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美好整个校园

2016-12-21 14:06曹莉敏
考试周刊 2016年95期
关键词:校园传统文化

曹莉敏

摘 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积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本文从学、思、习、行四方面阐述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和开展中的思考。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学 思 习 行

现今,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社会的主题和使命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以各种形式欣欣然走进校园、走入课堂。传承传统,实现对青少年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品格的塑造,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该有的朴素而现代的教育理想、温润而高贵的教育情怀。

一、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经典诵读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切入点。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没打磨前就像普通的石头,人也是一样。在我们学校,经典诗文每日诵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每天下午课前全校经典诵读,放学整齐列队背着古诗离开校园,声音高亢,激情荡漾,共享诗乐。书法、阅读、剪纸等校本课程走进课堂,太极大课间让学生在运动中体会民族古老而蕴含哲理的拳术魅力。

学校的环境也是一种课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既然每处环境都育人,那整个校园就该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课堂,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有教育性。随着活动的深入,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喜人的变化:有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代表性建筑、人物塑像、园林景观;有传统文化宣传园地、名人名言墙;教学楼内的走廊文化展示学生的手工、绘画、书法作品;电子大屏上随时更新着应景的诗、词、语、句,向过往的师生昭示着传统的启蒙教育;班级文化建设也是异彩纷呈。学生随时接收传统教育的熏陶,获得审美的感受。这样的环境,无声却暗香浮动,简洁却彰显着高贵,只要有一颗清净的心,一双没被遮住的眼睛就能感受得到,一切在默默地润物无声中发生。

叶圣陶先生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为更重要。好学是传染的。学校文化产生的影响是隐性的、持久的、综合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真正价值就在于通过这种熏陶和感染积淀文化、养德益智、陶冶情操。

二、思——学以治之,思以精之

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汉服秀”、“祭孔大典”、“国学诵读热”、“唐宋诗词热”……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的热情和希望,但同时需要深思,难道流传千年的文化,就是读一读、背一背,搞点吸引眼球的活动,走走形式,如果那样,传统文化进校园对学生来说是加重负担。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中,传统文化自身的魅力要有必需的形式展示发扬,但一定不能重形式而轻内容。需要创设情境,立足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从简单的诵读到深入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努力让每一个活动里面都有文化的内涵和教育意义,带给学生心灵的共鸣。

思考才能使我们阅读的东西成为我们自己的。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是打开幸福人生的钥匙,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同的过程。《弟子规》的一词一句,教育我们为人处世应该恪守的规范,朗读与背诵并不难,但由朗读到理解,再到践行,得慢慢来。要用经典提醒和要求学生,督促反省,使学生在感悟中得到一些心灵的启示,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阅读经典文本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形象气质,学会做人。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书中寻找快乐,与贤哲进行精神的对话。带着思考,我们走进中华传统文化,领悟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美,感受儒家的厚德载物、诚信仁爱,道家的自然和谐、淡泊名利,佛学的行善不恶、进退从容……沐浴着书香,浸润着文化,美丽着,思考着,仿佛进入了豁然开朗的桃花源。经典让学生学会孝敬、诚信、友善、勤奋……让学生有了内涵,思考着人的意义、人的价值、人的尊严。

三、习——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传统文化才会生根。好的学习是引导行为改变的学习,在日复一日的文化渗透中影响学生整个价值体系重塑,进而带来行为方式的改变,提升素养。

教育成于细微,要在具体的行为养成上扎扎实实地落实,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言谈举止、思想心态等细节对学生进行指导、规范和训练,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寓教育于书画展、诗词诵背赛、汉字书写竞赛等各种层次的活动中,使活动制度化、常态化。这种细致的、积累式的教育,是养成日常行为习惯的涓涓细流,最终汇入修为的大海,成就大写的人。

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唯有让传统文化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才会重现生机。民族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征与符号,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记忆,是团结与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怀念屈原实际是在传递着爱国精神的火炬。中秋节吃月饼,除夕夜吃饺子,这都反映了我们民族重团圆、讲亲情、求和谐的情感追求。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举办相应的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节日的气氛中感受文化的氛围,在传统文化中幸福成长。

四、行——为学当有实功,有实用

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有在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孔子说:“君子欲纲于言而敏于行。”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重在立行,言行并举、行而后知。让经典成为学生行动的指向标,知道该怎么做才会更好,为美好而努力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文化,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美泽人人。学校教育要从孩子身边的伦理关系做起,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自然行为准则,成为根植于内心的修养。学校要在孩子们还小的时候、在心地还柔软的时候打下精神的底子,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培养人文素养,把美好的东西传递给学生。过早感知社会的不规范、潜规则,这个孩子是灰暗的,春天就该百花齐放、姹紫嫣红,这样才能迎接秋天的肃杀、冬天的飞雪。

弘扬传统文化,涵养人文情怀,筑牢文化根基,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让我们的校园充盈着活力与激情、传承与发展的独到魅力,有一群懂礼仪、有教养、守规则的学生,当他们走出校园的时候,都是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模样。一所学校,一个家园,让传统文化美好整个校园。真希望我们的校园是这样的诗境: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参考文献:

[1]马新,杨朝明,刘德增等.中国传统文化读本[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

[2]陈一平,孙雪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3]陈晓龙.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月读》编辑部.生生不息——从传统经典名句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中华书局,2015.

猜你喜欢
校园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