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教育相关的护理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

2016-12-21 16:57马小蓓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27期
关键词:文献研究质量评价发展趋势

马小蓓

[摘要] 目的 揭示2006年4月11日~2011年4月11日5年来中医健康教育相关的实验性和类实验性护理研究的发展现状和局限性,并思考讨论其发展趋势。 方法 以CNKI、VIP录入的中医健康教育相关的实验性护理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经计算机检索、人工筛查,从中检出符合条件的论文142篇。应用自制的资料收集记录表,对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质量控制、局限性等进行资料收集,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叙述与分析。 结果 所研究的文章中: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太极拳(33.10%)、情志(20.42%)和中医整体健康教育(14.79%)。方法学方面:①45.07%叙述了诊断标准;②92.96%文章没有叙述研究的抽样方法;③所有文献均未估算样本量;④49.30%为随机对照实验;⑤在进行分组的90篇文献中,71篇提到随机分组,并且只有18篇正确运用了随机分组的方法;⑥进行组间对照的90篇文献中,标准对照占66.67%;⑦80.99%的文章介绍了干预内容和实施方式,但比较粗略;⑧70.42%的研究应用推论性统计学方法;⑨仅4.93%文献报道了研究对象的依从性、9.15%的文献报道了退出、失访病例。 结论 不断提高、规范研究的科学性,加强临床路径探索,研发和应用敏感、特异、可靠、公认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适当结合定性研究,才能使中医健康教育在临床得以深入、广泛的开展。

[关键词] 中医健康教育;质量评价;发展趋势;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 R2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27-0152-05

中医健康教育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社会性的教育活动,将祖国医学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养生理论运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的过程。“治未病”思想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与现代预防医学思想相一致,在养生保健及有效干预亚健康状态等现代医疗实践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1]。然而,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医学在我国迅速发展,在西方科学主义和中国民族虚无主义的冲击下,中医学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危机,其有效性和科学性也遭到了严重的质疑和批判[2]。作为探索和解释因果假设最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性研究和类实验性研究可以为中医健康教育的临床疗效提供证据,因此,为探讨和分析中医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疗效和应用,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VIP)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近五年来与中医健康教育相关的实验性护理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总结此类研究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局限性,思考其发展趋势。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操作性定义

护理研究是用科学的方法反复地探索、回答和解决护理领域的未知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指导护理实践的过程[3]按照研究是否有人为的干预措施,可以将护理科研设计分为实验性护理研究、类实验性护理研究和非实验性护理研究。实验性护理研究是在研究过程中人为地对研究对象或其环境施加干预因素,通过观察和分析,比较干预因素作用大小的研究。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有干预、操纵或人为的施加因素、设立对照组、随机分组。类实验性研究则同样具备有人为的施加影响因素的特点,但不进行随机分组或不设立对照[4]。实验性研究和类实验性研究是探索和解释因果假设十分有说服力的两种研究方法。

1.2 文献来源

研究者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资讯(VIP)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为文献检索工具,期限为2006年4月11日~2011年4月11日。以“中医健康教育”为关键词,“中医健康指导”、“中医疾病预防”、“中医饮食/食疗”、“中医情志/心理”、“中医运动”、“太极拳”、“气功”、“八段锦”、“五禽戏”、“气功”、“六字诀”、“易筋经”等为扩展检索词。采用主观抽样方法,经计算机检索后,人工挑选符合实验性和类实验性护理研究的文献。

1.3资料收集

采用文献计量学中的内容分析法:根据研究需要将文献的内容分为若干分析维度,自行编制资料收集记录表收集资料。内容包括:研究内容、研究对象来源、方法学(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抽样方法;样本量;设计类型;区组方式;对照;实验措施;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研究的质量控制等)、局限性、发展趋势等。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献信息作分类记录,最后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作分类记录,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各项分析维度的频数分布、构成比。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共检索出相关题录1943篇。将所有的题录逐一人工筛查,剔除无关及重复文献1346篇。再通过阅读摘要,剔除综述、理论探讨、经验体会、非实验性研究如现状调查、需求度调查等文献(共455篇)后,得到与“中医健康教育”相关的文献共142篇,实际获得原文142篇,资料占有率为100.00%。

2.2研究内容分类

在获得的142篇文献中,归纳总结出中医健康教育相关的实验性和类实验性护理研究的内容可有10类,具体分类及分布见表1。

2.3研究对象来源

研究对象来源于医院的占大多数,共94篇(占66.20%),另有8篇来自社区(占5.63%),还有40篇(占28.17%)来自学校、某个市区或未做介绍。

2.4方法学

2.4.1 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64篇(占45.07%)文献叙述诊断标准。应用中医诊断标准的有18(28.13%)篇,其中9篇采纳国家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诊断标准,另有5篇提及其他中医诊断标准(如:教科书),剩下的4篇未做任何介绍。在采纳西医诊断标准的42(65.63%)篇文献中,有11篇应用了国家诊断标准,31篇采用WHO、国外、教科书等其他标准。64篇提到诊断标准的文献中,有4篇兼用了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标准。纳入的所有文献中叙述纳入标准的有53篇(占37.32%),排除标准的有52篇(占36.62%),未做任何描述的有40篇(占28.20%)。无文献报告病例筛选流程。全部文献中有小部分的文献(6/142,4.23%)涉及到了中医分型。

2.4.2 抽样方式 大部分文献没有提到抽样方法(132/142,占92.96%),但其中有86篇(占65.15%)指出于某个时间段、所在医院或学校等选择研究对象。报道随机抽样的有5篇(占3.52%),分层、整群抽样各有2篇(各占1.41%)。

2.4.3 样本量 所有文献均未介绍样本量的估算。样本量在50~99间的研究居多。将样本量按<50、50~99、100~149及≥150划分,见表2。

2.4.4 设计类型 有49.30%为随机对照实验,具体见表3。

2.4.5 区组方式 在进行分组的90篇文献中,71篇(占78.89%)提到随机分组。其中只有18篇(占25.35%)正确运用了随机分组的方法,但只是简单的提到“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经抽签”、 “应用计算机”等,未描述具体过程;9篇(占12.68%)属于半随机,多根据入院或就诊单双日、入院顺序或者配对等分组。其他44篇(占61.97%)未交代如何随机分组,71篇文献均未报道分组隐匿。

2.4.6 对照 进行组间对照的90篇文献中,标准对照(“标准”是指肯定为有效的中、西医等处理方法,如降血压、降血糖、抗心衰、抗风湿等有肯定效果的对症处理)占绝大数(60/90,66.67%)。只有30篇(占33.33%)设计了空白对照,另有1篇设计了安慰剂对照。

2.4.7 实验措施 在临床试验中,试验干预措施的设计、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是整个研究的核心,影响着试验的结局和质量。①干预措施的设计 在所有纳入的文献中,对照组间干预以常规处理+单纯中医健康教育相关内容占多数(56/60,占93.99%)。另有4篇文献对照组间干预为常规处理+中药或针灸推拿和中医健康教育相关内容。在这些常规处理中,常规护理或健康教育有28篇,占50.00%;西医常规治疗有14篇,占25.00%;中医常规治疗8篇,占14.19%;药物治疗与常规护理3篇,占5.36%;中西医结合治疗3篇,占5.36%。②干预内容和实施方式 虽然在纳入的142篇文献中有115篇(占80.99%)报道了试验干预措施,但是大多介绍得比较粗略、不够全面。有20篇(占17.39%)只介绍了试验干预的内容;39篇(占33.91%)只介绍了实施方式;56篇(占48.70%)虽对上述两方面都进行了介绍,但不够详细、严谨。27篇未作干预内容和实施方式的介绍,占总数的19.01%。

2.4.8 资料收集方法 在纳入的文献中无应用病死率、重要临床事件等进行临床结局评价;综合考虑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等的文献占大多数(83/142,占58.45%);29.58%(42/142)的文献采用量表或问卷作为研究工具;9.15%(13/142)的文献两种评价方法都采用。另有4篇没有作任何介绍。在应用了量表或问卷的42篇文献中有33篇(占78.57%)引用国外量表进行心理、生活质量、症状测评等;18篇(占42.86%)应用自设问卷测量治疗依从性(3篇),满意度(3篇),认知、生活能力、健康行为塑造(9篇)、心理情绪(6篇)等。但无文献介绍问卷的设计情况和信度考评,只有12篇(占66.67%)叙述了问卷的内容;另外,还有3篇应用国内量表。所有采用量表评价的文献均未对量表的效度进行检验。

2.4.9 资料分析方法 在资料分析时,18.31%(26/142)的文献应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进行资料分析;70.42%(100/142)应用推论性统计学方法;6.34%(9/142)综合了两种方法;而4.93%(7/142)没有介绍或未应用统计学方法。

2.4.10 研究的质量控制 研究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评价142篇文献的质量控制:①组间可比性:在90篇采用两组或多组对照设计的文献中,55篇(占61.11%)对组间可比性进行统计学检验,15篇(占16.67%)未用统计学方法检验组间可比性,还有20篇(22.22%)未做介绍。②依从、退出、失访病例及随访:仅有7篇(占4.93%)文献报道了研究对象的依从性;13篇(占9.15%)报道了退出、失访病例,但仅有一例介绍了原因。13篇(占9.15%)报道了随访;③操作者的技术标准和技术熟练程度:干预实施过程中,仅有12篇(占8.45%)文献提到对操作者进行统一的培训。④不良事件报道:在纳入文献的结局评价中,绝大多数对此未引起重视,未作相应的报道。仅有两篇文献进行了相关叙述。

3 讨论

3.1中医健康教育相关的实验和类实验护理研究近五年的发展现状和局限

3.1.1 发展现状 从2006年至今,中医健康教育相关的实验性和类实验性护理研究主要涉及太极拳、情志、中医整体健康教育等几个方面;主要原因是:①太极拳是休闲时代的重要内容[5],人们随时随地即可操作。太极拳运动的“健康”包含了“健身”、 “键心”、 “养生”3个层次,适用于青少年、中年、老、弱、病等各个人群[6]。②中医认为,引起亚健康的原因有情志失调、劳倦过度、饮食不节、起居失常[7],其中情志失调是导致亚健康的主要原因。七情致病主要是通过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的运行失常或精气亏虚,并涉及到血液与津液,使机体精气血津液失调,阴阳失衡,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8]。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工作、生活、经济、婚姻等诸多矛盾冲突蓄积大量不良情绪,均是引起亚健康的原因,值得社会重视。③WHO健康的定义、整理护理的理念与中医的“整体观念”并驾齐驱,其目的均是指导患者首先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才能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康复[9]。中医的整体思想从综合评估具体指导,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预后防复,强调饮食的重要性,顺四时、慎起居、平衡阴阳,畅情志,药物调摄五方面出发,以人为本,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的最终目标[10],与整体护理的思想不谋而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研究场所主要集中于医院、社区、学校等多个社会领域;研究对象涵盖了临床病人、社区居民(老人、妇女、儿童等)、学校学生等不同层次的人群;研究方向经历了从各种慢性病的治疗、预防到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精神情绪的改善和认知能力的提高等,从生理护理到心里护理的多元化发展。而且护理研究者们对研究质量的重视也有增加的趋势,近一半的研究属于随机对照实验。

3.1.2 局限性 科学研究设计的好坏与研究结果的质量直接相关。护理科研发展至今,正确严谨的科研设计,尤其是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实验性护理研究一直是我们多年来追求和努力的方向,也是近些年护理科研的发展趋势。研究者经过对纳入文献的分析发现,虽然近五年来中医健康教育相关的实验性和类实验性护理研究呈现出竿头直上的发展趋势,但是相较于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其在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控制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①实验设计缺乏规范及严谨性。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的诊断、纳入、排除标准粗略;样本量有限,缺乏代表性;采用完全随机分组的研究很少,而且随机分组方式、过程不详;未做到随机分组隐匿,鲜有实施盲法。②组间干预设计、实施缺乏科学性、针对性。主要表现在:独立性差,临床采纳和普及率低;干预过程粗略,不系统;对干预过程的质量控制欠佳。③评价指标的选择不恰当。研究者分析纳入的文献发现,评价指标综合考虑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的研究占大多数。引用医疗疗效评价指标作为中医健康教育的临床评价指标,缺乏专门统一的、权威的、高质量的应用于中医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工具。④资料分析方法不正确,对资料的完整性重视度不足,很少报道随访情况、退出、失访病例。⑤忽视实验的伦理问题,违背了知情同意原则。这些局限和不足均将阻碍、延迟中医健康教育在临床的大规模深入开展和进一步更高层次、多元化以及全球性拓宽。

3.2发展趋势

3.2.1 未来中医健康教育的研究重心应放到对路径的探索上 中医养生知识与理论浩如烟海,可为我们所借鉴、采纳,继而应用于临床促进疾病康复、维持身体健康的内容同样难以估量。常用方法有心性养生、饮食养生、环境和起居养生、房事养生、运动养生、休闲养生、沐浴养生、药物养生、针灸和推拿养生、气功养生等[11]。然而现状却是并未取得临床的广泛应用。相关研究认为[12]:引导临床护士开展中医特色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护士中医知识临床运用技能,为患者提供切实有效的健康指导,使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从而增进护患沟通,进一步促进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但目前其缺乏系统性的临床应用路径。开展中医健康教育的路径研究,提供临床护理实践的应用指导,对高效率的提高疾病的康复率、维持身体的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将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需要得到广泛的重视。目前,研究者开始尝试将中医健康路径应用于慢性疾病、肛肠手术病人、骨科手术等[13-15],但是病种主要局限于肾衰竭,糖尿病,痔、瘘手术,范围很局限、研究深度亦不够,值得国内专业人士深思。

3.2.2 重视、强调研究方法学的科学性及严谨性 研究方法直接关系到文献的质量,决定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与可重复性,继而投射到中医健康教育的临床应用,影响中医健康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和多元化发展。因此,中医护理健康教育研究呼唤高质量、科学、有效的研究。如严格纳入、排除标准;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强调、重视样本量的估算;随机对照试验的设定;研究中的质量控制等。另外,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及医学模式转变的今天,医护人员必须转变观念,医疗护理要以患者为中心,了解并满足患者的潜在需求[16],尝试将循证护理的思想和实施步骤运用到中医健康教育的临床研究,也将促进其研究的科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循证护理能提高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增强其有效性[17],是未来中医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之路。

3.2.3 探索专门用于中医健康教育临床研究的结局评价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 明确临床疗效的有关生活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指导对人类的指导意义更大。因此,选择正确、恰当、敏感、特异、可靠、公认的评价中医健康教育临床效果的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目前,中医健康教育相关临床研究的效果评价主要围绕疗效的增强,生命质量的提高,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的改善等。然而运用上述评价工具不能很好的体现中医健康教育的效果,无法肯定阳性结果系中医健康教育的作用。因此,正确选择评价工具,探索专门用于中医健康教育临床效果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意义重大且刻不容缓。

3.2.4 将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结合应用到研究中,提高研究质量 量性研究中随机对照的实验性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医健康教育提供最有力的实证。而护理专业独特的人文性决定了护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因此,定性研究在发展中医健康教育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过分强调定量研究而轻视定性研究的价值将忽视中医健康教育的人文性,伦理性。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应用于中医健康教育相关的临床研究,不仅可以提高研究质量,还可以推动中医健康教育的快速、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岚. “治未病”的历史文化探源[J]. 四川中医,2008,26(9):124.

[2] 杨威,张宇鹏,孙明杰,等. 中医理论是传统医药文化的精髓[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7):481-482.

[3] 程金莲. 护理研究过程及写作[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

[4] 肖顺贞,申杰. 护理科研[M]. 北京:人民中医药出版社,2005:1.

[5] 邱丕相,王岗. 走进主流社会的中国太极拳文化[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03-1605.

[6] 郭志禹,姜娟. 中国太极拳健康文化系统的研究[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3):57-61.

[7] 董淑华,王建荣,潘庆联,等. 静脉输液相关新技术的应用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719.

[8] 邢玉瑞. 七情内涵及致病特点[J]. 中国中医基础杂志,2003,9(9):6-7.

[9] 杨文勇. 再谈“治未病”[J]. 甘肃中医,2010,23(3):1-3.

[10] 丁育英. 中医“治未病”理念在整体护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 甘肃中医,2011,24(4):54-57.

[11] 刘占文,马烈光. 中医养生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

[12] 赵若华,许嫦娇,徐翠钦,等. 引导临床护士开展中医特色健康教育的探索[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7):669-670.

[13] 章丽丽,张雅丽,胡丽,等. 中医健康教育路径在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期患者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2011,1(26):79-81.

[14] 靳爱平. 中医健康教育路径与传统健康教育对肛肠手术病人应用效果的对比研究[J]. 内蒙古中医药,2009, 2:124-125.

[15] 王红梅,李颖. 中医健康教育路径对CSⅡ患者的效果分析[J]. 光明中医,2010,25(8):1327-1329.

[16] 徐芬. 首注健康教育负责制在急诊输液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05,4(5):389-390.

[17] 王俊杰,马小琴. 试论循证护理与健康教育[J]. 护理与康复,2006,8(5):306-308.

(收稿日期:2016-06-09)

猜你喜欢
文献研究质量评价发展趋势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
南乐《目连戏》文献研究综述
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BP神经网络在软件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
“中职+应用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