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治理

2016-12-17 13:05罗焰等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9期
关键词:盈余管理治理动机

罗焰等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和完善,证券市场不断发展,上市公司中的盈余管理的现象也变得越来越普遍。而盈余管理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阻碍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本文对企业盈余管理的概念、动机进行了阐述,并对盈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强化外部审计、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四个方面对盈余管理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盈余管理 动机 治理 对策

上市公司中发生盈余管理行为由来已久。运用盈余管理调节利润,会对经济结果造成不同影响,公司盈余可以因此由亏转赢,实现盈利。公司管理层不同的盈余管理手段会带给企业不同的结果。因为盈余管理是对会计信息的调整,因此无论何种程度的盈余管理,何种实施方式都会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干扰,很难做到完全精准地反映企业真实的状况,从而偏离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很可能在对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同时,不利于企业自身长远发展。

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中外经济学家的研究下,盈余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盈余管理是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企业的管理层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对企业对外会计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不同认识

时至今日,对于盈余管理的概念理论界仍然莫衷一是。总体来说,共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家凯瑟琳雪珀(Katherine Schipper),基于会计信息观提出观点,她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层在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时,有意识和目的地进行的对外信息调整。第二种观点代表人物是美国另一位会计学家斯可特,他以经济收益为视角,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假定经营者可以在很多会计决策中进行选择时,更倾向于那些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决策行为。于东智在《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制定》一书中表述了对盈余管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盈余管理是误导投资者的行为,视同商业操纵,会扰乱市场秩序。然而王立彦认为盈余管理是在遵守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让报告的内容更有利于自己的决策行为。宁亚平对上述概念又进行了简单区分,认为盈余管理和盈余作假都归属于盈余操纵的情况,而二者又截然相反。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的合理范围内的行为,不会造成企业自身价值的流失。与之相反,盈余作假则是违法的,管理层是违背相关准则和规定进行盈余操纵,或是损害公司价值为代价操纵利润的。

盈余管理的主观动机

融资动机。资金是企业维持企业运转的基础前提和必要条件,企业通过上市可以从更大范围内获得更多的资金,且更为方便快捷,企业获取资金的途径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负债筹资,通过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获取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个人的资金;第二类是权益融资,通过内部筹资、发行股票等手段获取的资金。无论筹资方式如何,企业获得资金的前提都建立在良好的经营业绩之上,因此上市公司会因为融资动机而采取一定的盈余管理干扰企业会计信息。

而对于债务契约而言,也是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企业债务筹集对象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时,在成为债务关系之前,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审核必不可少,良好的经营状况可以帮助企业更快更多地获得资金。与此同时,也可以适当规避债务契约可能带来的违约风险。

降低交易成本。公司上市后,相关人士希望公司能够有好的发展以及优秀的表现。公司的获利和亏损时刻牵动着他们。当公司处于不利情况下,竭尽全力改变投资方案,而公司盈余就是影响他们投资决定的最大因素。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自身交易成本越高,企业的盈余就会变得越少;反之,交易成本的降低则给与企业盈余更多的空间,这是由于相比较而言发展好的企业更容易得到一些优惠政策。另外,考虑风险因素,银行更愿意贷款给那些经营状况较好的公司。

规避政府监管。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进行宏观调控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我国市场经济保驾护航。当某一行业的盈余超出或都低于一般界限时,国家便会对其进行严厉监管,政府此时就会实施其宏观调控的职能。一些垄断企业(如电子通信、电力、石油等行业企业)由于自身行业特点希望通过盈余管理来降低企业的关注度,从而得到政府的扶持和保护。

盈余管理的客观动机

现行理论不完善。首先是会计准则不完善。会计准则以具体规则为导向,通常处理类似经济活动时用相同的会计准则。市场的复杂性决定单一的会计准则不能满足企业个性化的会计处理需求。另外,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会计工作实践之间的时间差异、覆盖会计事项的范围差异,即会计准则的滞后性和不全面,给予企业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准则的机会。其次是重要性原则的缺陷。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在处理经济事项时,分清主次,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重要的会计事项要着重处理,反之不重要的事项则可以简单处理,例如合并处理。然而,会计准则并未对事项的重要程度进行明确划分。

公司的治理结构缺陷。企业组织结构的不完善、权利分工的不明确,极易出现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其表现在:一是关键人模式,盈余管理是对于对外会计信息的调整,而上市公司的委托代理制的建立基础就是会计信息不平衡。企业“代理人”行使公司的经营权,随着控股地位的不断上升,企业管理更为集中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监事会,独立董事会等权利被架空,成为公司的形式,无法发挥其对企业的监督作用,对权利的集中采取“漠视”态度,为企业管理层的盈余管理的肆意实施提供了条件。二是小股东“用脚投票”,“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信息地位不对等,“代理人”作为信息的发布主体,对信息具有控制和调节能力,“委托人”则相反,处于信息的接收方,对信息真实性无法进行辨别,信息的不对称地位也给予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条件。

外部监管效果不佳。目前,我国的监管体系主要分为两类,第一是政府组织,例如证监会,财政部等;第二是民间组织,包括各类会计事务所等。我国政府部门曾出台多项措施针对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但却没有任何效果。其原因在于我国证券法律体系尚不完善、法律内容不全面、执法力度不强、惩罚措施不严等问题,以及机构之间权利交叉重叠,有的事项有很多机构进行监管,而有的事项却没有机构进行监管。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也没有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会计事务所规模小、数量多且欠缺规范。在市场恶性竞争中很容易造成迁就企业的现象发生,最终丧失监督效果。

盈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广义上来讲,盈余管理是具有中性的概念,大多学者认为在合理范围内的盈余管理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企业通过盈余管理来正确地认识企业本身、市场和社会,并正确定位自己,这有利于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提高企业自身的运营效率。当企业面对突发事件时,给予企业一定的缓冲力,有利于做出快速的应对决策,减少企业损失,维护企业形象。但是这种对外信息的调整不能增加企业本身的价值,仅是短期的修饰,无益于企业本身长久的经营和长远的发展。信息的使用者处于信息地位的劣势,过度的盈余管理使会计信息与实际分离过大,很可能对投资者造成误导,并带来经济利益的损失,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内部稳定,乃至资本市场的稳定。

(一)降低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是企业对外提供的揭示企业经营状况、财务成果的信息,对企业相关的利益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直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为盈余管理是对企业对外披露信息的一种控制或调整,偏离了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使得企业在报表中反映企业真实情况偏离方向,偏离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可信度,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二)干扰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会通过企业会计信息来判断投资或者借款给该企业是否正确,对于其决策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盈余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有效资本市场的假设下,盈余管理很少会影响企业现金流量,因此对信息使用者的干扰度很低。但是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程度偏低,并不完善,盈余管理会对信息使用者的判断造成直接的影响,干扰其判断,很有可能造成使用者的经济损失。

(三)阻碍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盈余管理的发生会使得企业会计信息与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产生偏差,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真实业绩,是对市场投资者的一种误导。同时,会增加信息使用者的投资风险、投资成本,不利于市场运行效率的提高。

治理盈余管理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与会计实践相比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和覆盖范围上的不全面,新的会计事项与金融工具的相继出现会加剧这种差距的形成。因此,会计准则制定者需要严格限制企业自身选择会计政策的自由度。首先要把握会计实践的最新动态,及时制定高品质的具体准则。其次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上,促使会计信息具有更高的真实性。最后加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走符合我国实际的道路,建立更高质量、更有效防范过度盈余管理行为的会计准则,从根本上减少企业盈余管理。

(二)强化证券市场监管

企业往往会利用盈余管理,粉饰经营业绩作为获得上市资格的途径,因此改进企业上市的审批制度,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管理十分必要。改进上市公司的审批制度,上市更加透明,能否上市取决于企业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发展前景的预期,而去除上市额度、行政审批等条件的限制,可以使任何符合条件的企业都可以上市,进行股票交易,也可以减少企业为求上市滥用盈余管理的情况,并因此可以促进上市公司的质量和证券市场的进步。

(三)强化外部审计监督作用

内因是根本,但是外部环境也是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外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上市公司对外会计信息的质量。强化外部审计监督,首先加强外部审计机构审计责任,提高外部审计单位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注册会计师的公正和独立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也是平衡信息发布者和使用者之间不对称关系的重要因素。其次要加强对会计事务所的外部监管,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的中介机构普遍存在着管理松散的问题。而会计师存在着独立性差、缺少较高的职业追求、责任心弱、执业粗糙等不足,所以在减少企业盈余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时,提高外部审计人员素质,规范外部审计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完善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

会计信息失真的另一个原因是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权利过重,主导企业经营权和股东权,而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再加上企业管理层缺少科学的激励和监管机制,会导致管理者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只关注当前利益的出现。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作用无法发挥,大多因得不到具体执行而被架空,引发了管理者盈余管理的动机。因此,应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内部审计委员会与外部独立董事监督协同运作,使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等部分精准分工,相互制衡,一同负责企业的审核评价工作,减少企业过度盈余管理的产生。

猜你喜欢
盈余管理治理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动机不纯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