科学辑刊,2011(3) .

[6]秋南.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的作者 [J].出版月刊,1930(8).

[7]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M].北平:杰成印书局,1933.

[8]吴文祺.新文学概要[M].上海:中国文化服务社1936.

[9]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C].上海:上海书店,1945.

[10]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M].北京:新文艺出版社,1954.

[11]马良春,张大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下册)[M].北京:北京十月出版社,1995.

[12]黄震遐.给申报艺术界编辑的一封信[N].申报·艺术界,1931-03-28.

[13]胡希东.民族·国家与文学史地理:1950-1980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4]汤彬等.施蛰存将为前锋努力[J].现代文学评论,1931(1).

[15]刘衍文.寄庐杂笔[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16]沙千梦.《黄人之血》序[M]//黄震遐.黄人之血.台北: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9.

[17]刘令舆.追思黄震遐十友悼词[M]//黄震遐.黄人之血.台北: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9.

[18]叶秋原.纪念诗人黄震遐[N].申报本埠增刊“艺术界”,1930-08-22.

[19]林白.《陇海线上》作者诗人黄震遐先生之谈话[N].星期文艺,1931-08-01.

[20]曾虚白.忠勇作业的战地记者[M]//曾虚白自选集.黎明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81;张若谷.不怕死的同志们、在吴淞炮火线下[M]//许道明、冯金牛.异国情调·张若谷集.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

[21]李维生.常住不灭 永存不朽的黄震遐;蒋坚忍.悼黄震遐先生[M]//黄震遐.黄人之血.台北: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9.

[22]蒋坚忍.悼黄震遐先生[M]//黄震遐.黄人之血.台北: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9.

[23]张佛千.悼黄震遐[M]//黄震遐.黄人之血.台北: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9.

[24]南强编辑部.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M].上海:南强书局,1932.

[25]徐蔚南.创造国文读本[M].上海:世界书局,1933.

[26]赵遐秋.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万莲姣

Collection of Scattered Writings and Textual Research in Studying Nationalist Literature and Art

ZHOU Yun-peng

(CollegeofLiteratureandLaw,Changsh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Changsha,Hunan410014,China)

The paper mainly focus on the meanings of the researching in nationalist literature and art from the views of philology.On one hand, by compiling scattered writings and researching ,the article has combed and discriminated the knowing about theSponsorsoftheDeclarationoftheNationalMovementforLiteratureandArt, considering its core members composed of Fu Yanchang,Zhu Yingpeng,Ye Qiuyuan and Huang Zhenxia .One the other hand, taking Huang Zhenxia’s research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considers the collection of scattered writings and textual research having important meaning in studying the lifetime and identity feature of the object studied.

collection of scattered writings; textual research; nationalist literature and art;Huang Zhenxia; Wan Guoan

2016-07-10

周云鹏(1966—),男,湖南省长沙市人,文学博士,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I206

A

1001-5981(2016)06-0105-07

猜你喜欢
民族主义月刊文艺
1942,文艺之春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画与理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画与理
画与理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欢迎订阅2015年《同舟共进》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