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节目主持人意见性信息话语表达

2016-12-20 16:40贾毅熊艳
新闻爱好者 2016年11期
关键词:节目主持人

贾毅+熊艳

【摘要】话语表达是节目主持人的主要工作方式和角色功能实现途径,“表达什么”是其关键。从信息类型界定,主持人话语表达的内容包括“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前者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表述,后者包含观点见解、立场态度。主持人意见性信息话语表达包括存在性、普遍性、重要性和功能性。同时,解析节目主持人意见性信息话语表达,还肩负着对传统观念中“主持人评论主要存在于新闻评论节目”这一狭隘理念的突破和说明。

【关键词】节目主持人;主持人话语表达;意见性信息

话语表达是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角色功能实现的主要途径,“表达什么”和“怎样表达”是其最基本的两个方面。长期以来,对主持人表达方法研究较多,而对话语内容,即“表达什么”的基础性理论研究不足。就信息类型而言,表达内容主要包括“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前者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表述,后者包含观点见解、立场态度。主持人的意见性信息是指主持人在节目中为了完成其特定的角色任务,促成节目线状流程,保证节目质量,提升节目竞争力,在话语表达时传播的具有意见性质的符号。但长期以来对意见性信息的表述普遍采用了“评论”这一概念,而且认为只有在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才发表评论,即表达意见。本文试图从理论上证明对于具有话语表达权和节目掌控权的主持人而言,意见性信息具有普遍存在性和重要功能性,即对此类信息的话语表达普遍存在于各类节目的主持传播中,且至关重要、意义重大。

一、主持人话语表达的本质特征

话语即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语言,是具体的语言行为。话语的功能包括:报道事实和表达思想。对事实的陈述很难真空于表达者的个人思想之外。现代话语理论先驱巴赫金认为,话语的意识形态性是与生俱来的,话语便是话主的个人意识和思想的直接表现。无论说话的对象是个体还是大众,都鲜明地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烙印。巴赫金这样描述意识形态化的话语特色、超语言学原则组织的话语阐述途径,“我们所清楚的话语的所有特点,就是它的纯符号性、意识形态的普遍适应性、生活交际的参与性、成为内部话语的功能性,以及最终作为任何一种意识形态行为伴随现象的必然现存性,所有这一切使得语言成为意识形态科学的基本研究客体”。[1]罗兰·巴尔特则认为,只要是完成了的语句就要冒具有意识形态的风险。从传播的角度出发,信息的存在必然伴随着传播,而传播就是观念或者意义的传递过程, 这一点符号传播学先驱皮尔士在最初的传播研究中就已明确指出。信息论的创立者香农认为,信息就是用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也就一定包含着“意见”。施拉姆说:“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2]站在社会信息系统的高度看,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充满意识形态的场域,而且社会的平衡也是靠意见性信息来调节的。这样推理便可发现,其实我们任何时候都不是在说话和听话,而是说者在表达某种意见,好与坏,赞同与反对,正义与邪恶,等等。听者也同样不是在接收一堆物理性质的冷符号,而是在辨析这些符号包含的意见。话语伴随和评论着任何一种意识行为。

主持人话语属于典型的职业话语,职业话语主要是指发生在职业活动中的各类语言交流活动或行为,具有明确的与从事本职业相关的交际任务、目标指向性。节目主持人在传播活动中身份定位明确、话语角色明确、传播目的明确。宏观审视,传播信息和完成节目中设定的角色任务就是主持人话语最根本的作用;微观审视,主持人话语在节目中起着表述事实、发表观点、传递情感、活跃气氛等多种作用。主持人话语无论有任何特征或作用都不会脱离语言本身的特质,而且因为主持人的话语是精粹的、有目的性的,所以话语本质会更突出、更集中地表现。但事实是,人们已经公认节目中主持人的话语传递了两种信息,其一是事实性话语信息,对客观存在的人、事、物的客观表述;其二是带有观点性的信息,主持人发出的带有明确意见指向性的信息。因此,不难推理出主持人话语表达的本质特征,即主持人的话语中一定包含意见成分,主持人的思想一定影响着信息的传播,但是在需要进行事实性信息表述的节目情境中,主持人应尽量削减个人意识对信息的干扰,以达到对信息传播客观性的无限接近;而在需要意见信息时,主持人需要尽可能表达指向明确、视角独特的观点、见解。那么在什么类型的节目中需要表达意见,意见性信息是新闻评论节目独有的吗?

二、主持人意见性信息的普遍性与必须性

主持人对意见性信息的传播并不仅仅是节目类型的诉求,其角色定位、功能、意义等决定了传播意见性信息是主持人的话语常态,而受众需求是主持人发表意见的最直接动力。

(一)内因解读

第一,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角色功能决定了他们必须表达意见性信息。《辞源》中把“主持”看作“掌管”的同位语,做了两种解释:一是,负责掌握或处理;二是,主张。“主张”的中心意思之一就是“见解、主意”。因此,从意义解释的角度可以推理出主持人应该具有两层基本功能和任务:一是掌管控制节目,二是阐述意见。我国对于“节目主持人”的定义虽不完全统一,但却有很多相近之处。《新闻学大辞典》对“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定义为:“广播电台、电视台中以某一个人的身份在话筒前或摄像机前主持某个固定节目的播讲者,是一台节目的串联人。处于节目的主导地位,是某个节目制作群体的中心人物。其特征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具有创造性地临场发挥。节目主持人或是参与采编、制作全过程的节目的主要编辑和制作者,或是部分参与节目的编辑、制作。”[3]《广播电视词典》中的定义是:“以个体行为出现,代表群体观念,以有声语言为主干或主线驾驭节目进程,直接面对受众,平等进行传播的人。”[4]《新闻工作手册》中的定义是:“在广播电视中,出场为听众或观众主持各种节目的人,叫做节目主持人。主持人不是表演者,也有别于新闻通讯和文章的播报者。主持人是以自己的身份、个性直接面对听众或观众的人。主持人在节目中处于主导地位,其主要职责是组织串联一次节目的各个部分,但也直接向受众传播信息或解答问题或介绍知识或提供娱乐,总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口气,与观众或听众交谈。”[5]这几条定义的共识之一就是,“主持人是通过人际交流的方式主导、控制、驾驭节目的中心人物”。而这一“掌管”角色本身也决定了主持人必须通过“主张”才能驾驭节目,实现角色功能。因此,主持人这一角色在节目中的存在性就决定了他们应该也必须发表意见。

第二,主持人的角色权利决定了他们能够表达意见。主持人与播音员同样都是信息传播者,是节目的代言人,但却有很大区别。其中,学者们广为认同的一点是,播音员是播读他人的稿件,传达他人已经组织的信息,没有信息组织权,而主持人则是自我信息的传播。因此,通常认为,播音员主要传达事实性信息和他人观点,主持人则可以灵活传播各种信息,包括意见性信息。从传播的动机来讲,对于信息主动传播的动机来自两方面:一是对传播对象的信息传递,二是主观思想、观点和情绪的表达。通常情况下,播音员这一角色不能够有第二种传播动机,第一种动机下信息的传播方式也较少有个人发挥空间,客观、真实地传播事实是对播音员一贯的要求。而主持人则可能将思想动机转变为传播行为。《中国播音学》中对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创作位置”对比指出,播音员是第三人称的客观述评的播音,主持人是第一人称的主导地位,同时指出了主持人的职责是:传播信息、介绍知识和评介问题。

第三,主持人与受众的对话性角色关系决定了主持人必须进行思考、判断和观点表达。广播电视是一个庞大的对话系统。虽然从直观的角度审视,主持人与受众不在同一对话空间,也不可能像打电话一样进行异空间的同步交流,但这并不违背言语的对话性。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私营广播电台中,就有由唐霞辉主持的颇具影响力的节目《唐小姐信箱》,这说明通过信件与主持人沟通由来已久,到后来受众通过电话、短信给主持人传递信息,再到新媒体时代,受众与主持人的交流方式越来越多样和便捷。除了这些直接的语言交流外,“视听率”这一反映节目市场状况的指标则是主持人与受众的一种最基本、最常态的交流方式。因为“视听率”反映了受众对节目的满意度,同时也包含着受众对主持人的评价,而对主持人的评价,主要是对主持人话语表达的评价。而无论受众是以哪种方式向主持人传递信息,主持人都可以在节目中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反馈。这样就形成了主持人表达、受众反馈信息、主持人在此基础上再表达,然后受众又反馈这样一个交流场。因此,广播电视节目成为传播主体与视听主体的纽带,使主持人与受众成为存在共同议题的交流体,形成实际的对话关系,可以称之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某种角度讲,这个交流场的磁场力,主持人与受众交流的顺畅度和持续性,就是“视听率”的根源。这种对话关系也就决定了主持人不是单向的信息传播者,主持人必须思考、判断传入的信息,而后组织、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传播效果,形成良性的对话关系。只要这种对话关系存在,主持人的对话状态和意见思维就不会停止。

第四,主持人话语的类型特征显示意见性信息天然性地占有较大比重。综合节目主持人的表达内容与方式,其话语类别可以分为:事实陈述性话语、指引串联性话语、询问质疑性话语、解释说明性话语和意见评论性话语这五大类型。具体如表1:

不难看出,节目主持人的这五大话语类型中,询问质疑性话语、解释说明性话语和意见评论性话语都必须经过主持人缜密的思考和判断,都包含着话语发出者鲜明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点。对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节目主持人,一个充分掌握节目主动权的主持人,一个具有丰富传播方式的主持人,占据主要话语类型的信息内容就应该是主持人的主要话语符号,也就必然性地成为主持人有效传播的保障性符号。

当代西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其《猜想与反驳》一书中,将卡尔·比勒在1918年提出的有关语言3种功能的学说,补充为“四种主要功能说”,分别是:表达或表示功能、刺激或信号功能、描述功能、论证与解说功能。波普尔认为,这四种功能构成了一个等级体系,每个较高级的功能都不能离开所有较低级的功能而存在,而较低级的功能则可以离开较高级的功能而存在(如图1)。[6]最顶层的“论证与解说”是最典型的意见性信息,这也就是说主持人所表达的意见性话语是语言的最顶层功能体现,这正符合一名职业话语传播者的身份定位。

(二)外因解读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就发现广播评论员很受听众追捧,他们使用各种手法发表意见,比如在新闻评论中使用幽默、闲聊、暗讽等多种表现方式。当时最著名的评论员沃尔特·温切尔,每晚能吸引2500万听众。2002年美国收视调查发现,因客观、快速报道海湾战争而开始在电视新闻收视率上独占鳌头的CNN渐渐被后起之秀FOX追上甚至超越。研究发现,虽然CNN信息量大、传播快捷的固有特点并未改变,但对新闻的评论却不及FOX及时、到位。这说明,关于评论的信息对受众有更强的吸引力。

20世纪90年代,国内一份对局部受众访问调查的报告《对目前优秀节目主持人的调查和评价》显示,有受众认为:“倪萍最大的优点是热情,有一定的感染力,而且主持自如,现场发挥好。她的问题是容易热情过火,爱瞎激动,而且气质有点俗,主持总像唠家常,为知识分子所不喜欢,也没有体现独立的见解和思想……”[7]这说明,当时受众已经对主持人的意见传播能力有一定的需求。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受众表现出对意见性信息强烈的需求。1993年,第一个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一丹话题》问世,自此以后以主持人名字命名且直接凸显主持人是核心意见性信息传播主体的节目越来越多,如《小莉看时事》《鲁豫有约》《张斌话规则》《撒贝宁时间》,等等,不少节目名称中直接凸显了“观察”“看”“说”“谈”“话”“论”“解”等与观点表达直接相关的词语,这既说明主持人话语权的不断增大,拥有意见表达的权利,也说明受众对意见性信息的高度需求。《201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①显示,无论是新闻节目还是综艺娱乐节目,观众对意见性信息的需求都有所增加,即使是节目嘉宾,观众也是喜欢有主见、评论有力和批判适度的。这说明受众不仅普遍性地需求意见性信息,而且对各种传播主体均有此方面的要求。因此,受众对意见性信息的强烈需求是主持人话语中表达此类信息的最直接原因,表达意见性信息也就成了主持人重要的角色任务。

除了受众需求之外,媒介生态是媒体和主持人必须重视意见性信息传播的另一重要原因。卫星电视、数字电视已经使受众进入节目选择超级富足时代,而网络新媒体的普及,彻底打破了所有收视门槛,无论是来自哪个区域、哪种语言、哪种文化的节目,也无论是电视台制作、网络媒体制作或是任何独立机构制作的节目,都可以被放在同一界面下供受众“点击”,无界时代的“媒体地球村”真正到来。广播电视节目竞争之激烈前所未有,独家消息早已不存在,同质化出品屡见不鲜,于是,节目创新与差异化呈现异常重要。而主持人的意见性话语传达的是主持人自主编码的个性化信息,具有非复制性和不可复制性特征。因为意见本身就是来自不同传播主体的思维结果,具有创造性、独有性和差异性。因此,意见性信息成为主持人与主持人之间,也是媒体之间内容差异的重要表现。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人类就是“意义的创造者”,那么主持人就是节目意义的创造者,传播意见性信息则是主持人创造独有意义的必然手段。

三、主持人意见性信息话语表达的目的与作用

意见性信息的编码者所编制的信息符号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意见倾向性,对于信息接收方的期望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更希望接受,即对观点的理解、认同和采纳。当意见性信息被接收者解码后,将产生观念匹配或摩擦。信息发出者希望无论是与原有观念一致的匹配还是与原有观念矛盾的摩擦,信息中包含的意见都能成为接收者最终的观念、最后持有的态度。对于主持人而言,其意见性话语表达的最终意图就是希望受众对自己意见的认可,并以此为最终的态度。因此,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也是一种态度的传递,传播者希望传播出的态度能得到对方的认可。当然这是一个只有节点没有终点的过程,因为对话是一种持续状态。

对于态度的界定并不一致。有人认为态度是情感的表现和反映,有人认为态度是情感和认知的统一。但可以肯定如果没有指导性的态度,个体将面临混乱和困惑。态度决定了每个个体的所见所闻、所思所为。社会学家威廉·托马斯和弗洛里安·兹纳涅茨基把态度定义为“一种决定个人在社会世界中真正活动或可能活动的个人意识过程”。[8]克特·巴克则把态度看成是“对待任何人、观念或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成分”。[9]这两个定义中指示出的态度内涵也基本反映了意见性信息成功传播的过程。意见性信息传播之后首先需要从物理的角度使被传播者获知信息,被传播者在拥有信息之后能够深度理解信息,并且能够在情感上认同信息中的意见,最终能够在行为上有所体现。对于节目主持人,其意见被受众情感认同后的行为认同表现为收视行为的继续,否则有可能出现电视频道的转换。当然,一次不认同未必会发生即刻的频道转换,但会是最终行为表现的情感积累元素或者是隐性表现在某一时刻才被激活。从接收者的角度来讲,意见性信息被接收者解码后之所以有可能对原有态度产生影响,正是因为态度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来习得的,具有可被调节性。

主持人通过意见性信息实现其观点被受众认同、接受的本质是对人们思想、意识、观念的作用。这一作用是主持人传播的核心作用力,也是主持人影响力的核心要素。“影响力”是改变他人思想行动的能力,在本质上是一种控制力,“表现为影响力的发出者对于影响力的收受者在其认知、倾向、意见、态度和信仰以及外表行为等方面合目的性的控制作用”。[10]社会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人是其中最主要的信息制造、接收、交换的主体,而人的认知、记忆、学习都是具有可塑性的。节目主持人的影响力是主持人在广播电视这一媒介平台上,以节目核心主体的传播身份,以自身特有的大众化人际传播方式,以丰富的视听符号传播手段,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对受众思想意识的作用力。主持人影响力的价值不仅体现于节目收视率、受众忠诚度等传播方面,还体现于社会舆论、文化传承等众多社会宏观领域,是主持人重要的无形资产。主持人的影响力虽然与媒介平台、节目内容、主持人角色设计等多种因素相关,但其本质是通过意见性信息对思想意识的深层次作用力。

四、主持人意见性信息的功能与类别

语言学中有“信息性”这一概念,是指对于篇章的接受者而言它所承载的信息超越还是低于期望值的程度,即篇章中的事件在多大程度上是预料之中的还是出于意外的,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或不确定的。任何篇章或多或少都具有信息性,篇章接收者随时准备且努力根据篇章内容进行解读,通常更愿意处理信息比较多的篇章,因为这虽然困难但更有趣。信息性的等级称为“信息度”,被分为三个等级。即将一组相互间界限比较模糊的选择项,按照其在篇章中的常用程度由上而下、从常用到不常用排列成一个区域,如果篇章中出现的选择项处于该区域的上位,即此选择项属于最可能被选择的一项或几项中,其信息度为一级;如被选择项处于该区域的下位,即选择了不常用的项,为二级;如果被选择项不在此区域之内,便为三级。一级信息尽管信息价值不高,但它总存在于每一篇章之中。但如果篇章中都是一级信息,虽然说篇章极其容易解读,但却失去了可读性与趣味性,因此在解读过程中,接收者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比较高级的信息上。主持人话语表达中的意见性信息同样存在着“意见性”和“意见度”,如果意见性信息总是在观众的预料之中,或者主持人表达的意见重复率高,缺少创新性,观众则会觉得索然无味,但是完全没有常用话语和意见,也不符合角色功能。根据节目主持人意见性信息的功能和意见度,可以将主持人的意见性信息分为三大类或三个级别,其表达难度依次上升。

第一类是常规功能性意见性信息。指因节目正常推进需要而必须表达的一些常规性指引、判断、衔接、建议性信息。比如,“现在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我们来听听×××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讨论到这里”……这些意见性信息是节目的结构性纽带、流线性的保障,不可回避,也是最隐性、观点性最弱的意见性信息。虽然这也需要主持人即兴组织和表达,但信息的构成形式与传播较为简单,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循,因此,这类意见的表达是一名主持人角色存在的基本要求,是其基本工作职能。

第二类是必须存在性意见性信息。指主持人表达的意见是节目设计中的必有成分,不能缺少,否则,节目形态和节目意图都无法实现,换言之,此类信息是主持人必须进行的意见阐释。比如新闻评论节目、体育赛事解说,评论是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节目的主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必须对谈话对象进行提问(问题本身就是提问者思想的表达)甚至与谈话对象发生观点碰撞。因此,必须存在性意见性信息既是节目的必要构成,也是节目质量的重要保障。

第三类是质量升华性意见性信息。主持人就节目中涉及的内容,有效把握时机,发表言论,不仅有意见,而且高度精彩,成为“节目亮点”、受众“记忆点”。例如:2008年5月19日为“汶川地震”默哀日,中央电视台进行直播,3分钟默哀之后,天安门广场上的群众仍然不愿离去,手举国旗,情绪激动地高呼:“加油中国!加油汶川!……”这时主持人康辉即兴说道:“当13亿人民为同胞失去的生命,为同胞遭受的苦难,我们的泪流在一起,我们的心连在一起的时候,向世界传递出的就是这样的信号:中华民族对生命有极大的尊重,中华民族有着顽强的钢铁一般的意志,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当13亿人心手相连的时候,没有什么可以打垮我们!”在那一刻,这段话不仅是对画面的及时解说,更是一名主持人代表全国人民发出的坚定声音,是对全国人民的鼓舞,把原本应该结束的节目再一次推向了高潮。

五、结语

从符号学的视角考量,电视节目主持人所传播的意见性信息是指信息符号中含有观点、见解、态度、立场等指向性的符号,包括判断、指示、解释、分析、评价等多个层面,其内涵大于传统概念中的新闻评论。传统意义上的“主持人评论”显示出一定的概念局限性,确切而言,所谓的“主持人评论”只是主持人话语表达中观点最外显、最鲜明的那部分意见性信息。相较“正式的评论”,意见性话语表达形式更为广泛、灵活,一句包含着观点的玩笑,一首充满着寓意的打油诗,几句顺口溜等,都是常见的表达方式。但其信息产生缘由及效果与传统评论却无实质差别,因此,可以认为“意见性信息”就是“广义的评论”。至此可知,主持人评论或带有评论性的话语是各类节目中的必然性话语表达,且非常重要,并非新闻评论节目的专属。世界著名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说:“我必须用自己的声音向世界说话。”这正是一名优秀主持人对意见表达普遍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本文为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电视节目主持人影响力研究”(13FXW003);广东省创新强效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界面人物的角色定位与舆论影响力研究阶段性成果”;广西高校教师中青年提升项目“播音员主持人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构”(KY2016LX064)的研究成果]

注 释:

①该调查每5年进行一次,2012年调查报告为截至目前的最后一次。

参考文献:

[1]巴赫金.周边集[M].李辉凡,张捷,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57.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

[3]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32.

[4]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词典[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212.

[5]于厚礼.新闻工作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630.

[6]张宇丹,孙信茹.应用电视学:理念与技能[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258.

[7]张锦力.解密中国电视[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187.

[8]梅尔文·德弗勒,桑德拉·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学诸论[M].杜力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199.

[9]克特·巴克.社会心理学[M].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242.

[10]喻国明.关于传媒影响力的诠释——对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探讨[J].现代传播,2003(1).

(贾毅为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熊艳为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讲师)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节目主持人
谈话主持人的“气场”在新媒体中的展现
浅谈广播节目主持中的“平等交流”
真人秀节目主持人现场驾驭能力浅析
浅谈主持人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电视综艺节目主持艺术审美风格探微
浅谈如何做好交通节目主持人
网络体育资讯节目主持人对象感调动研究
全媒体时代节目主持人品牌化塑造研究
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现状、要求及应对办法研究
试论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扮演与形象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