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区位变迁、耕地资源依赖与区域粮食安全
——以江苏为例

2016-12-17 09:06武舜臣周洲曹宝明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苏北区位变迁

武舜臣,周洲,曹宝明

(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46)

生产区位变迁、耕地资源依赖与区域粮食安全
——以江苏为例

武舜臣,周洲,曹宝明*

(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46)

武舜臣, 周洲, 曹宝明. 生产区位变迁、耕地资源依赖与区域粮食安全——以江苏为例[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 37(6): 1061-1067.

Wu S C, Zhou Z, Cao B M. Production location change, land resource dependence, and regional grain security: A cases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6, 37(6): 1061-1067.

耕地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在比较优势作用下,粮食生产区位变化明显,给耕地的粮食生产保障功能带来影响。本文以粮食生产大省江苏为例,考察了区位变迁下的粮食生产耕地资源依赖变动情况。脱钩分析和计量分析都能够得到: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粮食生产耕地依赖存在区位差异,苏北粮食生产对耕地的依赖性远高于苏中和苏南。因此,随着粮食生产重心的逐步“北去”,江苏省省域层面粮食生产的耕地资源依赖性会逐步增强,经济因素主导的粮食生产变迁并非完全合理。因此,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政府应在认清区域禀赋差异的基础上,适度推进粮食生产北上。同时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水平,拓展粮源供给渠道,缓解变迁中禀赋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

粮食生产;区位变迁;耕地依赖;江苏省;粮食安全

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研究的重大战略课题。粮食安全主要是生产问题,耕地则是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和物质载体[1-2]。进一步,就耕地本身而言,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对粮食生产能力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国内已有大量文献从耕地角度对粮食生产及粮食安全问题展开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3-4]。

近年来,随着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及城镇化的推进,粮食生产区位发生了重大变化[5]。在地区资源禀赋差异下,这种区位变迁改变了原有的耕地与粮食生产匹配格局,粮食生产的耕地资源依赖程度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本文尝试在粮食生产区位变迁背景下考察粮食生产耕地依赖性的变化情况。

江苏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省,用占全国4.7%的耕地生产出了占全国7%的粮食,为保障全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6]。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近年来不仅做到了口粮自给,还实现了粮食盈余,是粮食主产省中少有的经济强省和粮食净输出省,打造了区域粮食安全的“江苏样板”[7]。“江苏样板”的成功打造体现了江苏省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重视及扶持政策的成效。一方面,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007年人均GDP就已达到4 43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另一方面,江苏省面临人增地减、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的现实矛盾,粮食安全保障形势不容乐观。由此,江苏省的粮食安全问题基本不存在“买得起”问题,重点核心部分在“买得到”,而实现“买得到”的根本途径在于粮食生产能力的保障。因此,生产领域问题的解决是实现江苏省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尽管江苏省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水资源等禀赋条件,但由于经济发展较快,非农产业优势突出,农业尤其是粮食的比较优势较低,农业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下降,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8]。此外,比较效益的差异也会带来粮食生产布局的变迁[9],尽管江苏省整体自然禀赋优越,但省内不同区域间自然禀赋依然存在差异。比较效益下的生产区位变迁方向与粮食生产优势地区可能存在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的产生可能会给粮食生产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基于此,本文以江苏省为例考察生产区位变迁和耕地资源依赖对区域粮食安全的影响,以期获得有价值的分析结论,进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1 江苏省粮食生产的区位变迁与简单评价

1997-2004年期间,在农业结构调整背景下,政府对粮食扶持力度减缓、收购价格降低,全省粮食产量出现了一定程度下降[10-11]。随后,出于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重视[12],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粮食安全逐步被摆到更加重要位置。在政策激励下,农民种粮积极性开始上升,播种面积逐年增加,粮食产量也出现了转折性反弹,成功实现连年增产。1996-2014年江苏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变动走势见图1。同时,粮食生产区域也逐步出现分化,苏南地区粮食生产缩减,苏中、苏北地区的粮食生产基地地位得到强化[13]。为对该区位变迁现实有个更为清晰的认知,本文采用产量及播种面积比重变迁方法对此问题给予验证。

图1 江苏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动走势(1996-2014)Fig. 1 Pattern of grain planting area and grain produc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1996-2014)

按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江苏省13个地级市总体可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其中,苏南地区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苏中地区包括南通、扬州和泰州,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鉴于分析的便利性,本文以该划分方法为依据,分析江苏省粮食产量及生产区位变动。从《江苏省农村统计年鉴》中获得三大区域粮食产量及播种面积的相关数据,考核不同区域粮食作物产量变化及对全省粮食增产的贡献情况,数据区间为2004-2014年,结果见表1。从绝对值来看,江苏省粮食产量苏北比重长期较高,其次是苏中和苏南,粮食生产呈现出“北余南缺”的特征,不同区域产量增长情况存在较大差异,苏北粮食产量在该阶段全省粮食产量中的贡献率高达74.25%。从变动趋势来看,江苏省粮食产量占比依旧存在“北上”的趋势,苏北粮食产量比重继续增加,从2004年的56.93%上升到2014年的61.2%,而苏南和苏北粮食产量比重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

此外,粮食播种面积占比变动也是衡量粮食生产区位变化的重要标志。2004-2014年间,苏南和苏中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占全省面积比重分别由15.23%、26.61%下降至13.31%和24.73%,苏北地区则由58.16%上升至61.96%。从粮食播种面积角度同样能够得到粮食产量连增期间生产区位存在“北上”趋势的结论。

影响粮食区位变迁的因素很多,既有属于地形地貌、气候、水资源和土地情况等自然条件因素,也有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其他因素。然而,在以经济增长作为区域发展核心的背景下,经济因素对生产区位变迁的影响更为显著,且粮食生产往往朝着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迁移[14]。就江苏省而言,呈现区域经济发展较好地区与粮食生产资源禀赋优势地区重合的特征。因此,区位变迁会使得粮食生产远离经济发展优势地区的同时,也逐步丧失粮食生产的资源禀赋优势[15-16]。

表1 2004-2014年江苏省各区域粮食作物产量变化及对粮食增长的贡献Table 1 Yield change in each region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grain output from 2004 to 2014

下面的研究将本着如下思路展开,在江苏省粮食生产区位“北去”的前提下,考察江苏省三大区域粮食生产的耕地依赖性差异。如果苏北地区粮食生产的耕地依赖性越强,这就意味着现阶段经济优势推动下的粮食生产“北去”加大了整体的粮食耕地依赖程度。为对不同区域粮食生产耕地依赖差异进行判断,本文分别采用脱钩指数法与生产函数法进行验证。

2 江苏省区域耕地资源依赖性差异脱钩分析

为描述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的耦合关系,OECD[17]提出脱钩理论及“OECD脱钩指数”,并通过对两者不同耦合程度的考察将脱钩状态分为“相对脱钩”和“绝对脱钩”。近年来这一理论的应用在国内得到了不同程度延伸,由以往单一的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拓展到某一产业对资源的依赖,扩大了脱钩理论的应用范围。

参照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变化特征及脱钩类型判断标准,粮食生产与耕地面积脱钩类型判断标准见表2。

表2 粮食生产与耕地面积脱钩类型判断标准Table 2 Criteria of decoupling types between grain production and arable land area

以表2为基础,利用江苏省省级层面2004-2014年相应数据分别得到江苏省及各地区粮食产量增长率和耕地变化率,并判断不同年份两者脱钩关系变动情况(表3)。

表3 江苏省及各地区粮食生产与耕地面积脱钩关系Table 3 Decoupling relationship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arable land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different regions

根据表3,从全省层面看,由时期一的耦合转到时期二的相对脱钩。分地区看,苏南和苏北地区脱钩程度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分别由时期一的耦合下降至时期二的绝对脱钩、相对脱钩。考虑到以上分析只能对同一区域不同时期粮食生产的耕地资源脱钩情况做粗略的分析。为了对不同区域间脱钩状况进行比较,本文进一步借鉴OECD[17]采用的脱钩指标:

当Fd>0时,与参照区域或时期比实现了脱钩,当Fd<0时,与参照区域或时期比没有实现脱钩。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选择江苏省整体作为参照区域,核算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相比于参照区域的脱钩程度。根据表3中数据,最终结果中,三大区域在时期一的脱钩因子分别为5.155、0.445与-0.009,在时期二脱钩因子则变为2.722、0.596、-0.482。从该结果能够基本判断,与江苏省层面相比,苏南地区和苏中地区粮食生产在两时期内都实现了对耕地的脱钩,苏北在两时期却表现出相反的特征。由此似乎能够初步判断,粮食生产的北移或许能够间接导致其耕地依赖程度的提升。当然,根据于法稳[18]的分析,脱钩因子指标的得出可能会因为一些偶然因素而造成偏差。因此,为对江苏省粮食生产区位变迁给耕地资源依赖带来的影响做出进一步的判断,本文将采用生产函数法对不同区域耕地依赖差异性进行分析,以求发掘耕地资源脱钩现象背后生产区位变迁对耕地资源依赖性的作用。

3 江苏省不同区域粮食生产的耕地资源影响效应分析

耕地是粮食生产重要的投入要素,由于自然条件和技术投入条件的差异,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对耕地投入的依赖存在差异[19]。为考察江苏省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对耕地依赖影响差异,本文选用江苏省三大区域13个地级市为样本,采用计量回归方法进行分析,时间区间为2004-2014年。

3.1 变量选取及预处理

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很多,劳动力、物质投入、土地、生产方式和制度都能够不同程度的对粮食生产带来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耕地,因此,选取的相关解释变量有耕地面积、种植业从业人口和化肥,同时,借鉴朱希刚[20]、石磊和寇宗来[21]的模型设计,加入时间趋势项,数据区间为2004-2014。其中,耕地面积数据来自《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5-2015),其中2010年数据引自《江苏省农村统计年鉴》(2011),为突出粮食生产耕地的准确性,该处对耕地面积也采用于法稳[18]的处理方法:调整后的耕地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作物播种总面积)×耕地面积。其他相关数据分别来自《江苏统计年鉴》(2005-2015)及《江苏省农村统计年鉴》(2005-2015)。

3.2 模型选择及结果检验

假设粮食生产函数为C-D型,即:

取对数后有:

其中,βit=lnα1,it为常数项,CL指代产量,TZMJ为调整后的耕地面积,LD为种植业从业人口,HF和NY分别指代化肥和农药投入,QS为时间趋势项,μit为残差项。考虑到脱钩分析中苏北地区粮食生产和耕地面积间未能实现脱钩,而苏南和苏中地区则实现了脱钩,因此在省级层面回归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地区对粮食生产和耕地面积间的依赖关系给予考察,实证结果见表4。

表4中模型1为全样本回归,模型2包括苏南和苏中两个地区的样本回归,模型3为苏北地区的样本回归。Hausman检验及LM检验显示,三个地区都应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结果显示,三个模型总体显著,实证结果可信性较高。从调整耕地面积系数分析,模型1—模型3中调整耕地面积变动1%,分别导致对应地区粮食产量变动0.62%、0.63%和0.95%,该结果突出了苏北地区粮食生产对耕地的依赖关系。其他变量中,代表技术进步的趋势项系数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了技术进步在产量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他变量中,仅模型3中农药系数显著,突出了农药在苏北地区对粮食产量的促进效果。对部分不显著变量的符号给予一定说明,三个模型中,种植业劳动力投入与化肥投入符号为正但不显著,这说明江苏省劳动力投入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不再明显,化肥投入也处在可有可无的地位,这与张利庠等[22]、仇焕广等[23]的研究相一致。

表4 耕地依赖性差异实证分析Table 4 Empirical analysis of arable land dependence differences

结合区域粮食生产耕地依赖差异及江苏省粮食生产区位变迁方向可以推断,尽管从省级层面及区域层面单独分析,政府扶持政策和技术进步等其他原因降低了粮食生产对耕地的依赖程度,但由于区域粮食生产耕地依赖性差异,粮食生产区位“北去”趋势会一定程度上对区域层面粮食生产脱钩效果的延续性带来影响。而且,从当前江苏省粮食生产布局的变迁趋势看,未来江苏省内部粮食生产分工将更为明显,苏北地区将成为支撑整个江苏省省内粮食供给的“主产区”,而苏南、苏中地区的粮食生产将逐步弱化。如此,江苏省粮食生产区位变迁带来的耕地依赖性负作用将会变得更强,可能会进一步弱化政策和技术进步带来的耕地依赖性效应,最终影响全省层次粮食生产的耕地依赖性。对粮食生产区位变迁导致耕地依赖强化的可能性,有必要给予足够重视。

4 结论启示

江苏省粮食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均收入已达中等收入水平的江苏省而言,其粮食安全的概念有了新的侧重点。相比于以往的“买得起”问题,江苏省粮食安全的重点已转移到“买得到”问题上,而“买得到”问题从根本上说则是生产问题。近年来江苏省粮食生产成功实现多年连增,然而,从粮食生产的布局看,江苏省粮食生产正面临着“北上”趋势。尽管这种“北上”符合比较优势原理,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整体发展,但由于资源禀赋差异,这种生产趋势给粮食生产带来的潜在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本文运用脱钩指数方法粗略验证了近年来江苏省粮食生产对耕地投入的依赖程度,发现江苏省粮食生产的耕地脱钩程逐步降低,对耕地依赖程度有所减弱。然而,考虑到区位资源环境差异,总体上耕地投入的脱钩掩盖了粮食生产布局变动带来的耕地依赖性问题。

为此,本文在初步考察了不同区域间粮食生产与耕地资源脱钩指数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证考察了江苏省区域粮食生产耕地依赖性差异,并结合粮食生产的区位变动方向对江苏省粮食生产区位变动的耕地依赖性影响做出判断。分析结果显示,分区域看,江苏省耕地依赖性呈现苏北高于苏中和苏南的特征。随着江苏省粮食生产重心的持续北移,尤其是苏北地区成为江苏省省域层面的主产区后,江苏省区域变迁导致的耕地依赖性增强问题也会逐步展现。尽管这种耕地依赖的增强可由政策投入及技术进步给以缓解,但隐含在要素禀赋差异方面的耕地依赖差异依然不能忽视。考虑到江苏省苏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相对丰富,经济效率上的粮食生产区位变迁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保障江苏省地区粮食安全。然而,长期而言,过度依赖耕地资源的粮食生产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尤其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苏北地区粮食生产的耕地约束问题也无法避免。此外,从全国层次而言,经济推动下的生产变迁已经形成了对环境资源的巨大冲击,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东北黑土地的破坏及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的枯竭,对粮食产能的巩固和提升造成威胁。因此,针对粮食生产的集中应差别化分析,结合资源环境情况,对粮食安全目标实现的稳定性做出判断,对于某些会增强粮食生产资源依赖性的生产变迁,更需对其可持续性进行推敲。

5 对策建议

随着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拉大,粮食生产区位继续北移的趋势不会停止。然而,根据研究结论可知,北移的粮食生产区位会增强粮食生产的耕地资源依赖性,这对耕地资源本不丰富的江苏省粮食安全方面带来挑战。对此,为保障江苏省区域粮食安全,拟有以下政策建议。

首先,承认区域禀赋差异,适度推进区位转移。在省长责任制框架下,随着区域内经济增长差异的扩大,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会不自觉的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倾斜。因此,对江苏省而言,经济和政策形成的推力会加快粮食生产的“北上”速度。尽管经济推力不可避免,但政策推力的制定需更为谨慎。省级政府应以区域禀赋差异为依据,以粮食产需总量平衡为基础,适时适度的制定和推广生产区位转移政策,实现江苏省省域层面粮食生产在区域变迁中平稳过渡。对于苏南高效良田,应完善永久耕地保护工作。地方政府应在响应上级政府方针的前提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因地制宜推进土地流转,鼓励规模化经营,扶持规模化经营大户和家庭农场主,提高种粮效率和效益。同时妥善做好农户安置和劳动力转移工作。

其次,重视生产技术进步,弥补区域禀赋差异。尽管区域禀赋差异难以改变,但技术水平的提升能够一定程度减弱资源禀赋差异在粮食生产中的影响程度。因此,提高农业技术投入,降低资源依赖依然是保障地区长期粮食安全的根本。省级政府应加大对苏北农业基础设施及科技投入,完善农机农药化肥补助。地方政府应加快推进土地修复改良,因地制宜调整粮食生产结构,推广良种和生产工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征信、信贷、担保、监督等机制。

第三,加强跨区域生产协作,拓展粮源供给渠道。在经济比较优势的作用下,积极在周边省份或境外开拓粮源基地成为发挥经济比较优势,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方式。江苏省可在粮食生产区位不断北移的同时,积极争取在周边省份,尤其是耕地资源丰富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弱省份建立粮源基地,确保全省粮食供给。同时,有效开拓海外粮食生产基地,海外买地或租地种粮,进一步拓展粮食供给。

[1] 柯炳生. 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若干看法与对策建议[J]. 中国地产市场, 2004(4): 64-67.

Ke B S. Some ideas and suggestions on food security issues[J]. China Real Estate Market, 2004(4): 64-67.

[2] 张利国, 陈苏. 基于耕地利用效用的粮食生产时空变化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4(1): 10-17.

Zhang L G, Chen S. An analysis of the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of grain production based on utility of farmland utilization: With a case of Jiangxi Province[J]. 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4(1): 10-17.

[3] 余振国, 胡小平. 我国粮食安全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关系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19(3): 45-49.

Yu Z G, Hu X P.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 of food security and cultivated land’s quantity and quality in China[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3, 19(3): 45-49.

[4] 吕晓, 黄贤金, 陈志刚, 等. 中国耕地保护政策的粮食生产绩效分析[J]. 资源科学, 2010, 32(12): 2343-2348.

Lü X, Huang X J, Chen Z G, et al. Evaluation on the grain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the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policy in China[J]. Resources Science, 2010, 32(12): 2343-2348.

[5] 邓宗兵, 封永刚, 张俊亮, 等. 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变迁的特征分析[J]. 经济地理, 2013, 33(5): 117-123.

Deng Z B, Feng Y G, Zhang J L, et 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endency of grain production’s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China[J].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33(5): 117-123.

[6]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 中国粮食问题研究[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

R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Survey Team of National Bureau. Research on China’s Grain Issues[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3.

[7] 朱新法. 粮食安全, 江苏是样板[N]. 新华日报, 2014-07-06(001).

Zhu X F. Food security, Jiangsu Province is a sample[N]. Xinhua Daily, 2014-07-06(001).

[8] 朱希刚. 种植业生产技术进步评价和经营规模对策[J]. 农业技术经济, 1991(1): 9-18.

Zhu X G. Valuation of crop farming production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operation scale countermeasure[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1991(1): 9-18.

[9] 张落成. 我国粮食生产布局变化特点及其成因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0, 9(2): 221-228.

Zhang L C. Food distribution change in China and its reasons[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00, 9(2): 221-228.

[10] 肖国安.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经济学解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05(3): 12-17.

Xiao G A. Economic analysis of grain direct subsidy policy[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5(3): 12-17.

[11] 王双进, 苏景然. 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演变历程及经验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 2014(9): 48-50.

Wang S J, Su J R. Evolution and its experience of food price support policies[J].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2014(9): 48-50.

[12] 张利国. 粮食安全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Zhang L G. Research on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rain Security[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2008.

[13] 金涛, 陆建飞. 江苏省耕地变化与粮食生产地域分化[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 32(4): 405-408.

Jin T, Lu J F. Cultivated land changes and regional disparity of grain production in Jiangsu Province[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1, 32(4): 405-408.

[14] 罗万纯, 陈永福.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05(6): 58-64.

Luo W C, Chen Y F. Research on regional pattern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05(6): 58-64.

[15] 李裕瑞, 吕爱清, 卞新民. 江苏省人均粮食地域格局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J]. 资源科学, 2008, 30(3): 423-430.

Li Y R, Lü A Q, Bian X M. Regional change of per capita grain possession and its driving mechanisms in Jiangsu Province[J]. Resources Science, 2008, 30(3): 423-430.

[16] 佴军, 张洪程, 陆建飞. 江苏省水稻生产30年地域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16): 3446-3452.

Nai J, Zhang H C, Lu J F. Regional pattern changes of rice production in thirty year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Jiangsu Province[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12, 45(16): 3446-3452.

[17] OECD: Indic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s for economic growth, Paris: OECD, 2002.

[18] 于法稳. 中国粮食生产与灌溉用水脱钩关系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08(10): 34-44.

Yu F W. Decoupling relationship analysis on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and irrigation water[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8(10): 34-44

[19] 刘洛, 徐新良, 刘纪远, 等. 1990-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14, 69(12): 1767-1778.

Liu L, Xu X L, Liu J Y, et al. Impact of farmland changes on production potential in China during recent two decade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69(12): 1767-1778.

[20] 朱希刚. 农业生产函数概述(一)[J]. 农业经济, 1983(3): 50-53.

Zhu X 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unction overview(1)[J]. Agricultural Economy, 1983(3): 50-53.

[21] 石磊, 寇宗来. 土地承包制下的粮食生产函数[J]. 上海经济研究, 1999(9): 2-8.

Shi L, Kou Z L. Grain production function under the land contract system[J]. Shanghai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9(9): 2-8.

[22] 张利庠, 彭辉, 靳兴初. 不同阶段化肥施用量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基于1952—2006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 2008(4): 85-94.

Zhang L X, Peng H, Jin X C. Analysis about impact of different stages of chemical fertilizer on China’s grain output-Based on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es during 1952-2006[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08(4): 85-94.

[23] 仇焕广, 栾昊, 李瑾, 等. 风险规避对农户化肥过量施用行为的影响[J]. 中国农村经济, 2014(3): 85-96.

Qiu H G, Luan H, Li J, et al. Impact of farmers’ risk aversion behavior on excessive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s[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4(3): 85-96.

(责任编辑:王育花)

Production location change, land resource dependence, and regional grain security: A cases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

WU Shun-chen, ZHOU Zhou, CAO Bao-ming
(Center for Food Security and Strategic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 210046, China)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serve a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ensuring grain security. In recent years, the location of grain production has changed significantly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which influences the functions of grain security of cultivated land. Taking Jiangsu Province, a main grain produci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dependence under the location changes. Through decoupling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is study show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dependence of cultivated land for grain production in Southern, Central and Northern areas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the dependence of cultivated land in Northern Jiangsu is much stronger than that in Central Jiangsu and Southern Jiangsu. As the Center of grain production gradually moves to Northern Jiangsu, the dependence of cultivated land for grain production at Jiangsu provincial level will gradually increase. The location evolution of grain production under the dominance by economic factors is not entirely reasonable. Therefore, to ensure the regional grain security, the government should properly promote the grain production in the north on the basis of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endowments. At the same time, the government should improve the technology and the level of grain production, expand grain supply channels as well as alleviate the adverse effects from endowment differences in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grain production; location change; cultivated land dependence; Jiangsu Province; grain security

CAO Bao-ming, E-mail: 2000cbm@163.com.

10.13872/j.1000-0275.2016.0113

F327

A

1000-0275(2016)06-1061-07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71403114)。

武舜臣(1987-),男,山东沂水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粮食流通,E-mail: wushunchen87@163.com;通讯作者:曹

宝明(1964-),男,江苏姜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粮食经济理论与政策,E-mail: 2000cbm@163.com。

2016-02-03,接受日期:2016-07-25

Foundation ite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71403114).

Received 3 February, 2016;Accepted 25 July, 2016

猜你喜欢
苏北区位变迁
袁奇峰:广州南CBD,优越区位截留全城商机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郑州:紧抓区位优势 未来发展可期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