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管理熵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6-12-20 12:31曾月征袁乐平
统计与决策 2016年23期
关键词:负熵指标体系创新能力

曾月征,袁乐平

(中南大学 商学院,长沙 410083)

基于管理熵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曾月征,袁乐平

(中南大学 商学院,长沙 410083)

区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是区域经济稳定增长以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对策。文章借用管理熵理论,从区域创新的系统角度出发,构建了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得到了各评价指标的熵值计算公式,并根据Brusselator模型给出了区域创新系统耗散结构的判据,为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和区域创新系统的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管理熵

0 引言

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我国要加快建设具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此后,全国各地纷纷建设自己的区域创新基地。伴随着这一浪潮,区域创新能力研究成为了各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课题。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有助于各地区通过横向比较了解自己的创新优势和不足,并通过相互借鉴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地方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导致了区域经济的巨大差距。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国家和地区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才能在国际市场上争取一席之地。区域创新能力是地方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较大,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本文通过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运用熵值法和TOPSIS法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4个区域31个省市区的综合和单项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本文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框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创新主体。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内各微观创新主体依靠自己所拥有的创新资源通过各创新主体间的协作而形成的一种宏观或中观层面的综合创新能力。影响这种创新能力强弱的最基本因素就是该区域内的创新主体数量、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以及其积累的知识、技术、信息的存量。

(2)创新制度。区域创新能力不是微观创新主体创新能力的简单叠加,它是各微观创新主体在创新过程中在有效协作的基础上依靠彼此之间的创新资源的互补而形成的一种放大的综合创新能力。其中,创新制度如专利保护、产学研的协作等则是影响区域内各创新主体彼此协作程度的重要因素。

(3)创新结构。区域创新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化是创新能力形成和不断提高的前提条件,创新结构的不合理必然导致创新系统创新效率的低下。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结构主要涉及到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不同创新主体的数量及比例关系等。

(4)创新基础。区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有基础条件要求的,如当地交通道路、网络通信等基础实施的合理配置是区域内创新主体展开有效协作的必要条件。

(5)创新投入。创新能力是创新主体对知识、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综合利用能力,这种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该地区储备的知识、技术和信息资源存量。这些稀缺资源的形成是国家、地区、企业以及个体长期投入的结果,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这种投入包括了资金的投入、人力的投入以及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

本文拟借用管理熵理论,从区域创新的系统角色切入,从创新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入手构建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揭示区域创新能力的形成机理,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完善和创新能力的建设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1 基于管理熵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设计

熵是用来度量系统内部运行有序性的工具。当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协调不力时,系统的功能出现紊乱,内部运行的有序性降低,无序性增多,这种状态称之为系统的熵值增加。后来,这种理论被引入到管理学中,就出现了管理熵理论(任佩瑜,1998)。管理熵通常用来评价组织系统内部运行的有效性。当一个系统内部的运行出现问题时,内部变得混乱,无序度增加,系统的运行效率下降,此时系统的正熵增加;反之,当系统通过有效的途径不断地与外界进行能量和信息交换,以此增强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促进内部运行效率的改善,此时系统内部的有序性提高,系统的负熵增加。系统熵值的大小受到系统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外部环境的优化是系统负熵的源泉,而系统内部结构、制度等条件的不合理则是系统正熵的根源。管理熵理论揭示了系统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运行效率递减的规律(任佩瑜等,2001)。一个系统只有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才能促进内部运行的有效性,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一种综合能力的表现。这种能力的高低既依赖于系统内部的创新主体、创新结构和创新制度,也依赖于系统所处的外部环境(创新基础和创新投入)。借用管理熵的思想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必须首先设计区域创新能力的正熵和负熵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管理熵理论,区域创新系统内部的创新主体、创新结构和创新制度是创新系统正熵的来源,如果不能有效地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增加其知识、技术的储备、完善创新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创新制度、促进区域内各创新主体彼此之间的交互学习和有效协作,则会极大地制约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其次,通过优化区域创新的外部环境,加大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的配置,加大国家和地方对创新资金、人才的投入及政策上的支持,将为区域创新添加新的能量,有力地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在参照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创新能力正熵和负熵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和表2。

表1 区域创新能力正熵评价指标体系

表2 区域创新能力负熵评价指标体系

2 区域创新能力正熵和负熵的计算

管理熵通常用来对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价,其评价的流程是先计算各评价指标的熵值,再计算得出系统的正熵值和负熵值,最后通过对正熵和负熵的比较来判断系统的总体运行状态。其中,熵值的计算利用的是熵值法。

2.1 区域创新能力正熵的计算

利用熵值法,区域创新能力第i个评价指标的正熵值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而第i个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为:

那么,区域创新能力的总的正熵值计算公式为:

由表1可知,在以上公式中:mA=12,nA=5。

2.2 区域创新能力负熵的计算

根据熵值法,区域创新能力第i个评价指标的负熵值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而第i个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为:

那么,区域创新能力的总的负熵值计算公式为:

由表2可知,在上述负熵的计算公式中:mA=10,nA= 5。

3 区域创新系统成为耗散结构的依据

根据管理熵理论,如果区域创新系统处于非耗散结构状态,那么其区域创新能力就比较弱。当区域创新系统处于耗散结构状态时,其内部运行将处于有序状态,区域创新能力就较高。故,本文可以通过判断创新系统是否为耗散结构来对区域的总体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为此,本文需要找到区域创新系统成为耗散结构的依据。

由Brusselator模型可知,区域创新系统成为耗散结构的临界值条件为:

其中,A是区域创新能力的正熵,B为区域创新能力的负熵。根据Brusselator模型及其推论可知:

4 实证研究

长株潭城市群拥有众多国家级发展平台。当前,长株潭城市群拥有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湘江新区三大国家级平台,含金量都很高,是加快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突出优势。长株潭城市群是全省发展基础最好、资源最密集、创新最活跃的区域。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长株潭城市群自主创新示范区区域创新能力的各项指标打分。共发放调查问卷60份,有效问卷48分。问卷中的A、B、C、D、E分别表示高、较高、一般、较差、极差五个等级。问卷的统计结果见表3和表4。

表3 区域创新能力正熵评价指标的基础数据

表4 区域创新能力负熵评价指标的基础数据

根据熵值的计算公式,利用调查问卷所得到的统计结果,本文计算出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创新能力的正熵和负熵,见表5和表6。

表5 区域创新能力正熵计算结果

表6 区域创新能力负熵计算结果

由公式(3)和公式(6)计算可得,区域创新能力的正熵A=0.7837,区域创新能力负熵B=-1.5998,而:

由该计算结果可知,长株潭城市群自主创新示范区区域创新系统处于非耗散结构状态,该区域整体创新能力较弱。导致长株潭城市群自主创新示范区区域创新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是该区域创新能力的正熵值偏高、负熵值偏低。由表5和表6中的计算结果可知:区域内企业的研发能力不足,其熵值为0.8713;区域内各创新主体间的协作力度不够,其熵值为0.8546;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创新的激励力度不足,其熵值为0.9138;创新主体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资金投入不够,其熵值为0.8486;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科研单位与企业的比例过低,其熵值为0.8844;区域内各创新主体的创新投入不足,其熵值为0.8490。

为了提高长株潭城市群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区域创新能力,各创新主体应该积极塑造学习型组织,增加创新主体的知识和技术储备,提升其创新能力;各创新主体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方面应加大资金投入,以吸引更多的高级创新型人才;加强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创新协作,通过优势互补来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地方政府应通过政策倾斜和支持来加大对创新的激励力度,调动创新主体创新的积极性;政府应该加大对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扶持力度,增加科研单位的数量、提升科研单位的研发能力。

5 总结

本文借用管理熵理论,从区域创新系统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给出了区域创新能力各评价指标熵值的计算公式,并依据Brusselator模型给出了区域创新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判据。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利用熵值法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更利于找到制约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具体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区域创新系统的优化策略和区域创新能力的建设对策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成效。

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区域创新系统作为一种开放系统,只有通过不断地从外部环境吸收能量,提升系统内部运行的有序性,增加系统运行的效率,才能够不断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有力地促进地区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政府需要不断完善创新基础、加大创新投入、优化区域内的创新结构,为区域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条件;此外,区域内各创新主体需要增强创新意识,加大人才引进和知识积累,通过制度创新加强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协作。

[1]Furman J,Porter M,Stern S.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J].Research Policy,2002,31(6)

[2]Pinto H,Guerreiro J.Innovation Regional Planning and Latent Dimen⁃sions:The Case of the Algarve Region[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10,44(2).

[3]Liu X,Buck T.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Channels for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Spillovers:Evidence From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ies[J].Research Policy,2007,36(1).

[4]杨国忠,颜鸷.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5,(9).

[5]任胜钢,彭建华.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及比较[J].系统工程,2007,(2).

[6]宋河发,穆荣平,彭茂祥.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基于熵变计算的建设政策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3).

[7]孙文杰,沈坤荣.区域创新能力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传导机制分析——基于新经济地理视角的实证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7,(10).

[8]魏守华,吴贵生,吕新雷.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兼评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J].中国软科学,2010,(9).

[9]张庆滨.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培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10]张铁男,程宝元,张亚娟.基于耗散结构的企业管理熵Brusselator模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0,(3).

[11]甄峰,黄朝永,罗守贵.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0,(6).

(责任编辑/易永生)

F207

A

1002-6487(2016)23-0044-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4BSH031);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3YBA359);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2014BZZ273)

曾月征(1975—),女,湖南益阳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袁乐平(1962—),男,湖南衡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负熵指标体系创新能力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你要和他们不一样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你要和他们不一样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