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养气法初探

2016-12-19 17:13仓道来
健身气功 2016年6期
关键词:养气知者仁者

仓道来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哲学家、政治家和伟大的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我国春秋末年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动荡时期的孔子,在政治上,一生都不得志,但他却能活过古稀之年,享年72岁,可谓长寿矣!孔子之所以能高寿,这与他非常重视养生,特别是注重精神养生密切相联系的。

在孔子及其弟子言谈举止记录的《论语》中,鲜有儒家养气法的记载,但在《庄子》和其他人的著作中,却道出了儒家养气法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儒家养气法有如下两大类型。

孔子的坐忘法

孔子主张练卧功和静坐功,他在同弟子周游列国到了陈蔡之际,被楚军团团围住,“七日不烩”,其弟子饿得爬不起来,而孔子却安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亦乐在其中矣”。孔子还主张练静坐功,即儒家的坐忘法。庄子在《大宗师》中叙述了孔子的坐忘法,有人问什么是孔子的坐忘法?庄子说:“仲尼蹶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忘坐。”其意是说,在坐忘时,放松肢体,闭目返听,外忘其身,内忘其心,与大道融为一体。这种坐忘法是中华气功史上较早的静坐法。孔子的坐忘法还兼有调息、调心的内容,庄子在《人世间》篇中记载道:“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至于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未尝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其意是说,练静坐功要守一,一心不贰,要凝神于气,不能用感官感觉外物,以免扰乱心神,心无所执着,便是心斋。

古之气功家说:“德为功之母,功从德上来。”孔子不仅坚持修炼坐忘法,而且十分强调精神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我最担忧的。孔子主张要寡欲、坦荡、内省和静养。他说:仁者爱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而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其意是说,爱人是仁人的最高道德。知者爱水,仁者爱山。知者爱动,仁者爱静。知者快乐,仁者长寿。为要达到长寿,孔子认为必须做到四绝,即“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其中最重要的是“毋我”,要做到“毋我”,就必须“以礼制心”,用维系人类社会生活秩序的行为规范约束自身的私欲,陶冶人的情操。

孔子还说“君子坦荡荡”,“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仁者不忧”,其意是说:君子、仁者心胸坦荡,不忧不惧,就能长寿。孔子本人,在政治上一生都处在不得志的“逆境”之中,面对人们的指责、讽刺,什么“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孔子却“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面对有人骂他“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不但不生气,反而笑嘻嘻的说:“形状好坏算得了什么,不过他说我像丧家之犬,倒是真的,倒是真的。”这种胸怀,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为了更好的养气养血,孔子提出了有名的养气养血的三戒律,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其意是说,青少年时,正在长身体,血气未定,莫迷恋女色,莫纵情恣欲,以防损气血;壮年时期,血气方刚,容易感情用事,莫好斗不羁,以防伤气血;老年时,气血既衰,莫贪得无厌,以防害气血。孔子的这种养生法,把静功修炼和道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了,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孟子的养气法

生活在我国动荡的战国时期的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他提出了存心养气的内养法的基本思想。生活在动荡时代的孟子,能活到83岁,可谓长寿矣!这与他善于存心养气密切相联。

孟子的存心养气的内养法,是一种主观精神的自我修养法。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他又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其意是说,尽心养性、养气不要对客观环境抱怨,陶醉于自身的精神世界,即是最大的快乐。

孟子的存心养气法是我国较早的内养功。孟子的内养法要求“存心见性”,以养浩然之气,他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所谓直养,就是放松静养,恬淡无为,直养无害,反之,则有害。

怎样养浩然之气?孟子提出有二:一是要“勿忘勿助”,他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长之者,揠苗之者,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用这个生动例子说明“直养无害”、“勿忘勿助”的养生哲理和练功必须循序渐进的按规律办事的思想。二要“寡欲”、“正心诚意”,孟子说:要“不失赤子之心”,“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多欲,难有存焉者寡欲。”这样,就能达到“至诚如神,天人合一,求放心”(养心)和“存夜气”(养气)的境界。

孟子认为,人的生命是心、气、体的统一,“心之官则思”,此三者关系如何?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勿暴其气。”孟子把志看成根本的,起帅的作用,而气则次之,这就颠倒了气与志的真实关系,因而是不正确的,但是,他猜测到了练功中意志对气的作用,则是合理的、有价值的。孟子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志对气的能动作用,他说:“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势,是气也,而反动其心。”其意是说,在养气中,意志专注一点时,则可调动气,而气聚一起时,亦可引动人的意念;在养气中,跌倒的,奔跑的,皆由于气引动了意念的缘故。

孟子提出了内养法要直养配义与道。孟子认为,直养要与道德密切结合起来,他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其意是说,直养浩然之气,要配以正义和道德,多做正义之事,并保持愉快的心情。孟子批评告子不懂直养要配义与道,他说:“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其意是说,告子不懂直养要行正义之事,告子把正义之事看成心外的东西。而孟子把直养和配义与道,都看成内在的东西。这样,孟子就把存心养气和道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了,为内养功和精神养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由于孟子善于直养浩然之气,因此他的功夫是很高的。当公孙丑问孟子:“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乎?”孟子对曰:“否,我四十不动心。”这就是说,孟子在高官厚禄、名利面前都不动心,可见,他的功夫之高深。

孟子的存心见性的养气法对中华传统的内养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和生命活动的动力,是人的生命的根本。练气和练志,对于练功者来说,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养气知者仁者
仁者甘死如饴
推己及人
古语积累
To Judge or Not to Judge: A Discussion on the idea of Judging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he Bible
《论语》佳句精选
后知者
健康上手指南!不要做弱鸡小公举!初秋补血养气So Easy!
点点读《论语》
衰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