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陶塑审美特征对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启示

2016-12-14 20:26胡长春
艺术科技 2016年10期
关键词:艺术精神现代陶艺启示

摘 要:本文就汉代陶塑的风格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探索其在题材选择、形式表现、内涵思考和文化构成上“现代性”,从中找出现代陶艺创作上的力量来源,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总结,为创作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的现代陶艺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

关键词:汉代陶塑;艺术精神;现代陶艺;启示

汉代陶塑是中国陶塑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作为中国艺术史上一种独特文化的物质载体,其本质是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艺术化的表现,提倡自由古朴、强调简约概括、讲究气韵生动,追求写意传神。其创造的对象品类丰富、工艺技巧高超、表现风格多元,艺术精神纯粹,文化影响深远,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现代陶艺的出现,起源于50年代美国的彼得沃克斯倡导的“奥蒂斯泥土革命”和日本的八木一夫的陶艺创作活动。中国现代陶艺大约在80年代初在国内开展起来,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和勃兴的市场经济带动下,通过大量展览和频繁交流,现代陶艺由著名院校向传统陶瓷产区传播,并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陶艺热。迅速增加的创作人群、日益高涨的创作热情,让我们感受的这一新生艺术形式的潜在影响力,而这正是源自于具有近万年陶瓷文化发展历史,作为瓷的母国的每一个中国人内心的本能回应。

虽然中国现代陶艺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文化的渗透和利益的驱动却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现代陶艺在创作伊始,便陷入了“形式”的旋涡,向西方学习直接成为抽象形态的模仿,甚至是抄袭照搬,而对传统陶瓷艺术的精华又“视而不见”,只是在市场的诱惑下,才从中寻找一些元素,进行表面的加工堆砌。无论是面对现代艺观念的借鉴还是传统艺术表现语言的吸收上,中国现代陶艺呈现出的总体态势是肤浅和浮躁的。更多地关注于作品表面形式的考虑,而缺乏对于内涵更深层次的思索,一味地强调个性语言的表达和创作方式的随机,过分夸大技术手段的作用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这在很大程度上便纵容了创作者的盲目对放任。艺术思想的困顿和创作方向的迷离,就其原因是创作没有从社会、文化、人性的角度切入,缺少对于生存、生活、生命的深刻认识与真切感受,最终变成“从形式到形式”的尴尬。

值得欣慰的是,当进入21世纪,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现当代陶艺的反思与碰撞,这种觉醒与回归,不可避免地要回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语境中去探索和思考。汉代陶塑所特有的中国文化精神,赋予其不可低估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个性,而这正是当代中国现代陶艺一直在追求的品质。通过汉代陶塑的美学特征研究,可以为现代陶艺创作提供了新的文化资源和艺术语汇。汉代陶塑的精神文化内涵对陶艺创作在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转换之间找到了一个支撑点,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切入角度。

1 启示之一

汉代陶塑在艺术风格上没有直接继承秦代的具象写实,从秦汉两代的兵马俑上就直接地体现出两者巨大的差别,汉兵马俑较之秦兵马俑,给观者更多的印象是小巧简约,虽然没有了精雕细刻的精致,但反而有了一种自然朴拙的亲切。这种风格的形成,不是汉代生产技术的落后,更不可能是陶工造型技巧的退步,而是源自于“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自然审美观的体现,汉代人们从自然中发现了审美的本质,为了追求大美的境界,在形式处理上“取大势去繁缛”,不造作不雕饰,产生出粗犷豪放、朴拙浑厚的格调与气度。

汉代陶塑的自然审美观给予现代陶艺创作的启示,实际上是回归到物象本身探索审美价值,并直观地呈现于形式之中。首先即对材料的运用,泥土作为传统陶瓷艺术与现代陶艺共同的材料语言,通过其可塑性在人手的作用下,体现出多变的姿态,而现代陶艺由于泥料种类的丰富,不同泥料性质不同,便形成差异性的性格,创作者在感悟泥性的同时,又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传递到泥土材料之中,其次是对技艺的把握,朴拙不是对技术的忽视,没有高超的技巧,那一座座栩栩如生的人物俑像、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动物陶塑,是不可能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它是“技进乎道”的升华,现代陶艺创作离不开现代工艺技术,但不能过分依赖于技术,而是寓巧与拙,要将技术提升为艺术的自然状态,达到返璞归真;最后是对生活的感悟,这种感悟,是工匠们对现实生活最真实的观察,对生命最真切的体会,并通过艺术化的加工,凝结于陶塑之中的深沉情感,这不是现代陶艺所追求的目标吗,而这种对于自然、真实、率性、朴质的追求,正和现代陶艺发生之初,彼得沃克斯提出的创作观念在审美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

2 启示之二

汉代陶塑手塑与模制的工艺性,决定了工匠们必须以最简洁的手法表现对象。单纯的形体、简化的特征和夸张的姿态构成了陶塑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个体造型还要服从于整体的场景性与叙事性安排,其一个重要风格特征就是每一件作品都有着欲与外部联系的表情或动态趋势,有着与他人交流的“场”。因此,汉代陶塑没有停留在对物象表面形象的刻画,而是在自然朴拙的形式探寻中,发展出一种简练、 概括、 夸张创作手法,其造型活泼自由,感情色彩丰富,表达现实情趣和内在神韵,形成了汉代陶塑活泼浪漫、 生动传神的风格。正如我们欣赏汉代的乐舞俑,无论是出土于何地,其对舞蹈者的服饰和面貌的刻画都是简洁洗练的,而把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动势的把握上,整个造型突出于婀娜多姿的体态、衣袖飘舞的韵律,作品没有多余的刻画,干净利落,一气呵成,把舞者的生动气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动传神是中国传统美学区别于西方审美中抽象表现的的重要特征,无论是在国画、雕塑还是书法艺术中,这一特征都是被推崇和追求的境界,当下中国现代陶艺创作,想要获得文化身份上的认同,必须把传神写意的中国传统艺术语言以现代的方式展现出来。汉代陶塑无论是人物俑,还是动物俑都具有这种语意表达的丰富内蕴,甚至在建筑类、生产生活类的陶塑上,也都着力去创造这种场景的生动表现。中国现代陶艺的写意性不能仅仅停留在表现技巧和艺术理论上,最终是要潜移默化的落实的作品之中去,不能是东施效颦般的不知所云,更不能是使哗众取宠的投机媚俗,其着重在表达对象的时候创作者情感的融入,而是表达出对象所具有的生命力。它应当是脱离了具象的逼真模仿,又区别于抽象的理性概括,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充分体现审美表达的含蓄写意。这种借鉴不失为符合中国文脉逻辑,且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3 启示之三

汉代陶塑,虽然作为陪葬品,如果说是作为“事死如事生”观念的产物,它只要忠于对象的真实,但是它所表现的内容又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如四川出土的《哺乳俑》,汉代工匠以简练利落的手法为人们展示了一位慈爱的母亲给孩子喂奶的瞬间,其盘腿端坐的安详、抚乳哺喂的温馨、低眉微笑的柔美,简单的生活情景,定格的动作表情,把一位典型的中国母亲形象塑造的淋漓尽致,洋溢着的人性之光熠熠生辉。而工匠们对于劳动场景、生活场景、娱乐场景等的塑造,却不仅仅是现实生活情景的再现,而是基于个人生活的理想化表达,是劳动人民把自己的美好人格赋予自然对象,体现着对于生命和生活幸福的热烈向往、祝福和祈祷,同时也反映了(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津津玩味和充分肯定。

当我们认真审视作为重要民族文化遗产的汉代陶塑作品时,依然被它那浑厚中求自然、朴拙中求生动、简约中求变化的造型特点所震撼,被那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强烈感受,使作品中充满了激扬的生命活力的艺术格调所感动,而这一切的创作者却是一个个无名的工匠,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工匠精神的伟大,正因如此都使得汉代陶塑成为中国陶塑史上的一个经典。在不以实用性为目标的创作需求下,精神性和审美性成为汉代陶塑与现代陶艺的所共有的特性。关注生活、关注人性、关注社会以及对之间相互关系的思考是两者的共同之处,而这共同之处必将促进中国陶艺家对汉代陶塑认识的深化,在当代这个大转变的年代里,现代陶艺应主动肩负起当代变革的文化命题,并将推动中国现代陶艺达到更高水平。

4 启示之四

艺术作品是文化的直观表达,我们从汉代陶塑的发展演变过程来考察,汉代文化的繁荣既得益于统治阶级的开明政策,但更主要色是源于和汉代人们的豁达胸襟,那就是兼容并蓄,多元发展。 首先她不仅承继以往陶塑艺术的优秀传统,使商代古拙、西周的精巧、秦俑的宏大等,直接体现在西汉初期的兵马俑、仪仗俑上;在发展过程中,楚文化的浪漫、儒学的严谨、老庄的朴素又相互影响,交融渗透,在乐舞俑、侍俑、生活俑上都含蓄地表达出来;同时,汉代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中外文化交流的时代,“丝绸之路”就是源于大汉和西域文化的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对外的交流,我们从西汉的胡人俑和东汉具有佛教题材的陶塑中可以窥见其频繁的景象和文化的影响。在这样复杂文化背景下,汉代陶工做到了对先秦艺术的借鉴吸收、对域外文化的兼容发展,还保持了主体儒道文化并举的旺盛生命力,最终凝聚成为汉代陶塑自然朴拙、写意传神的艺术特征。

汉代陶塑的审美文化性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仅仅对传统的固守未免狭隘,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口号则显得不合时宜,当今世界文化艺术交流的频繁,技术对技术的革新,观念与观念的碰撞,现代陶艺家也必须在时代的洪流中自我更新,与时俱进。因此,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孤芳自赏也不能妄自菲薄;对于外来文化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盲目尊大。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价值认同和时代特征,所以如何保持本土文化的艺术语境,同时合理吸收外来文化中思想精髓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因为汉代陶塑所蕴含的种种“现代性”因素,内在地促进了中国陶艺家的创作反思。

汉代陶塑凝聚着无数工匠惊人的想象、卓越的创造、精湛的技艺,它是汉代文化的物质载体,它包含深刻的人文精神、达观的人生态度和朴质的的世界观,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回味的,它是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源泉和基础。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现代陶艺创作正逐步摆脱西方观念的影响,正在凸显期文化身份和艺术语境。每一位陶者都应该以更积极的态度、更进取的精神真正参与到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历史语境中找到自身的文化定位和价值取向,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

参考文献:

[1] 吴昊宇.论中国当代陶瓷艺术文化身份的特征与建构[J].艺术探索,2014(2).

[2] 张春秋.汉代雕塑和现代陶艺的浪漫主义传承[J].广西轻工业,2010(9).

[3] 吴旻.汉代陶塑与现代陶塑创作[D].中国美术学院,2010.

[4] 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胡长春(1977—),男,江苏盐城人,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文学硕士,副教授,从事陶瓷艺术文化、产品设计理论、现当代陶艺创作研究。

猜你喜欢
艺术精神现代陶艺启示
汉代陶塑的时代风格与艺术精神探析
清初遗民万寿祺书法研究
现代陶艺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陶艺教学中创意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