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行校长职级制的思考

2016-12-14 11:12林俊红
师道·教研 2016年7期
关键词:职级积极性校长

林俊红

一、校长职级制的内涵

校长职级制是指普通中小学专职从事学校行政领导工作的校长职务以及所设置的岗位等级系列。例如:上海:校长职级共分五级十二等,即特级校长、一级(一、二)等校长、二级(一、二、三、四)等校长、三级(一、二、三、四)等校长、四级(一、二)等校长;山东:校长职级共分4级10档,即特级校长、高级校长(一、二、三档)、中级校长(一、二、三档)、初级校长(一、二、三档),等等。

校长职级制作为校长人事制度的一项改革措施,逐步在一些地方试行或实行。校长职级制意在取消校长行政级别,强化校长的职业意识和专业发展。校长职级制的本质是校长的专业化,体现了校长由“职务”向“职业”的实质性转变。校长职级制标志着时代的进步,标志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更是践行现代学校制度的具体表现。

二、实行校长职级制的利弊

(一)有利方面

校长职级制取消了校长的行政级别,强化校长的职业意识,促进校长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校长职级制的实施打破了校长终身制,这给校长带来了压力和动力,有利于校长增强忧患意识和服务意识;校长职级制落实中小学校长的工资待遇,校长职级工资是与校长职级评定相配套的,实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后,中小学校长的工资根据业绩情况,随职级而定,校长水平的差异与报酬结合,有利于调动校长的积极性;校长职级制推动了教育的均衡,保障了教育的公平,有利于校长工作交流;校长职级制能使校长充分实施自己的办学思想,坚持专业的、可持续性的办学方向,使学校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校长职级制的推行能够减少行政干预,有利于校长充分行使自主权,减少校长的事务性工作,能够使校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中去。

(二)弊端问题

实行校长职级制对学校管理的评价,特别是对校长的评价缺少较为细化的办法,不利于学校之间的个性化竞争形成;实行校长职级制后,有些校长工资待遇不升反降,这样下去难免会影响校长的积极性;校长职级制管理在我国这种国情中论资排辈现象将不能完全杜绝。

三、对实行校长职级制的思考

在教育发展中,我国校长队伍建设在选拔使用、培养培训上都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尤其是深圳。但是,制约校长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的关键还是对校长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行校长职级制是教育改革必须闯过去的关口,如何推行校长职级制,如何使改革健康、有序地推进,笔者有几点思考:

(一)温和推进

要更好推进校长职级制工作,建议要“以点带面、抓好试点、平稳起步、温和推进”。在改革中,不断尝试、纠偏。

(二)制度保障

校长职级制的落实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一是门槛,二是评价,三是待遇。因此,相关的行政部门要制订各级校长的条件、考核标准、相应的配套推进方案和管理办法。任何改革,要想调动被改革者的积极性,从其手中拿走了东西,就要给他更好的东西,这样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职级制从校长手中拿走了“行政级别”,就应该根据校长这个岗位的特殊性、校长的职责及校长的付出设置以校长岗位为主要特征的待遇。体现职务、责任、能力、实绩与合理报酬相结合的原则。否则,校长的积极性肯定受到影响。

(三)多元评价

除了政府、学校教师、家长要考核校长以外,要引入第三方评价校长,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科学。

(四)优化培训

确定专门培训机构,定期组织对全市具备校长任职资格的人选进行培训。培训的课程要多元,形式要多样,应包括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外出考察、挂职学习等内容。根据校长的岗位要求,设置多个多元的培训课程和多样的培训方式,通过一系列举措,使校长素质不断并提升真正内化为校长自身内在需要。

(五)配套管理

全面推进与校长职级制改革相配套的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比如教职工聘任制、职称评聘等问题。有些学校对教职工也实行了职级改革,在学校内部设置特级教师、首席教师、骨干教师、中级教师和初级教师等职级,实行动态管理,可以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实行校长的职级改革,意在引导校长更接教育地气,淡化校长的“官本位”意识,真正实现专家治校、专家办学。

猜你喜欢
职级积极性校长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县以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具体是如何规定的
北京街乡公务员职级晋升通道打通了
论校长的修养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