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形式美研究

2016-12-16 20:07齐学东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茶具茶艺形体

齐学东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13)

茶艺形式美研究

齐学东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13)

茶艺是茶文化的核心,其构成要素茶、具、境、人、水、艺等都是按照形式美的规律表现的。茶艺中的形式美包括自然因素和组合规律两部分,自然因素指茶艺中的色、形、味、声等自然可感的美的形式,组合规律指茶艺中所体现的整齐、对称、对比、节奏等形式美规律。茶艺形式美中的自然因素和组合规律共同构成完整的、统一的审美形象,使茶艺活动具有审美意义,是人们创造和欣赏茶艺美的基础。

茶艺;形式美;自然因素;组合规律

形式美是“事物外在的形、声、色及其组合结构的美”。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社会物、艺术之中,是形态。茶艺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艺中的形式美包括自然因素和组合规律,是人们创造和欣赏茶艺美的基础。茶艺活动中的色彩、形体、味道、声音等自然因素,按照一定的结构原则组合起来,作用于人的视觉、味觉、嗅觉、听觉等审美感官,引起美感。对茶艺中的形式美进行研究,能更好地揭示茶文化的审美内核。

一、茶艺形式美的自然因素

茶艺形式美的自然因素包括色、形、味、声等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而被感知。这四大因素中,色彩和形体诉诸于视觉,茶的香味和滋味诉诸于嗅觉和味觉,声音诉诸于听觉,形成了整体的审美感觉。

色彩是自然界中最为普遍的形式美因素之一,以其直观和丰富成为人们最易感受的美。早在西晋,杜育在《荈赋》中就描写了茶沫的色彩:“焕如积雪,晔若春敷”。可见,晋人在品茶时,已经从味觉感受进入到视觉审美。唐代,人们开始从色彩美的视角关注茶具和茶汤的映衬关系。“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宋代斗茶,茶色以青白为佳,为了衬托乳白色的茶沫,斗茶一般选用福建建窑所产的黑色的兔毫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当时的诗人们用大量的诗句描写了黑色茶盏和白色茶沫之间相互映衬的美妙图景。如:范仲淹“紫玉瓯心雪涛起”;蔡襄“兔毫紫瓯新,……雪冻作成花”;廖刚“兔毫扶雪带香浮”。从这些诗人互相唱和的诗句中,可以感受到色彩美在茶艺活动中带给人的审美愉悦。明、清和当代流行清饮,为衬托茶色而普遍采用白色内壁的茶具,这样能真实反映茶汤色泽与明亮度。

在茶艺审美中,茶、茶具、服饰、品茗的的色彩,都能引起人的美感。茶色的审美包括干茶、茶汤、叶底的色泽等内容,主要从明亮度、色调、纯度等方面进行。由于茶叶品种、制作工艺、等级差异的不同,干茶、叶底、茶汤的色彩非常丰富,有翠绿、深绿、墨绿、黄绿、嫩黄、金黄、黄褐色、黑褐色、青褐色、棕红、银白等。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美感。色彩的艺术性诉求是茶具视觉审美的重要内容。茶具的色彩美包括工艺色彩和搭配色彩之美。茶具的材料、质地、工艺不同,色彩也不相同。如紫砂茶具有红色、土黄色、黑色、褐色、棕色,这些都是材料本身的颜色。茶具色彩搭配是多方面的,如茶具和茶汤色彩的搭配;壶、杯、盅、盘等器具的色彩组合;冷、暖色调搭配;受民族、传统、季节、流行、时尚等方面的影响而形成的色彩搭配。在茶艺表演活动中,泡茶者成为审美的客体,人的服饰色彩也成为欣赏的对象。唐代《封氏闻见记》记载了陆羽和常伯熊为御史大夫李季卿表演茶艺的故事。陆羽“身衣野服”使得李季卿“心鄙之”。而常伯熊着“黄被衫乌纱帽”,受到李季卿的欣赏。这个故事主要讽刺李季卿目不识人,但陆羽穿着过于随便,服饰的色彩过于灰暗,也是重要原因。当代茶艺表演要适应舞台表演的灯光、舞美要求,注意日常性与舞台化,传统与时尚,通俗与高雅的协调,必然要注重服饰的色彩美,这是茶人文化品位的体现。茶人很重视品茶环境的色彩美,大自然光线色彩的变化能引起人心境的改变,使人愉悦、陶醉,融入山水意境之中,再加上茶的清香,可使心灵得以净化。自然而幽雅的环境,除带给茶人天然的情趣和文雅的氛围之外,也让人领略到丰富的色彩。当代茶艺馆或者舞台表演的茶艺,都很讲究环境的色彩之美。茶室的装潢设计、茶席的背景、泡台的设计、插花摆设、舞台舞美和灯光的配合,都离不开色彩营造的视觉美。

形体是事物具体可感的外观形态,由点、线、面、体等基本造型因素构成,和色彩一样具有直观性。茶的形体之美很早便被人们认识和欣赏。“茶萼未展者曰枪,已展者为旗。”(唐代陆龟蒙《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自注)古代把茶叶没展开的嫩芽描绘为“枪”,已经展开的为“旗”。古诗中还常用鸟嘴、雀舌、鹰爪等来形容茶芽的形状。如“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雨前收雀舌,雪底荐猫头。”(宋代曾几《代书抵筠守谭崧老求茶笋》);“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宋代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从这些诗句的描写来看,古人不仅仅是用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比喻茶的形状,还倾注了欣赏和赞美的情感。

茶艺中的形体美包括茶形、水形、茶具形体以及其它形体的美。茶形之美,包括鲜叶、干茶、泡茶时茶叶流动形成的动态美。“枪”、“旗”、“鹰嘴”、“雀舌”、“鹰爪”描绘的都是茶的鲜叶的形体。而干茶的形体也具有美感,有扁形、针形、螺形、眉形、雀舌形、珠形、片形、曲形、兰花形、环形等十多种类型。如碧螺春制作加工时有搓团显毫的程序,因此外形卷曲似螺、茸毫满披,十分美观。六安瓜片外形似瓜子,茶如其名。茶叶冲泡时,随水的流动上下翻滚,形成了流动之美。绿茶、白茶等一般用透明玻璃杯冲泡,就是为了欣赏茶叶流动时的形体美。水是无形无色透明之物,但在茶艺审美中,茶人也赋予水形体之美,主要体现在水沸腾过程的形体,煎茶、斗茶时茶沫构成的形体美以及随器赋形形成的形体美。陆羽在《茶经》中用形象的比喻来写水沸腾时的形体,一沸时如“鱼目”,二沸时如“连珠”,三沸时“腾波鼓浪”。而描写茶沫之形,更是浮想联翩,充满诗情画意:“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鐏俎之中。”茶沫被描绘成枣花、青萍、鳞云、苔藓、菊花等美妙的形状。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汤色,茶色恰恰使水的形状在器皿中呈现出来,使人可以看到水的形体美。在茶艺中,水的形体是茶和器赋予的,化无形为有形,正是道家虚实相生审美观念的体现。无论什么材质的茶具,从形体美学来说,都是由点、线、面、体构成的。以紫砂壶为例,嘴、钮、把等部位的点来定位,点之间以线相连形成面,若干个面构成平面的壶形,再延伸构成立体的壶体。线是造型的关键,紫砂壶“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造型美,正是直线和弧线相互交错、运动的结果。直线具有挺拔、坚毅的力量的美,弧线具有优美、灵动的柔和的美。因此,紫砂壶的壶形之美,是方与圆、刚与柔的统一体。顾景舟壶铭:“不圆而圆,不方而方,智欲其圆,型欲气方,刚柔相济,允刻用臧”。

除了茶、水、具之外,茶人、茶席、品茗的环境等等也各具形体之美,是当代茶艺审美欣赏的主要内容。可以说,形体美和色彩美使茶艺审美从以味觉嗅觉为中心的审美方式转而成为以视觉为中心的审美方式,也使茶艺更趋向视觉的表达,更接近当代以视听为主的艺术欣赏方式。

茶艺中,茶的香味和滋味对应的是人的嗅觉和味觉。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要是最低层次的需要,而审美是要摆脱功利的束缚,进入到精神领域,是高层次的需要。在艺术史中,形式美主要诉诸的是人的视觉和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被认为是低等的感官,一般只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被排除在艺术审美之外。在现实中,一副画或者一部电影,人们去观看它、欣赏它,获得审美体验却无法占有它。而一杯茶,不论其滋味多么美,多么香,人们把它直接喝进肚子里去了,客体消失了,那还存在审美吗?这个问题恰恰是茶艺和牛饮的区别,也是茶艺审美的关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平时喝茶并不是艺术,主要是解渴,就算不是牛饮,最多也就是讲究点的饮茶。但我们所说的茶艺是生活艺术,其艺术性从根本来说,就体现在对味觉、嗅觉的超越性方面。也就是说,当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品茗时,嗅觉和味觉已经开始摆脱普通的感官享受而进入到审美欣赏中。在茶艺审美中,味觉是第一位的,嗅觉是第二位的,视觉、听觉反而排在后面。茶的香味和滋味是靠品鉴和感悟的,它首先包含了茶叶的品种、产地、制作工艺等历史的、文化的、科学的知识。其次,对茶叶香味和滋味的品鉴,又包含了一定的经验、程序、技巧,是一种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茶有真香,有兰香,有清香,有纯香。表里如一纯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均停曰兰香,雨前神具曰真香。”人们发现,不同品种的茶,香味是不同的,同一种茶,采摘时间、制作工艺、冲泡时间、水温高低等都可能影响茶的香味的变化。茶香的品鉴一是区分茶,如乌龙茶中,铁观音是兰花香,凤凰单从是带蜜味的花香,武夷肉桂是桂花香;二是区分香气的力度;三是区分香气的纯度;四是看茶香的持久度。因此专业评茶香的术语就有很多,如清香、浓香、甜香、浓烈、馥郁、纯正等等。茶香的品鉴也分多个步骤,先从闻干茶香开始,头道水冲泡后,接着闻盖底香,然后闻茶汤的香,最后,茶喝完了还可以闻茶杯留下的香味。茶香是如此丰富而又变化万千,因此,品鉴茶香就不是简单的生理需要,而是一种精神的升华。正如温庭筠所描绘的“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西陵道士茶歌》)。

“茶味主于甘滑”(蔡襄《茶录》);“夫茶以味为上,甘香重滑,为味之全”(赵佶《大观茶论》)。古人对茶的滋味有很多美好的评价,但茶最主要的滋味是苦,喝茶时还有涩、酸、甜等其他滋味。茶汤滋味是茶叶中化学物质溶解以后形成的,不同品种的茶、不同季节、不同产地、制作方式差异、浸泡时间的长短,形成不同的滋味。茶汤滋味的品鉴有很多标准,如滑、厚、清、醇、鲜等,是茶汤入口后的感觉。茶的滋味之美主要体现在原本苦、涩、酸等滋味,入口后经过仔细的品尝,能感觉到甘甜、鲜爽、醇厚、清纯,产生舒畅的感觉,这不是普通的生理反应,而是指向心理,是审美的感受。清代文学家袁枚是浙江人,从小就习惯喝绿茶。在《随园食单》中,他记录了喝武夷岩茶的感受:“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山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邃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芳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一次偶然的际遇,让他改变了陈见,这是因为工夫茶的小壶泡法,客观上改变了茶以解渴为目的的状况。一小杯一小口地慢慢品味,超越了味觉的生理功能,进入到内在的精神享受中。“定州花瓷浸芳绿,细啜慢饮心自省。清香至味本天然,咀嚼回甘趣逾永。”(乾隆《冬夜烹茶》)茶的香味和滋味,只有在细斟慢酌中才能带来审美的享受。乾隆皇帝冬夜里在“细啜慢饮”中,品味出“道法自然”的哲理,茶味超脱了外在的形态,升华到了内在精神的隽永。味觉和嗅觉并非不能成为审美感官,只是它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以满足人的生理欲望为本能而已。只有超越它们的生理功能,茶味之美才能更加鲜明生动地展现出来。人们才能在品茗过程中,将个人的情思融入到茶味中,品出“味外之味”,进入到超凡脱俗的审美世界。

作为重要审美感觉的听觉,在茶艺中是如何体现的呢?从古人来说,主要有几方面的作用。其一,判断水沸腾的程度。如,张源《茶录》:“如初声、转声、振声、骤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为纯熟。”作为辅助手段,声音能准确地把握水沸腾的程度,是古人泡好茶需掌握的技巧之一。其二,自然环境的天籁之音。鸟儿清啼、泉石幽鸣,古人讲究品茗环境的自然幽静,这是意境之美。陆游诗云:“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雪落无声,为何要“听”呢?这便是道家“大音希声”美学思想的体现,于无声处才是最自然的、最美的天籁之音。其三,品茗和诗歌抚琴等其他艺术形式一起欣赏。“茶映盏毫新乳上,琴横荐石细泉鸣”。(陆游);“竹露松凤蕉雨,茶烟琴韵书声。”(张鳌)。吟诗、抚琴、听泉,这些美妙的音律成为品茗的背景。听觉在古代茶艺中,基本上是泡茶程序中的一种方式或者品茗的声音背景。作为判断水沸腾程度的方式,本没有任何审美的意义,但在古代诗人眼中,竟然也充满了美感。“山堂夜坐,手烹香茗,至水火相战,俨听松涛,倾泻入瓯,云光缥缈,一段幽趣,故难与俗人言。”水沸腾时好像风吹松林,涛声阵阵,充满了超脱俗世的“幽趣”。作为品茗的背景,声音美是自然美的最佳诠释。鸟啼、泉鸣乃至无声的落雪,无不自然而然地发生着,和品茗配合的天衣无缝。诗人的吟唱、古琴的声韵和烹茶煮茗的生活是那么的协调,充满了生活情趣。所以,听觉也是茶艺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感官。

当代茶艺更注重听觉审美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作为茶艺表演背景的音乐音响。当代茶艺表演中的音乐的作用是表达主题、渲染情绪、烘托气氛。一般以中国古典音乐、少数民族音乐和西洋的轻音乐为主。要求音乐的流动、节奏的变化、特殊音响的运用,要和茶艺的程序结合起来,使茶艺表演形成不同的节奏,使观众沉静其中。如古曲《春江花月夜》将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起来,描写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奇妙的艺术境界。在绿茶茶艺表演中,播放这个曲子。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夜色春江的国画。听着美妙的音乐,看着绿茶在玻璃杯里上下飞舞、闻着绿茶淡淡的清香、品着清新而甘醇的茶汤,使人进入江南水乡迷人的意境之中。音乐作为茶艺表演的背景,可以使茶艺表演由“默默无闻”升华为味觉、嗅觉、视觉、听觉的全方面综合的美,使观者身心愉悦。2.茶艺表演的解说艺术。茶艺表演的解说是一种语言表演艺术,包括语音美和文学美。对于茶艺表演的解说者来说,要求嗓音优美、读音标准、语调柔美、语速适中、语气准确。做到语音美,才能使观众真正欣赏到茶艺表演的视听综合美。文学美包括文辞美和音韵美。茶艺表演的解说词,主要介绍茶艺的内容、形式和程序,这些都是长期实践积淀而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解说词一般要具有传统文学的文辞美。如,茶艺表演的程序一般都采用传统的“四字格”来表现,以碧螺春茶艺的基本程序为例:(1)焚香通灵;(2)仙子沐浴;(3)玉壶含烟;(4)碧螺亮相;(5)雨涨秋池;(6)飞雪沉江;(7)春染碧水;(8)绿云飘香;(9)初尝玉液;(10)再啜琼浆;(11)三品醍醐;(12)神游三山。“四字格”的使用具有言简意赅,整齐匀称,形象生动的特点。中国文字的音韵美形式多样,如古诗文里讲究平仄、押韵、对仗,在行文中注意双声、叠韵、叠音等词语以及回文、顶针、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格的使用,创造出易读、易诵、抑扬顿挫的效果。茶艺表演的解说词,如果能注意音韵美,就可以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记起来容易,给观众以强烈的美感。

二、茶艺形式美的组合规律

形式美的组合规律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整齐一律、对称均衡、调和对比、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几种,在茶艺中经常应用。

整齐一律是指相同形体、色彩、声音整齐划一地重复出现,形成规整和秩序,给人以整齐、匀称、稳定、庄重的美感。在茶艺活动中,整齐一律应用极为普遍。如茶具等距离摆放,就形成齐整的美感。多人茶艺表演时,一般会选取身高相仿的表演者,有时甚至会选用孪生姐妹,表演者动作几乎一摸一样,形成整体性的视觉效果。在茶艺表演的程序编排、服饰设计、动作设计、背景音乐等方面,巧妙地运用整齐一律,可以造成一种规模效应和气势,渲染出某种氛围或情境,带给欣赏者单纯齐一的美感。整齐一律因为其一致性和重复性,给人以整齐之感和气势,但因为没有明显的差异和对立,缺少变化,而显得有点单调、呆板和沉闷,所以在茶艺活动中,只有强调形体、色彩、声音、动作的齐整时才运用整齐一律。当代茶艺受不同审美思潮的影响,有时会故意追求不规整、不统一、无规律的美,形成新的审美倾向。对称指事物的形式以一条线为中轴形成两侧均等的状态,均衡是指事物之间对等、对称、平衡的组合关系,对称均衡从方位上来说有上下、左右、前后、高低的对称关系,从照应上来说,有明暗、浓淡、轻重、虚实、显隐等相互呼应,协调一致的关系。对称均衡的形式,可以使人的生理、心理律动协调,产生整体感、和谐感,是世界上极为普遍的现象。对称均衡在茶具的设计、制作、摆放中普遍使用。比如,在茶壶形体设计中,在任意剖面都能找到中心线,构成对称均衡的关系。如从俯视面看,壶嘴、壶钮、壶把的连线形成一条中轴线,使壶体两侧形成对称。从立面来看,以壶底的中心作一条中轴线,壶嘴和壶把顶端到这条中轴线的距离是相等的,符合对称均衡的审美法则。茶壶的重心一般在这些中轴线上移动,在造型上可以通过调节重心的变化来获得视觉的平衡,产生各种动态的造型美。茶壶的重心不能偏离中轴线,一旦偏离,就可能是一件失败的作品。在茶具摆放中,茶壶和茶杯的排列要有序,注意对称均衡的原则,以茶壶为中心,其他配套的器具围绕壶来摆设,布局要协调,器物之间距离要均匀。此外,在茶艺的背景设计、舞台美术等方面,也经常采用对称均衡的形式美法则。总的来说,对称趋于稳定,均衡趋于生动,对称均衡可以衬托事物形体的中心,给人以安静、稳定的感觉,但又能表现出稳定中的动态美。

调和是在差异中趋向于同,对比是在差异中倾向于异。以色彩来说,相似相近的色彩,搭配在一起,虽然有差异,但差异中趋同,给人以协调、融合、宁静的美感。比如,红色和橙色、黄色与绿色,虽能看出差异,但大体一致,这就是调和。相互差别很大的色彩,如黑色与白色、红色与绿色搭配在一起,构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鲜明、醒目的感觉。在茶艺中,茶具搭配、茶席设计、服饰化妆、舞台布景、环境布置、音乐主题等等,都要运用调和和对比。比如,茶席设计中,根据主题进行配色设计,铺垫物、茶具、各种装饰摆件选用同色系或互补色系,构成调和,形成和谐、静谧的视觉效果。而跳跃或反差强烈色系的搭配,构成对比,用于突出某一中心,形成特殊的视觉效果。“没有调和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没有对比就没有重点主次。”在很多时候,对比和调和是同时运用的。比如,以天然树根雕制的泡茶台,以褐色为主色调,配合褐色或灰色的陶器茶具,不放置多余的摆件,壶、杯等随泡台形状高低起伏,零散而随意摆放,这就构成调和,形成简素的美。但壶、杯等茶具仍然按照对称的原则,表现为齐整的美,和泡台天然不规整的形状就形成对比,这样整个茶席的布置既有天然的情趣,又颇具匠心,给人杂而不乱、自由疏淡的美感。

节奏原是音乐术语,作为形式美法则,指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呈现的相同因素有规律地重复的连续形式。韵律是节奏有规律的变化而产生的情调。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节奏变化的律动非常普遍,四季更替、日月升沉、潮涨潮落、花开花落、昼夜更替,这些是大自然的节奏。在艺术中,节奏韵律之美是声音、线条、色彩、形体动作有规律地运动变化,引起人们心理情感的活动而产生的愉悦。在茶艺中,节奏和韵律也非常普遍,比如,在茶具造型中,节奏和韵律表现为点、线、面、体等形式构成要素的运动和变化。“就形体而言,有大小、方圆、开合、收放变化;表面有起伏、交错、凹凸、翻转变化;线型有曲直、张驰、长短、强弱变化。这些变化有节奏的递增或削减,相互之间重复和呼应都能产生韵律。”而茶艺表演中,节奏和韵律使用更为频繁。泡茶的程序构成自然的段落,这是茶艺表演整体的节奏。表演者的动作就在这整体节奏中起伏流动,形成韵律美。茶艺表演一般都配合了音乐,表演者的形体语言和音乐的关系如同舞蹈和音乐的关系一样。形体语言有形无声,是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茶艺的技艺和文化内涵的,音乐是通过节奏、旋律、节拍、速度、力度、音色、和声、复调等手段来塑造形象。茶艺表演的音乐选择要和动作特点相吻合,一般以舒缓悠扬为好。音乐的起伏是重拍、弱拍的交替来实现的,茶艺表演的韵律是通过动作的起伏、时间的长短等来实现的。茶艺冲泡的动作要在伴奏音乐的旋律、节奏中体现出自己的节奏和韵律。比如,在工夫茶的程序中,“游山玩水”(将壶底轻触茶船摇晃数周)、“关公巡城”(依次来回往各杯低斟茶水)、“韩信点兵”(壶中茶水少许时,则往各杯点斟茶水)这三个斟茶的程序就形成一组富有节奏的动作,茶艺表演者逐杯斟茶,动作的起伏,形成节奏韵律。茶艺看似简单,但要经过反复练习后才能得心应手地表现出节奏美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认为,事物是矛盾的,阴阳、有无、虚实都是事物矛盾的对立面。但它们相互冲突、融合,发展成为均匀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事物的对立矛盾、发展变化构成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事物的内在一致、对立因素的协调融合又构成世界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多样统一这一形式美原则的哲学基础,由于事物本身存在的差异性、复杂性、丰富性、变动性,在艺术中,多样统一就是形成艺术美的关键。整齐一律、对称均衡、调和对比、节奏韵律等其它形式美因素在艺术创造中如果和多样统一发生矛盾,要服从多样统一。多样统一的表现形式就是和谐,事物的各种矛盾的特性,如大小、高低、方圆、刚柔、阴阳、虚实、粗细、强弱、润燥、轻重、动静、抑扬等因素的内在统一,就形成和谐。在茶艺中,多样统一表现为美的对象的各部分之间既要保持千差万别的个别美,又要保持彼此内在的联系,局部的美要服从整体的和谐。具体来说,茶具、茶席、茶艺动作、服饰化妆设计,都要和谐统一。

总的来说,茶艺形式美的自然因素由茶的色、香、味、形构成,辅之以声音之美,通过整齐一律、对称均衡、调和对比、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形式美的组合规律,作用于人的视、听、嗅、味、触等感觉器官,形成了综合的整体的审美感觉,推动人们对茶艺美的创造和欣赏。茶艺中每个具体的、局部的美,都能带给人赏心悦目的审美体验,但只有整体的和谐的美,才能带给人震撼人心的审美愉悦。正如范增平先生所说的:“茶艺的美是综合的美,是整体的美,包含有视觉的美、嗅觉的美、味觉的美、听觉的美和感觉的美。它使人的感官得到快感,进而达到精神的全面满足”。这种综合的、整体的美感,是全方位的享受,可以使人身心愉悦、神清气爽。

[1]朱立元.美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54.

[2]朱自振,沈冬梅,增勤.中国古代茶书集成[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9,8,102,9,127,246,321.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5.

[5]张凌云.茶艺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100.

[6]王奋良.紫砂壶形式美的几种表现[J].江苏陶瓷,2011,(5):20.

[7]范增平.茶艺美学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2):58.

[责任编辑:钟晴]

J052

:A

:1008-7346(2016)04-0001-05

2016-05-10

本文系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科研项目“茶艺形式美研究”(项目编号:KY15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齐学东,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法律与中文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茶具茶艺形体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浅谈形体训练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
论戏曲表演形体设计的变化与统一法则
品雅茶具
校园茶艺飘香
试析茶艺表演中舞蹈元素的文化表达
办好茶艺技能大赛推动茶艺教学发展
冯可宾买茶具
贾星儿的快乐之茶
形体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