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模式的演进及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构建

2016-12-20 19:18包忠明陶正
商业经济 2016年11期
关键词:构建

包忠明 陶正

[摘 要] 根据中国居民消费的现实表现和消费数据变化,新中国居民消费模式的演进过程可以划分为低水平消费模式、高增长消费模式和高水平消费模式等不同阶段。从中国资源有限、人口众多的现实出发,构建中国居民可持续消费模式是当前和今后的必然选择。应通过确立构建居民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政策取向、健全构建居民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法律法规和推动居民可持续消费文化建设等途径来构建居民可持续消费模式。

[关键词] 居民消费模式;演进过程;可持续消费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 F713.55 [文献标识码] B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中提出了“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的要求,而其中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举足轻重。居民消费是居民为满足自身生活需求而购买和使用各种商品与服务的行为活动。居民消费行为会对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带来巨大的影响,不当和过度的居民消费会引发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态和发展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社会发展受到了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作为可持续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可持续消费问题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深入研究和各国政府的重视。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国居民消费随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快速增长,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其增长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因此,无论是从政府层面,还是从作为消费者的中国广大居民群体,都应该对可持续消费问题进行认真而深入的思考,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实际行动构建居民可持续消费的有效模式。

一、新中国居民消费模式的演进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经济经历了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后确立市场经济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居民收入水平随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居民消费模式在国民经济的不同发展时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低水平消费模式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面临的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局面,居民消费重点在简单的吃和穿等最基本的方面,居民消费在维持生存的较低水平上徘徊。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居民消费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消费主要集中于吃穿用方面,仍然维持低水平消费模式。在随后的十年文革浩劫时期,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居民消费水平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倒退。

在低水平消费模式下,一方面是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造成可供消费的商品供给匮乏。不仅商品总量供给不足,而且由于消费品种类稀少,消费选择受到了局限,致使消费结构十分不合理。另一方面是计划经济的实施致使整体消费依靠计划进行调节,催生了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票证制度,居民日常消费需要凭借粮票、油票、肉票、布票、煤票等五花八门的票证,票证与商品对号入座,所需商品必须用对应的票证购买。低水平消费模式的居民消费受制于低水平的生产力和居民收入,消费总量整体不足,居民消费实行计划调节,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很低,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末的高增长消费模式

改革开放后,工农业生产得到迅猛发展,商品供给不断丰富,居民收入跃上新水平,居民消费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全面提升,中国居民消费进入高速增长模式。

在这一时期,居民消费的总量经历了快速增长的过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197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58.6亿元,到1998年达到了33378.1亿元,20年间增加了21.4倍。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于粮食、蔬菜等消费比重开始下降,而对于肉、蛋、奶、鲜瓜果等副食品消费比重逐渐提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度数据显示,198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购买粮食数量为145.4千克,到1999年减少到84.9千克,下降了41.6%;198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购买鲜蛋数量为5.2千克,到1999年增加到10.9千克,增长了109.6%;198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购买鲜瓜果数量为21.2千克,到1999年增加到54.2千克,增长了155.7%。与此同时,居民消费品的种类日益丰富,人们的穿着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改变了过去颜色和款式单一着装模式,西装、连衣裙、牛仔服等成为流行服装;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开始普及,电脑、手机等成为消费新趋势。

这一时期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居民消费从票证制度进入真正的消费时代。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票证制度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供给匮乏而形成的,在满足居民基本消费的过程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票证制度的终结是中国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的一项重要标志,同时对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变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三)20世纪末至现在的高水平消费模式

20世纪末,中国经济提前实现了GDP“翻两番”的发展目标,加入WTO后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虽然自2012年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但仍然维持较高增速,且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整体经济发展逐步进入可持续的新常态。与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居民消费由于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保持旺盛态势,并呈现出高水平消费的新特征。

这一时期居民消费市场蓬勃发展,消费品的数量、种类和档次普遍发生了飞跃式的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度数据,201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167.12元,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已达14491.4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0年的39105.7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71896.1亿元,增长了近7倍。同时,居民消费品的种类和内容更加丰富,传统家用电器更加智能化,DV、数码相机、液晶电视、触屏手机和智能手机等新的消费品不断涌现,电子产品消费成为新的消费潮流。商品房、汽车等高档消费品成为居民消费的重点,旅游、休闲、度假、餐饮和文化娱乐等服务性消费热度不断上升。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崛起,网络消费构成了居民消费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开始注重商品品牌,品牌消费受到一部分消费者的追捧。

在高水平消费模式下,居民消费的过度化、不可持续性及其负面效应也愈加显现。一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受经济全球化下西方发达国家高消费生活方式的影响,居民消费出现了追求高消费的倾向,消费倾向于便利、美观、高档,使得高消费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越发对立。二是部分高收入阶层动辄百万、千万的高档豪宅、豪车,以及各种奢侈品的消费,使得炫富消费、攀比消费、奢侈消费等消费之风在居民消费中弥漫,居民消费的节俭传统和理性消费观念受到了挑战。三是居民生活与社会生产的过度化消费的叠加效应造成了江河污染、空气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过度消费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开始尖锐化。

二、中国构建居民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实现途径

一方面,从中国居民消费模式的演进趋势来看,消费模式在经历了低水平消费模式、高增长消费模式和高水平消费模式等不同的阶段之后,面对中国资源有限、人口众多的现实,中国居民消费需要构建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等消费理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可持续消费模式的雏形开始显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构建居民可持续消费模式应明确政府、居民消费者等主体应承担的责任,因势利导地推进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的进程。

(一)确立构建居民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政策取向

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发展阶段,除增长速度由高速变为中高速、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为质量效率型外,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实现途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在中国居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较低的情况下,一方面居民消费需要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需要保证居民消费自身的可持续性,逐步构建居民可持续消费模式。从这一点来看,在经济政策上,可以在提高居民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的同时,开发和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如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无疑是一种非常正确的政策选择。

构建居民可持续消费模式首先需要制订和实施居民可持续消费战略规划,明确构建居民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总体目标,即在完善社会保障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调节收入分配,使广大居民有能力和敢于消费,并倡导建立积极健康、绿色环保的常态化可持续消费模式。可持续消费并不是抑制居民消费,而是通过制订和完善可持续消费的政策体系,鼓励居民积极消费和适度超前消费,提倡适度消费和可持续消费,明确反对和遏制奢侈消费、污染消费和炫耀消费等不可持续消费方式。

推动居民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构建,需要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配套政策,综合运用多种经济手段和政策,支持消费市场和消费环境不断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可持续消费有赖于可持续生产,并以可持续生产为前提,因而必须将可持续生产与可持续消费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生产与消费对资源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坚持和落实公平消费的原则应是推动可持续消费的重要内容,包括代际内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和代际之间的公平消费。公平消费原则要求改变低收入群体消费不足的状况,抑制高收入群体过度消费的泛滥,涉及扶贫减贫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收入分配政策、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等。

(二)健全构建居民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法律法规

构建居民可持续消费模式需要法律保障,建立和完善可持续消费的相关法律体系是可持续消费模式构建的基础和前提。健全构建居民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法律法规应坚持以人为本、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要以不断满足居民合理需求为价值导向,同步推进经济发展、消费改善和环境保护。

中国目前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颁布实施了《环境保护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保护环境的法律,同时还颁布实施了涵盖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环境噪声污染等防治以及防风固沙和海洋环境保护等专门的环境保护法律。虽然在这些法律中涉及了一些可持续消费的法律条款,但只是从生产消费的侧面有所提及,难以对可持续消费尤其是居民可持续消费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约束。因此,中国有必要对可持续消费单独立法,为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提供有针对性和强制性的法律支持。

中国可持续消费单独立法,其内容应主要涵盖生产消费的可持续、政府消费的可持续及居民消费的可持续。对于居民消费的可持续,应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订相呼应,在明确提出可持续消费的概念及其相关消费理念的同时,设立和增加鼓励可持续消费和约束不可持续消费的条款。对于居民消费的法律规范,在可持续消费单独立法中应重点体现居民在可持续消费方面享有的权利、履行的义务和承担责任上,在明确规定居民享有可持续消费权利的同时,具体规定居民在消费中必须履行的可持续消费的义务,承担的可持续消费的责任,对不可持续消费行为进行惩罚的具体措施等。

(三)推动居民可持续消费文化建设

可持续消费文化是指人们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可持续消费的消费意识、消费心理、消费方式和生活理念、文化观念的总和。可持续消费文化要求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具有理性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的消费意识,拥有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消费心理,体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理念,从而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与环境平衡的文化观念。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当中国尚未构建起适应现代社会的消费文化时,西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消费文化已经开始泛滥。推动中国居民可持续消费文化建设就是要构建符合中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环境污染严重现实的消费文化,为居民消费的可持续性提供保障,为子孙后代的发展提供物质和文化基础。

崇尚节俭是中国社会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左传》中就提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中国传统消费文化将节俭归于善,将奢侈归于恶,形成了崇尚节俭、鄙弃奢靡的消费观。这种崇俭黜奢消费理念不仅指在贫穷时的精打细算,而且指在小康乃至比较富裕时的思想境界。在当今中国已经基本实现小康和正在迈向全面小康之际,更应该向古人学习崇尚节俭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理念,并将之传承和落实到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实际行动之中。与此同时,中国应该不断学习外国先进消费文化,摒弃其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糟粕,吸收环保主义、循环消费的精华,构建中国本土化消费文化。鉴于中国资源有限、人口众多和人均资源水平较低的现实,借鉴日本消费文化是一个重要的选择。日本本国资源匮乏,消费文化中历来强调资源危机意识,促使人们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形成了相对节俭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中国同样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压力,所以应该将日本的消费文化作为学习和效仿的典范,构建适应中国国情的消费文化。

在推动居民可持续消费文化建设中,新媒体的作用尤为重要。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等通讯终端在中国的快速普及,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形态迅速兴起和发展。新媒体影响甚至改造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也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方式。政府应高度重视对新媒体的引导和监管,新媒体经营者也应自律,多传递社会正能量,淡化豪宅、豪车、豪华婚礼等过度消费讯息的传播,为构建中国居民可持续消费模式提供正面的舆论支持。

[参 考 文 献]

[1]郭强,相雅芳.我国可持续消费文化的现实困境及构建[J].甘肃社会科学,2015(1)

[2]李颖.最终消费率及结构变化的中外比较和启示[J].山东经济,2011(9)

[3]吴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动态[J].统计与决策,2011(11)

[4]王小蕾.对西方社会超前消费模式的伦理评析[J].探索与争鸣,2012(1)

[5]于淑波,王露.我国城镇居民可持续消费行为评价[J].东岳论丛,2015(3)

[6]张新宁,包景岭,王敏达.构建可持续消费政策框架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2(1)

[责任编辑:王凤娟]

猜你喜欢
构建
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浅析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性与构建
创建《数控自动编程》优质核心课程
浅析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专业课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