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悦访谈

2016-12-21 05:32张悦叶扬
世界建筑 2016年12期
关键词:张悦可持续性规划设计

张悦,叶扬

张悦访谈

张悦,叶扬

1 挑战/Challenges

2 设计思考框架/Design thinking framework

WA:您申报该奖项时,它只进行过一届,并且是目前仍然非常少见的既非方案征集又针对未建成与未实施设计的奖项,您是如何注意到豪瑞可持续建筑奖这一奖项的?它是否有什么特别之处让您格外关注。

张悦:我们是通过互联网注意到当时的豪瑞可持续建筑奖的。与具体的方案征集竞赛不同,豪瑞奖更像是一个可持续主题之下全球建筑师及相关专业人士的一次大交流,各种思想、各类项目在此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灵感,像一个策展征集或者是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征集,对此我们并不陌生。

当然其“尚未实施”的条件设置,也具有着建筑奖的另一种魅力。通常建成项目的评奖往往会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于“完成度”和器物层面;而对于未建成项目的观察,则更重在思考过程和逻辑构建层面,这对于规划设计而言也十分重要。

豪瑞建筑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它兼顾了全球性议题与区域性关注。该奖项第一轮分为亚太、中东非洲、欧洲、北美、拉美5个分区进行项目评审,第二轮则将各个分区的金、银、铜奖3个项目汇聚起来评议选出全球的金、银、铜奖3个项目。这个流程使得它既有别于一些用统一标准衡量全球项目的奖项,但又创造了一次不同区域从不同角度进行对话交流的全球平台。这一点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从历届获奖方案中,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各个分区对于可持续性的理解与操作的不同,体现各自基于自然条件与文化传承的理性分析与创造,该项评奖确实促进了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理解。

WA:请问您参加该奖项的过程是怎样的?

张悦:我们做出参加该奖项的决定时,正好是我2008年在哈佛大学访学的期间,离开了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喧嚣,可以静下心来整理之前一段时间的工作成果。看到常青老师、王澍老师们在第一届赛事中淋漓尽致地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建筑师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一种态度,我想我们的项目这次或许可以与全球同行们分享一些面向基层的社会性试验。恰巧在同时,西方媒体正对中国的北京奥运、举国体制及其自上而下的特征而议论纷纷。

2008年亚太区评选的结果似乎印证了最初的设想,在来自全球90多个国家的近5000个申报项目中,我们投送的小小乡村项目从众多参赛的亚太区大型开发项目中被评选为金奖。随后,评委专家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访谈,我们也有机会在基金会随后安排的论坛和媒体采访中宣讲乡村建设的中国模式和中国成就。

最终,项目在2009年被全球奖评审团的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Charles Correa)、瑞士ETH规划管理系主任汉斯-鲁道夫·沙尔赫(Hans-Rudolf Schalcher)、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萨斯基亚·扎森(Saskia Sassen)、英国奥雅纳(Arup)规划部主任彼得·海德(Peter Head)、墨西哥建筑师恩里克·诺尔滕(Enrique Norten)等专家,进一步评选获得全球铜奖,我和北京市规划规委总体处倪锋、顺义规划分局赵建节等项目组同志共同接受了来自豪瑞可持续建筑基金会的授奖。

WA:您参赛的作品是基于在一定区域内对乡村进行的广泛调研,为什么会关注到这一地区的问题?它是否具有普遍代表性?

张悦:参赛的项目是中国新农村建设最早一批规划设计试点。在当时,中国正在全面取消农业税、大量反哺乡村的资金项目即将启动,中国的城乡关系面临着巨大的转折。而中国主流的建筑企业和建筑师当时还忙碌于大规模城市扩张的建设之中,因此一些院校的师生和小型事务所受命开始进行乡村规划与设计的摸索,我有幸和我的学生们一道参与其中,深入到这一关乎中国一半人口的人居环境的重大议题。当然经过10余年时间,到如今“乡建”已经成为中国建筑界的关注热点。

具体项目所涉及到的北京乡村地区,具有大都市区市郊乡村的典型特征,这些乡村往往处于外部环境快速变化和内部结构依然顽固的对抗之中,人口的流入流出、土地的分合转换、产业的交织进退等等,都使得规划设计的介入变得更复杂。相比我们在中西部的其他乡村扶贫和援建项目,本项目地区的乡村除了反哺项目的导引之外,建设控制和产业引导也十分重要;同时还需要在城与乡的互动中开展相关工作。

3 村庄调研与访谈/Research and interview

WA:能否讲讲这一作品的形成过程?在其中“可持续”(sustainability)的概念是怎么样体现的?

张悦:关注建筑在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和经济可持续性,是豪瑞奖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些代价高昂、不适于推广的建筑实验往往难以达到该奖评审的要求。

具体到我们参赛项目中,最重要的也体现在社会可持续性上。项目的获奖在相当程度上肯定了21世纪初中国新农村建设对于改善乡村落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所做出的贡献。应该说没有这一轮建设所奠定的大量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和基础条件改善,就很难形成今天更多民间资本进入乡建的局面。所以当时的评委团,还是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因此,我们的获奖也应该说是中国当时众多下乡规划设计团队工作成就的一个缩影。

经济可持续性,是中国乡村建设最具争议的话题。大量资金的急骤投入所带来的低效和浪费,以及后续维护机制的缺乏,是今天人们对于这项工作的反思。但我们在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时也发现,相比其他国家微薄的乡村投入以及人口大量涌向大城市所带来的问题,国外同行们更多地认为中国乡建模式在经济上的有效性是值得长期观察和期待的。

其他的可持续性体现还包括:通过增长监控和农田保护以保证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实现环境可持续性;通过传统风貌保护和本地材料技艺应用,实现文化可持续性,等等。

4 项目团队下村工作合影/Design team

WA:获奖后,这一项目后续有怎样的进展?

张悦:获奖后,我们关于乡村项目的研究与实施还在不断持续。当前的重点更多地转向产业支撑和制度环境改善等方面。

如果说过去10年基础设施改善和公共服务提升是对乡村地区的“输血”行为的话,那么持续巩固这一成果的后续工作就逐渐转向乡村“造血”机能的培育。不同于许多团队依托官方或社会资本、寻找本地自然与文化资源良好的村庄开展民俗旅游设计,我们则更多地坚持为普通农村探索其产业支撑、特别是农业支撑。后续工作关注点之一是关注下乡或返乡的规模化经营农业公司,分析这些企业的潜力与困境,研究其产业变化与产业链延伸的规律,研究其提供就业机会的能力和对乡村人居建设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对其开展针对性的低成本规划设计。

另一个研究方向是县-镇(乡)-村不同的行政管理或是社会治理模式下的空间衍化结果。一方面,因为乡村地区基本可认为是一个市场失效或无法单独靠市场机制完成有效资源配置的地区,所以对于治理方式的研究十分必要;而另一方面,与大中城市相对完善的治理机制相比,中国县-镇(乡)-村的行政运行体系分层明显、差异较大、财权事权在各级之间的分配不均衡。因此,基于对之前乡村规划建设项目的实施和评价,厘清县-镇(乡)-村以及村民等各个主体在乡村建设中的权利和责任,并提出政策与体制机制构架的建议,是后续十分重要的工作。

Interview with ZHANG Yue

ZHANG Yue, YE Yang

5 规划设计的下村讲解与公共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

猜你喜欢
张悦可持续性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作品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Pearl Izumi发布新的“社会使命”声明以及可持续性相关的宏伟目标
张悦作品
关注商业的可持续性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Women in leadership
Initial growth and microstructure feature of Ag films prepared by very-high-frequency magnetron sputtering∗
物流园区出入口规划设计及其优化
关于减贫的可持续性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