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有效教学的思考

2016-12-22 20:06王根娣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6年7期
关键词:抽象动手操作组织

王根娣

[摘 要]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怎样去发现、感知数学,最终接受并掌握数学,这是需要教师一再深入探讨的问题。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清楚地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探究需求,才能因势利导,进行有效教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探究 动手操作 组织 兴趣 抽象 直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1-020

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是课堂。因此,教师要进行有效教学,创设适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获得不同的发展。

一、贴近学生,让生活融入课堂

数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应用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因此,教师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并在生活中自觉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真正发现数学的本质和规律。

现今使用的数学教材,每一课都设置了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图,努力让数学课堂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去。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进行教学,学生会觉得学习数学很有趣,不枯燥。例如,课堂教学中,我出示问题:“商店有55元的衬衣、50元的T恤、45元的裤子、40元的裙子,给你100元钱,你打算给妈妈买什么?有几种买法?该如何选择?”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买法:给妈妈买一件衬衣、一条裤子刚好100元,因为妈妈不喜欢穿裙子;给妈妈买一件T恤和一条裙子,共花90元,因为妈妈穿上裙子更漂亮;给妈妈买一件衬衣和一条裙子,共花95元,再用剩下的5元给妈妈买一双手套……听着学生的回答,我高兴地说:“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说出了自己的买法,而且说出了为什么买,钱花得真值啊!”……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让他们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培养。

二、主动探究,让学习变得主动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数学的知识与规律。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教师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新知识的引入、渗透。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让学生观察分饼的情境图,解决“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的问题。学生观察、思考后,列式为。我根据学生已有的加法经验,直接提出问题:“这个算式可以直接相减吗?”然后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自主探究算法。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运用集体智慧,把加减法两个算式的共同点找出来。最后,我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样教学,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组织,让形式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组织教学有很大关系。小学生天性好动、好争、好比,容易融入有趣的活动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开火车”口算、小组比赛、“闯关”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这样教学不是华而不实、摆花架子,而是把握有效的组织形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如有三道练习题,分别为口算题、笔算题、合作算题,我将其设计成迷宫“闯关”的形式:“谁能够先通过三关,谁就能走出迷宫。依次完成练习,看看哪位同学和哪个组的同学先完成。”……实践证明,这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四、动手操作,让抽象变为直观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动手操作的快乐,又提高了他们的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搭一搭”时,我将学生按同桌分组,让他们共同合作用简单的学具搭建立体图形。学生对这样的动手操作很感兴趣,积极地进行尝试,发挥创造力搭建出了许多形状各异的立体图形。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可以边动手边动脑。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突破了教学难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管采用哪种手段和方式,只要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就是好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抽象动手操作组织
由“抽象”变“具体”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农民合作组织问题分析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