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技术实现传统文化的新传播

2016-12-20 23:04胡朝阳
戏剧之家 2016年23期
关键词:新技术传统文化

【摘 要】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信息科技的发展,传统文化有了新的发展方式和传播途径,本文以非遗元素“戏服文化”为例,探讨了用技术实现传统文化的新传播样式,特别在微信、微博、APP、H5等新的传播方式下,以“谢杏生戏服博物馆”为例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剖析,提出让传统文化拥抱新的技术和新的传播方式,在传统文化发展的途径中,用技术实现传统文化的新传播和新发展,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找到更为广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传统文化;戏服文化;新技术;新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62-02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血脉与灵魂,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根基所在,文化的要素让我们繁衍发展。但是在近代,在西方舶来文化的冲击下,她却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宛若昨日黄花,如何让传统文化重新绽放璀璨的光芒,实现真正意义的传承,首当其冲要做好的便是传统文化的新传播。从某种程度上说,用技术实现传统文化的新传播,是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重构,重塑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的一个很关键的突破口。

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之一是孕育、维持传统文化的土壤不在当代,而在过去,要在现代土壤里做移植,不增加一些现代化的传播技术,显然是纸上谈兵。现代化的文化不是少数精英的文化,而是普通大众的文化。而要实现这种雅俗共赏,传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展于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封闭的环境固然可以阻拦外患,保持文化的延续与传承,但是也不利于其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沟通。长此以往,传统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能力下降,不吐故纳新,就会僵化凝固,束缚自我,成为井底之蛙。要改变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上以落后和阻碍的状态出现的现状,利用新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迫在眉睫,一方面是让其他文化更全方位地认知和了解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中,也能使传统文化自身在外力的冲击下不断提高自身新陈代谢,在沟通和交流中焕发出蓬勃生机。作为现代人,我们有义务去保护传统文化,去发展传统文化。

以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戏服文化为例,从醉卧牡丹花丛的杨贵妃,到寒门弱女翠莲,到威风凛凛三碗不过岗的武松,戏服是最美的魔法,而制造这场魔法的便是戏服的手工艺者。然而,全国各地的戏服手工艺都面临后继无人的惨淡局面。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马连良、俞振飞、王文娟、徐玉兰……这些光彩夺目的戏曲名家,都与一个人的名字紧密相连,他们在戏曲舞台上塑造的人物形象因他设计的戏衣而增色添彩,交相辉映。笔者有幸参观过中国特级工艺美术大师谢杏生先生的博物馆,他是在工艺美术界赢得国家给予的最高荣誉,先后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家、特级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让更多人能了解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服文化,谢杏生戏服博物馆应运而生。

那么,如何让谢杏生戏服博物馆发挥最大的传播功效呢?

首先,戏服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不应该停留在告知的简单粗暴层面,而是要传播戏服文化产品和观念,尤其是有了新媒体技术之后,参观者可以借助戏服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利用自身的新媒体终端,促成戏服博物馆与参观者之间建立起协商、对话的关系。包括三维动画、全景展示、基于位置的导览、网上预约等在内的新媒体技术,使戏服博物馆的展览变成一个交互界面,不仅交互更加友好和人性化,而且,互动的层次和形式变得更加丰富。

一旦参观者和博物馆有了这种深度交互,参观者真正从内心深处会产生共鸣,戏服博物馆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建筑,里面的陈列能穿越历史的风尘真正被参观者接受,和它发生情感上的关系,产生心灵的链接。

此外,利用微信、微博、APP、H5等平台将博物馆实体空间与网络空间相连,戏服博物馆的传播不再局限一隅。有了微信的直播技术,通过微博平台同步分享重要的戏服文化知识讲座,博物馆的传播力和凝聚力空前加强。在这个过程中,围绕直播的具体内容,参观者的反馈也可以呈现出来。通过回应这些反馈,形成戏服博物馆与参观者之间的对话机制。在这个对话过程中,通过培育活跃的“意见领袖”,导入引动参与的话题,鼓励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使得戏服专业人员、志愿者、普通爱好者之间的交流互动空前活跃,戏服博物馆的传播平台从具象的博物馆延伸至抽象的无穷大的网络空间。

戏服博物馆不再承担单一对戏服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功能,依托线下的戏服博物馆基地,线上的各类讲座、讨论,戏服博物馆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手段,为参观者展示自身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譬如,在微信、微博和APP甚至官网上,遴选体验活动参与者的经验、感受,进行展示和传播,征集他们对戏服文化的陈述和表达,有组织地展示参观者在戏服博物馆进行自发的创意活动。借助这些新媒介技术,参观者真正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融汇到戏服博物馆中。

谢杏生戏服博物馆正着手打造APP应用和博物馆官网,每个人都可以直接进行个人注册,为参观者更具深度地介入博物馆提供了可能性。参观者不仅可以在官网上的“个人中心”进行个人、团队、活动的预约,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将观看的戏服图片和文字信息传送上来。戏服博物馆通过精心遴选,可以制作成电子书,或者通过H5的形式进行下一轮的传播。有了和参观者之间的交互循环,传播的内容不再单一,不再枯燥,可以经常更新,而且,因为与参观者息息相关,他们会自发主动通过他们自身的微博、微信、个人公众号等社交媒体进行再次传播。

日前,Facebook披露了一项针对Oculus Rift的新技术,它能将我们的形象以实时VR的形式生成动态图像。当这项技术正式投入应用之后,不管是VR图像还是VR视频,我们都能通过Facebook与自己的朋友进行共享,这将是一种非常有趣并且值得回忆的体验。有了这项技术,我们能置身平时无法抵达的戏剧曲目的环境。

比如,新中国最早的一个戏剧舞台彩色电影——《红楼梦》,里面的服装就是出自谢杏生之手。《红楼梦》上映之后,富丽堂皇的戏装获得了观众和戏剧行家的一致好评,此后, 飘逸绮丽的《天仙配》戏装又让他的设计获得了空前好评。这些服装都珍藏在谢杏生戏服博物馆

试想,如果参观者如果能够通过AR技术身临其境当时《天仙配》和《红楼梦》的电影环境,将是一种怎样穿越时空和美轮美奂的体验。显而易见,有了新技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传播的大门,结果将超乎我们的想象。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的戏服文化,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根脉,让戏服文化在纷繁的现代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我们责无旁贷。无论戏剧还是戏服的没落,它们的存在不仅仅反映在经济效益上,还在于保存人类生存方式和情感表达的丰富性上。我们不应该忘记,人世间还有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当这种表达方式插上了新的传播技术这双翅膀,我们对它的理解会更加深刻,非遗传承也因为有了这份创新而更接地气,更可实现。

事实上,不仅仅是戏服非遗,我们所有的非遗文化,都可以以此作为借鉴,让非遗文化走上一条良性的传承与创新之路。师夷之技以制长,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让传统文化拥抱新的技术和新的传播方式,必将使传统文化发展得更为美好,也更能实现生活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立文.传统学引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

[2]龙文懋,崔永东.传统文化的沉思[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9).

作者简介:

胡朝阳,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博士生,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

猜你喜欢
新技术传统文化
绿色建筑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应用分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