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介域”抽象艺术问题的心声

2016-12-17 05:59宋伟光
雕塑 2016年3期
关键词:诗性当代艺术雕塑

由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雕塑》杂志共同主办的“诗性·介域——中国当代抽象雕塑展”,于4月30日在北京举行。此次学术展由范伟民策展,朱尚熹、宋伟光担任学术主持,秦璞担任艺术总监。这次学术展,再次向世人表达了我们追问抽象艺术问题的心声。

一、对抽象艺术的追问

中国传统艺术具有丰富的抽象形态,但如何把中国的文化问题导入到当代的视觉审美之中,这是一个问题。从国际视野审视,抽象艺术已不再作为一种艺术问题,说明这一艺术形态已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门类。但在中国当下,抽象艺术尚有许多值得重新认识的理由,因为,我们的当代艺术发展过程没有与世界同步,在认识方式,思维方法以及艺术呈现方面,需要更广泛的交流。西方的现当代艺术的发展,是与西方哲学思想和科技的发展轨迹相吻合的,是与抽象思维相联系的,这一点可以在众多的西方现当代艺术流派中清楚地看到,其艺术方式是建立在形而上的抽象逻辑中的。也就是说西方的思想史与艺术呈现是相互交叉或彼此影响的。这一点使得西方的艺术家们,在艺术语言的探索方面得以极大的空间。而我们却没有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没有行进在国际现当代艺术的进程中。因为中国的美术教育是不太重视这一点的,这与教学方向有关。所以,当改革开放大开国门时,我们面对西方文化时,只能是被动地经历了排斥、接受、模仿、跟风这样一种被动、没有根基的过程。当然,经过艺术家长期的努力探索,当下的中国呈现出了一些具有中国语素、文化指向与语言创新的艺术佳作,但从整体审视,出现了后劲不足的状况。我国的艺术教育很少将抽象艺术作为一门课程,也较少地对抽象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较为缺乏对这一问题的理性认识和客观态度,还存在着对抽象艺术一定程度的模糊认识。这些状况,是促成《雕塑》杂志为什么要再次追问“抽象”这一问题的原因。鉴于此,《雕塑》杂志从2011年就开始举办“全国抽象雕塑高级研修班”,至今已连续举办了5届,相应的抽象雕塑展也已经举办了3次。这是一个全国范围的,连续性的学术活动,是一个具有学术使命的坚持、坚守。从中可以体会到当下艺术家,对于抽象艺术思维方法如何把握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其实,举办研修班的目的,不仅仅是对于抽象艺术有一个系统的把握,更重要的一点是从形而上对抽象思维和方法做一种认识。因为抽象是一个认识论问题,而不仅仅是方法论问题。

对于抽象艺术,长期以来始终被认为是外国的艺术方式,这是一种误读,因为无论是中国的哲学还是文学艺术,均充溢着高妙的抽象思维。抽象思维,自古有之,我们应以客观的态度来认识这一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论来重新建构中国的抽象艺术。《雕塑》杂志的所为,是对于抽象艺术,更深一层的道理是对于认识论问题,方法论问题,所进行的具有反思意义的探索!

二、对“诗性·介域”的阐释

抽象的思维过程,是主观意识活动的过程,这种艺术是一种脱离于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什么将此次当代抽象雕塑展命名为“诗性·介域”呢?因为抽象艺术所呈现出的形态具有引发受众自由想象的审美空间,这种想象是富有诗性语素的。而诗性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抽象思维的训练正是为了更好地培养艺术思维。这一点也便是将此次抽象展冠以“诗性”的缘由。

交叉是我们当代艺术和当代科学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灵感源泉,一种学科一旦踏入另外一个领域必然会产生交叉,产生新的逻辑关系,出现新的学科。抽象是舍弃事物非本质特征、抽离事物本质特征的一个综合过程,所以,它具备了跨领域、跨学科的可能性。因此,与“诗性”相联结的“介域”便是引导我们的思想介入到一种新的认识领域,去进行新的创造。所以,本次抽象雕塑展览以“诗性·介域”为主题。这个命题是对抽象艺术特质和艺术创新问题的追问。

三、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次文化实践

中国当代抽象艺术立足于国际文化视野,在交流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现方式,显现出独特的精神气质。抽象艺术是诗性的艺术,抽象艺术具有诗性语言的意象和超象因素,这种诗性语言是一种超越地域的,超越国界的人类共通语言,是一种能够介于不同文化领域的艺术语言。

“诗性·介域”旨在以抽象艺术的共通语言,表现对文化精神的当代认知,再次唤起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大背景下,抽象雕塑艺术发展的可能性和艺术的超越性。中国的文化艺术发展到了今天,需要进一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展示自己的面貌,从艺术作品的自身来阐明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诉求和价值观,用中国当代艺术的身份加深国内外的文化交流。这次展览是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次文化实践,是一次叩响心灵之门的介域性审美体验。

猜你喜欢
诗性当代艺术雕塑
巨型雕塑
卷首语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诗性启蒙,最基础的艺术教育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