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体论与本体教育(上)

2016-12-22 12:11陈建翔
中国教师 2016年22期
关键词:本体论本体老子

陈建翔

一、本体论的复兴

距今2500年前后的“轴心时代”,是本体论异常活跃的时代。东西方圣人们思想的一个惊人相似点是,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出各自的本体论,进而提出本体与现象的区分与联系。例如,苏格拉底的“先天观念”、柏拉图的“理念”、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老子的“道”、佛陀的“自性”(般若智慧)等。这是本体论星光灿烂的时代,由此以降,人类再没有出现过如此璀璨、如此密集的本体论思想。

什么是本体论(Ontology)?它说明的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本原因,或者说是讨论存在之所以存在的最本源的终极依据。本体论与宇宙论(Cosmology)接近,但并不完全相同。哲学家汤一介先生曾就本体论和宇宙论有过说明,认为:“Cosmology是研究宇宙起源或构成的问题,而Ontology是讨论宇宙存在的原因和根据问题(终极原因,Final Cause)。”[1]

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是,近现代人普遍对本体论没有什么感觉;在一般人的意识中,对究竟为什么需要一个叫“本体”的东西,普遍存有困惑。如何解释这种现象?这是因为我们越来越深地陷入了“现象界”,执迷于现象界的五光十色、赏心悦目,认为哪里有必要追问五光十色的现象界到底是怎么来的?我认为,人类生活存在一种“趋远运动”的本性,就是全力以赴面向未来,高歌猛进越走越远,而不再考虑出发点,不再想念和回归出发时的“家园”—毕竟,“家园”太过遥远。

本体,用老子的话讲,“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这算什么?就是一个“虚设”,不管吃,不管穿,没有什么实际作用,所以才会产生“下士闻道,大笑之”①。据说,不少哲学家批评康德的“物自体”概念是一个“纯粹多余的累赘”。现代哲学家已经不屑于提出当然也提不出任何新的本体论了。继尼采大喊“上帝死了”之后,英国科学家霍金甚至断言,“哲学已死!”

上帝,曾是西方本体的象征;哲学,也是寻找本体的思维工具。现在,上帝和哲学都被宣布死亡,实际上是说,本体论已经死亡。

那上帝为什么会死?许多人会说,因为它本来就不存在。当然,这是一个无法凭经验证明的信仰问题。那哲学为什么会死?许多人会说,因为科学日益昌盛,且完全可以替代哲学。

这是真的吗?科学能够代替哲学吗?现象界的法则能够顶替本体论的探索吗?当发端于天文学的近代科学迷失于“趋远运动”而渐行渐远时,当代量子科学却不知不觉地按照老子“反者,道之动”的箴语将超宏观世界“折返”于超微观世界,在极大极微不二法门的合体中重新面对宇宙本体的问题。这是一个巨大的困惑。当爱因斯坦和玻尔就“上帝是否掷骰子”而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世纪之辩时,科学是否意识到:这是科学的真正宿命—碰到了自身的极限,面对了一个左躲右躲始终躲不开的哲学问题,一个“纯正的本体论问题”。量子科学是科学长征中的一次趋远而复归的“折返运动”,在折返途中无奈地发现:前面,居然是哲学,是本体论。科学家纷纷嘀咕起来:怎么会是这样?

那个叫“本体论”的东西,就此借尸还魂,“死而复生”?

我相信,未来几十年,应该可以看到一个本体论复兴的时代。只是这次的本体论复兴,不是寄寓西方的文艺复兴,而是借助东方的文化复兴。

二、“三际世界”:实际世界、虚际世界和无际世界

现代社会的绝大部分人,是充分理解和信赖我们眼睛可以看到、耳朵可以听到、舌头可以舔到、鼻子可以嗅到、身体可以触摸到、头脑可以思维的这个世界的,它是唯一真实的世界。祖先和我们自己,从小到大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从小到大以身体的全部官能—五官感觉和大脑思维来感觉和确认它。我们的全部经验、常识和科学也在教育我们:当前的世界是唯一真实、可靠的世界。难道这不是最确凿的事实吗?还有什么可争议的?

但我并不这样看。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耳朵可以听到、舌头可以舔到、鼻子可以嗅到、身体可以触摸到、头脑可以思维的这个世界,恰恰不是“本来的世界”,不是大自然本来的样子,而是“人工的世界”(或者叫“伪世界”),是经过多少代人类“介入”、操作、改变、改造过的世界。一句话,它是被人类移花接木、大大地“做了手脚”的世界。

我把我们现在可以经验到的这个世界,称为“实际世界”,相应地,把作为我们“实际世界”来源的“本来的世界”,叫作“虚际世界”。人类已经通过意识、欲望和实践的介入,完全改变了“虚际世界”。“本来的世界”究竟如何,恐怕再也无从看到和发现了—它已经万劫不复了。

按照量子理论的理解,基本粒子的本然状态是“波粒二相性”,也就是波和粒子叠加的状态。在人类的干预下,基本粒子中原有的波状态发生“坍塌”,呈现单一的粒子状态,粒子状态会通过远距离的相互“纠缠”,形成各种复杂的物质形态。由此我以为,“虚际世界”应该是一个波和粒子处于叠加状态的世界,其基本样态是不确定、若有若无、无法确切描述,用庄子的描述,叫作“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

言”[2],是让人目瞪口呆、没法言说、无从捉摸的状态。用老子的话说,是“无有叠加”“玄之又玄”的状态。这是什么意思?老子的解释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就是说,“无”和“有”作为由道同生的对立统一体,呈现为“可道”(有迹可循、可以为道)的现象界,共同体现道的深远奥秘。玄,就是深远的奥秘。我们看到,现代量子科学讲“波粒二相性”,而老子在2500年前讲“无有叠加”“玄之又玄”,二者何其相似!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里这样形容:“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这里的“象”“物”“精”,都以一种“恍惚”即若有若无、时有时无的方式存在。

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在雾气朦胧的密林深处,一个美貌无比、身着霓裳、广袖善舞的仙女隐隐约约曼舞其间,为了得窥真容,人们想尽办法,但总不能如愿。终于有一天,人们在林子中用网索捕到一位姑娘,近处来看,却是相貌平平的村姑。如果说,那个永远不见真容的仙女是“虚际世界”的隐喻,那么相貌平平的村姑就是“实际世界”的象征。人类所拥有、所确定的事物,只是我们自己的样子。

“实际世界”源于“虚际世界”,但“虚际世界”并不是本体。本体无虚无实,所有二分、矛盾对立的关系和概念,都不能用来描述本体。“虚际世界”尽管“恍惚”,毕竟还“有象”“有物”“有精”。一句话,它是“有”的,而本体是一无所有的。一无所有而又能生万物的本体,既不是“虚际世界”,更不是“实际世界”。那它是什么?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①曰道也罢,曰大也罢,都是勉强而为。如果按照“虚际世界”→“实际世界”的逻辑关系,可以把本体命名为“无际世界”。

概括地说,首先,“无际世界”是唯一本体,也就是道。其次,“虚际世界”由“无际世界”产生,也就是道生万物,但万物的最初状态并不清楚明朗,而是“无有叠加”“玄之又玄”。最后,现在我们能够清清楚楚、一清二白确定感知和理解的,是由“虚际世界”转变而来的“实际世界”,是“人工的世界”。

三、“道有五德”

本体之所以为本体,总要扮演几种角色:(1)宇宙与人类的“创生者”,即是它创造和生成了这个宇宙和人类。(2)宇宙与人类的“养护者”,即让“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使万物互生互养互补,达到整体共存协调。(3)宇宙与人类的“成就者”,即是为宇宙与人类的存在、运行、演化提供不同的生存法则、规律,使万物各成其物、各有所长。(4)宇宙与人类的“教育者”,即是为整个觉性世界(有情众生)进行合道循规的“元教育”。(5)宇宙与人类的“安顿者”,使万物、人类能够安全存活、安住当下、安身立命,终致“复归其根”。

关于本体的价值(“无用之用”),老子讲得很清楚: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①

我把它归结为“道有五德”。什么是德?德者,得也;得什么?得道了。道的能量、恩泽和规范,体现在万物和人类的身上,就是“德”。“道有五德”,是哪五德?大生德,大养德,大成德,大教德,大安德。

“大生德”:“生而不有”;

“大养德”:“长而不宰”“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大成德”:“为而不恃”“功成而

弗居”;

“大教德”:“处无为之事,行不言

之教”;

“大安德”:“天长地久”“安以久,动之徐生”“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道对万物人生的创生—养护—成就—教育—安顿之恩德,总括起来就是“生养教化,安顿成就”。这是什么?是“大爱”“尽其力而无我”。所以我们要懂得感恩,没有道的五德,什么都谈不上。

道(本体)对人类有五大恩德,是万物、人类的“五德父母”。

人(家长)对自己的子女也有五德:生、养、成、教、安,是“五小德”。人的“五小德”要法(学习)道的“五大德”。

道的“五德”是统一的整体,是“不二法门”。说“五德”云云,只是随顺世缘而已。因为我们习惯于把事情分开来说,以便说得清楚。“五德”只是随缘而立,实质是一个东西—大爱。

讲到这里,我们应该了解一个根本性问题了:为什么需要理解本体、回归本体?

最简单的回答是:本体是万物之母,是大自然终极的“立法者”“守护者”和“教育者”,我们的一切源于本体;本体是无限的,而本性(自性、道心)源于本体,是无限的存在。想一想:宇宙间,有没有什么有限事物能够安顿我们的心?功德、名利、地位、成就、声誉、财富、能力、情分、嗜欲……没有,没有任何有限事物会满足和安顿我们的心!因为我们在本性上是无限的,是“无限的觉性动物”。人类本性所具有的这种无限性,源于本体与我们固有的一种“内在性”。也就是说,本体与众生人类不是对立的,不是隔绝的,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一体、内在连通、一脉相承的。本体内在于我们,让我们具有它、成为它、复归它,息息相通,善始善终。

本体是我们自己。本体是什么,我们就是什么。

参考文献:

[1]汤一介.魏晋玄学论讲义[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6:49.

[2]安继民,高秀昌注释.庄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284.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学博士,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猜你喜欢
本体论本体老子
眼睛是“本体”
漫画
一种新型水平移动式折叠手术床
本体论视域下大学本体要素及资源分类探析
“法律解释”与“法律诠释”之术语辨析
浅议古代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
智者老子
庄子美学思想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审美关照
寻找老子【三】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