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门必修课

2016-12-22 22:33黄丽
唯实 2016年12期
关键词:好书读书

黄丽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西汉文学家刘向对读书之积极作用的简约概括。世间万物纷繁复杂,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可以无师自通。所有人的聪明和智慧都源自对知识素养的吸收、整合和消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坦言,“读书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对我们来讲,这是一种莫大的启发和鞭策。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繁忙的工作之际,我们都应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一种必修课。

读书是中华民族和

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

读书是一种保持动能的过程。正如吃饭是为了增加身体能量一样,读书也是为了增加思想能量和精神活力。对于这一点,古代圣贤和有志之士都有充分的体认。他们以其对书的热爱、对读书的执着追求,向人们证明着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读书是为人之本,是不可缺少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以德。古人讲,“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读书即是立德”,说的都是这个道理。由此,在古代先贤看来,读书是一件必需品。这里面的故事可以说不胜枚举。楚国先贤孙敬为了好学而“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自此,酷爱读书成为一种传统,也因此产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典故。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的“悬梁刺股”、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的“凿壁借光”以及车胤“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的“萤窗雪案”等都是家喻户晓。

毛泽东同志一生挚爱读书。从追求真理的青年时代到领导中国革命的战争年代,再到开创社会主义的建设时期,他从未停止过读书。即使是在重病缠身、弥留之际也没有停止过学习。战争时期,每次转移阵地时都需要精简行李。这时他最舍不得的就是书。红军长征伊始,部队打了胜仗,他要的“战利品”就是书。比如州志、县志。因为通过这些书,他可以了解当地的地理地貌、山川气候、风土人情,就可以准备打好下一仗。事实证明,凭借广泛读书所获取的有用信息,毛泽东同志成功指挥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粉碎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毛泽东同志依然不忘读书,就连每次外出都要带上各种工具书、古典文学书、政治书籍以及文件材料。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一生就是热爱读书的一生。他始终把读书作为生命中最重要的要件,始终把书籍作为最重要的精神食粮,真正做到了以书为伴,生命不息,读书不止。在读书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并转化为自己的“透视镜”、“显微镜”、“望远镜”和行之有效的各种“法宝”。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也是热爱读书的典范。读书让他成为一个知识广博、理论素养深厚的人。“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接受劳动期间,他坚持一边劳动一边学习,不仅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还广泛阅读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历史和文学名著,充实生活,陶冶情操。据其身边人员回忆,这一时期的邓小平“每日都读至深夜”,“常给我们讲一些历史典故”。早在法国留学期间,邓小平同志就深耕细读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书籍。通过“接触马克思主义书籍”,他树立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并至死不渝。对于这段读书的历史,1992年在南方谈话时他回忆说,这些书籍是他的“入门老师”。邓小平同志不仅广泛读书,而且非常注重读书的方法。他从来不死记硬背,不生搬硬套,而是注重运用,善于联系实际读书,用实践来检验读书的价值,着眼于对照现实思考问题,着眼于用书本知识指导新的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时期就将读书作为人生的一大乐趣。他到陕北农村插队后,就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都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在那个清苦的年代,他就想方设法地读了《联邦党人文集》、《常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名著。正是凭借读书所形成的不断积累,他在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告诫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使一切有益的知识、一切廉洁的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敦方正直,清廉自守,拒腐蚀、永不沾,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书香之气缘何难以寻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的好处很多,如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可以陶冶性情、培养和提升思维能力,等等。然而,当前很多人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读书的情况却令人担忧,将本来能够陶冶情趣的读书看作是浪费时间的枯燥之事。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都会发布一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据最新一次调查,2015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58本,而在2013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是4.77本。综合三年的数据看,中国人每年读书量不升反降,领导干部读书的情况更不容乐观。2014年,中央党校“领导干部阅读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在中央党校在校学员中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当前领导干部的读书状况,71%的学员评价“一般”,17%评价“好”,1%评价“很好”,11%评价“差”,1%学员评价“很差”,持积极肯定态度的不到20%。这些数据虽然未必能完全反映整个社会的读书状况,但是或多或少从侧面客观反映了当前人们惨淡的读书状况。为什么书香之气不再醇厚呢?这是多重复杂因素影响的结果。总体上看,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绚丽的阅读活动湮灭了阅读本身。在一个快速流动和信息瞬间流通的社会里,很多人喜欢追逐绚丽的场面活动。以2016年上海书展为例,参展的500余家出版单位共举办各类阅读文化活动超过700场。为营造浩大的声势,举办方邀请了海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嘉宾,包括诺贝尔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普利策奖得主朱诺·迪亚斯、芥川奖得主吉田修一等。昂贵的门票也没能阻挡住人们参与这场阅读盛宴的兴趣。然而,活动结束后,一些人在接受问卷调查和采访时均表示“只是过来看看这场活动”,对于读书本身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兴趣。当人们把主要精力都放到了阅读活动上,阅读本身自然难以得到重视。

浮躁、世俗、功利化的社会风气影响人们读书的深入和持续。读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会受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富裕人们口袋的同时,也让人们变得日益世俗和功利。这种不良的社会心态亦不断侵入到了阅读领域。时下,为了一纸文凭或一个头衔甚至投资生财而读书的人多,而静下心来慢慢品书的人却少之又少。在一些农村地区,“读书无用论”已经弥漫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去了,甚至转化成人们的日常行动。在一些大学校园,一度出现了“读书有什么用”、“读书能帮我挣学分、找工作吗”的反诘?工作中也不时出现一种二律背反的矛盾现象:一些人总是煞费苦心地表现出自己很喜欢读书,但是真正让其安心阅读又觉得“是对时间的浪费,影响工作”。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本来日常政务活动就比较繁忙,客观上导致确实没有时间和精力读书。好不容易闲下来可以读书的时候又无法静心,大多想着如何去“架天线”、跑关系,甚至是“搞勾兑”。可想而知,在这种风气里,能形成读书的良好风尚吗?

优质书刊的供给不足让人们觉得一书难求。读书,维系于两个因素:愿意读书的意愿和有书可读的条件。只有这两者都存在的情况下,读书才会由想法变成实际行动。虽然很多数据表明中国已经进入出版大国——根据《中国出版蓝皮书》提供的数据,目前中国的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已位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深受读者欢迎的好书却少之又少。本可以激发人们产生思想火花、夯实思想底蕴、富含思想深度的历史类、哲学类、传记类、国学类等书籍,却难敌抚慰人们心灵的鸡汤类书籍。不少人反映,现在的书包装豪华,内容却东拼西凑,价格在上升,内涵却在降低。一旦书籍供给跟不上,要让读书成为一种时尚自然成为一句空话了。

点亮读书的心灯

清代金缨在《格言联璧·学问》中自我警醒地说:“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人的长远发展。读书修身,陶冶情操,历来是人们提高素养的必修课。因此,我们要点亮读书的心灯,让读书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必修课。

要想读书。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若存在读书的障碍,自然就无法产生读书的实际行动。因此,首先要在思想深处爱好读书、喜欢读书,有读书的兴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读书的时候,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要舍得付出,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要有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的淳朴心境。当然,要做到想读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仅需要爱好读书的基本兴趣和良好的心境,还需要宽松的外在环境。但外因终究是事物发展的外在条件,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内因。因此,主要还是要让自己做好心理调适,发自内心地将读书摆到事关自己生活和工作命脉的重要位置。在这里,我们都应向毛泽东同志学习,他自己都坦诚地说,“这一辈最喜欢的就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蕴含着他对读书的真实情感。当前我们应该学习毛泽东同志热爱读书、想读书的执着精神。

要读好书。一本好书,会让人接近真实的世界,会用朴实的语言告诉人们深奥的道理,会成为人们的良师益友。阅读一本好书,能让人在困顿的时候茅塞顿开,能让人在迷惑的时候拨云见天,能让人在颓废的时候重整旗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很多好书。比如,深厚、丰沛的历史经典、文学经典、哲学经典、伦理经典就是一个富裕的书籍宝藏。在这些书中,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能起到“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的作用;研读文学经典,能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研读哲学经典,能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研读伦理经典,能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这就是好书的魅力和价值。它能帮助人们吸收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要会读书。想读书,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读好书,是解决书的甄选问题;会读书,是解决读书的方法问题。唯有掌握科学合理的读书方法,读书的价值才会真正发挥出来,读书的乐趣也会体现出来。人们常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读书确实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但是,也应“善读”。也就是说,读书要用“巧力”,读得巧,读得实,读得深,懂得取舍,注重思考,不做书呆子。这就意味着,读书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比如,可以坚持边阅读、边思考。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本上的东西终究是别人的,想把它变为自己的、可以为自己所用的知识,就离不开思考。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想把它变为活的,同样离不开思考。没有思考,读书就是浮云掠过大脑,起不了任何作用。还要坚持读书与运用的相结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是一个很通俗的道理。对于读书而言,就是要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通过学习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作者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张功杭

猜你喜欢
好书读书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推荐一本好书
读书使人进步
百道好书榜·生活类
文艺联合五月好书榜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好书推荐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