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联酋华人穆斯林现状调查

2016-12-16 12:56武宇林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阿联酋

武宇林

(北方民族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21)



阿联酋华人穆斯林现状调查

武宇林

(北方民族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阿联酋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华人侨居国,约有30万华人在此工作、生活,他们已成为阿联酋总人口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华人穆斯林群体既有中国回族等原有穆斯林,还有在阿联酋加入伊斯兰教的新穆斯林。该群体扮演着民间友好使者的重要角色,在我国“一带一路”宏伟战略建设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关键词:阿联酋;华人穆斯林;新穆斯林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一个以盛产石油著称的中东沙漠国家,近几十年来,“无数奇迹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发生,沙漠变成了绿洲,一座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出现”[1](85)。随着阿联酋的崛起,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涌向这里,以至于如今的阿联酋外来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5%。“目前,阿联酋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华人侨居国,约有30万华侨在阿从事经贸、基建、能源、旅游和金融等经济活动”[2](8),组建有“阿联酋华侨华人联合会”等民间组织。阿联酋华人大多集中于迪拜。在迪拜郊区有一座巨大的“龙城”,当地人称China town,是中国和阿联酋政府共同兴建的一座大型商贸城,目前已成为中国商品海外最大的商贸中心,内设上千间商铺,吸引了阿联酋及周边的阿曼、伊朗等国众多的消费者前来光顾。龙城附近则是规模宏大的国际城中国区,“中国”一词在当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华人群体已经成为阿联酋总人口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华人穆斯林群体尤其值得关注。阿联酋华人穆斯林群体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中国原有穆斯林,如回族、维吾尔族等;另一部分为新穆斯林,即一些汉族等非穆斯林来到阿联酋之后加入伊斯兰教者。笔者曾于2010年1月和2015年2月二度赴阿联酋,就阿联酋民俗文化及当地华人穆斯林现状进行调查,现将调研现状及相关思考简述如下。

一、原华人穆斯林

白寿彝先生曾说:“我们应该注意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回回民族的关系,远在7世纪中叶以至13世纪末叶,有不少的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陆续到中国来。在他们的中间,有一些人在中国住下来,这就是后来回回民族里的一部分的祖先。”[3](110)正因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渊源,以及日常宗教生活中的阿拉伯语需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甘肃、宁夏、河南、云南等地的回族聚居区悄然掀起了学习阿拉伯语的热潮,一些习得了阿拉伯语的回族青年男女率先来到阿拉伯国家留学或经商。也就是说,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回族穆斯林较早地进入包括阿联酋在内的阿拉伯国家。在从事的行业上,阿联酋华人穆斯林大多以经商为主,从事餐饮业者较多。下面这家回族穆斯林经营的兰州牛肉拉面馆就很具有代表性,通过这一案例可以管窥阿联酋原华人穆斯林的生存现状。

该餐馆经营者为宁夏籍回族穆斯林中年男性A,毕业于国内大学的经济学专业,曾在巴基斯坦留学,取得硕士学位,擅长阿拉伯语和英语。2007年到迪拜创业,在迪拜国际城中国区开了一家兰州牛肉拉面馆,运营至今。笔者于2010年1月参观了这家餐馆,可同时容纳几十人就餐。主人介绍,店里的厨师及几位员工都是从甘肃兰州雇来的回族。由于当地阿拉伯人的面食中没有面条,中国西北的牛肉拉面对于他们来说很新鲜,有些阿拉伯人经常光顾,还学会了用筷子。2015年2月,笔者再次来到这家餐馆,发现变化诸多。变化之一是员工由原来清一色的回族人变成了清一色的外国人,这些来自尼泊尔、孟加拉国等地的员工都会讲简单的汉语。主人解释说,雇佣回族员工办理签证麻烦,而且时间长了,员工思乡心切,所以,近年来,员工全部雇佣当地的外国人。变化之二是饭菜的品种大大增加,除了牛肉拉面,还添加了炒菜、炒饭、炒面等。变化之三是顾客明显增多,每天午餐及晚餐时人头攒动,座无虚席。透明的厨房窗口安装有自动叫号显示器,几位埋头炒菜的外国员工不时通过扩音器熟练地用汉语招呼客人。顾客以菲律宾、马来西亚、阿拉伯人居多,也有很多中国人。主人说,他们的饭菜价格不贵,荤素、米面俱全,讲究卫生,离龙城商贸区很近,一些华人员工及商客会顺便到这里用餐,中国城里的居民也常来光顾。

在国际城中国区内,还有“青海湖清真餐厅”“新疆天山餐厅”等华人穆斯林餐厅,各有特色,运营状况都比较好。有些餐馆还在《迪拜人》等华人杂志上刊登各种菜品广告,宣传中华清真美食,拓宽市场。

原华人穆斯林在阿联酋总体发展状况比较好。究其原因,一是中国回族与阿拉伯人有着历史渊源,他们来到阿联酋,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适应环境方面更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中国回族等穆斯林和阿拉伯人有着相近的宗教习俗、饮食习俗、卫生习俗、婚姻习俗等,易于融入阿联酋的生活环境,进而长期坚守、稳步创业。三是中国回族等穆斯林通过上阿语学校、到清真寺做礼拜、诵读阿语《古兰经》等,普遍掌握一些阿拉伯语,这些语言基础利于他们熟悉阿联酋的环境。四是中国回族等穆斯林有着经商传统,勤奋智慧,善于经商。不少华人穆斯林从最初的阿语翻译、打工者,慢慢积累资金、经验及人脉后,开始自己创业,有些人还不断吸引国内亲友前来经商或留学,壮大家族力量,购房买车,安居乐业。

二、新华人穆斯林

近些年来,有一个新穆斯林群体在阿联酋华人中迅速发展壮大。据曾在迪拜政府宗教局任职的中国甘肃籍回族女教师B介绍,近十几年,不断有汉族等非穆斯林来到阿联酋谋生,可由于人地两生,宗教信仰等生活习俗差异巨大,他们普遍感到困惑和难以适应,尤其是女性。迪拜政府宗教局聘请当地华人穆斯林中的知识女性担任教师,举办培训班,免费为初到阿联酋的华人女性普及伊斯兰教知识,并教授简单的阿拉伯语,帮助她们尽快融入当地社会。B就是其中的一位教师,她具有阿拉伯国家的硕士学位,精通阿语。据她所知,有数百名女性自愿加入了伊斯兰教,成为了阿联酋的新穆斯林群体,男性则相对较少。笔者2015年2月在阿联酋调研期间,先后接触到了该群体中的七八位女性,她们分别来自山东、福建、天津、北京等地,原先都是汉族,年龄在30岁到50岁之间,大多已婚。她们目前所从事的职业主要有公司会计、休闲会所职员、阿拉伯公司职员、阿拉伯家庭按摩师等,也有些自家从事建材、房地产等行业。笔者访谈了其中的几位。

访谈对象C,年近50岁,10多年前,生活在中国北方一座大城市,有固定工作,和丈夫离异后辞职来到阿联酋,试图找到新的人生出路。她到阿联酋不久就加入了伊斯兰教,她说:“主要是因为阿联酋是阿拉伯国家,宗教信仰为伊斯兰教。既然打算长期生活在这里,加入了伊斯兰教,找工作、找对象都会方便一些,入乡随俗嘛!”她到迪拜几年后,嫁给了一位阿拉伯人,生了一个女儿,还将国内的儿子接到迪拜上大学,并准备将母亲也接来一起生活。在陪儿子复习英语考大学的过程中,她的英语水平也日益渐长。在女儿上小学之后,为了争取经济独立,她通过了英语考试,进入阿拉伯一家大公司工作,并凭借才华和能力一步步取得了较高职位。

访谈对象D,年近40岁,来自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加入伊斯兰教的缘由,她本人是这样讲述的:“我是个孤儿,在国内没有什么亲戚,10多年前独自跑到了迪拜。可是,刚来时,英语、阿语都不会,也不懂伊斯兰教的生活方式,感到寸步难行。这时候,得知迪拜政府宗教局办有免费学习班,由中国华人女老师教阿语及伊斯兰教知识,就跑去听。为我们讲课的回族女老师曾在阿拉伯国家留学多年,有学问,人品也好。我坚持听讲的过程中,渐渐对伊斯兰教产生了好感和兴趣,再加上精神方面的需求,以及生存环境的需要,也就自觉自愿地加入了伊斯兰教。入教后,我一直都穿黑袍、戴盖头,一天做5次礼拜,饮食等方面严格遵守伊斯兰教教规。前几年,我结婚了,丈夫是伊朗人,也是穆斯林。我假如不入教,我们也不可能结婚。前些年,我和丈夫卖服装、搞房产,但不是很成功,吃尽了苦头。现在,我给很多阿拉伯夫人做家庭保健医生,上门为她们按摩、推拿、拔火罐,解除病痛,工作稳定,收入还不错。她们对我也好,常常感谢我。正因为我是穆斯林,才有机会到阿拉伯人家里去工作。”

访谈对象E,年龄约45岁,单身,在迪拜生活已十多年,曾从事美容业,现经营宾馆生意。她身穿阿拉伯黑袍,头戴黑色盖头,完全是当地穆斯林女性的打扮。性格开朗的她讲述了自己加入伊斯兰教的经历:“我是在来到迪拜、参加宗教局的学习班后,对伊斯兰教开始有所了解,自愿加入的。当时,我看到周围的阿拉伯人还有各国的穆斯林,一到礼拜五都集中到清真寺去做礼拜,大殿里容纳不下,就跪在外面甚至马路上,不怕太阳暴晒,那么虔诚,真让人感动。这里的穆斯林文明礼貌,遵守教义,几乎没有偷盗、抢劫的事情,治安环境好,尊重女性,公交车和地铁里都有女性专座,排队也男女分开,让人觉得挺安全。我成为穆斯林后,也自觉地做礼拜,感觉心里特别宁静,凡事感谢安拉的恩赐。前些年,我回国探亲,把我入教的体验告诉了父母,动员他们也加入了伊斯兰教。”

以上三位访谈对象的经历与现状可以反映出阿联酋新华人穆斯林女性的一些状况。经细致观察和长期研究,笔者发现,这一群体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一是信仰伊斯兰教。笔者见到,新华人穆斯林女性在服饰上严格按照阿拉伯穆斯林女性的习俗着装,戴盖头,不露发,言语中常出现“真主”“安拉”等词语,自觉坚持礼拜,即使到朋友家做客,只要一到礼拜时间,宾客就一起跪在拜毯上做礼拜。新华人穆斯林群体成员之间保持一定的联系,当有人遭遇疾病、事故时,其他人会积极伸出援手。二是配偶多为外国穆斯林。在某种意义上,她们加入伊斯兰教也是国际婚姻的需求。相当一部分新华人穆斯林女性在阿联酋结婚,配偶为外国穆斯林,如阿联酋、伊朗、埃及、叙利亚、索马里、巴基斯坦等国人,有些已经有了第二代。这类新穆斯林女性大多打算定居阿联酋。三是多数有固定职业,能够自食其力。按照阿拉伯国家的传统习俗,已婚女性大多居于家庭,相夫教子,很少出来工作,但新华人穆斯林女性秉承了中国女性自强自立的精神,努力保持独立的经济地位及自尊自爱的人格。

新华人穆斯林是在阿联酋加入伊斯兰教的,这种现象在学界被称为“改信”或“归信”[4],“同穆斯林的交往无疑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归信因素。生活中非穆斯林与穆斯林接触的机会越多,归信的可能性就越大”[5](54)。除此之外,还有接受宣传、婚姻、就业等多种因素。

三、关于阿联酋华人穆斯林群体的思考

华人穆斯林在华人和阿联酋穆斯林的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阿联酋是一个穆斯林居多的国家,华人穆斯林和阿联酋穆斯林由于共同的宗教信仰和相近的生活习俗,相互易于沟通。例如,华人穆斯林无论男女(阿联酋一些地方设有女性清真寺)可以随时走进清真寺,和当地的各国穆斯林肩并肩一起做礼拜。再比如,在华人穆斯林经营的餐馆中,各国穆斯林前来就餐时都会互致阿拉伯语“安色俩目阿来库目!”这句问候能立刻使对方感到亲近,拉近彼此的距离。另一方面,阿拉伯国家的穆斯林对中国回族穆斯林也有亲近感。笔者曾在宁夏回族穆斯林朋友的协助下访谈阿联酋·沙迦民俗学院院长,这位身穿白袍、十分儒雅的阿拉伯先生一见到我们就非常友好地用汉语打招呼:“你好!”他告诉我们,阿拉伯人都知道历史上有一些同胞留在了中国,所以一见到来自中国的回族穆斯林就不由得感到亲切。事实上,比起华人非穆斯林,华人穆斯林与阿拉伯人之间有着更多的往来与交流。以华人回族穆斯林A为例,凭借在穆斯林国家的留学和工作经历,他得以结识了不少当地的阿拉伯朋友。他曾为赴阿联酋采访阿拉伯名人的中国记者牵线搭桥,为来自中国的学生联系留学事宜,帮助来自云南、天津等地前来观光朋友联系食宿、安排参观等。很多在阿联酋的华人穆斯林,利用他们的各种优势,在为中阿两国的文化交流、商贸往来发挥着特殊的媒介作用。

新华人穆斯林女性和阿联酋穆斯林的联姻在增进中阿两国人民及与各国穆斯林人民相互了解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阿联酋的新华人穆斯林女性在与阿拉伯、伊朗、叙利亚、约旦、索马里等国穆斯林男性组成家庭的过程中,传播着中国的语言、文字、饮食等各种文化。尤其是他们的下一代,将会更多地接受和传承中国文化,成为维系中国与他国穆斯林友好关系的天然纽带。

综上所述,在阿联酋的华人穆斯林是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他们扮演着民间友好使者的重要角色,在我国“一带一路”宏伟战略建设中,应给予他们更多关注并因势利导,鼓励他们为增进中阿友好往来积极作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伟.阿联酋的历史文化[J].民族艺林,2013(2).

[2]李志晖,宋宇.“龙”舞迪拜中阿双赢[N].中国信息报,2012-11-09(8).

[3]白寿彝.中国回回民族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马强.改信穆斯林研究述评:欧美、马来西亚和中国[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5]马强.跨越边界——中国和马来西亚归信穆斯林比较研究(上)[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李小凤】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627(2016)02-0074-03

作者简介:武宇林(1955-),女,山西大同人,北方民族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民俗学、民族学研究。

基金项目:宁夏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东地区民俗文化研究——阿联酋民俗研究”(13NXAMZ01)

收稿日期:2015-09-28

猜你喜欢
阿联酋
ADNOC第一艘低碳氨船从阿联酋运往德国
萨拉赫·阿米里:带领阿联酋登陆火星的女性
阿联酋出口市场增加到230个
阿联酋: 富豪拖南极冰山回国
阿联酋对中国游客开放落地签
北京女孩苏小雅:我在阿联酋当“飞行女郎”
巨型太阳能飞机在阿联酋上空飞行
阿联酋宣布 退出海湾货币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