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藻产业发展思路与模式选择研究*

2016-12-22 06:32韩立民白园园于会娟
关键词:海藻发展

韩立民 白园园 于会娟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我国海藻产业发展思路与模式选择研究*

韩立民 白园园 于会娟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海藻产业是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本文剖析了海藻产业发展面临问题。基于产业集群理论,将海藻产业发展模式分基础层、核心层、服务层三个层面,资金流、信息流、商流、物流构成传递机制贯穿三个层面。从市场、政府、技术、资金四个关键因素出发,引入了中间组织和约束管理体制,分析了海藻产业支撑结构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海藻产业发展应以可持续发展、安全高效为目标,通过产业融合、产业集群发展,稳定基础层,重点发展核心层和服务层,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附加值。

海藻产业;产业集群;海藻产业发展路径;海藻产业发展模式

一、引言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海藻资源,有250属、1500余种,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就有100多种。[1]全球每年海藻生长量可达1300亿吨~5000亿吨,[2]由于同时具有可再生性,海藻资源利用已成为当今全球热点和海洋开发的重要领域。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数据,世界上主要养殖海藻的国家有中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朝鲜、日本、马来西亚,中国是世界最大海藻养殖国家。[3]海藻产业作为一项新兴的战略性产业,具有创新驱动性、全局长期性和关联带动性等基本特征。[4]海藻产业在碳汇生态工程、海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海藻能源工程等领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5-7]

我国划定了18亿亩耕地红线,但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方面还需注重海洋中生物资源开发。海藻富含蛋白质、糖类、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我国海藻70%被当做直接食物或者蔬菜,25%以原料当做海藻食品加工。[8]以褐藻为原材料提取海藻酸钠、海藻酸钙、海藻酸丙二醇酯等亲水胶体,以及水溶性膳食纤维,海带多糖等,用于脂肪替代品等海洋功能食品。化学肥料的过度使用使土地肥力下降、土壤板结,粮食质量和产量受到了影响。开发生物肥料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保障之一,在有限的耕地上,使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的海藻农药、海藻肥料、海藻饲料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其次,以海藻为原料,通过生物炼制,获取生物柴油、生物汽油、生物乙醇和生物燃料等,相比传统化学能源,海藻生物能源制品具有环境污染小,高效、清洁等优势,是传统化学能源的替代品。

国外大多数学者对海藻产业的发展潜力持积极态度。一些学者认为,海藻是天然的抗氧化剂、抗菌素,可以延长食物保质期,改善营养结构,对治疗肥胖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具有一定帮助。[9]海藻在功能性食品、生物燃料等领域具有很大发展潜力。[10-11]但海藻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国外一些学者认为,一些海藻产业,例如海藻生物药品产业,由于行业质量标准太高,在进入市场时会遇到严峻挑战,[12]而目前行业现状是质量标准的普遍缺失并存在技术难题,海藻质量得不到保证,表面微生物残留可能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13]

当前,我国海洋海藻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对于海藻产业全面研究文献较少,主要集中于海藻碳汇产业、加工利用、生物燃料开发等单方面研究。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海藻产业已初具规模,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本文尝试从海藻产业宏观层面、以产业视角进行研究,目的在于建立海藻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以及海藻产业与陆地产业融合发展,建立产业集群模式。

二、我国海藻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海藻产业发展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我国开始规模化养殖海藻以来,海藻产业发展迅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初期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获取碘、甘露醇等工业原料,以满足国家战略要求为主要目标,在曾呈奎等老一辈海藻学家带领下,在山东、辽宁等地开始了海藻的规模化养殖,形成第一次海藻养殖热潮,这一时期的海藻养殖业和海藻化工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了国家的制碘工业需求。(2)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海藻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平稳递增,在满足自给的同时,褐藻胶、琼胶、卡拉胶出口数量不断增加,无论是产业加工规模还是养殖规模,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海藻养殖和出口国家。这一时期,海藻加工工艺,新品种育苗、育种,海藻新产品开发不断取得突破。综合来看,1983~2015年期间,全国海藻养殖产量年增长率6.976%,全国海藻养殖面积年增长率6.707%,平均单位面积产量18.92吨/公顷。

从地域分布上看,我国海藻养殖区主要分布于山东、福建、辽宁。根据2015年统计数据,海带养殖以福建(45.5%)和山东(39.4%)为主、裙带菜养殖以辽宁(79%)为主、紫菜养殖以福建(45.7%)为主、江蒿养殖以福建(57.3%)为主、麒麟菜养殖以海南(63.6%)为主、羊栖菜养殖以浙江(49.4%)为主、苔菜养殖以浙江(100%)为主。(见表1)

表1 2015年全国各地区不同海藻种类产量 (吨)

我国海藻原料主要产品有海藻食品、海藻胶产品(褐藻胶、琼胶、卡拉胶)、生理活性产品(多糖类活性成分、类胡萝卜素、高度不饱和脂肪酸)。[14]以海藻为原料形成的产业类型有海藻生物医药产业、海藻能源产业、海藻肥料产业、海藻化妆品行业、海藻食品产业、海藻化工材料产业等。

2015年,全国藻类养殖量208.92万吨,较2014年增加84577吨,增幅4.22%,藻类捕捞量达2.62万吨,较2014年增加1622吨,增幅6.61%。2015年藻类养殖面积130.5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5.57千公顷,增长4.46%。[15]

图1 1983~2015年海藻养殖产量和养殖面积示意图

图2 1983~2015年海藻单位面积产量变化示意图

(二)我国海藻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要素投入要求苛刻

海藻产业在前期高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用工成本、原材料供应、产品投入市场,以及市场推广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海藻产业资产专用性强,后期在资金回笼上见效慢,产品周期长,持续经营困难,资金周转时间长,投资风险高,无疑加重了企业的负担。海藻产业是一个依赖高新技术的产业。高校与相关科研机构所研究的课题与企业与市场合作机制对接不完善,后期对成果转化工作投入精力较少,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海藻产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对人才质量要求较高。管理人才、经营人才需求旺盛,但实际情况中,符合要求的人才缺口很大,现有员工整体素质不高,难以满足相关企业的持续经营需求。

2、产品结构层次低

我国当前海藻产品结构层次低,产业链短,创新不足。海藻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如干海带、盐渍石花菜、干紫菜等产品,缺乏具有高新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出口产品以褐藻胶、卡拉胶、琼胶等工业原料为主,其次,海藻产品虽然涉及医药、造纸、食品、生物肥料等领域,但是高端医用材料、先进印染工艺、高端功能性食品、新兴肥料、海藻化妆品,以及生物能源等高附加值领域涉足较少,导致实际情况是,低端产品需求不足,供给过剩,高端产品需求旺盛,供给不足。

3、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当前海藻产业在加工上还沿用传统加工技术,生产成本较高,海藻废液利用率低,淡水资源消耗大,一些废弃物如褐藻淀粉物质以及胶类等直接被排进海里。其次,大量依靠传统化学能源,耗能高,海域、空气污染严重,造成许多地方海域海水富营养化、赤潮等自然灾害。海藻生长受众多自然因素影响,例如光照、水温、海水盐等。加上环境安全治理体系的不完善,使得海域环境破坏速度大于修复速度,造成海藻资源种类逐年减少,数量减少的同时,海藻资源的质量也受到影响,海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4、行业标准不完善

海藻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在我国起步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不强,市场规模小,未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产业体系,导致行业标准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海藻产品出口时易受到国际技术性壁垒限制。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可借鉴经验较少,只能依靠自身摸着石头过河。海藻市场缺乏统一质量标准体系,质量与安全监管、农药残留与检测体系不完善,加工装备水平落后,导致各种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可追溯性差。企业相互之间恶意竞争,对海藻产业企业约束能力差。

三、我国海藻产业发展的模式探究

(一)我国海藻产业发展基本思路

以可持续发展、安全高效为海藻产业发展目标,海藻产业的发展应当坚持以下几点:(1)生态优先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发展,解决海藻产业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困境,保护海藻资源,注重海洋生态环境安全建设,优化资源配置,遵循可持续发展路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齐头并进。(2)创新驱动发展。不遗余力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在海藻技术、海藻遗传育种、基因工程、海藻能源开发、生物制品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掌握核心技术,不断开发高端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产品结构层次。(3)协调融合发展。新兴海洋产业方兴未艾,可挖掘潜力很深,协调发展海藻产业,展开海藻产业、陆地产业横向一体化,实现产业融合,形成产业集群,通过协调融合来完善海藻产业体系。(4)国际化发展。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为核心,在“一带一路”、建设我国海洋强国大背景下,积极展开国际化交流。引进借鉴国际先进海藻制造工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先进行业标准。瞄准国际市场,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层次,开发高端海藻产品。引进国外雄厚的资金、设备,丰富的原材料、先进海藻产业发展模式与管理经验,不断进行海外投资,创造国际型海藻产业龙头企业,实现国际互动、开放发展。

(二)以价值链为纽带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关于集群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1766年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对集群进行了描述。随后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前人基础上发表了《论国家竞争优势》,以此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理论,[16]并最早提出了价值链理论。经过后来各个学派学者的完善,产业集群理论已趋于成熟,虽然研究方法、思想等不尽相同,但基本原理趋于统一:专业化分工导致了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特定区域内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不同类型机构之间相互联结的共生体。[17]

海藻产业的价值链为各种利益相关者围绕海藻加工相互之间达成的某种契约关系总和。基于专业化分工的产业集群理论,以价值链为纽带的海藻的产业集群模式主要包括:(1)基础层。基础层包括海藻初加工产业。海藻原材料的供应和海藻初级加工,是海藻产业的基础。(2)核心层。核心层包括海洋化妆品产业、海藻医药产业、海藻能源产业、海藻肥料产业、海洋化工材料产业、海洋食品产业等。围绕海藻产业链提取海藻活性成分,进行海藻产品深加工,开发不同海藻产品,是海藻产业的核心。(3)服务层。服务层包括涉海金融产业、涉海法律产业、卫生福利业、交通运输业、海水净化产业、租赁服务业等。提供金融服务、法律服务、人才保障、销售渠道、环境处理、行业标准制定等,促进资源相互流通利用,是海藻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4)传递机制。传递机制以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商流传递形式连接基础层、核心层和服务层。提供产业融合机会,进而形成产业集群,是连接海藻产业基础层、核心层、服务层的“胶粘剂”。

图3 简化以后的海藻产业价值链

图4 以价值链为纽带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基础层通过专业性分工和传递机制为纽带,主要进行海藻原料生产和初级加工,是海藻产业价值链的初始端,所以必须稳定,核心层和服务层企业都要考虑到基础层即海藻养殖者的利益。核心层企业依赖于基础层,海藻企业围绕海藻产业链,根据市场需求,形成不同类型的海藻产业,进行差异化海藻产品研发和加工,核心层企业必须形成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具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以此带动基础层和服务层。核心层的海藻产业相互之间会展开技术、信息等合作关系,但也会存在竞争,例如原材料的争夺。为降低交易成本,共享信息服务、公用基础设施等,缩小市场距离,抵御风险,企业之间进行协作,获得规模经济。海藻加工企业与上游基础层原材料供应商,下游高校、科研院所,风险投资机构、设备制造商,销售渠道等展开合作。

核心层的企业获得规模经济以后,分工更加专业化,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海藻产业,展开合作,形成海藻产业辐射网,服务层出现。服务层企业拥有专业的销售渠道,风险投资机构,便捷的物流,健全的质量检测机构等,服务层的出现延长了核心层的产业链,分工更加明确,促进了流通和销售,海藻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得到提高。得益于传递机制,交易成本不断下降,交易次数增加,企业风险降低,市场范围不断扩大,海藻产业更有可能面向国际化,进而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来引导基础层、核心层企业生产和加工海藻。服务层的出现,使海藻产业的网络形成更加复杂立体,企业规模和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反过来,服务层所拥有的下游服务体系直接面对市场,迫使基础层和核心层的加工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改进安全标准,不断加强创新,以市场标准来规范海藻养殖和海藻加工,做到订单式生产,建立合约关系,降低生产者养殖风险,稳定海藻原材料供应。市场消费力促使加工企业进行多元化生产,不断创新,提高产业结构层次,进而提高产品附加值。

海藻产业的集聚发展,应当稳定基础层,重点发展价值链末端的核心层和服务层。依托扎实的产业基础,坚持生态化生产。以高效稳定的传递机制为催化剂,以衔接产业服务组织为保障。应当坚持多元化发展,布局于成熟的陆地产业,借壳发展。例如海藻医药产业,以海藻资源为切入点,医药产业为依托,利用医药产业已经建立起来的产业经济基础、产业服务组织,实现产业融合,快速发展。

(三)海藻产业支撑体系结构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拉动以及政府的规划和支持,海藻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亦不例外。本文认为海藻产业的支撑体系结构主要包括政府、市场、中间组织、生产要素、约束管理体制。

第一,政府。政府为企业提供相应技术上的指导,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以及配套管理服务。政府为相应的海藻产业企业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制定产业政策,并积极协助企业争取风险投资基金,政府充当了监督者、干预者的角色。第二,市场。市场不仅为海藻产业提供了交易场所,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市场调节机制。市场通过风险管理和利润分配来调节有限的技术、资金、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向海藻产业流动,优化海藻产业结构。通过调节消费结构、投资结构,刺激海藻产业的孕育。第三,中间组织。中间组织性质介于市场和企业,属于半企业科层制、半市场交易。中间组织可以由各个企业共同出资,也可由外部投资,企业可以和中介组织签订契约,中间组织为产业内企业提供及时的科技信息服务、市场交易信息,优秀人才培训、衔接金融机构、对接分散的原料供应商等相关服务,衔接沟通各个参与的产业利益主体,企业根据中间组织服务调整相应生产,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第四,生产要素。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海藻产业主要核心生产要素是技术、资金和人才。技术的创新和人才的组织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加上资金的保障,就可以获得竞争优势,进而壮大海藻产业。第五,约束管理体制。约束管理体制在海藻产业支持体系中不可或缺,约束管理体制包括保险制度、质量检测监督体系、可追溯体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企业道德等。主要作用是规范市场运行和保障海藻产业健康发展。

在基础层孕育成熟后,政府的产业规划、产业扶持政策,以及前期基础设施投入与市场需求形成的合力为海藻产业提供了发展条件与政策保障。在约束体制条件下,中间组织衔接市场和海藻企业,指导海藻加工企业进行生产,规范市场交易体制,提供市场交易信息,优化了资源配置,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风险。

充足的资金和领先的技术是核心要素。资金获取主要途径有风险投资基金、企业自身集资、企业资本市场资本运营和政府资金支持,鼓励盘活民间资本进入海藻产业。技术获取除企业自行主导的研发部门以外,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吸引具有专利的创新组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以技术入股、技术转让、技术外包等形式解决应用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其次,技术创新还包括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的基础性技术创新。[18]

图5 海藻产业支撑体系

图6 海藻产业组织体制、约束机制和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

四、我国海藻产业的发展对策建议

(一)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完善技术交流与转化机制

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的海藻产业,在前期更需要政府的牵引。围绕海藻上下游产业链,提供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创业培训服务、法律服务,以及相关优惠政策,吸引科研机构、技术转让机构、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海藻产业,共享资源,相互之间加强技术与信息交流,降低经营成本,规避企业风险,提高企业成活率。鼓励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创业,为好的科研项目转化提供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承担国家项目和课题。有能力的企业、科研机构应当展开海外业务,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与核心技术。

(二)拓展融资渠道,完善激励政策体系

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当制定激励政策,在财政方面给予一定扶持,提供低息、贴息贷款,专项拨款,必要时做担保人为海藻企业提供资金来源。制定优惠政策,商业银行简化贷款手续,鼓励其发展。企业在自身经营过程中注重信誉,追求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发展,以获得信誉担保贷款,政府应当鼓励中小金融机构、信用等级评价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引进风险投资机构,解决融资困境。多项措施并举吸收资金,成立专项资金用于海藻产业。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成立海藻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等海藻企业,获得国际资金与技术支持。吸收适量民间资本进入新型海藻产业。

(三)作好人才中长期培养计划,加强海藻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坚决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一方面,国内高校、科研院所根据需要可开设海洋生物专业,培养海藻技术型人才,为海藻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海外先进人才加入中国海藻产业领域。企业应当注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培养员工敬业精神,制定一定奖励政策、激励政策,保持人员稳定性。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为员工提供学习先进技术、管理水平的机会。

(四)坚持多元化发展,提升海藻产品结构层次

海藻产业规模小,企业在壮大过程中,在稳定自身优势产业基础之上,必须稳步追求多元化发展,在相关领域内,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协调融合陆地产业,转移经营风险。以并购、重组等方式增强企业实力,以企业为主导,不断创新,加大应用技术研发力度。延长海藻加工产业链,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开发海藻功能性食品,海藻化妆品,高端医用材料,海藻生物能源,有机海藻生物肥料等高附加值产品。

(五)构建可追溯体系,完善质量标准体系

建立健全质量可追溯体系,完善藻类产业国家标准、产业标准体系认证。建立藻类质量检测监督体系,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大海藻质量控制宣传力度,坚持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安全为第一原则。不断进行技术革新,进行产前清洁生产,产后污染治理,加大执法力度,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将HACCP体系应用于海藻生产环节,最大程度消除海藻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微生物残留隐患。引进国际质量卫生标准体系,以国际标准要求海藻产品,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实现海藻生产,以高质量、安全、放心的海藻产品打开国际市场。

[1] 黄知清,严兴洪. 海藻研究开发的发展概述[J]. 海洋技术,2002,(03):22-25.

[2] 贾敬敦,蒋丹平,杨红生,等.现代海洋农业科技创新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16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R].罗马,2016.

[4] 赵玉林.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 罗丹,李晓蕾,刘涛,等.我国发展大型海藻养殖碳汇产业的条件与政策建议[J].中国渔业经济,2010,(02):81-85.

[6] 杨宇峰,宋金明,林小涛,等.大型海藻栽培及其在近海环境的生态作用[J].海洋环境科学,2005,(03):77-80.

[7] 何培民,张寒野,徐珊楠.我国海洋环境生态修复与海藻生物能源产业链发展[A].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

[8] THE STATUS OF P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SEAWEED IN CHINA. Liang Ling http://www.fao.org/docrep/field/003/ab727e/AB727E03.htm#ch2.4

[9] Shahin Roohinejad, Mohamed Koubaaet et al. Application of seaweeds to develop new food products with enhanced shelf-life, quality and health-related beneficial properties.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 2016 Elsevie.

[10] Bingrui Liu, Kenneth T. Kongstad et al. Edible seaweed as future functional food: Identification of α-glucosidase inhibitors by combined use of high-resolution α-glucosidase inhibition profiling and HPLC-HRMS-SPE-NMR.Food Chemistry [J].2016, Vol.203.

[11] Muhammad Rizwan Tabassum, Ao Xia, Jerry D. Murphy. The effect of seasonal variation on biomethane production from seaweed and on application as a gaseous transport biofuel. Bioresource Technology[J], 2016.

[12] Humaya, S. W. A. & Kim, S. K. In Kim, S. K. [Ed.] Handbook of Marine Biotechnology. 2015. Marine nutraceuticals.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Germany, pp. 945 1014.

[13] Duinker, A., Roiha, I. S., Amlund, H., Dahl, L., Lock, E. -J., K gel, T., Lunestad, B. T. (2016). Potential risks posed by macroalgae for application as feed and food-A Norwegian perspective.

[14] 王红育,李颖. 海藻产品开发现状及应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08):161-164.

[15]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2016中国渔业统计年鉴[Z].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16] 卫玲,邱德钧.现代产业集群理论的新进展及其述评[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122-127.

[17] 贾文艺,唐德善.产业集群理论概述[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6):125-128.

[18] 于会娟,姜秉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与策略选择—基于产业经济技术特征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6,(07):106-111.

责任编辑:王明舜

The Development of Algae Industry in China and Its Mode Selection

Han Limin Bai Yuanyuan Yu Huijuan

(College of Managemen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The algae industry is a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lgae industry. Based on the industrial cluster theory,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algae industry is divided into three layers: basic layer, core layer and service layer, and capital flow, information flow, business flow and logistics constitut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n this paper, the intermediate system and the restraint management system are introduced from the four key factors of market, government, technology and capital, and the supporting structure system of algae industry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algae industry should aim 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afety and high efficiency, and reduce the transaction cost and increase the added value through industrial integration,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stabilization of the basic layer and giving the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re and service layers.

algae industry; industrial cluster; algae industry development path; algae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

2016-10-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海洋事业发展中的‘蓝色粮仓’战略研究”(14ZDA040)

韩立民(1960- ),男,山东东营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与海洋经济研究。

F326.4

A

1672-335X(2016)06-0001-06

猜你喜欢
海藻发展
大型海藻中环二肽类抑藻活性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海藻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海藻与岩石之间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欧盟:海藻酸、海藻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无安全风险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印尼海藻出口菲律宾可能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