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社交软件青年用户的使用行为动机研究

2016-12-20 19:24陈贝茹罗艳陈绍芬
商业经济 2016年11期

陈贝茹 罗艳 陈绍芬

[摘 要] 以陌陌、抱抱等为代表的社交软件开启了匿名社交的新模式,尤其为青年用户所钟爱,但这类软件起步较晚,用户粘性不高。从行为理论出发,选取了娱乐动机、社交需求、自我实现、信息与工具性、沉浸需要五类使用动机,构建了青年用户“使用动机-行为”关系模型,提出相关假设,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给出提高陌生人社交安全性、加强个人隐私保护、对信息监管过滤、文明社交环境、美化界面风格,操作更加人性化的陌生人社交软件的改进意见,以促使其发挥正面作用,引导青年群体进行积极的网络社交。

[关键词] 陌生人社交软件;青年用户;行为理论;使用动机

[中图分类号] C912.11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以往研究中提出理性行为理论(TRA)(Fishbein & Ajzen,1975)用于解释个体行为,该理论假设人是理性的,认为行为主体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行为意图推断,而行为意图则是由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共同决定的。以普通语用学为基础创立的系统的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1981)关注焦点是交往者的语言能力和交往能力,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理解”是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要素;“交往理性”是交往行为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交往合理性”是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在以言语为媒介的交往行为中,交往者(说话者)不仅要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还要符合社会规范。

Davis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Davis,1989),并将其应用到信息系统领域。该模型有两个主要的决定因素:一是感知的有用性,反映个体认为使用一个具体系统对他的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二是感知的易用性,反映个体认为容易使用一个具体系统的程度。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提出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型”(Davis,2001)以非适应性认知/认知加工倾向为模型中心因素,包括对网络使用行为的不良认知、自我否定和负面的自我评价等,强调了非适应性认知对网络成瘾的核心作用,孙晓军等提出的人际关系归因倾向(孙晓军、牛更枫、周宗奎、魏华、刘勤学,2014)就是一种个体的认知加工倾向,它会导致人际敏感、社交回避以及社交焦虑。中国科学院在实证数据和严密推理下提出了心理机制“失补偿假说”(高文斌教授,2006),认为上网行为是青少年心理发育受阻时的补偿表现,在现实中交往困难的个体在网上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以满足心理需要。人们进行网络社交的动机之一就是补偿现实中的人际关系、逃避现实。后来有学者在TAM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影响网络社区用户行为的因素(Ohbyung Kwon & Yixing Wen,2009),包括社会认同感、利他性、归属感。研究中二者认为更高的社会认同感和更强烈的利他动机与归属感会让成员更容易接收到鼓励,进而影响实际的使用行为。

2014年,陌生人社交软件引发热潮,陌陌、抱抱等开启了匿名的陌生人社交时代,化解了熟人社会的压力。面对网络安全的隐忧,人们在分享私人信息时变得更慎重,陌生人社交网络却搭建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平台,“阅后即焚”就是其中很具代表性的功能。对陌陌而言,上市并不代表着绝对成功,作为一个致力于陌生人社交的软件,有太多文化、道德和安全层面的掣肘(开眼二郎,2014)。陌生人社交软件的用户群体集中在对事物有好奇心,追求新鲜感的青年用户,相比于QQ等传统的社交软件,爆料、情色等在陌生人社交软件中有显著的短期效果,但随后用户的新鲜感过去,对陌生人社交的关注度下降。

动机是青年群体使用社交软件行为的内在驱动力,研究青年用户使用社交软件的动机才能进一步了解他们的使用行为,并引导其进行积极的网络社交。总结前人研究发现,面向陌生人社交软件,尤其针对其中青年群体的研究甚少。针对最近兴起的一系列陌生人社交软件,由于功能的变动,以往研究的参考性不强,我们需要对其使用动机进行重新考量,并据此提出软件的功能改进建议。

二、模型构建

交往动机一般来自交往主体对社会关系的认知和个体的需求,不同的外部环境和不同的内部需求会产生不同的交往动机(金雪军,2003)。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提升需要,而群体的归属需要在人的基本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基于TAM模型,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进行细化。“失补偿假说”体现用户的社交需求对应马斯洛提出的社交需要;社会认同感、归属感归结为自我实现动机;由于利他性包括帮助他人提升自我,所以这一动机也受到利他性因素的启发,它对应马斯洛需求最顶层次的尊重需要和自我提升需要;而陌生人社交软件的特殊性在于双方的不熟悉,用户会通过软件中的小游戏开启彼此的交流,因此我们又把娱乐动机纳入研究变量;信息和工具性由利他性因素得出,但对利他性有所补充,不仅是与他人共享信息帮助他人,也包括与他人交流解决自身问题;这些因素导致上网成瘾即沉浸需要,本文把沉浸需要列入动机,直接影响使用行为。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陌生人社交软件的特点确定了五类使用动机:娱乐动机、社交需求、自我实现、信息与工具性、沉浸需要。将五种动机视为研究变量,各自的具体定义见表1。

在理清陌生人社交软件青年用户使用动机和使用行为关系的基础上,本文将以上五种动机视为初始变量,将陌生人社交软件使用行为(包括使用时长和使用频率)视为结果变量,构建了动机-行为模型(如下图所示)。该模型的假设前提是:陌生人社交软件使用动机和使用行为间为正相关,即更强的娱乐动机、社交需求、自我实现感、信息与工具性会导致更强烈的沉浸需要,进而决定软件使用者的使用行为,延长使用时间。

陌生人社交软件中青年用户的使用动机和使用行为模型假设如下:

假设H1:用户的娱乐动机和沉浸需要具有正相关性;

假设H2:用户的社交需求和沉浸需要具有正相关性;

假设H3:用户的自我实现动机和沉浸需要具有正相关性;

假设H4:用户的信息与工具性动机和沉浸需要具有正相关性;

假设H5:用户的沉浸需要与软件使用行为具有正相关性

假设H5a:用户的沉浸需要与使用时间具有正相关性;

假设H5b:用户的沉浸需要与使用频率具有正相关性。

陌生人社交软件的行为-动机模型图

三、数据获取与统计分析

本文通过相关文献阅读选取了合适的测量维度,经过访谈、探测性调查和修改,形成了最终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基本信息调查、陌生人社交软件使用动机及行为调查、软件使用建议调查。其中,动机和行为调查选项要求被调查者根据感受选择在使用软件过程中最符合自己的一项,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此次调查共回收462份问卷,其中使用过陌生人社交软件的有216份,其中符合要求的有效样本(有效填写并符合青年群体年龄段)为193份,有效回收率为89.35%。在193份有效问卷中,男女比例分别为39.38%和60.62%,我们把年龄集中在18-25岁,这与我国陌生人社交软件的主要群体相一致。统计数据显示:被调查者使用最久的陌生人社交软件中陌陌最多,占比53.37%,其次是secret(秘密),占比24.35%,微信摇一摇和抱抱分别以6.7%和5.7%位列其后。在使用时间上,45.6%的青年用户使用时间在一个月以内,35.75%的青年用户使用一个月至半年,8.29%使用半年以上至一年,10.36%使用了一年以上。在使用频率上,26.94%的青年用户每天至少登陆一次,45.08%的青年用户一周登录一次或更少。

本文使用Cronbach Alpha系数作为信度系数来检验变量的内部一致性,一般情况下信度系数大于0.7都是可接受的。根据表2所示,社交需求、自我实现和沉浸需要潜变量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7,这表明研究问卷中量表的信息水平可以接受。娱乐动机和信息与工具性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6,虽然一致性较弱,但仍不失其价值,可供参考,问卷结果可靠,样本真实作答。

为探讨陌生人社交软件中青年用户的娱乐动机、社交需求、自我实现、信息与工具性对沉浸需要的影响关系,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两个变量的相关程度,结果如表3所示。

青年用户的娱乐动机、社交需求、自我实现、信息与工具性动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与沉浸需要均显著相关,娱乐动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与使用时间显著相关,社交需求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与使用频率显著相关。而沉浸需要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与使用频率显著相关。

对陌生人社交软件功能改进的建议,我们以开放式问题的方式对网民展开了调查。其中,希望提高陌生人社交安全性、加强个人隐私保护的占33.93%,希望对信息监管过滤、文明社交环境的占22.32%,期待功能完善的有19.65%,另外有16.07%的青年用户希望美化界面风格,操作更加人性化。

四、结果分析

表3的结果显示,模型假设中H5a不成立,其它假设均成立。为了更加直观地描述陌生人社交软件青年用户使用动机对使用行为的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表4结果。

表4 使用动机与使用行为的相关性

注:++表示强正相关,+表示较强正相关,N表示不相关。

越高的娱乐动机、社交需求、自我实现欲、信息与工具性会导致越强烈的沉浸需要,而强烈的沉浸需要会导致青年用户更高频率的使用陌生人社交软件,这一结果符合“失补偿假说”等对网络成瘾即沉浸的影响,青年们在陌生人社交中愉快地与人互动,寄托、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在现实中难以表达的见解,即使是孤独内向的人,也更容易得到补偿,网络群体更能实现兴趣相投,可以更好地满足青年群体的归属感,这些满足感会使青年难以控制自己的依赖行为。其中强社交需求会产生高使用频率,人们使用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网上交往,陌生人社交软件为用户提供了匿名性、超越时空性等相对舒适的人际交往环境,使青年们对自我表达有了更大的掌控权。

本研究也得出了一个和假设不一致的结果:沉浸需要与使用时间无显著相关关系。这与陌生人社交软件低粘度的社交特点相匹配,用户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比较难找到长久联系的朋友,也契合了越高的娱乐动机导致越长的使用时间这一调查结果,青年用户长时间的使用陌生人社交软件更多地为了互动、寻求愉悦感,放松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

陌生人社交是典型的弱关系社交,弱关系理论(格兰诺维特,1973)提出了区分关系强度的四个维度,分别是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和互惠程度,家庭成员、同学等之间有较强的情感维系,血缘、地缘等都是强关系的代表,而与之相反联系较少、没有较强情感维系的则是弱关系代表,它更能充当信息的桥梁。因此,结合调查结果分析,在陌生人社交中,软件要注意增强信息筛选、信息过滤,对敏感词汇进行屏蔽,对图片发表进行审核,在使用过程中保护用户隐私,给用户营造绿色文明的社交环境,传播有质量的信息。再者,将用户关系由弱变强,最终使娱乐社交生活化的关键点是寻找共同爱好,增强共同话题,满足用户的社交需求和娱乐动机,软件可以适当地开发新功能,增加有创新性的小游戏,开展团体活动等,加快探索以兴趣驱动社交的步伐,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用户粘度,提高使用频率,延长使用时间。

五、结语

陌生人社交软件的价值在于提供交到新朋友的途径,让用户可以打破地缘、血缘等因素的限制,隐藏身份信息,仅凭共同爱好参与社交活动。相比于传统社交软件,如QQ、微博、微信等,以陌陌、抱抱等为代表的软件开启了匿名社交的新模式,这类软件起步较晚,用户粘性不高,还有很多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本文从行为理论出发,综合前人研究,选取了娱乐动机、社交需求、自我实现、信息与工具性、沉浸需要五类使用动机,构建了青年用户“使用动机-行为”关系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探索了陌生人社交软件使用动机,给出了陌生人社交软件功能的改进建议,希望能引导青年群体进行积极的网络社交。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仅针对娱乐动机、社交需求、自我实现、信息与工具性和沉浸需要这五类使用动机进行了研究,虽对以往研究有所整合,但动机的类型划分仍不尽完善,并且没有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此外,娱乐动机和信息与工具性的信度分析值没有达到非常理想的状态,这几个潜变量虽不失价值,可供参考,但其内部一致性有待提高。最后,用户使用行为划分为使用时间和频率,而使用层次因素未考虑到,后续的研究会针对以上内容进行完善。

[参 考 文 献]

[1]金雪军,毛捷.基于交往理论的FDI安全性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3(9)

[2]开眼二郎.“约炮神器”陌陌宣布启动IPO纯粹的陌生人社交才开始[J].IT时代周刊,2014

[3]孙晓军,牛更枫,周宗奎,魏华,刘勤学.大学生的人际归因倾向、网络交往动机与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14(6)

[4](德)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曹卫东.交往行为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Davis, F.D.1989,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6]Davis R A. 2001,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7]Fishbein, M. & Ajzen, I.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M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8]Granovetter. 1973,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Ohbyung Kwon & Yixing Wen. 2010,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social network service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0]Wenbin Gao & Zhiyan Chen.2006, A Study on Psychopat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of Internet Addiction.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责任编辑:王凤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