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教材的素材资源提升学生地理思维的教学途径

2016-12-16 11:11高超梁
考试周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教材思维教师

高超梁

基于全国高考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近年来各省不断陆续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全国卷地理科目命题的突出特点是以能力立意为主,凸显选拔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学习潜质的优秀学生。为了适应国家教育的要求,为各高校输送一批具有学习能力强、思维品质优的优秀学生,这就要求一线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形势要求,注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以下简称教材)为例谈谈如何利用课本上的图表、图文等地理素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设高效的问题情境,拓展学生思维

各种版本的地理教材都有大量的地理图表、地理图文等地理素材,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课程资源,如人教版必修3的阅读和活动栏目及教材文本都有大量的素材资源,其埋藏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地理原理或地理规律可供教师挖掘与使用。如果教师根据课堂的需要、本节内容的需要,充分挖掘这些素材的潜在价值,利用这些素材资源精心创设高效的问题情境,则不但可以使教材资源就地转换,提升教材的使用价值,更可以点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进而提升学生应有的地理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例如在教材18页阅读栏目图2.5(下图)《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在这幅图之下配备了一定的文字叙述,清晰地表明了绿洲的缩退,使学生可以较轻易地从图文上获取这样的信息。

然而对为什么会缩退,如何防止绿洲继续缩退,如果教师不进一步加以引导或挖掘,恐怕学生不能有更深层次的人文地理思维的形成。因此,针对这幅图文素材,我在教学中创设了以下的教学问题情境:

1.图示地区西汉时期是一片富庶人口密集地,而唐宗以后古绿洲退化并被废弃,请分析古绿洲退化的原因。为防止绿洲进一步退缩,你认为有什么好的举措?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及时让学生用所学的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解释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地理问题,并积极主动思维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升学生随机的地理思维能力,挖掘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并转向学会解决问题的学习潜能,发展自己的学习思维。

此外,此图还隐藏着交通、河流水文、水系、气候等地理信息可供挖掘。针对此可以根据自行需要增设如下问题:

(1)铁路建设难度山区大于平原,因而一般会选择在河谷、平原等地修建。而图示地区的铁路建在山麓地带并非沿河岸建设。请你分析其合理性。

(2)图示地区南侧河流多是平形状分布且流程短小,请从地形、气候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

(3)图示地区河流落差大,但却没有开发水电站,请说明理由。

(4)为促进该区域可持续发展,如何合理开发图示地区的河流。

(5)本区气候干旱,试评价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这一系列情境问题的设置,有利于提升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明确学习方向,掌握必备的地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解读能力,提升和学会应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地理问题,形成具有较高水准的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

二、巧设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能力特点和教学目标的需求巧妙设置一些质疑的问题,让学生在质疑过程中学习,在质疑过程中思维,达到以疑促学、以疑促思的创造性学习目的,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学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时,我利用教材23页图2.12沙坡头草方格沙障(如下图所示)设置如下的质疑问题:

(1)沙坡头为什么不植树种草固沙而采用草方格沙障,请分析其理由。

(2)如果“愚公移山”搬掉贺兰山,那么其宁夏平原的城市形成和农业的发展将分别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请分析其理由。

要回答第一个问题,学生首先就要清楚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植被特点和本区气候特征得知,再结合这边的气候特征分析得出树木枝叶量大,蒸发强烈,属于水分利用效率较低的植物,耗水量很大;如果降水量少,大规模植树,将会严重消耗地下水,造成地区更干旱,最后树木死亡或树木很难存活。第二个问题,学生可以从山脉走向、冬夏季风的风向及特点,西北地区地形地貌特征等综合分析得出贺兰山具有阻挡西北冬季风,阻碍风沙入侵的作用,同时在夏季又处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具有增加地形雨的作用,进而准确地回答本设问。

通过这些质疑问题的设置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大胆思维和创新思维。教师在学生思维与解答过程中,要不断纠错、不断解疑,通过以疑促思、以疑促学不但能形成浓烈的课堂气氛,而且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竞争思维,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有效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命制较强因果关系的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教材中有一些图表素材所反应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是相互联系的,挖掘这些图表、图像素材命制一些相应的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地理判断和地理推理,揭示地理事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或对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和地理推理等进行阐述。这种做法可以把教师传统的教转换为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形成较强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教材63页图4,5东北地区东西向农业自然条件的差异(下图)。

图中降水、积温与夏季风、冬季风、地形等地理要素联系紧密,为调动学生挖掘和推理降水、积温从东向西变化的缘由,并准确阐述这种地理变化的现象及其前因后果,提升他们的地理推理能力、地理判断能力和地理表达能力,我针对此图设计如F问题:

(1)图中积温有何分布规律,并说出牡丹江处积温较高的原因。

(2)图中降水大兴安岭东西两侧有何差异,说出这种差异的原因,并分析这种差异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把离冬季风源地远近、地形等地理要素对气温的影响进行分析;对离夏季风源地远近,山地迎风坡与背风坡对降水的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降水差异进一步升华为对农业发展影响的人文分析,自然地在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或已拥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演绎、归纳和推理的思维过程中有效地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以问题的推进为线索,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研究并形成相应的逻辑思维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科思维习惯,教师就要精心备课,善于挖掘和处理好教材素材资源,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精心设置高效、有意义的地理问题。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促进学生进行地理思维学习。

猜你喜欢
教材思维教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最美教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师如何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