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需求比较

2016-12-16 10:38赵越
考试周刊 2016年21期

赵越

摘要: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80名英语专业大一学生及80名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展开英语学习需求的对比研究。问卷从四个维度,共18个问题对学生英语学习的个人需求进行了数据收集。对于最终的数据统计结果,作出相应的总结与分析,并提出该实验对不同专业英语教学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英语专业大学生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 英语学习需求比较

1.引言

需求是任何一种行为的原动力,而需求分析则是提高和发展其有效性的必备条件。在教学活动中,需求分析范围广泛,涉及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本文中的英语学习需求分析是指在教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对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观和客观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从而确定课堂上教师应该教什么及如何教。

国内有关英语学习需求的研究不在少数,大多针对单一样本进行调查分析,鲜有对两个独立样本进行对比的研究。现如今大部分高等院校都设有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虽然在英语课时量及所选教材的语言难度上有明显区别,但从整体来看,在教学方法、教学素材类型等方面并无太多差异,这样是否可以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答案尚不明确。因此,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展开了此项调查研究。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英语专业及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英语学习需求对比分析。

2.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及非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这些学生经过将近两个学期的学习,对大学英语课程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是李养龙与张乐兴设计的英语学习需求调查问卷(见表1)。该问卷从个人需求角度出发,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对需求、兴趣及动机的研究为指导,将学习需求分为宏观性学习策略的心理倾向(第1、5、9、13、17题)和学习体/题材的心理倾向(第2、6、10、14题),将课堂需求分为课堂形式的心理倾向(第3、7、11、15题)和课堂情绪情感体验的心理倾向(第4、8、12、16、18题)。问卷的总体信度为0,823(李养龙,张乐兴,2011)。

2.3实验过程

80名英语专业学生(Group 0)和8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Group1)被随机抽取作为研究对象,在同一时间作答问卷。学生完成作答后问卷被立即收回,其中每组各有6份问卷有遗漏作答现象,视为无效,因此最终有效问卷为每组各74份,共计148份。

2.4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对问卷中的18个题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问卷采用里克特5级量表(Likert scale)计分,每个题目包含5个分值:“完全同意”(记5分)、“同意”(记4分)、“不一定”(记3分)、“不同意”(记2分)及“完全不同意”(记1分)。题目得分越高,说明调查对象越支持这个观点。

3.结果

经过软件的计算和比较,问卷中的第3题和第12题出现了显著差异(Sig.<0.05)(见表2)。笔者进而对比这两道题目的均值,发现英语专业学生的分值明显高于非英语专业学生,也就是说,相比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专业学生更喜欢老师在课堂上多指导口语练习及更喜欢被老师提问(见表3)。

通过这一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专业学生由于具备一定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比较愿意与教师进行互动,而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课堂上害怕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表达和交流,反映了他们对自身英语口语水平的不自信,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其口语能力的局限性,这也就是所谓的“哑巴英语”现象,而如何改善这一状况,则需要英语教育研究者进行反思,从而寻找积极有效的方式。笔者对此提出几点建议:第一,运用灵活有效、循序渐进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提高其锻炼英语口语的动机。例如把课堂口语活动的难度降到最低,先通过简单的练习让学生拥有成就感,再逐步提高难度。第二,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不断给“张口说话”的学生以鼓励,在学生表达过程中用身体语言或简短的语句进行肯定,结束后再总结性地纠正其中出现的错误或问题。第三,采用有趣的素材提高学生对口语练习的兴趣,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及年龄段,深入了解其感兴趣或关注的内容和话题,并围绕这些主题设计出新颖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积极参与其中。例如对于媒体专业的学生,可以围绕电影、音乐等主题展开活动;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进行模拟英语面试。

4.结语

对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语学习需求的比较,可以更针对性地为拥有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制定合适及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发现不同、分析原因并拿出相应的对策,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