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民俗艺术资源在动漫产业中的结合运用与发展

2016-12-20 23:03毕露予
戏剧之家 2016年23期
关键词:动漫产业传统文化

【摘 要】在我国动漫的发展历程中,众多优秀的动画作品都烙有民俗性的印记,而民俗文化元素在动漫创作中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通过对众多国内外的优秀动漫作品中民俗性成分的分析和对比来看,民俗化的丰富表现内涵,对于优秀动漫作品的创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区域性民俗文化的资源研究能给动画创作的实践探索提供有效的推动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徐州民俗艺术;动漫产业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57-02

江苏省徐州市历来重文兴教,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也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兴盛地之一。汉画像石、剪纸、泥玩、布玩、彩灯、玩具、糖人、石刻等多个品种的民间美术异彩缤纷,各具特色。现在徐州已有多家专业动漫公司,从业人员约2500人,年生产动画能力达20000多分钟,产值以千万为计量单位。徐州动漫产业,从发展初期,就十分重视对本土民俗艺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但因受综合因素的限制,仍然存在“主题不明,角色个性不鲜明、简单套用美日动画模板”等一系列问题。随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的不断提高,对于民俗艺术资源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越来越重视,但是,如何把民俗资源利用到动漫创作之中,如何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仍然需要进一步发掘与探索。

一、论点提出及意义

(一)民俗是动画题材取之不竭的源泉。任何动画的呈现,都离不开剧本作为支撑,而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等都为动画剧本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原始素材。例如,取材自中国神话故事的动画影片有中国的《大闹天宫》、《阿凡提的故事》,美国的《花木兰》等;取材日本神话故事的影片有《猫的报恩》、《桃太郎的故事》等;取自《圣经》的有《埃及王子》等。上述所列举的动画,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但取得了很优异的票房成绩,也使本国的文化内涵向世界各国有所呈现,有益于树立国家的文化自信,这也验证了一点,合理的发掘传统民俗资源,使其与动画媒介和谐地相融合,对于动漫产业的发展,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动画中的民间资源体现了集体审美取向。艺术一旦加上民俗的前缀,其意义就会发生很大的转变,其含义就需要包含在特定区域内人们所形成的共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对于什么是美的评价标准、思维方式、审美理想以及稳定而久远的传承线索等要素。所谓传统,必然要有清楚的传承关系和发展线索。正如弗莱所言“优秀作品脱离传统是不敢想象的,而这种传统是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构建的原型,上挂下连,不断在文艺创作中延伸。”民俗资源审美的形成,是一种共性审美,是一种约定成俗,具有普遍认同感的审美标准。对于动画的创作,合理加入民俗元素,可以唤起特定人群的审美认知度,更容易让具有相同审美的观众产生认同感。对于唤起人们审美认同的手段有很多,比如动画合理的色调应用,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同的色调,能唤起人们不同的情感波动,对于同一种色调,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人们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知。比如,中国人对于红色、黄色有着别样的情感,能唤起一种喜庆、吉祥之感,在国产动画片《大闹天空》中,就大量运用了红黄两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在日本则不然,在日本的传统认知中,红色和黑色是邪恶的象征,而白色和蓝色则代表真诚与祥和,在日本经典动画《哆啦A梦》中,大量运用了白和蓝的色调。这也正说明了一个问题,对于民俗资源的应用,要考虑动画题材的限制以及受众观众的情感喜好,做到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筛选,切不可生搬硬套。

(三)民俗资源是动画价值观的展现。世界各国,都有其信仰与审美标准。而各国的神话故事与传说,也正是对于其审美与精神追求的再现。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本身仅仅是表象,深层次的内涵则为人们对自身和自然界的认知,唤醒人们超越平凡的世俗,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展现,起到度化世人的作用。由此可知,对于民俗资源与动画创作的结合,并不仅仅局限于神话故事、民俗故事的直接套用,还可以借鉴传统故事的精神内涵,重新构建符合现代生活的故事,达到传播新时代民族精神的目的。

就目前来说,日本和美国的动画相对优秀,其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优秀,更多的是其所展现的精神内涵、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递而优秀。日本动画大师宫崎峻,非常善于把自身对于世界的认知,以及日本传统文化与当今日本社会的主流审美相契合,构建新的故事与人物,来传递日本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而反观中国的动漫现状,则面临很多困境,按常理来看,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所包含的民俗艺术资源十分丰富,但也正因为其丰富与庞大,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正如万条线头缠绕,而无下手之处。再加上近现代西方文化的涌入,使中国人对于自身的文化缺失深入的认同感,也就无法准确地把握中国传统民俗艺术资源的内涵,这也就使中国的动漫只是孩童的启蒙节目,而无法构建成老少皆宜,具有文化底蕴、和观众产生深度共鸣的优秀动画作品。

本报告试图通过合理发掘徐州本土的民俗艺术资源,使其为提升徐州动漫产业的内涵而服务,让徐州动漫产业立足本土艺术资源,寻到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

二、研究成果的重要观点

明确徐州民俗艺术资源的分布特点,筛选出动漫媒介和传统文化艺术的当代连接点;明确提出在民俗艺术中寻找创意灵感作为突破当前徐州动漫发展瓶颈的秘诀之一;提出在注重文化艺术可持续发展,基于优秀动画的凝聚力和创造性,动画产业链的有效整合,完成从产品到品牌,再到行业标准的跨度。

(一)研究重点。探寻苏北民俗艺术资源和动画设计两者的融合方法,如何将传统的地域文化、思想融入符合现代人审美方式以及价值的各种动画作品,加强“民族性”主题与流行通俗文化产业的契合,为苏北动漫产业的发展,探寻新的发展道路。

(二)研究难点。通过对徐州民俗艺术资源在动漫产业中应用的调查与研究,探索苏北民俗艺术资源与动漫产业结合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为苏北乃至江苏动漫产业的提升寻找出新的发展方向与实现路径。

(三)研究创新点。1.传统文化纳入“主旋律”范畴,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创作出符合现代观众心理需求的“主旋律”动画作品;2.在引导、扶持和培养上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使徐州动漫产业的产业模式良性发展。

三、研究形成的结论分析及对策

(一)民俗艺术资源能够延伸动画的造型语言。例如徐州剪纸艺术,尤以邳州剪纸艺人的作品为代表,其作品题材大多来源于乡间劳动生活场景,常用简单的几何体表达事物的内在精神,这与动画片的“以少胜多,纯化形态”的设计理念完全吻合。若在动画设计中借鉴徐州剪纸的造型手法,可以使动画的人物构型更加传统,能更直观展现故事本身所传递的精神内涵。

(二)民俗艺术资源可以提升动画作品的原创意识。民俗艺术资源,是经过历史的沉淀,去粗取精、不断更新整合而传承下来的优秀资源。但民俗艺术资源的形成,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是对现实客观存在的加工与提炼,是一种民间朴素务实的创造力与对美好事物向往的一种体现。正是因为这种没有受现实和功利主义的束缚,只是为了追求美的创造性的发挥,所以说将民俗资源应用到动漫的创作中可以产生非常美妙的艺术效果,如果具化来说,是民俗艺术资源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内涵,对于动漫人物的塑造具有不可言喻的功用。

(三)民俗艺术资源可以展现动画的地域风格。动画是对具体历史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真实反映,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独特民族性格的动画角色创作,意味着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是区域文化的集中表现。例如,徐州汉画像石代表了中国汉画像石的最高艺术成就,其数量和质量以及艺术形式在全国均首屈一指。其题材反映了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艺术、民俗、愿望等多个方面。徐州市政府从2012年开始大力打造“彭城画派”,先后在北京、西安、南京、韩国大邱等地举行巡展,并在开幕式上播放了由徐州汉画像石为素材制作的二维动画短片,提升了徐州独特的文化底蕴。

四、成果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

动画艺术逐渐成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之一,面对当下动画市场的激烈竞争,面对各国动画品牌的强势冲击,如何加强徐州动漫产业的竞争力?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深入挖掘民间艺术在动画中的价值,同时要关注徐州动漫产业在徐州民间艺术文化保护传承中的独特价值。民间艺术是徐州的传统艺术形式,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的氛围中,如何保护传承民间艺术文化?利用徐州动漫产业传承民间艺术文化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加强民间艺术文化在徐州动漫产业的作用,一方面促进徐州动漫产业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保护。将民俗文化与动画结合是摆脱中国现今动画发展瓶颈的一个出路,中国的民俗动画在经历了上个世纪的繁华之后,现今面临着发展方面的困境。在羡慕美国动画、欧洲动画和日本动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将目标转移到分析他国如何将民俗文化元素嫁接到动画这个外壳中来。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拥有着多如繁花的民俗文化传统和元素,如果我们能将其中的一小部分应用于动画技术上来,势必会给我国的动画产业带来新的活力。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动画制作者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报告就动漫产业与民俗文化的统一性进行分析,从民俗文化特征,动漫产业民俗文化剖析以及民俗与动画结合的困境与出路三个方面来分析研究,从而对徐州动漫产业与民俗结合进行深入探索,并且提出合理化建议。希望以徐州动漫产业的发展为例,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总结徐州动漫产业在立足地域民俗艺术资源、形成自己独特个性和品牌过程中的发展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来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有效运用民俗艺术资源、振兴徐州动漫产业。

参考文献:

[1]祝普文.世界动画史[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47+60.

[2]彭玲.关于中国动画文化发展的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1):60.

[3]汪宁,高博.中外动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4]邵庆祥.传统文化资源的系统整合与民族精神的培育[J].学术论坛,2007,(9):179-180.

[5]赵明奇.江苏汉文化的来龙去脉[J].江苏地方志,2008(5).

作者简介:

毕露予(1985-),女,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画设计。

基金项目:徐州市201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XSZ-099)。

猜你喜欢
动漫产业传统文化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