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人才管理策略研究

2016-12-17 11:33都首峰
关键词:互联网+人才评价

都首峰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人才管理策略研究

都首峰

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给我国高校人才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现有高校在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人才管理中还普遍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资金的投入”,“重技术,轻理念”,“各自为政,缺乏互联性”等诸多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在人才管理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新的管理平台,从“建立以人事部门为核心,学院为基础,其他部门为辅从,实现部门融合化的人才管理模式”等方面,实现高校人才管理的全面信息化,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对高校人才管理的新要求。

互联网+;高校;人才管理;策略

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和服务的平台,自互联网技术产生以来获得了飞速发展,并逐渐渗透到各个传统行业中,为各个行业的转型、升级、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互联网+”这一新的发展、创新、管理理念。2012年11月在易观第五届互联网博览会上,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理念。[1]2015年3月,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2]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3]2015年7月4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4],从而使得“互联网+”上升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决策。“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即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对于高校的人才管理来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们高校人才管理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互联网技术在高校人才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自互联网技术产生之后,高校在人才管理中普遍采用这一新技术来作为管理的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资金的投入

构建高校人才管理信息系统,需要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部分高校在人才管理信息化方面重视程度不够,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对现有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进行升级换代,不愿意加大在信息管理方面人力资源的投入,无法满足系统构建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从而限制了高校人才管理系统的构建,阻碍了高校人才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二)重技术,轻理念

我国高校在利用互联网技术从事人才管理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视技术的实用性,轻视互联网技术本身所带来的新的管理理念,从而导致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缺少理论层面的深入探究,使得互联网技术在高校人才管理的应用中缺乏前瞻性、系统性。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变革和理念的创新,而我国高校在利用互联网技术时,更加重视的是技术性问题,忽略了在管理理念上对互联网革新精神的继承和深入理解,这对高校人才管理的队伍来说是必须要克服的认识误区。

(三)各自为政,缺乏互联性

正是由于缺乏对互联网技术的理论研究,使得互联网技术在高校人才管理中各自为政,不能相互联系,无法形成人才管理的完整链条。如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利用互联网发布招聘信息和招聘过程中的笔试、面试及招聘结果等信息;在日常管理中,通过互联网公布校内相关人才管理、评聘文件等。整体看来,缺乏一个完整的人才管理系统,无法在这个系统中将人才的招聘、日常管理、考核等方面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系统、高效、完整的人才管理链条。

(四)相对封闭,缺乏开放性

互联网技术是打破传统的孤立状态,实现人才管理的开放性,对人才的管理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实现多部门、多层面,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互动的管理模式。而现有的高校人才管理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上是相对封闭的,信息缺乏透明性,人才处于被动的管理状态之下,很难参与到高校的人才管理环节之中。从而导致现有高校人才管理基本上是单项流动的,缺乏双向的互动性,很难激发人才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无法充分发挥互联网互动性特点在高校人才管理上的效率。

(五)缺乏既懂网络技术,又懂人才管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一般高校在网络日常维护和管理方面由相应的网络信息中心负责,而人才管理由人事部门负责,信息中心人员懂得网络技术,能够对网络进行日常的维护和管理,但缺乏人才管理方面的专门知识;人事部门人员懂得人才管理,但对网络技术又缺乏了解。高校缺乏既懂网络技术,又懂人才管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从而严重阻碍了利用互联网技术对高校人才进行管理效率的提高。

二、“互联网+”对高校人才管理提供的启示

随着国家将“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高校人才管理如何利用好这一战略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互联网+”给高校的人才管理带来了以下启示。

(一)高校人才管理要实现多部门、多层次的协调统一

“互联网+”中的“+”就是跨界,就是变革,就是跨界融合。需要高校各部门打破各自为政的思想,打破部门利益的界限,打破固有思路,要实现学校多部门、多层次在人才管理中的协调统一,让人才管理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各个部门在网络平台上构成一个完整的人才管理体系,实现高校人才日常管理的系统化、高效化。

(二)高校人才管理要勇于利用互联网进行创新

互联网技术的本质就是勇于创新和变革,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就是不断自我解构,自我创新,自我超越的结果。互联网技术作为一种创新的平台,也为高校人才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各种可能,这就要求高校要打破传统思维的限制,不断利用互联网在人才管理方面进行超越和创新,使得高校人才管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利用互联网技术重构高校人才管理模式

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和发展已经打破了原有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地缘结构和文化结构,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高等院校的人才管理要想跟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就需要利用互联网平台,打破原有的人才管理模式,重构适应互联网技术发展、新的人才管理模式。“互联网+”是一种新思维、新模式、新平台,它给高校人才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手段、方式。这种手段和方式,将打破传统方式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实现对人才的全方位、无缝隙管理和互动,让高校人才管理成为人才培养的手段之一。

(四)以人为本,让人才参与自我管理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根源是对人性的尊重,对人格的敬畏,对人创造性发挥的重视,而互联网本身也为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相对自由、平等的机会,使得人性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管理中要以人为本,让人才充分参与到对自我的管理当中,发挥人才本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

(五)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使人才管理公开化透明化

网络本身是开放的,高校在人才管理中应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将人才管理逐渐变得更加公开、透明,让人才管理的整个过程在阳光下运行,从而让高校的人才管理更为客观、公正。

(六)利用互联网的连接性,将人才管理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

互联网具有连接一切的特性,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群连接起来,也可以将不同部门,不同行业连接起来。[6]高校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将高校人才的招聘、日常管理、考核连接起来,让人才管理更加高效。

三、“互联网+”在高校人才管理中的应用

“互联网+”的发展,给高校人才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办法,高校人才管理工作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使人才管理科学化、系统化、人性化。“互联网+”在高校人才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如下。

(一)以人事部门为核心,学院为基础,其他部门为辅从,实现部门融合化的人才管理模式

如上所述,“互联网+”要求跨部门的融合,对于高校的人才管理而言,其本身也要涉及到学院的各个部门,需要人事部门、学院、科研处、教务处等部门的共同参与。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一个人才管理委员会,来协调部门之间在人才管理中的分工,并将该委员会的常设机构设在人事部门,负责人才管理工作的日常协调。该委员会由学校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担任正副主任,由各个学院及涉及人才管理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担任委员,定期召开会议,制定学校人才管理的相关文件,并由学校人事主管部门负责协调实施。各个教学学院发挥对人才日常基本管理、评价的基础作用,科研处负责对人才科研能力的评价,教务处负责对人才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7]各个学院和部门要及时将相关评价信息通过网络系统反馈到人事部门,由人事部门进行综合评价,并最终实现部门融合化的人才管理模式。

(二)鼓励人才管理的互联网创新,实现人才创新和人才管理创新的统一

学校鼓励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人才管理和人才自身的创新。首先制定鼓励创新的政策,对于利用互联网对人才管理进行创新和自我创新,并收到实际效果的人员给予荣誉的、物质的奖励;其次积极督促科研人员、教师参与到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创新的活动中,督促他们研究将自身学科与网络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参与利用网络平台对人才进行管理的创新研究;其三,利用网络创新的思维来对自身研究进行创新和超越。

(三)以网络平台为核心,以信息管理人员、人事管理人员为基础,构建高校人才管理模式

高校的人才管理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将人才管理信息的发布、交换、处理都通过网络平台来完成,并由相应的信息管理人员,人事管理人员负责日常的管理和维护。在人事管理人员提供建议的基础上,由信息管理人员搭建高校人才管理信息系统,并负责对该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由人事管理人员负责人才日常信息的发布、交换和处理工作。并逐渐将管理人员培养成为既懂得网络技术,又懂得人事管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实现人才日常管理的常规化和高效化。[8]

(四)充分发挥人才的主动性,实现人才的自我管理

要使人才发挥最大效益,需要高校给予人才充分的重视和自主性,这就要求高校在构建人才信息管理系统时应该充分听取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并让教师自身参与到该系统的构建和日常运营当中。在该系统中,除了有管理人员登录窗口之外,还要有教师的登录窗口,教师可以将自己取得的成果和自我评价传到该系统中,还可以对管理部门或相关部门和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提出异议,也可以对学校的人才管理提出建议和看法,从而实现教师自身的参与和自我管理。

(五)充分开放网络评价系统,准许教师之间和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

该系统应该是充分开放的,教师登录该系统后可以对同行进行相应的评价。[9]同时,设置学生登录窗口,学生登录该窗口后可以对教师的教学和为人进行评价。教师可以看到其他教师和学生对自己的相关评价,但看不到哪个学生或教师对自己进行的评价。相关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只有管理人员能够看到,防止教师和学生因为害怕被报复而不敢说真话,或不愿意做评价的情况出现,从而使评价更加客观和全面,更符合教师的实际情况。

(六)建立高校人才管理系统,实现人才管理的全面信息化

通过建立高校人才管理系统,将人才的招聘、日常管理和评价全部整合到该系统中,实现人才管理的全面信息化,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首先在人才管理系统下分别设立人才招聘、日常管理、评价三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设置管理人员登录窗口、学校人员登录窗口、应聘及浏览登录窗口。[10]管理人员登录窗口主要由管理人员登录使用,需要学校配备专门的登录账号和密码,登录后可以对该系统进行管理,如在招聘系统中,管理人员登录后可以发布与招聘相关的信息,浏览应聘人员信息,给予相关回复,浏览其他相关人员登录的情况等;学校人员登录窗口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的登录窗口,点击该窗口时,会出现教师和学生选项,不同的教师和学生会有学校配备的相应账号和密码,只有账号和密码正确了才能登录,教师和学生登录后可以对自己职权范围内的内容进行操作;应聘及浏览窗口在招聘、日常管理及评价三个子系统中的名称略有不同,如果是登录招聘系统,则该窗口的名称为应聘浏览窗口,剩下两个子系统中则为浏览窗口。在招聘系统中,点击该窗口则会出现两个选择,应聘和浏览,如果是应聘,则需要实名注册后方可登录,登录后根据相关提示进行操作;如果是浏览,则不需要注册,可以直接登录,但只能进行信息浏览,不能进行任何操作。日常管理、评价系统中的浏览窗口只能进行浏览,不能进行操作。而招聘系统、日常管理系统、评价系统中的信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如浏览人员通过日常管理的浏览窗口进入时,点击某位教师的名字,则该教师基本信息、被招聘进入学校的过程、日常管理和评价等相关信息都会出现,从而可实现高校人才管理信息的互联性和共享性。

四、结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到来,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人才日常管理的重要平台。但现有高校在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人才进行管理时,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资金的投入”,“重技术,轻理念”,“各自为政,缺乏互联性”,“相对封闭,缺乏开放性”,“缺乏既懂网络技术,又懂人才管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等诸多问题。“互联网+”本身所蕴含的创新、变革精神,为我们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需要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创新平台,将高校人才日常管理和互联网平台紧密结合起来,从“建立以人事部门为核

心,学院为基础,其他部门为辅从,实现部门融合化的人才管理模式”,“鼓励人才管理的互联网创新,实现人才创新和人才管理创新的统一”,“建立以网络平台为核心,以信息管理人员、人事管理人员为基础,构建高校人才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人才的主动性,实现人才的自我管理”,“充分开放网络评价系统,准许教师之间和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建立高校人才管理系统,实现人才管理的全面信息化”等六个方面实现高校人才管理模式与“互联网+”的融合,提高高校人才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信息化和人性化。

[1]于扬.所有传统和服务应该被互联网改变[EB/OL]. (2012-11-14)[2015-09-16].http://tech.qq.com/ a/20121114/000080.htm.

[2]马化腾.马化腾两会提案大谈“互联网+”[EB/OL]. (2015-03-05)[2015-09-17].http://news.163.com/ 15/0305/07/AJU5UQHH00014SEH.html.

[3]尹亮.中国有了“互联网+”计划[EB/OL].(2015-03-06)[2015-09-19].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5-03/06/c_1114544768.htm.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Z].2015-07-04.

[5]高静,涂庆华.浅谈高校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管理[J].计算机时代,2013(10):56-58.

[6]郭芳晴.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7]邵野.浅析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视野,2014(6):116.

[8]董国钢.高校信息化人才的开发与管理[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09(1):39-42.

[9]纪长青.中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10]刘洋洋.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及促进策略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责任编辑 李 丽】

G647

A

1009-5101(2016)03-0141-04

2016-03-15

都首峰,北华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人才管理、高等教育研究。(吉林 132013)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人才评价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