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2014年APEC演讲词的概念隐喻分析

2016-12-14 08:21孙娟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潜水艇源域亚太

孙娟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习近平主席2014年APEC演讲词的概念隐喻分析

孙娟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政治演说不同于其他演讲语篇,其主要特征在于它包含了演说者的意识形态倾向。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指出,隐喻建构着人类的思维活动和语言,具有普遍性和无意识性。文章运用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选取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作为语料,主要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三则概念隐喻,即“旅程隐喻”“汽车隐喻”和“潜水艇隐喻”,试图分析演说者如何通过概念隐喻来建构话语,通俗地传达其政策理念。

APEC;政治演说;概念隐喻

“隐喻”一词最初出现在修辞学里,被认为是一种强有力的劝谏性手段,而且被亚里士多德誉为诗人所独有的一种天赋[1]175。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中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人类的思维和行为系统都是隐喻性的[2]3。

政治语篇中的专业术语、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比较复杂抽象,非专业人士难以理解。而政治演说者通过使用隐喻将人们熟悉的事物映射到抽象的政治概念,可以具体形象地传达自己的政治意识。如:Ungerer和Schmid以“the state is a(single)person”为例,探讨了概念隐喻在政界的运用,说明政治演说中演说者使用隐喻表达有意弱化的内容或隐藏不好的一面,以引起听众的情感认同,从而达到操纵听众的目的[3]151。Chilton和Llyin认为在推广新政策时,隐喻可以实现各种目的,如说服民众,创造共同点,帮助决策者绕过一些忌讳的话题等[4]15。由此可见,隐喻运用到政治语篇中,不仅有利于演说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而且便于民众正确地理解。近年来,概念隐喻在政治话语分析中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承认和重视[5-6]。

文章选取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作为语料,运用概念隐喻理论,试图分析该语篇所传达的政策理念。

一、概念隐喻理论

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本质上都是隐喻的[2]3。他们所研究的隐喻是建立在概念系统之上的,因此也称概念隐喻。他们以“argument is war”的经典例子及相关子例句来阐释概念隐喻理论的具体内容和运行程序:

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arget.

I demolished his arguments.

……

利用这些例子他们解释说,隐喻是两个概念间的互动作用,隐喻描述对象为目标域,它们属于相对陌生和抽象的事物,借以描述隐喻对象的概念为源域,它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较为具体的事物,隐喻是这两个域之间的映射。这里用“war”这一具体概念来理解“argument”这一抽象概念。源域的选取以及源域与目标域之间联系的建立不是随意的,其动机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然后再根据这两个域中的某些相似的元素一一对应映射。人们倾向于将抽象事物具体理解,而不是将具体事物抽象化,所以这种映射是由具体(源域)到抽象(目标域)的单向映射,遵循恒定原则。而且这种映射是系统性的,主要指选择性和蕴含关系[7][8]135。选择性意味着映射时人们会凸显两个域里突出的相似性特征,而隐藏它们之间的差异部分。这则隐喻强调了两个概念共有的战争性、进攻性的一面,而argument中合作性的一面,比如,辩论双方会给彼此时间去整理思路,找出论点,就相当于给彼此一个理解自己的机会,这在战场上是不存在的。所以,二者在这方面的差异被隐藏了。蕴含指的是两个概念的隐喻下,它们的元素之间也可以建立隐喻关系,如上述例子都是由主隐喻而来的子隐喻。

Charteris-Black指出,常规隐喻表征的认知模式和蕴含的价值观具有广泛的社会可接受性,因而能够成为有效操纵话语受众的认知、情感或价值判断、意识形态的工具[9]。隐喻为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提供特定的经验框架,其目的之一就是利用其社会接受性将话语者的政治利益和主张合法化,另一方面也唤起话语受众的认知和情感共鸣[10]XV,[11]11。但是,由于概念隐喻属于“认知无意识”领域[12]56,[13]44,对于话语中出现的常规隐喻,话语受众并不一定能意识到他们是在处理隐喻,因此从概念隐喻角度出发的话语分析旨在解读其中所包含的概念隐喻,以说明演说者如何通过概念隐喻建构话语,传达自己的政策理念。

二、习近平主席2014年APEC演讲词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习近平主席2014年APEC演讲词主要围绕三个话题进行,即亚太的发展、中国经济、中国的改革。在论述这三个概念时,它们分别被隐喻表达成旅程、汽车和潜水艇。“路口、脚步、引领、身体、挑战、任务、思维”等关键词构建了“亚太的发展是旅程”隐喻;“引擎、驱动力、发动、原动力、点火器、爬坡、结构、质量”等关键词构建了“中国经济是汽车”的隐喻;“浮出、水面、深水区”等关键词构建了“中国的改革是潜水艇”这一隐喻。下文对这三则概念隐喻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亚太发展是旅程”隐喻

习近平主席在讲述亚太发展主题时主要使用了“旅程隐喻”,相关表达如下:

(1)今天的亚太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第5段)

(2)今天的亚太也面临着方方面面的挑战。(第7段)

(3)亚太的未来正处于关键路口,是继续引领世界创造美好未来,还是放慢脚步等待被别人超越;是践行开放、包容理念,共同开创亚太世纪,还是身体已经进入21世纪而思维模式还停留在过去。(第8段)

(4)亚太的发展前景取决于今天的决断和行动。……我们要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更大的努力。(第9段)

(5)我们要共同建设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的选择。(第10段)

(6)促进人员往来的互联互通,促进人民友好往来,让信任和友谊生根发芽。(第13段)

(7)亚太的发展繁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面临更为复杂的风险挑战。(第39段)

该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概念映射过程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在“亚太发展是旅程”这则隐喻中,源域是旅行,目标域是亚太的发展。亚太各成员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就相当于旅行者,实现亚太各国共同繁荣大发展的这个梦想,就相当于旅行者要到达的目的地。在旅行的过程中,每走完一段路程,都会迎来一段新路及路上的独特风景;同样,亚太的发展也具有阶段性,每个发展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目标,如例(1)。在实现亚太梦想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这就类似于旅行者在旅行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如例(2)。由于亚太各成员国在经济、文化、政治、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亚太各国在面对实现亚太梦想的关键挑战时,就如快要到达目的地的最后关键时刻,旅行者由于体力不支、意志力殆尽等决心有所动摇,他们面临着是坚持到达目的地,还是停下被后人超越的抉择,如例(3)。能否到达旅行地及到达怎样的目的地,取决于旅行者的决策和实际行动,以及为此做出的努力。同理,在实现亚太梦想的过程中,要做好并努力贯彻落实好眼下的每个决策,如例(4)。在去往同一旅行目的地的一行人中,可能因为兴趣、性格不同,有人会选择其他路线到达目的地,大家会彼此尊重个人选择。亚太成员国会在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大家都拥有实现亚太梦想这个共同目标,所以,各国应尊重彼此的道路选择,如例(5)。亚太成员国之间经济贸易等活动会促使他们往来频繁,了解更深,从而信任和友谊也日益加深,相当于旅行过程中,时间一久,人们之间就会建立信任和友谊,如例(6)。在旅行中有时只有挑战鲜有人迹的路段,才会看到别有韵味的风景,这就如亚太发展中的历史机遇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如例(7)。由以上分析可见,中国政府始终践行和谐共处、互利共赢、求同存异的外交理念,并大力倡导亚太成员国团结一致,共筑亚太梦想。

表1 “亚太发展是旅程”的隐喻构建

(二)“中国发展是汽车”隐喻

在该篇演讲中,习近平主席谈到中国经济时主要使用了“汽车隐喻”,相关表达如下:

(8)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第19段)

(9)有人担心,中国的经济增长会不会进一步回落,能不能爬过坡。(第20段)

(10)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质量更好,结构更优。(第21段)

(11)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把创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我们致力于发挥创新驱动的原动力作用……尽快形成新增长点和驱动力。(第26段)

该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概念映射过程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在“中国发展是汽车”这一隐喻中,源域是汽车,目标域是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经济虽增速放缓,但其发展速度一直在不断提高,成果不断增多,这就如汽车即使加速缓慢,但它一直在加速,行驶的路程也在不断增加,所以整体来看,速度和路程都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如例(8)。在发展的过程中,毋庸置疑会有许多难题,能不能解决好这些难题,就如同汽车在行驶的路途中能否爬过眼前的坡,如例(9)。中国实施宏观调控等政策,优化资源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服务业等领域的配制,优化经济整体结构,这就相当于通过改进技术,制造出质量更好结构更优的汽车,如例(10)。当下推动中国发展的最重要动力就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相当于汽车中的引擎系统;这些创新技术策略的实施还依赖于国家的政策改革,就类似引擎系统的开动需要点火器;用新型科学技术加速传统型产业转型,使其成为中国经济中新的增长点,这就相当于汽车引擎系统中驱动力的更新,如例(11)。通过这一隐喻,习近平主席生动形象地表明了中国发展经济的坚定信念。

表2 “中国发展是汽车”的隐喻构建

(三)“改革政策是潜水艇”隐喻

在该篇演讲中,谈到中国的改革问题时,习近平主席则使用了“潜水艇隐喻”,相关表达如下:

(12)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第23段)

该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概念映射过程如表3所示。

表3 “改革政策是潜水艇”的隐喻构建

在这则“改革政策是潜水艇”的隐喻中,源域是潜水艇,目标域是改革政策。针对中国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国家推出改革政策,这就像在一片水域,潜水艇首次试航。随着改革一步步推进,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难,所以要逐步增强改革的力度,让改革更全面和深化。这就如同潜水艇在不断下潜的过程中,随着潜水深度的不断增加,水压力也逐渐增强,潜水艇不停往下潜,最终到达深水区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与阻碍,这就像潜水艇在潜水的过程中会遭受水的阻力,还有触礁的危险。改革中遇到的棘手难题,就如危险的水域,如例(12)。由以上分析可见,“潜水艇隐喻”的使用形象地表明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另外,描述“经济结构中的问题”时,使用了多个源域。例(12)中,“顽疾”一词又指向疾病这个概念,“顽疾”指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难题。还有一些其他隐喻性表达,如:应该变赢者通吃为各方共赢,共同做大亚洲发展的蛋糕,共同促进亚太大繁荣(第10段)。

三、结语

文章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习近平主席2014年APEC演讲词,这篇演说词里主要有三则概念隐喻——“亚太发展是旅程”“中国发展是汽车”“中国的改革是潜水艇”。通过对它们的源域、目标域、对应成分的映射等的分析,文章阐释了该演讲如何以具体的意象来建构并阐述三个相对抽象的实体,实现跨概念域的理解,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该演讲中涉及的亚太发展、中国经济和中国改革等问题,展现了概念隐喻在政治演讲中的阐释力。

[1]胡曙中.现代英语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GEORGE L,MARK J.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UNGERER F,SCHM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CHILTON P,LLYIN M.Metaphor in political discourse:the case of the″common european house″[J].Discourse & Society,1993(1):7-31.

[5]HART C.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cognitive science:new perspectives on immigration discourse[M].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10.

[6]HART C,CAP P.Contemporary discourse studies[M].New York,London: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2014.

[7]VYVYAN E,MELANIE G.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Edinb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8]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CHARTERIS-BLACK J.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 [M].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4.

[10]GEORGE L.Don′t think of an elephant:know your values and frame the debate[M].Hartford:Chelsea Green Publishing,2004:XV.

[11]周红英.批评话语分析的认知语言学方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9-25.

[12]GEORGE L,MARK J.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1999.

[13]GEORGE L.The political mind[M].New York:Penguin Group,2008.

责任编辑:赵 青

10.3969/j.issn.1673-0887.2016.05.017

2016-04-19

孙娟(1991— ),女,硕士研究生。

A

1673-0887(2016)05-0083-04

H315

猜你喜欢
潜水艇源域亚太
迷你“潜水艇”
亚太首个拜耳“耘远农场”揭牌
对亚太城C地块二期工程勘察与分析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小小潜水艇
我的“潜水艇二号”
可迁移测度准则下的协变量偏移修正多源集成方法
亚太九号卫星发射成功
美国亚太同盟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