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丽强
对保山市粮食收购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文/陈丽强
根据云南省保山市委市政府的安排,保山市粮食局联合发改、财政、农业、农发行五部门组成专门调研组,对全市五个县区的粮食收购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保山市是云南省产粮大市,有“滇西粮仓”之称。全市政策性粮食指导性收购任务常年保持在3.5万吨以上,其中为稳定粮价宏观调控商品粮约2万吨,政策性储备轮换用粮约为1.5万吨。
主粮供给方面,保山市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39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为140万吨左右。从最近三年的数据来看,该市年产量逐年增长,但由于基本建设占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等因素,水稻产量逐年递减。2015年全市粮食总消费量145.58万吨,其中口粮消费58.27万吨。从生产与消费情况来看,尽管近年来粮食总量平衡、市场价格平稳、供给有力,但由于水稻种植面积和年产量均处于调减的“当口”,口粮自给率逐年降低,对外依存度逐年加大,完成收储、确保宏观调控和救灾救济任务的压力加大。
在粮食收购方面,为维护全市粮食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年收购量为3~4万吨,除在辖区范围内收购本地粮食外,还从德宏、临沧、大理、楚雄等地收购粮食。2013年完成收购量4.4万吨,辖区内收购3.74万吨,外购0.65万吨;2014年收购3.78万吨,本地收购3.22万吨,外购0.56万吨;2015年收购3.32万吨,本地收购2.52万吨,外购0.8万吨。由于水稻种植效益不明显,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尽管全市稻谷产量维持在50万吨左右,但剔除农户自留口粮外,可售的粮食已所剩不多,政策性粮食收购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近三年来分别为14.9%、14.83%、24.29%。从收购总量上看,也从4.4万吨减少到了3.3万吨,年均减幅达13.4%。单从企业与农民的买卖粮食的角度看,保山稻谷市场已由“买方”市场转为“卖方”市场。在政策性粮食收购方面,保山市粮食局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
一是政府重视,认真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责任制。保山市五县(市、区)人民政府、各级各部门站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种粮农民利益的角度,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收购工作,切实将粮食行政首长责任制落实到实处。既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敞开收购,确保农民种粮卖得出,有实惠,也要想方设法筹措粮源,保证政策性用粮,特别是各级储备粮足额收储到位,确保政府应急调得动、用得上。
二是因地制宜,抓好收购。各县(市、区)结合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实际,因地制宜落实粮食收购政策。隆阳、腾冲、施甸、昌宁四县(区)将每年政策性用粮收购任务分解到主要种粮乡镇及国有粮食购销公司,乡镇将政策用粮收购任务下达到村,村又依据计税耕地面积(粮食直补面积)将政策性用粮收购任务分配到组、农户。龙陵县由于耕地少、特别是水田面积少,粮源紧缺,自2004年以来,该地一直坚持市场化收购,根据市场价格,与粮食企业、种粮大户、经纪人合作,以上门收购等方式收购毛粮,再进行二次整理入库。同时该县还结合地方粮食产业发展特色,积极培育龙江流域的“细、红、软”特色优质稻5000多亩,引导国有粮食企业开展订单收购,保证随行就市、优质优价,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是加强宣传,做好服务。各县(市、区)、种粮乡镇每年都召开收购工作会,统一政策、分解任务,层层抓好落实。粮食部门会同发改、财政、农业、农发行搞好市场分析预测,加强与农发行沟通协调,优化审批程序,加快贷款拨付速度。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应对农发行“双结零”政策,多方筹措资金,确保在收购期间现场结算,绝不出现“打白条”的情况。同时,公示收购价格、等级标准、收购时间,为售粮农民提供休息场所、茶水,尽量采用机械操作,方便农民售粮。县、乡、村和购销企业还结合实际,利用广播、会议、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加大收购政策宣传力度,让群众充分认识政策性用粮收购工作的重要性,引导群众理性对待粮油市场变化,推进政策性用粮的收购工作。2016年8月以来,发放《粮食收储宣传册》2万余本到种粮农户手中,以增强农户对政策性用粮和收购质量标准的认识。
四是积极“走出去”,扩大粮源渠道。全市五县(区)中除腾冲市能够在本地完成收购任务外,其他县(区)均需从外地购进粮食方可完成收购任务,其中施甸、昌宁、隆阳、龙陵政策性收购粮食中外购比例大约分别为10%、30%、40%和90%。为保证政策性用粮,在主要县(区)内保粮源的同时,积极走出去,与市内、市外、省外乃至境外地区加强购销合作,拓宽粮源渠道。如隆阳区与缅甸积极开展替代种植,争取玉米返销指标,同时加强与东北主产区合作,2015年从东北购进稻谷50万公斤;龙陵县依托德宏州,与企业、大户、经纪人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昌宁县主要加强与临沧、腾冲市的合作,计划逐步加强与东北的产销合作,稳定粮源。
五是切实加强收购工作的监督指导。秋粮收购期间,市县两级分别组成了收购检查组,专门负责收购秩序、粮食质量以及收购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五县区国有粮食购销公司成立了收购工作组,认真组织人员负责收购、装卸、入库等方面的工作,全市61个粮食收购点敞开收购。为确保秋粮收购工作规范有序地运转,收获年度内适时下达《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文件的通知》、《关于开展秋粮收购检查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及时传达各级粮食收购精神,为完成收购任务与加强收购纪律提供了保障。
一是保山市稻谷缺口呈扩大趋势。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田面积实有量缩减种植成本不断攀升,种植收益明显下降,部分农田还出现了撂荒现象。2013、2014、2015年稻谷产量分别为52.2万吨、52.1万吨、50.4万吨,五县(区)中已有四个县(区)本区域内不能够满足本地所需政策性粮食,全市政策性用粮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就口粮而言说明正在从原来的产区逐步向销区转变,如果不能及时转变观念,积极应对新变化,加强与县外、市外、省外粮食主产区、种植基地、合作社、粮食经纪人建立稳定、互惠的产销合作关系,完成辖区内政策性粮食收购任务势必越来越困难。
二是新老粮价差逐年扩大。
2013年以来,国际粮价下跌,低位运行,稻谷品种的购进价格和销售价格形成倒挂,各级储备的稻谷轮换差价逐年扩大,造成财政拔补的储备粮轮换费逐年增加。由于有国家政策价托底,新稻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企业如果买卖新稻,即可以实现保本或微利,但如果储新稻谷卖老稻谷,则价差明显,经营难度加大。2015年,根据对储备粮存粮企业轮换出库中晚稻品种市场销售价格调查,全市中晚籼稻的平均销售价格为2.05元/公斤,粳稻2.70元/公斤,每公斤分别低于2015年最低收购价0.71元和0.4元。
三是粮食收购成本呈上升趋势。按照入库粮食“一干、二净、三饱满”的要求,粮食企业在收购原粮的基础上必须进行适当整理方可入库为储备用粮,而随着本地粮源减少和人工费用的增加,粮食收购、运输、集并、自然损耗、整理等成本也随之增加。2015年五县(区)政策性用粮因外购依存度的差异,其收购综合成本也呈现出差异化。腾冲市立足本地粮源收购,收购成本为0.08元/公斤;施甸县、隆阳区、昌宁县、龙陵县对外依存度分别为10%、36.04%、48.1%和90%以上,其收购成本分别为0.09元/公斤、0.20元/公斤、0.25元/公斤和0.35元/公斤。昆明市、玉溪市均为销区,主要粮源为东北粮食主产区,运输方式为铁路,每公斤稻谷的运输、集并等综合费用为0.6~0.7元,到大理火车站的综合费用每公斤为0.75元左右,到保山为每公斤1元左右。
四是收购任务、收购方式不适应形势变化。由于隆阳、腾冲、施甸、昌宁四县(区)仍然采取下达任务的方式进行政策性粮食收购,其依据主要是粮食直补面积,而实际的稻谷种植区域、面积、农户、产量均在逐年缩减,近几年收购任务虽有所调整,但幅度不大,不够精准,导致部分乡镇、村、组、农户完不成收购任务。
五是仓储设施落后。保山市共有库点108个,仓容32.2万公斤,近几年通过维修改进仓储设施有所改善,但总体仍然落后,“四合一”标准化仓储设施相当缺乏,达标仓容仅达20.71%,远低于我国平均水平,极不利于粮食的科学、安全储存,这也是导致轮出稻谷品质下降、新老粮价差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全国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大背景下,保山市粮食市场存在着供求总量紧平衡与部分品种结构性过剩的矛盾,普通粮食品种过剩滞销与优质品种短缺紧俏的矛盾。发展中的困难只有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要利用好区内、区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精细化上下功夫,在品牌上做文章,在确保辖区内粮食安全平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举措创新。
(一)积极适应粮食流通工作新变化
守住“四条底线”,实现“四个确保”目标,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切实承担起本地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一是守住收购底线,确保农民种粮卖得出,企业有粮源。粮食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努力协调有关方面执行好收购政策,根据粮食种植布局和交通条件,统筹设立粮食收购网点,方便农民售粮。二是守住储备底线,确保企业调得动、用得上,质量有保障。按照“高效灵活、运作规范、监管到位、保障有力”的原则,守住“吃粮买得到、应急供得上”这条底线,确保全市应有的地方粮食储备规模。三是守住销售底线,发挥国有粮食部门的主渠道作用,确保消费者吃粮买得到。在巩固完善保山市已有的23个粮油平价销售点基础上,再增设70个应急供应点,确保每个乡镇、街道或社区至少有1个应急供应网点,并配套相应的应急加工企业、储备设施和配送中心。四是守住质量底线,确保质量安全。健全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落实各项治理措施,从源头上防治粮食污染。在城乡普遍建立“放心粮油”供应网络,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制度。
(二)积极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发展
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积极稳妥引导耕地向种粮能手集中、生产向粮食主产区集中、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整合项目资金,集中力量通过建设172万亩高标准农田来改善农田基础设施。规划落实100万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将水稻产量稳定在50万吨左右,稻谷自给率达80%以上。同时根据马玲薯主食化战略,积极开展马玲薯种植、加工、消费的规划、研究。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农业科技推广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发展粮食生产规模化,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为提高土地产出率与资源利用率创造条件,为粮食生产规模化和粮食安全提供必要支持。
(三)积极探索粮食收购新举措
围绕助农增收,维护种粮农民利益和保障粮食安全,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改革完善粮食收购政策。通过与企业、大户、合作社、经纪人、家庭农场合作或强化服务、上门收购的方式完成政策性粮食收购任务,将国有粮食企业的经营重心转向市场,逐步实现市场化收购道路。 一是搞好服务,挖掘和拓宽区内粮源市场。组织人员到产粮乡镇了解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经营粮食的合作社的数量,主动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对接,了解、掌握种植面积、品种、出售意向等情况,听取意见,建立信息档案,确立合作关系,定期组织联动,提供优质服务。 二是建立区外购销合作关系,从订单中落实收购任务。在掌握好本地粮食市场需求、喜好的基地上,与粮食主产区、周边市、县粮油企业建立稳定、互惠的购销合作关系。在统筹计划当年政策性粮食收购任务的同时,将商品经营部门与区外供应商签订收购订单。 三是发挥合力,建立健全粮食收购新体系。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协调农业、工商、技术监督、农发行、财税等相关部门,齐心协力,推进建立权责明确、便于操作的购销体系,实现粮食由产区到销区、由农村到城镇的高效、便捷、有序的流通。
(四)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推进“粮安工程”建设,努力在夯实基础设施和增强发展能力上取得新进展。一是理清思路。坚持“科技兴粮”方针,推进中心粮库建设,引进应用先进的科学保粮技术,开展科技创新。二是增强规划。努力实现“一县一中心”布局,形成中心辐射乡镇、乡镇涵盖粮源仓储网络体系,使保山市粮油仓储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扎实推进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建设与全市粮食收储规模和保障供应要求相匹配、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仓储体系。继续推进粮食“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工作。根据仓库设施标准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的要求,新建粮食仓库10.6万吨,新建食用植物油储存油罐600吨,维修改造仓库7.9万吨。三是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创新投融资方式,采取多元化投入的方式,按照项目要一点、资产盘活一点、银行贷一点、企业出一点等多条腿走方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确保地方“中心粮库”、“危仓老库”维修改造等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同时,要积极研究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项目,为粮食流通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五)积极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
当前粮食行业发展正在迈向改革转型、创新发展和依法治粮的新阶段。粮食部门服务的对象与粮食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粮食消费需求发生根本性变化,粮食流通监管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要主动适应新变化,寻求改革的突破口,拓宽生存和发展空间。一是加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要抓住机遇,主动向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汇报和沟通,积极争取支持和理解,在土地置换、办证收费等方面争取优惠政策。二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要探索国有资产经营和监管的有效形式,切实履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出资人职能,逐步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引导企业转变观念,扮演好粮食产业“龙头企业”角色,发挥好企业承前启后、引领带动粮食产业的作用。要创新经营方式,主动融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彻底改变坐站收粮、坐库守粮“吃政策饭”的生产经营方式。在确保本地粮食流通安全的基础上,积极融入到“互联网+”等电商平台,开拓优质特色之路,打造“精、特、优”等地方优势品牌,切实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水平。三是推进公司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激发企业内生活力。正确处理好国有企业与多元市场主体的关系,发挥好国有粮食企业在流通中主导和示范作用,鼓励支持多元主体加快发展,共同搞活粮食流通。
(作者单位:云南省保山市粮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